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精選6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精選6篇),歡迎大家閱讀。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1

  高啟傑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領略了高老師與六(2)班的小夥伴們的風采,讓我獲益頗多。

  本節課的亮點:

  1.本節課有生活中實物(垂線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其體積的大小、用量杯測量體積的方法;再與不能用量杯的方法來測量生活中圓錐形屋頂的體積,產生矛盾,引入探究圓錐體積,暴露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讓學生體驗非常深刻:實驗中每倒一次水就讓學生體驗一次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係,逐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係。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

  1.例題中的資料不理想,不便於計算;計算方法比較單一;計算的技巧缺乏指導,比如×31可以與題中資料進行先約分再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方便,提高正確率。

  2.練習層次有待調整。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2

  聽了劉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

  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劉老師透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謝謝大家!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3

  今天聽了史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深深地被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厚的教學經驗所打動了。

  本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匯入創設的情景,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慾望。

  情景來源於生活,既學生活動可造房子,又與兩位教師家孩子有關,學生興趣盎然。其中的數學問題又與本節學課教學目標緊密聯絡。起到很好的匯入效果。

  2、導學問題精煉,適合學生放手展開活動,真正體現在做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

  教師為每個組準備了學具,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印象深刻。

  3、展示彙報階段任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操作完畢後,學生加以彙報,把實驗過程和發現交代的都很清楚,在這個環節學生還能引發更深層的思考,對老師板書進行質疑補充,充分體現教學中師生關係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的引出。接著教師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又以觀察圓柱圓錐的關係,比較他們的底面積和高。這一環節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理解就更為深刻了。

  4、公式的總結在實驗和小練習之後,安排較為合理。

  實驗結束,學生髮現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習看圖填空,根據圓柱體積求圓錐體積,根據圓錐體積求圓柱體積,這樣獨特的設計,方便了更多的學生總結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5、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演算法多樣性的指導。

  練習的安排,由易到難,先是獨立列式計算,我來評評理,然後是直列式不計算,列式過程注重聽取不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再後來又出現填空判斷等練習,綜合性較強,加上教師隨口編出的練習將知識分數除法聯絡起來,融會貫通,到此學生對本節知識得以較好的掌握。提升練習為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建議:練習中再多創設一些獨立練習的環節,給學困生一思考的空間,也方便教師考查學生當堂的掌握情況。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4

  有幸觀摩了水泉寺小學段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總體感覺這是一位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有為、活力四射的新時代教師。這堂課以闖關賽的形式設計的新穎、科學、合理。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核心,引導學生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充分鍛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邊做邊思考、歸納、總結的習慣。

  教學中,教者思路清晰,語言準確。可以說這是一堂較成功的課例。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堂課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把握不好,導致有點前松後緊,而對於公式的簡單套用應用放在本節,對於公式的拓展應用應著力放到下節課,教者課件中安排的題型多而沒完成預設。另外,既然是闖關賽,教師的鼓動性還不夠,體現不出熱烈的闖關氣氛。建議:充分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5

  近日,有幸透過網路平臺觀看湖南省特級教師顏家騏老師執教《圓錐的體積》一課,讓我再一次深切感受了顏老師數學課堂的魅力。

  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智慧火花迸發的場所,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經歷場。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資訊的呈現和傳遞,注重教師的表現,關注教師的授課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是落實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時候,關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設計教案,而是課堂的組織和學生知識的內化方法。”因此教師如何組織課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成知識的自主構建是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難點。

  觀顏家騏老師執教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這是一堂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課堂。課堂一開始的時候,顏老師特意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這個問題一丟擲,就能夠迅速透過從學生的回答當中及時瞭解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以便根據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對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進行一個及時的安排。當學生迅速答出計算公式時,嚴老師並沒有滿足於此,因為本堂課的學習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底面積。於是顏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由學生自己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改變成為底面積X高。

  匯入新課環節時,顏老師並不急著直入課題。而是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想知道有關圓錐體積哪些方面的知識?”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出公式、推導、意義、應用幾個關鍵詞。

  你看,本堂課的內容就自然而然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了。這是孩子們自己想探究的東西,充分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圓錐的體積這一公式的推導過程,更是體現出了顏老師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的一個特殊關照。顏老師設計了具體操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推導過程:透過同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模型,用圓錐裝沙子填入圓柱這一操作實驗最終得出同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或者說同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一結論。這比直接由教師主導著教給學生圓錐體積公式,或者僅僅只是教師展示實驗,帶給學生的經歷更豐富,給學生的印象也更深刻,學生對於原理的理解更貼近實際。

  再如練習環節之初,顏家騏老師巧妙地用了一個提問:“如果根據這個公式來計算,你希望顏老師告訴你什麼?”這一環節結束之後,使得接下來的所有練習題都是由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

  課堂中滲透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的教育

  正如顏家騏老師在課堂結尾處特意總結的那樣:“我們這堂課有猜想驗證、有總結應用這樣的數學方法,還有轉化、類推這樣的數學思想。”

