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麼擬定事蹟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1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際,領兵抗敵,欲挽狂瀾於既倒,不幸兵敗被俘。在獄中他備嘗艱苦,斷然拒絕元人的誘降,至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他堅貞的民族氣節,萬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氣歌》氣勢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對後人的啟發很大。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併南方、統一全國的步伐。

  宋理宗死後,他的兒子趙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貫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歲的趙顯登基,成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幾乎沒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餘人。

  文天祥,號文山,少有大志,博覽群書,二十歲中進士,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主考官王應麟稱讚他“忠肝如鐵石。”開慶年間,蒙古軍隊侵宋,文天祥屢次上書,主張抗敵,斥責權貴們惑主誤國,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歲正當盛年時就正式退休。當時有朋友勸他:“你這一萬多烏合之眾,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說:“我豈能不知!但我這樣做了,天下義士忠臣就會聞風而起,奮勇保衛國家。”但文天祥帶兵到臨安後,因投降派的刁難,終於未能上前線抗敵,卻被朝廷派到蒙古兵營,去與伯顏談判投降之事。

  當時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謝太后作主。謝太后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內又無抵擋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顏軍營求和投降。伯顏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與宋室丞相等級的人談判。右丞相陳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夢炎則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張世傑見朝廷輕率投降,氣得從海上出走,另尋機會組織反攻復國。謝太后無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臨危受命,來到元軍大營中。一見伯顏,雙方就唇槍舌劍交鋒地論起來。文天祥義正辭嚴地說:“你們蒙古若想消滅我宋朝,未必有什麼好結果,因為我們南方的廣大軍民一定要同你們抗爭到底。”

  伯顏威脅說:“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實實投降,只怕今日饒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縮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為國,哪怕刀山火海!”伯顏非常惱怒,就將文天祥囚禁起來。

  不久,謝太后和趙顯終於投降,他們繞過文天祥,另派賈慶餘為右丞相去元營求降。文天祥仰天長嘆,把賈慶餘痛斥一頓,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稱臣已成事實。

  但是伯顏並沒有善待謝太后和趙顯,反而將他們當俘虜押往元大都,並將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備,同他的隨從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逃脫。他們先到真州(今江蘇儀徵),後過揚州,本想聯絡各地宋兵,抗元復國。但因為當地宋將輕信元朝的挑撥,懷疑他是元兵的奸細,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繼續往南奔走。最後到溫州時,文天祥聽說張世傑在福州擁立了新皇帝端宗趙昰,就又趕到福州。後來他作為朝廷的大臣,積極招募人馬,組織抗元,連續轉戰於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敗元軍,先後收復了不少縣城。

  端宗死後,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又擁立了趙昺,繼續在南海一帶抗敵。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軍元帥張弘範大舉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轉移五坡嶺。軍中正在吃飯時,元兵突然來到。宋兵作頑強抵抗,最後全軍覆滅,文天祥被俘。

  元兵將文天祥押去見張弘範。張弘範欽佩文天祥的骨氣,以禮相待,想讓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於是他就把文天祥軟禁在軍營中。當時張世傑正領兵在山抗擊,張弘範知道張世傑最欽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說:“我自己無力救父母,難道可以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厚著臉皮,反覆地威脅利誘,文天祥便將船過零丁洋時所寫的一首詩給了張弘範,詩中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讀過詩後,苦笑一聲,只好下令強攻山。

  山被攻破後,元軍中擺酒慶賀,張弘範又勸降文天祥說:“現在宋室已經滅亡,你文丞相已經盡忠盡孝。如果你能像對宋朝那樣忠心對待元室,你還會當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國家我無力救亡,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還有罪,何況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張弘範只好派人將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絕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當時,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蒐羅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積翁去勸降,後來又親自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國家重託擔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願望就是賜我一死。”忽必烈不願殺他,就將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他在詩中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堅持正義的忠臣義士,認為他們都是正氣的表現,是自己效法的榜樣。其中有兩句: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間的義士聚積了兵馬數千人,揚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為絕後患,終於下令處死文天祥。臨刑時,文天祥朝南跪拜,從容地說:“我的事情到此完結了。”然後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歲。他的妻子為他大殮時發現,他的衣帶中有一篇文章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的書,學到了什麼?從今以後,我真正做到無愧於己了。”

  文天祥有一個信念:精忠報國,不管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在他看來,個人的財產、家庭、名利、官位,與國家和民族大業相比,算不了什麼。他有愛國的情感和信念,團結民眾,組織義軍,全力抗敵,成為人們敬仰的物件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氣節和崇高品德,也成為了當時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2

