閱讀屋>下元節> 下元節介紹

下元節介紹

下元節介紹

下元節介紹1

  什麼是下元節

  下元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祖先的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下元節說法

  按道家的說法,天官於正月十五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稱天官賜福;地官於七月十五來人間釋放幽冥業滿之靈,稱地官赦罪;水官於十月十五來人間為人消災減厄、解救危難,稱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來人間解厄的日子。

  唐朝時,朝廷就規定下元日禁屠,死罪的囚犯也須延緩執行的日期。宋朝的《夢粱錄》記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民國時期的《中華風俗志》中也有“十月望(十五日)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之說。

  民間對三官的信仰由來已久,尤其是明代以後,各地都修建了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官廟、三元庵之類的廟宇。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去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信仰三官的人還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下元節時,道觀內必定會修齋設醮,舉行消災祈福的宗教儀式;民間也會備好豐盛菜餚,祭祀祖先亡靈,並祈求水官排憂解難;許多地方還會舉行祭祀神靈、祈禳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活動。

  在蘇州一帶,對三官的信仰曾經十分興盛。人們不僅去三官行宮祭拜,還將寫著“三官大帝”字樣的燈籠請回家中,為全家解厄消災。

  吳江各鎮以及鄉間,舊時都建有三官廟宇,僅盛澤一地就有五座,可見當時吳江的三官信仰是何等的興盛。每到十月十五,各處三官堂都有修齋設醮的活動,信徒們紛紛聚集於廟宇內齋祭禱告,祈求水官為民消災解厄。此外,民間的工匠在下元節這一天還有祭祀爐神太上老君的習俗。

  下元節時,正是農村收穫的季節,屆時家家戶戶都會用新谷磨糯米粉,做成小糰子,齋祭水官。

  下元節的習俗大多與祭祀有關,迷信色彩較多,隨著時代的演變,各地的祭祀活動逐漸淡化,到了民國以後,下元節的許多祭祀習俗已經漸漸被人遺忘。

下元節介紹2

  下元節的由來

  農曆十月十五,民間傳統的“下元節”,又稱“下元日”,舊時人們又尊是日為“水官生日”。蓋因常州屬江南水鄉,農村多種水稻,副業捕魚捉蝦、駛舟航船等等皆與“水”有深厚的緣分,所以農家對“水官生日”特別重視,多於此日“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官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可見唐宋時代道教對此已極為重視。

  而道教諸神之中,“三官”地位頗高,特別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響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長的原始民間信仰中人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據《典略》,東漢時早期的道教就吸收了傳統的原始民間信仰,奉天、地、水“三官”為主宰人間禍福的`神靈了。至宋代又將“三官”與“三元”(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為水官生日)聯絡起來,稱“三官”為“三元”。後來,隨著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對“三元”的認識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來越淡化了。

  根據曆法,農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下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傳統的祭祖節日,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鬼節。

  下元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人們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製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蔔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餡料是芋子包最關鍵的因素,把香菇、魷魚、蔥花等放入鍋裡油炸,待香味四溢時舀起來,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據主人飲食愛好不同而不同,較適合作餡料的有牛肉、豬肉、冬筍、萵筍、芹菜、蒜葉、大白菜等。菜料必須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後倒入木薯粉調成的水。最後再把舀起來的魷魚等香料與菜料攪拌在一起,香噴噴的餡料做成了。

  米果

  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俗稱“五穀主生”(也稱“五穀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五穀主偶像”和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節,十月十五是相傳為三界公誕辰,雖有敬祀,但不如上元節(元宵)和中元節(鬼節)熱鬧。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餈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餈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餈粑”。

  餈粑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筷子夾起來軟軟的,吃麻餈粑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剛出爐的麻餈粑很燙,一定要冷上幾分鐘,不然會燙傷嘴巴。

【下元節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