  顏老師對整堂課的設計可以說是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育。

  例如匯入環節,顏老師特意讓孩子們自己猜猜這節課我們將研究什麼?圓錐的體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圓錐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嗎?在之後的教學環節,再透過學生們自主探究學習進行驗證。在練習環節,顏老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練習題中抽象歸納出求圓錐的體積都是要先求出圓錐的底面積這一關鍵步驟,並由此應用到所有與之相關問題的解決當中去。

  而從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學習推導方法,再遷移到今天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從三角形的面積與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的倍數關係到猜測圓錐的體積與同底等高圓柱體積的倍數關係,這其中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從已知的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與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積公式,到要求學生也像這樣將圓錐的體積的公式簡單地表示出來,這就滲透了類推的數學思想。這些過程無一不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探究。

  再例如,從學生實驗中用沙子作為實驗材料,有同學出現誤差。顏老師帶領學生探究,找到誤差產生的原因所在。到教師演示實驗中用水,這些更彰顯出了數學研究的嚴謹性。

  問題設計精巧,層層深入

  你聽顏家騏老師的這個提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個圖形,長相各不相同卻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體積,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設計得相當巧妙,既幫助學生迅速抓住本課的關鍵點,同時也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從不同中找相同”這一數學方法。

  顏老師還特別喜歡追問。就剛才這個問題,顏老師一邊上下移動著右手,一邊追問道:“這些圖形它們的上下怎麼樣?”“它們是由什麼樣的圖形平移而來的?”

  多好的問題設計啊!為後面的教學環節中突破難點時強調等底等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比如這個教學片段——顏老師提問:“從三角形的面積移到今天求圓柱的體積,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生:轉化)“轉化成什麼樣的圖形來算呢?”(生:圓柱)“為什麼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圓柱了?”(生:底面都有一個圓圓的圓)“轉化成一個什麼樣的圓柱呢?”(生: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你怎麼一下子就想到了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呢?”(生:等底等高時更好對照)“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呢?為什麼就不行呢?”

  透過顏老師層層深入的追問,特別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最終引導學生推匯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就能求出固定的倍數關係。

  追問的魅力在這一刻突顯得淋漓盡致。

  評價語言豐富、有效

  顏家騏老師從不吝惜誇學生“太棒了!”。而當學生回答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個圖形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時,顏老師這樣誇學生:“你有一雙數學的眼睛,善於從不同中找相同。”

  在提問“誰聽清楚了?能重複一次麼”後,顏老師這樣評價答問的學生:“你不但會聽,還會記啦,能一字不漏記下來,真是太棒了!”

  “這話說得多好啊!”“對,正好倒滿,很好很好!”即使是實驗中學生出現差錯,顏老師也不會批評他,也並不急於糾正,而是透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同時錯誤的地方由他們自己糾正。

  不單是言語表達,顏老師時時掛在臉上的那和藹可親的笑容,充滿激勵的眼神,一個個看似隨意實則細心設計的手勢等等,這些都是她的評價語言。所有這些匯聚成一個課堂效果,就是——顏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眼睛始終是跟隨著老師,學生的耳朵始終是認真地聆聽著老師的每一句話,學生的大腦始終認真地思考著數學問題。孩子們始終認真地關注著老師,與老師同步進行教學活動。即使是操作實驗時,學生也是有條不紊,絲毫沒有混亂的現象發生。

  細節是一種創造,細節是一種功力,細節表現修養,細節體現藝術,細節隱藏機會,細節凝結效率,細節產生效益,細節決定成敗。觀顏老師的課,每一個細節之處,無不彰顯著魅力,需要我們細心體會。從細節處入手,我們將學到更多,更多。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6

  《圓錐的體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本節課主要任務是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已掌握了圓錐的特徵和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學生已經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並掌握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初步經歷了“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能夠小組合作、動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們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聽了李小林老師的這節課,學到了許多:

  1、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為後面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埋下伏筆。例如:本課利用課件出示圓柱的圖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圓柱的體積怎樣求?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V=Sh)教師巧妙的出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底面和高都出現)。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匯入:圓柱的體積會求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好嗎?為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做好伏筆。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觀察、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透過演示、觀察、驗證先比較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體積關係。比較這個圓柱和圓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你是怎麼想的?它們等底等高,圓錐上面是尖的,所以體積小,圓柱的體積大。從而引導:那麼,底面積x高是不是圓錐的體積呢?透過想象、猜測: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特點?(等底等高)觀察: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二分之一提問:那麼圓錐體積有可能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呢?1/2或1/3。最終透過實驗驗證,經歷研究問題的過程,做完實驗,得出的結論,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V=1/3Sh。教師又引導學生小組做實驗。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證實: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或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板書:V=1/3Sh。

  3、透過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回答問題、練習、測試、動手操作的準確性等資訊反饋,可獲知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比較紮實。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圓錐體的體積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