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說過,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負重前行,冷暖自知。在這個年齡再談愛的藝術,是不是矯情?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本書塵封書櫥已久,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偷得一點空隙,書讀了一半,月底了掌門收賬,寫幾點感悟,不吐不快。如果說領軍生活是生命裡的甘蔗,苦了嚼一嚼,能抵消內心酸澀,那麼讀書寫感悟,也算是夏日裡的一劑清涼散,於昏昏中解醒。

  沒有愛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但是愛的不成熟、不認真、不健康,便處處皆是傷痕。當愛情在婚姻裡變成了親情,當我們需要給予愛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我們更應該懂得如何愛。當年不懂愛,只因是少年。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夫為人婦,我們該如何拿捏這份沉甸甸的愛,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才能創造美好?

  君不見,父母之愛子,變成了雞飛狗跳的爭吵?而在我們身上來自原生家庭的愛又有多少恰如其分地表達?又有多少以愛為名的傷害在頻頻發生?

  所以,愛的藝術,仍然需要我們孜孜以求。弗洛姆認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愛的本質是給予,愛包括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形式,但所有愛的形式都包含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下面的話是弗洛姆的書中原話,頗有同感。摘錄給諸君共勉。

  ●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傾向。這種態度、性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是同一個“愛的物件”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

  ●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菸、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因而,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如果我愛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體,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於我的利用。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柺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在物質世界範疇裡,給是財富,害怕受到損失的吝嗇鬼,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都是一個貧窮和可憐的人。但給的最重要範疇還不是物質範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範疇,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與悲傷。透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