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集合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想必大家已讀過這本書,但對於我而言這是第一次閱讀他的書籍。說起讀教育專著,說實在的對於我從教15個年頭,還真是頭一次這麼認真仔細的閱讀完一篇以手記形式的教育著作。這是一本記載老師用愛心教育學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事蹟震撼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尤其像我這樣有著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師,他的教育行為及教育觀都深深刺痛我心靈深處。讓我反觀十多年來,在教育教學歷程裡,是否有像他那樣衷愛著孩子的一顆心。在他眼裡一位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更應該是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然而,我邊讀變思索著,並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讓我從李老師諸多和學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華,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

  讀過李鎮西老師手記一“愛心與童心”隨想後,其實,我們就必須像李鎮西老師所說的,“愛學生,就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之前的教育教學中我也這樣嘗試過,確實效果是很好,但是與學生做朋友這個“度”要把握好,這是我在與學生一向所堅持的地方。就這個“度”而言,我在剛參加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就有老教師對我說過,“小學生對新來的老師很是陌生,你可在他們面前先樹立威信,和他們交流時要把握好這個尺度”。這樣一來不是走進學生,而是疏遠學生,就談不上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在還有,學生平時願意親近我或主動與我交流的學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樣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但作為一名體育老師而言,面對的只是一週3—4節體育課,跟他們交流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在我們眼裡與學生眼裡,我不併不是他們的班主任老師,因此沒能像班主任老師做到像學生父母那樣關懷與關愛。看完李鎮西老師與學生這種心與心的交流之後,我想那些都是我們的誤區。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是學生隊伍不整齊,我都認為這是不好的表現,總拿小學生和軍人那種颯爽英姿佇列相提並論。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 “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型別。

  然而在我心裡的期盼是這樣,可事實上學生不能全都成為完美型別,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誤的。怎樣才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與學生走近呢?作為像我們這些不是教語文、數學、英語的雜科老師來說,這也是困惑了那麼多年,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其實我也想過多種辦法來改變我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方法,但因為總以我不是他們的班主任為由沒有能很好的執行我給他們訂的約定。我並不知道學生他們是怎麼看待我的,前提是我與他們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細微的事情我觀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還不夠,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這種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隻有班主任老師才能做得來,正如李鎮西老師做的那樣,以朋友的身份、導師的身份等,去關懷與關愛學生,用一顆童心去與他們交流。我想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難了,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專利,如果我們科任老師也同樣做到的話,學生會是很幸福很快樂的,我的課堂是很活躍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學也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就這一點,我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實踐,我會去收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碩果,並分享在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寒假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起初只是出於假期繼續教育的作業去完成,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時我深深地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有感觸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7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八月份經過連續十幾天的認真閱讀,認真參悟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每個事例,為他的每一次成功的教育而心生佩服!也為他的愛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而感動。

  現在我們都說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要進行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是的,這也是我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師所講到的對幾位學生的教育,都脫離不開他對學生的愛,所以很多事情很多問題都是透過恰當的時機進行恰當的談話,讓學生對自己信任,並願意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好。

  現在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教的高中生也是打罵不得,很多時候也只能是透過苦口婆心的教育來進行,也怕學生萬一想不開而自尋短見,這個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與做法是至關重要的。

  自我從教起就開始做中職學生的班主任,現在帶了兩屆。這屆學生普遍來說比上屆學生要聽話一些,但是就懶惰許多。特別班裡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氣冷,就很難起床,所以我每天都要電話或者親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總是有點愛面子的,我的不厭其煩去叫他,倒也讓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後來他QQ跟我說,老師,你不用上來宿舍叫我了,現在我一聽到電話響我就會起來了,如果我還會遲到你再上來叫我吧。我按他的意願做了,後來再打電話的時候,接通後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說,我已經起床了!另外,他除了起床懶,學習上更懶,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所以我也沒對他要求太高,上課盡力認真聽講,作業一定要完成上交,還有上課不能影響到別人。我知道他喜歡上體育課,因為他很喜歡打排球,我就安排他當體育委員,他也是非常興奮,對於體育委員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積極完成。除了有些時候我會找他出來談心外,更多的時候我都是利用QQ這個軟體,因為我覺得,在QQ上,我們更加平等,很多話當面說不出來的,我們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為此,高二臨近實習的時候他還主動告訴我,他跟一個女生拍拖了。雖然我從他平時的言語跟QQ空間的異樣已經有所察覺,但是他自己親口告訴我也讓我感到幾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實習,而且跟那女生是分開實習,我也是在QQ上跟他講一些道理,注意一些問題,讓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實習再說。

