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西周到戰國文化介紹

西周到戰國文化介紹

西周到戰國文化介紹

  引言:天文 西周時期,天文學有相當進步。《詩經》中有火、箕、鬥、牛、室、昴(mǎo卯)、畢等星宿名稱。到戰國時期,天文學家把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①,四方各有七宿,名稱和方位明確。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主要文化成就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五經 三傳

  五經 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國儲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儒家的主要經典。

  《詩》也叫做《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現存三○五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包括十五國風,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篇。 各篇的創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確知。根據部分詩篇考查,最早的約作成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約作成於春秋中期。全書是經過五、六百年時間的積累、並經過蒐集者的加工和潤色而成的。

  《詩》的內容很豐富。國風主要是民間歌謠;雅和頌主要是領主貴族用於宗廟、朝廷上的詩歌。國風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領主貴族們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勞動人民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精華。雅和頌雖為貴族樂章,但有些是敘事詩,記錄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書》也叫做《書經》或《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集。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主要記述商、周兩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戰爭、階級關係、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不過現存本《尚書》有今文和古文的區別。《今文尚書》是西漢初年由老儒口頭傳授,弟子們用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現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遺文;但有少部分為戰國時期的託古之作,舊時謂之偽作,如《堯典》、《皋陶(yo搖)謨》、《禹貢》、《洪範》等皆是。這幾篇作為戰國時的著作,其史料價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貢》記述了戰國以前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山脈、河流、土壤、物產等情況,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漢時曾在民間收集到先秦本《尚書》,因用戰國文字書寫,被稱為《古文尚書》,今已失傳。現存本《古文尚書》經清代學者考訂,認為是晉朝文人偽造的,因之稱為《偽古文尚書》。

  《易》也叫做《易經》或《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占卜用書。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可能出現於商、周之際,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之際。其對自然或社會變化的論述,富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禮》也叫做《儀禮》、《士禮》或《禮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禮儀制度的彙編,共有十七篇。舊說周公製作或經孔子修定。據近人的考證,認為可能成書於戰國前、中期。

  《春秋》也叫做《春秋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以魯國的歷史為主,簡要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相傳經孔子整理成書。在此書中,還記錄了我國當時觀察到的日蝕三十次,地震七次,這些資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三傳 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部書,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左傳》也叫做《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左丘明所撰。《左傳》以《春秋》為綱,博採各國史事,編次成書,敘事明晰,繁簡得宜,儲存了較豐富的歷史資料。

  《公羊傳》也叫做《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舊題戰國時公羊高撰;唐人考證,為西漢前期人所作。《穀梁傳》也叫做《春秋穀梁傳》或《穀梁春秋》,舊題戰國時穀梁赤撰。初僅口述流傳,西漢時才成書。後兩書的體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資料。

  二、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參加爭鳴的各派,史稱為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陰陽、兵、縱橫、農、雜等家。在思想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前四家。

  孔子和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春秋後期魯國人,曾在魯國任下級和中級官吏。後自辦學校,以教書為業。為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先後遊訪了衛、宋、陳、蔡、楚等國,但均不被採用,後回魯國病逝。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上尊崇堯、舜、文、武、周公,讚揚西周的制度,認為那時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他的這一思想並不是要歷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對當時的現實不滿,希望當政者有所興革。他認為大至國家,小至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要以一定的倫理來維繫。因此,人們都要加強個人的修養,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盡其職。他把這些行為規範概括為八個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再進一步昇華為一個字,那就是仁。仁是孔子的政治觀和社會觀的核心和最高境界。為實現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為準則為禮。孔子主張行仁政,使民以時②;反對暴政,反對殘酷剝削,反對非禮,都是他的思想觀點的體現。孔子有關仁和禮的學說把我國古代的政治和社會倫理思想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此學說是我國封建時代政治和社會理論的精華。

  孔子是我國古代私人辦學的先驅。他以六科教育學生。六科亦稱六藝,就是禮、樂、射、御③、書、數。他的教育思想進步,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熟悉古代經典,相傳他曾刪定六經,以為教材。六經即《詩》、《書》、《易》、《禮》、《樂》、《春秋》。《樂》今已佚失,其他五經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論儲存在《論語》一書中。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90前305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一生以教書為業。他曾遊訪宋、滕、魏(梁)、齊等國,向有關國君或卿大夫闡述政見。他繼承孔子的學說而有所發展,其學說的核心是仁、義。他主張行仁政,主張保民,反對諸侯混戰,反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對當時各國的政治和戰爭多所抨擊。他的主要學說多收在所著《孟子》一書中。