  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考第一名,第二年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所作的「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狀元,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防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產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戰場。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文天祥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南宋大臣,派他出城與元軍伯顏談判。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到文天祥軍營,解散他的軍隊來討好元軍,文天祥於是被伯顏抓捕。但他寧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之後南宋朝廷投降了元軍,但文天祥仍帶領宋朝軍民堅持抗戰。公元1278年戰敗,為元軍所俘。

  元將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宋朝大臣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便將自我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他。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廿天后,南宋滅亡。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忽必烈說:“誰家無忠臣?”命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他因為始終不肯投降元朝,在監獄中度過了數年。

  1282年三月,元世祖問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紛紛勸說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說:“你在那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能夠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樣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場,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47歲。

  文天祥被捕之後寫下了許多詩文,流傳後世;他的氣節光耀千秋。這是人們明白的一面。可是在這期間,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煉“大光明正法”的事,卻鮮為人知。

  經考證,在一本《分類古今筆記精華》,又名《古今筆記精華錄》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卻記錄了下頭的資料:

  宋代文天祥,號文山,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以往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文天祥事後寫了一首詩,抒發自我的感情:“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攖。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偶遇大呂公,如有夙世盟。相從語寥廓,俯仰萬慮輕。”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敘述自我以往遠離囂塵,結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願;回身塵世,爭名染業;現遇呂公(靈陽子),大受教益。

  之後文天祥寫了另一首詩,根據詩的題序,該書的作者認為:那是文天祥被俘後,在獄中遇到異人後所寫。但這位作者自我未修煉,他不懂得那位異人怎樣會進到獄中,傳授修道之法給文天祥呢?其實,視監獄若無物,來去又自如的異人多的是,不足為奇。

  文天祥是怎樣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的呢?他在詩中寫道:“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如果說,文天祥的前一首詩,是寫他從靈陽子處聞道受益;那麼,這後一首詩,就是寫他得道修煉了。詩的一、二句“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寫他在遭逢大患難後,命在旦夕之間,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是寫他修煉大光明法,到了那種異常平靜的境界,超脫了生死的恐懼,心胸豁然開朗。五、六句“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寫他對過往人生經歷的認識,已經看淡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乃至忠孝仁義,將這些視為“滅性”和“勞生”的枷鎖。最終兩句“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是說真正頂天立地的豪傑,心性極高的人,才能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能夠很快修成為更高階的生命——神仙,這也是他的“夫子自謂”。

  由此可見,文天祥之所以能夠在生死之間,完全脫然若遺的原因,很得力於大光明法,得力於他在生命最終幾年的修煉。根據他自我的文章來說,在這個時候,對成仁的意志,更加確定,把名利情都放了個乾淨,不再動搖了。

  文天祥以狀元宰相之身,為國為民,盡職盡責,道德永存。而他自我,晚年聞道得法,到達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3

  文天祥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他上疏請斬董宋臣,建議禦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刺探蒙古軍情,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怒罵伯顏,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佈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此後力圖恢復,轉戰東南。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劃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當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敗逃走,傳說曾經發生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逮捕時,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逃去,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祀拜這三座山神保護忠義;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衚衕,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他生前所用的硯臺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歷史點評:有人說文天祥是一位英雄,他抗元鬥爭的英雄事蹟可歌可泣。也有人說文天祥是一個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人,在當時元朝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他還在抗元,是不可取的,因為元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他阻礙了歷史的前進。一個人的道德品格和他對國家無私的忠誠只能體現個人,而元朝替換宋朝和個人的行為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因為在當時來講文天祥不能左右歷史的發展,也看不到歷史會進步還是退步,對於他來說只能是作為國家的一個將領履行他的職責保家為國而已,一種愛國的行為.而元朝統一,是歷史朝代更迭的自然現象,自然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文天祥:英雄被自己人“勸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元的殘酷和他的不屈和節烈,而江南故國自己人對其殉國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終被押上刑場。

  文天祥從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儘快捨生取義了。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兵突襲,服毒自殺未成,被俘。次年四月被押解到廣州,而後北上前往大都。文天祥作為俘虜進入江西時,就決心開始絕食,希望船到自己故鄉吉安時像為不食周粟的伯陽、叔齊一樣餓死守節,“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在餓了八天後,卻沒有餓死,由於家鄉已過,押解人按著鼻子灌食,文天祥沒有能夠在家鄉殉國。他希望能夠有機會逃脫,即使死也不能在荒山野嶺中,而要世人關注下悲壯而殉節。所以,文天祥就“配合”押解他的元軍,繼續北上。