  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李老師那個時候多用信件,而我們現在的QQ、微信使用廣泛,也為我們教育者帶來一些方便的。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動向,從他們釋出的個性簽名、朋友圈等等還能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通常我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賬號給大家,然後建立一個班群。

  李鎮西老師還十分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別強調集體中“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他一方面指出,“集體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組織這幾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個性,那就不會有集體”。

  我覺得集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的中職學校,後進生可能相對也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利用集體的時候,一定要在集體養成正氣之後。如果一個班歪風盛行,那對學生的教育必然是適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體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覺我在這個方面還不成熟,還需要磨練,今後在這個方面還得多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者多閱讀書籍多提升自己。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愛心與平等是必不可少的。我會盡自己的愛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很喜歡聽李鎮西老師講的課,也聽說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買來閱讀。讀上這本書,我就有一種被磁石吸引的感覺,書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震撼著我。“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明白了當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也讓我明白了應怎樣去愛這些孩子。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班裡的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如孩子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孩子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孩子們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他都瞭如指掌,如: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高考落榜寧瑋情緒波動很大。他總是能及時地發現孩子們哪裡需要他的幫助和指點,他把學生當成朋友,學生也把它當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認為教育不應違背兒童的天性。當然,“不是違背”並非一味遷就,而是把童趣引導到正當的途徑和允許的範圍內發揮,這將會使學生的心和教師貼得更緊。如果教師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養一點“兒童的天性”,那麼,簡直可以使師生之間的心靈融為一體。”他堅持每天利用午休,給學生讀《紅巖》《愛的教育》《鳳凰琴》……,學生筆記本上寫上小詩,李老師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童心,使他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撥動著他的心絃。他常說:“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的愛更能體現他愛孩子的心。他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萬同,一個典型的“後進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複雜,和社會上的一些混混有過一段流浪的生活。針對像萬同這樣的頑童,李老師不是向他們“灌輸”,而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並且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點,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還專門印製“報喜單”,如果某位“後進學生”覺得自己在某一週犯錯誤的次數減少了甚至沒有犯錯誤,就可以主動來領一張“報喜單”,拿回去向爸爸媽媽報喜。李老師還經常與“後進學生”談心,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後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萬同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時好時壞的反覆,更是考驗老師的耐心。李老師把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在他的教育手記中寫了將近五十頁,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對怎樣轉化後進生的思索。也許以後我再也不敢對學生說“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和諧。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感覺我認真地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它不僅使我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怎樣去轉化那些“後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永遠帶著一顆愛心和童心,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感受師愛的雨露,讓孩子在我們愛的滋潤下茁壯地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二,感觸頗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有這樣的意思:“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裡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

  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群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著,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路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

  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裡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著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嘆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裡,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著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絡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愛心與教育》是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是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鮮活的校園生活。透過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活動目標,並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講到這裡,我有點慚愧,回憶我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們所說的那樣,把學生當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個孩子上課能夠認真聽講,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希望那些後進生們別考的太差,別把平均分拉動太大。事實上,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理由讓他們變成一模一樣的產品啊。

  其次,透過本書的閱讀,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師對學生門的一腔愛心,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愛著他們學生們,才能無微不至的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堅持不懈的寫下這麼多手記、札記。

  說實話,我對教育類的書總是有排斥的心裡,如若晚上睡不著,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類的書籍總是用高深的理論堆積而成的,可能是我還沒有到達那個層次,所以領略不到他們所闡述的情境吧。但是這本書透過記錄校園中的生活,孩子們的日常表現,還有學生們的作文等夾敘夾議地講述事例,用最真摯、樸質的文字闡述著高深莫測的理論。