  荀子(前313前238年)名況,趙國人,為儒家,但有較濃厚的法家思想,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曾遊訪齊、楚、秦、趙等國,當過齊國稷下①學官和楚的蘭陵②縣令。他主張以禮治國,他所說的禮,就是制度、政策,和法無甚區別。他很讚揚各國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尤其是稱讚秦國的政治和軍事。他對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比作舟與水的關係。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③這一理論觀點對後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響,成為有作為的帝王的座右銘。他的主要學說多收在所著《荀子》一書中。

  老子和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丹),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道德經》一書約成於戰國時期。學術界認為此書的世界觀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但有些觀點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約前369前286年),宋人,著有《莊子》一書。他的世界觀和老子相同,方法論是相對論。

  道家在政治上消極,反對社會進步,主張無為而治。

  墨子和墨家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名翟(d敵),魯國人,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一書基本上儲存了他的.思想。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兼愛和非攻。他反對戰爭,譴責由於戰爭而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反對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反對厚葬。

  他的信徒稱為墨者,多是勞動人民出身,生活比較艱苦樸素。墨子死後,墨者的首領稱為鉅子,領導墨者活動。

  法家和韓非 法家是反映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後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

  韓非(約前280前232年)出身於韓國貴族,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著有《韓非子》一書,闡明他的思想和主張。他反對儒家的說教,也反對民間的遊俠的橫行。他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他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①就是主張罷黜百家,崇尚法治韓非的主張很為秦王政所重視。後韓非自韓至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謀害致死。

  三、文 學

  西周至戰國時期,文學的代表作,前期有《詩經》,後期有《楚辭》。屈原的著作又是《楚辭》的代表。

  屈原和楚辭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名平,楚國貴族,曾任楚的三閭大夫。他對楚國的命運很關心,想改善政治狀況,還想聯合齊國以抵抗強秦。可是,由於楚王昏庸,不聽他的主張。他被楚懷王和頃襄王兩次放逐到江南,後投汨(m密)羅江而死。著名的《離騷》就是他在放逐中的抒懷之作。傳說《九歌》、《天問》、《九章》、《招魂》等也是他作的。

  屈原的作品是採用楚國民間詩歌的形式,用楚國的方言,又吸收了《詩經》中的某些成果寫成的。其中有不少篇章是借用美麗的神話形式,生動而形象地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腐朽反動的貴族統治的憤怒;使詩歌的思想性和語言藝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楚辭的主要作者還有宋玉、景差等。

  散文 散文也相當發展,《左傳》、《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書中的許多篇章說理透徹,語彙豐富,都是優秀的散文集。《左傳》敘事生動,《孟子》長於論辯,《荀子》的個別篇章還採用了民歌形式,對後來的賦有一定影響。《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寓言,對後代的文學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

  《莊子》一書,文辭多彩,想象寬廣。第一篇《逍遙遊》敘述了一個能展翹九萬里的大鵬和騰躍不過丈尺的小雀等的對話,用這個故事來闡述一種超然物外、無往而不適的理想。這種鋪張的文學手法對我國古代的浪漫主義派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四、科學技術

  天文 西周時期,天文學有相當進步。《詩經》中有火、箕、鬥、牛、室、昴(mǎo卯)、畢等星宿名稱。到戰國時期,天文學家把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①,四方各有七宿,名稱和方位明確。二十八宿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座標圖,日、月、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執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現,都可以在這個座標圖上標定出方位來。根據恆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較準確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節的到來。二十八宿的劃分和應用,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一項重大成就。

  戰國時期,已有許多專門觀測星宿執行的占星家。齊人甘德①著《天文星佔》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較精密地記錄了黃道附近的一百二十個恆星的方位和這些恆星距北極的度數,用來觀測木、火、土、金、水五個行星的執行,並發現了這五個行星執行的規律。他們測定的關於恆星的記錄,是世界上最古的恆星表。後人將他們兩人的著作合編為《甘石星經》。

  曆法 西周的歷法,亦有進一步的發展。至春秋時,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個節氣,並能準確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左傳》記載,公元前655年(魯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這是我國最早關於冬至日的記錄。

  春秋時期,各國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歷法。以冬至月為正月的,叫做周正;以冬至後一月為正月的,叫做殷正;以冬至後二月為正月的,叫做夏正。②夏正也叫做夏曆,比較符合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最便於農業生產。到戰國時期,夏曆被普遍採用。

  醫學 西周時期,醫學尚與巫術結合在一起,唯心主義成分很大。到春秋時期,醫學進一步發展,並逐漸擺脫了巫術而獨立。

【西周到戰國文化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