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圓錐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積評課稿

人教版圓錐體積評課稿(精選5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圓錐體積評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錐體積評課稿1

  在《圓錐的體積》在教學中一般都安排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圓錐的體積和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在教學過程中有兩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一是如何使學生想到需要將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進行比較,二是如何使學生理解實驗誤差的合理性,並認同實驗的結果。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需要直面上述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實際需要,自然地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

  一、聯絡已有經驗,引出等底等高如何使學生想到需要將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進行比較呢?

  不少教師的做法是趨於兩個極端的。一種做法是直接告訴學生拿出一個和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透過實驗發現它們之間的體積關係。另一種做法是,在實驗材料上大做文章,給學生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也不等高和等底等高等多種不同關係的圓錐和圓柱,讓學生在近乎真實的背景下探索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係。前一種做法由於學生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因而被我們所擯棄。後一種做法營造了自主探究的氛圍,學生需要透過真正的探索才能發現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係。但是這一方法的明顯不足在於:其一,學生已有的關於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和立體圖形體積公式推導的經驗被忽略了;其二,雖然圓錐和圓柱並不等底等高,但這並不意味著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不存在相應的關係。客觀上,任何一個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都存在一定的關係,雖然教師會有意識地多安排幾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但是學生仍然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透過比較才能將目光鎖定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上。加之實驗誤差的客觀存在,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對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關係的認識。在實際教學時,我採取的策略是偏向接受式學習的,但十分注意使學生的接受有意義。師: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可以怎樣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呢?

  生1:我想把圓錐轉化成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能知道圓錐的體積公式了。生2:把圓錐轉化成長方體和正方體,好像不太可能;可是,把圓錐轉化成圓柱,又不太會。全班學生點頭應和。師:老師很同意你們的想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為什麼能很快推匯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呀?生:因為圓柱和長方體是等底等高的,而且它們體積相等,所以可以很快推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師:你回答得真完整。那麼圓錐雖然不能轉化成圓柱,但是,如果要找一個圓柱跟它比較體積的話,你覺得那個圓柱和它應該有什麼關係才好?生:我覺得如果它們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那麼推導圓錐的體積就會比較容易。上述過程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經驗,啟發學生從圓柱和轉化成的長方體之間聯絡的角度思考,如果要發現圓錐和圓柱體積的關係,那麼圓錐和圓柱也應該高度相關。於是,等底等高就自然地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中提取出來,成為學生展開實驗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需要指出的是,這樣引導,學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要選擇和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進行研究的原因。

  二、反思實驗過程,認識誤差客觀存在

  我們都知道,操作實驗總會存在誤差。在引導學生將圓錐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進行比較時,教材安排的實驗材料是沙子。也有教師安排的實驗材料是水。理論上說,用沙子和水做實驗,是可以減少誤差的。但是我自己用水做過幾次實驗,發現由於存在誤差,也常常3次不能正好倒滿。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用沙子或水做實驗,出現實驗結果不同時,再讓學生感受實驗的誤差,這時學生有時會覺得困惑:我已經很細心了,為什麼還是有誤差?學生對誤差會產生懷疑的態度,甚至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認同。於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大豆和水這兩種材料,期望透過倒大豆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誤差是客觀存在的,進而透過反思實驗過程,體驗只有十分細心地操作,才可以得到更精確的結論。有些小組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在圓錐裡裝滿大豆,之後倒進圓柱形容器。組1:我們發現倒了兩次還有不少,倒三次還差一些,說明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2.5倍多。組2:我們做了兩次實驗,第一次倒了3次後還剩一點點,第二次比3次稍微少一點。我們認為圓柱體積約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些小組用水做實驗。組3:我們先將圓錐裝滿水倒入圓柱,3次剛好倒滿;然後,我們又將圓柱裝滿水,倒入圓錐,3次後圓錐裡還可以再放一點點。我們的結論是: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約是圓柱體積的1/3。師:用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做實驗,但實驗的結果卻不太相同。大家思考一下,會是什麼原因呢?生1:把大豆裝進圓錐或圓錐時,每次都要跟容器的邊沿平,不能多也不能少。生2:大豆每次的結果相差比較大,因為大豆之間有縫隙。教師拿起一對透明玻璃的圓錐和圓柱,在實物投影儀上將圓錐裡裝滿大豆,慢慢地再將大豆倒入圓柱中。生:大豆與大豆之間的空隙比較大,所以實驗就不準了。倒水的結果會更加準確。師:反思剛才的實驗過程,你能獲得什麼啟發?生1:在實驗中,選擇實驗材料很重要。生2:實驗過程一定要認真細緻。比如,倒水時水不能灑到外面去。生3:如果有時間,還要多做幾次實驗,才能夠得出結論。數學實驗是獲得數學結論的重要手段。在開展數學實驗時,要悉心準備實驗工具和材料,精心設計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獲得更準確的數學結論。像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學生受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限制,還不能進行理性的數學證明,因而實驗的精度要求相對更高。因而,實驗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如何減小誤差,並透過有效的反思積累實驗的經驗。

  圓錐體積評課稿2

  1、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範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如學生削鉛筆這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從削的過程中體驗到圓柱與圓錐的聯絡;再如動手實驗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創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3、在難點的突破上,透過猜測,引處疑問,帶著疑問去實驗驗證,透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不僅為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圓錐體積評課稿3

  聽了劉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劉老師透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謝謝大家!

  圓錐體積評課稿4

  今天聽了史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深深地被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厚的教學經驗所打動了。

  本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匯入創設的情景,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慾望。

  情景來源於生活,既學生活動可造房子,又與兩位教師家孩子有關,學生興趣盎然。其中的數學問題又與本節學課教學目標緊密聯絡。起到很好的匯入效果。

  2、導學問題精煉,適合學生放手展開活動,真正體現在做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

  教師為每個組準備了學具,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印象深刻。

  3、展示彙報階段任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操作完畢後,學生加以彙報,把實驗過程和發現交代的都很清楚,在這個環節學生還能引發更深層的思考,對老師板書進行質疑補充,充分體現教學中師生關係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的引出。接著教師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又以觀察圓柱圓錐的關係,比較他們的底面積和高。這一環節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理解就更為深刻了。

  4、公式的總結在實驗和小練習之後,安排較為合理。

  實驗結束,學生髮現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習看圖填空,根據圓柱體積求圓錐體積,根據圓錐體積求圓柱體積,這樣獨特的設計,方便了更多的學生總結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5、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演算法多樣性的指導。

  練習的安排,由易到難,先是獨立列式計算,我來評評理,然後是直列式不計算,列式過程注重聽取不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再後來又出現填空判斷等練習,綜合性較強,加上教師隨口編出的練習將知識分數除法聯絡起來,融會貫通,到此學生對本節知識得以較好的掌握。提升練習為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建議:練習中再多創設一些獨立練習的環節,給學困生一思考的空間,也方便教師考查學生當堂的掌握情況。

  圓錐體積評課稿5

  高啟傑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領略了高老師與六(2)班的小夥伴們的風采,讓我獲益頗多。

  本節課的亮點:

  1.本節課有生活中實物(垂線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其體積的大小、用量杯測量體積的方法;再與不能用量杯的方法來測量生活中圓錐形屋頂的體積,產生矛盾,引入探究圓錐體積,暴露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讓學生體驗非常深刻:實驗中每倒一次水就讓學生體驗一次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係,逐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係。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

  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

  1.例題中的資料不理想,不便於計算;計算方法比較單一;計算的技巧缺乏指導,比如×31可以與題中資料進行先約分再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方便,提高正確率。

  2.練習層次有待調整。

【圓錐體積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