  李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確實跟別人有這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說有位後進生上課特別愛唱歌(雖然有時候只是小聲哼哼),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於是李老師就對他說:“你現在是每堂課都要唱歌,影響同學們的學習。這樣吧,你先試試儘量爭取每天有一堂課沒唱歌,你就給我來個喜報,好嗎?”第一天,他沒有來喜報,第二天他來喜報了而且特別興奮;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沒來喜報,第五天他來喜報了。儘管一週內他只有兩天來喜報但李老師還是給他熱情的鼓勵。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慢慢少了;半個學期後,他基本上改正了壞習慣,李老師在全班人面前表揚他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還有一位學生上課在抽屜裡偷偷研製炸藥,結果引燃了書包,李老師就把這位學生介紹給一個化學老師,結果他漸漸的迷上了化學。還有一位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李老師給他推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精彩情節的長篇小說《烈火金剛》,叫他上課抄這本小說等等。

  李老師認為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教育者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想把他變成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認錯……”這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迴圈。他推薦了幾種比較有效的據他的方法,如寫《駕校聯絡本》。讓後進生為自己確定一個幫助人,讓這個幫助人每天將後進生的當天表現解除安裝上面,然後讓後進生帶回去給家還在那個看。還可以採用填《報喜單》,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等方法。本書中被李老師作為案例的是一個名叫萬同的後進生,這位後進生到學校的第一天就偷竊,上課極端的不認真,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們所放棄的孩子經過李老師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教育,後來他成了國旗下的演講者,到最後雖然他沒有考上大學,由於基礎實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訊兵,成了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李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們現在所沿用。比如說他每個學期前總會印很多的報喜單,哪個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不僅僅是成績上的進步,都可以讓他們填寫報喜單,並讓他們帶回家。李老師每天都會親自為學生朗讀小說,和學生一起品味“書”的味道,這正是我們現在正推崇的班級讀書會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在瀰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裡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裡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充套件!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的部落格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裡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字;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一: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學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二: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儲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裡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而我教小學,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小學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例項,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小學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梁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在瀰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裡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鎮西。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裡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充套件!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李鎮西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李鎮西的部落格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李鎮西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裡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李鎮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李鎮西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字;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李鎮西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李鎮西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鎮西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李鎮西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李鎮西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李鎮西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李鎮西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鎮西教師的《愛心與教育》,感觸頗多。李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的教育觀念和育人思想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學習的。這本書讓我強烈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師是如何用他的愛培育他的學生,如何用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著每個學生的成長細節,並且為解決學生的問題而費勁自己的心血。《愛心與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發現,發現新的教育方法,發現新的教育途徑,發現一顆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讓我深深地明白今後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還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新的教育途徑。培養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學生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常會令人終身難忘。師愛是陽光是雨露,學生是花朵是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也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與頑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這一節,尤其是李鎮西老師教育萬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學生,“後進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多一些,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會象常人那樣有怒氣,有情緒。當學生犯錯誤時,如果是好生,也許老師的火氣會小一些甚至只是責怪幾句,但如果是“後進生”,教師也許會更加“恨鐵不成鋼”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曾碰到過象萬同一樣的孩子,我也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們,談心,講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們太多的反覆,我會傷心,會恨鐵不成鋼,會覺得他們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會用“我已經盡力了,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萬能的”等等來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李老師用他的經歷和智慧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途徑、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應該用真誠的教育,用心靈去贏得心靈,自然而然的的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跟他們做朋友;也讓後進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願望,而不斷地與自己進行“靈魂的搏鬥”,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使後進生轉化為上進生。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李老師給了我無限的鼓舞,給了我無限的信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讀《愛心與教育》,先讀了餘心言老師寫的序,在序言中,他說:“從李鎮西同志的手記裡,我們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其次,使我們強烈感受的是李鎮西同志對學生的一腔愛心。”