  但是,狀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訊息此時已經傳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國,讓無數人焦慮不安、坐不住了,唯恐文天祥不死,擔心他投降,從而讓他與大宋的貞節受損。

  此時,南宋王朝已經徹底被滅,“舊中國”的無數官宦要麼被殺,要麼已經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而百姓和原來的低階官僚則是“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大多數”並非不愛國,甘願接受異族統治,但他們自己不原意犧牲,那是“肉食者”當大官者們的事,但他們也有期待,就是希望別人為“舊中國”守節殉難。如今,整個江南都在看著被俘的文天祥,盼望著他早日殺身成仁。也許,他們是害怕又出現一個“李陵”吧。

  喊出“沉默的大多數”心聲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廬陵(今吉安)的同鄉王炎午。王炎午(1252年—1324年)字鼎翁,是一位愛國青年。文天祥贛州起兵勤王時,王炎午滿懷一腔報國熱血,參加抗元鬥爭事業,作了文天祥勤王軍中的幕僚,很快卻因為母親有病而回歸鄉里,並“躲過”文天祥部隊失敗捐軀或者被俘的機會。

  這位當時28歲的王炎午,聞知文天祥押送船將過江西,即作了長達1800餘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氏將《生祭文》謄寫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張貼於文天祥可能被押解經過的自贛州、吉安、櫸樹、南昌等沿途驛站、碼頭的山牆、店壁諸醒目處。還派人在各處宣讀:“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受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氣餒”,“豈不惜哉”!

  總知,文丞相應該死,而且要趕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須毀滅;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卻意味精神的死亡。王炎午們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鼓動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節,這並非個體行為。那位曾經入獄探望文天祥,並給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道士汪元亮,也在探望過後“勉勵”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王炎午的行為,其實代表了當時江南在元兵鐵蹄下“沉默的大多數”的道德要求,這篇祭文對當時的.震動因此很大。

  王炎午如此大張旗鼓地勸文天祥死去,是有著社會心理基礎的。中國文化對文人的節氣和女人的貞節的重視,在進入宋代以後,已經形成了一種高調的社會會文化,但能夠自覺實踐的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並不去殉難,而是勸他人為了崇高的道德價值做出犧牲。這種高調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有存在,在其後也更有發展,但是像王炎午如此大膽地直接提出,形成對文天祥的道德輿論壓力,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

  文天祥是千古一見的英雄,但是,身未亡,卻享受“生祭文”,傳世千古,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有人讚頌王炎午的這篇祭文:“感情壯烈,語言精湛,亦屬祭文中的傑作”。還有人認為:“洗練凝重,氣勢磅礴,對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鏗鏘有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形成的愛國主義思想浪潮,同時也體現出王炎午本人悲壯激切的忠貞氣節。”

  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種道德崇高下對生命的冷漠,那就是對於為敵人俘虜計程車人,與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能夠以死守節。中國也許會善待俘虜的敵人,但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如果不能迅速被殺,則最好及時自殺,以保持士人或者女人的貞節,反正是“期待”他們死掉。投降或屈服,意味著隨後無盡的罵名,如果被放回來,那與屈服和變節的結果差不多,一生中也會在道德歧視中受盡屈辱。當然,希望俘虜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殺的人,卻是沒有犧牲的危險的,他們“安全”地道德觀望和審判,其任務只是給女人列貞節牌坊表彰,流傳烈士的英雄事蹟。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調主義的熱情、壯烈下,卻掩蓋不住基本生命關懷的冷漠。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場來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卻不為的道德聖人標準,去要求妻離子喪的文天祥為了那個道德理想犧牲。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的抉擇,他的生命權只能由其自己支配;其他人,無論用多少聖潔的理想或者標準,都沒有要求別人去死的權利。

  道德價值的實現,特別是需要生命的損害和犧牲,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勸死文,是對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現,並非什麼文化榮耀,反是一種文化悲哀。

  從王炎午寫《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殺,其間有長達三年半多的時間。當文天祥在監獄中歷盡折磨的時候,江南故國的人竟然不擔心他的健康,希望為挽救南宋做出卓越功勳的文天祥能夠多活些時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們的心恐怕都不會安。王炎午們的心一直會為文天祥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敢於犧牲自己而擔憂吧。

  讓王炎午們失望的是,文天祥並沒有看到他“好心”的勸死文;王炎午們也可以寬慰的是,他們顯然低估了文天祥的節氣,不用他們的“督促”,文天祥自有殺身成仁的勇氣和決心。

  1282年十二月初九,當文天祥終於殺身取義,壯烈殉節。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訊後的反應,是悲痛,也許更感慨,其中帶著心安之情,因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被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終結之後,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謹此致奠,再致一言。”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