  細讀每一個章節,字裡行間折射著一位老師對孩子的真摯、真誠與大愛。他能細心的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喜怒哀樂、微小變化,他能不動聲色的、用孩子們能夠接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帶動學生,他也能大張旗鼓的帶著他的學生們去闖、去幹。難怪他教過的孩子那麼優秀,難怪他的學生那樣親切的稱他為“鎮西將軍”。

  其中“我與萬同的故事”,我讀了兩遍,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位老師對待“精神與感情雙重孤獨”孩子的良方,試圖尋找一種轉化差生的捷徑。我終於發現:沒什麼捷徑、沒什麼妙招,有的就是對學生心靈的尊重!沒有對學生心靈的尊重,就沒有什麼教育可言!

  從當了一次“福爾摩斯”之後,李老師說:他與萬同的“較量”就拉開了序幕。看著這“較量”一次,我就在想:這該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啊?這是一個多麼能堅持的老師啊!為了萬同,李老師忘記了中秋,走進他的家進行家訪,為了萬同,李老師煞費苦心,讓萬同給自己找個“幫助人”,他讓萬同抄寫《烈火金剛》,智慧的處理萬同的所謂“愛情”,他做孩子的真正的哥們,冷靜的處理一次次的作弊事件……

  《愛心與教育》從63頁到96頁,講的就李老師與萬同的故事,字裡行間滿是愛,皆是情。

  於是,我想:如果是我,如果我的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孩子?我能像李老師這樣做嗎?我不敢肯定,這也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我們所教的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或許不可能像萬同那樣的叛逆,但或許有像萬同一樣有著那樣家庭環境的孩子,或許他們再大一些,也會做出這樣或那樣讓老師們始料未及的事情來。但作為老師的我們能不能像李老師一樣智慧的處理,能不能始終的不放棄、不拋棄呢?這不由得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

  在我的教學中,也曾遇到過這樣或那樣的調皮搗蛋鬼。從教第三個年頭,我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那是我剛接的一個班,五年級,上課收作業,一個孩子沒有,我問他要,他站起來說:“就沒有,我就不交。”那是年輕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但畢竟剋制了自己的情緒,沒有在班內發火。課後我問原來任教的老師,得到這樣的一個資訊:這孩子從來就不寫作業,家長做生意,不管不問,孩子也便我行我素。老師拿他沒辦法!我真的試圖改變過他,也親自登門家訪過(他家與我的一個朋友家是鄰居)。我堅持了一段時間,試著去改變他對學習的態度,但最終沒有見到多大成效。後來孩子便畢業了。現在想想:對他的教育我缺少的並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尊重。我只想到了要改變他,並沒有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去關注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去考慮一個孩子的真實感受,我缺少的就是這種對孩子心靈的尊重!

  二十多年來,這件事情,這個孩子我一直記得,並不斷的拿來對比、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把現在的類似的問題解決方法與原來相比,我發現,經過多年的積澱,處理起來真的是靈活多了,而最重要的是在處理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考慮到了孩子,聽取了孩子的想法,我也尊重了孩子的一些選擇,給他們以嘗試、自主的機會。或許正是這種尊重,才讓我的教育教學充滿著快樂,充滿著理解與包容。

  如今,再讀《愛心與教育》,再一次發現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差距,再一次的反思自己,再一次的告誡自己:教育,需要尊重,真正的尊重孩子,尊重心靈,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向著這個目標,我將堅持學習,不斷思考,砥礪前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認識李鎮西老師,還要從教育界流傳的一句“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說起,讀過魏老師的書,也聽過他的講座。但是對於李鎮西老師卻一直沒有機會了解。沒想到的是,虞城縣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竟然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在這次培訓中,教師發展中心給參培的班主任們精心準備了一份厚禮,那就是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愛心與教育》。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我以為是一位教育專家的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想到開啟他我就再也不捨得合上,我幾乎是流著淚一口氣看完的。因為我的內心始終湧動著感動,這種感動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讓我一次次審視著自己的內心。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型別。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物件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

  我一直贊同“教師要愛學生,並且每時每刻愛每一個學生”的觀點,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的態度讓我十分感動。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真誠地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對任何一個學生絕望。他堅持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每一個被忽視,被傷害的心靈,幫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學生,一點一點找回生活的動力,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萬同的故事就是李鎮西老師用愛心教育,轉化後進生最好的事例。在讀萬同的故事時,我幾度流淚,為了讓萬同學習,李老師給他借來《烈火金剛》,讓萬同在聽不懂課的時候抄寫,又替他找來幫助人,一點點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點點進步,就用“報喜單”激勵他。在班裡讓學生用《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題目來關注萬同,教育萬同。在激勵萬同的同時,整個班級內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氛圍,更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這中高超的教育藝術讓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嘆:遇到李鎮西這樣的老師,他的學生真幸福、真幸運!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不止一次地提過這樣一句話:要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這是李鎮西老師的座右銘,也是他教育學生做人的真理。讀完這本書,深深地為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時也為他擁有淵博的知識而歎服。正如李老師所說:對於一個教師而言,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情感,一個叫思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向李鎮西老師學習,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用愛心、真心、耐心對對待每一個學生。也讓我的學生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讀完李鎮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為什麼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寫的一本書出版十多年來依然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形式上看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說教,而是用心所寫。理論性的書籍要麼讓人難以理解,要麼枯燥乏味,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而這本《愛心與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於解釋說明有點理論的嫌疑之外,其餘幾乎全是例項的敘述和真情的流露。從本書的副標題《—素質教育探索手記》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內容源於實踐,而他的表述和總結又高於實踐,感覺是娓娓道來,又讓讀者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這本書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從感覺上來說它是與教育教學的零距離的接觸。內容幾乎都是源於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師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學生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為,所思所想,還有李老師同遠方一群中學生的通訊,字裡行間流淌著真情,以至於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甚至落淚,讓讀者被那種濃濃的情包圍著。

  第三,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幾乎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愛心和童心”是關於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與頑童打交道”介紹了李老師在後進生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鍛造卓越人格”是關於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回答心靈的呼喚”是他對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沉重的思考”介紹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生死兩地書”,生動地敘述了他和遠方一群中學生多年來的通訊;“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則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內容全面而詳實,讓讀者透過閱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從李老師的愛心和真情裡學到了教育的智慧,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能夠讀到這樣的一本好書確實不容易,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樣也不枉李老師的嘔心瀝血之作了。在我看來,每個讀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

  第一,要用心讀透這本書。李老師為什麼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為什麼會取得了那麼多的成績?就是因為它對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當然,愛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他堅持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長期以來,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經。

  第二,帶著思考和感悟見行動。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讀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細研讀,認真體會,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把其中的一些“真經”採取適當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彎路,一定會促進和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

  第三,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適合這個學生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勤思考,多總結和反思,才會讓自己的所學、所悟恰當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才會讓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學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從李老師身上,我讀到了大寫的愛,他對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對於教育,他投入了無限的深情,只要我們也像他那樣,我們周圍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學困生了,學生們也會因我們而驕傲和幸福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對話,給讀者洗滌一次心靈;也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讓自己的思想豁然開朗;又像吃過營養品,讓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因此,我們要養成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習慣,並且學以致用,讓自己的羽翼不斷豐滿起來,生活更加充實、豐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裡,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

  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透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透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透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透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

  有幸買到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細細捧讀,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更為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在陶醉中、感嘆中,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當我靜靜地閱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像走入了他的班級,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 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震撼”。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記錄了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班幹部”的選舉培養,對“青春期”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教育”的宣揚,難得可貴的是書中披露了他曾經失敗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他認為愛的教育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的生活;愛的教育要從細節處入手----如學生生日親自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等等。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書裡面的故事都滲透著李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的。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樸實無華,很多嶄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蘊含在一個個平凡真實感人的小故事裡面。他不是為寫書而寫書,他是想透過自己的書籍來宣揚和傳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寫的是中國教育這本大書;他也不是在用筆寫書,他是在用心寫書,用情感寫書,用人格寫書,寫的是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人”字。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著更多的惰性。教書育人,說的容易做的難,李鎮西做到了,我呢?我們呢?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