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 篇1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是肖川歷時10年寫就的譯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領域和主題,肖川在書中全力宣傳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繹下,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激發我們殫精竭慮地去實踐、完善和昇華。本書收錄的是教育隨筆,詮釋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等話題。他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了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

  肖川說:“要與經典為友。”“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渲染與皈依。”只有豐厚的學識和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作為教師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只有大氣,才能真誠地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

  肖川推崇“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成為你自己,要長於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他批評急於希望學習給他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實惠,這就需要我們以寧靜、閒適的心緒來對待。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最佳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會益人心智、沁人性情、最佳化氣滋養人生的價值。我們要與經典為友,讓學習成為我們教師生活的一部分。讀書學習,是一劑靈丹妙藥。它不僅會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獲得一種“定力”,而且也能填補我們日益貧乏的心靈。我們應該將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為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習者。當我們的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思維火花就會閃現,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豐腴,就能用思想來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用思想去陶冶學生的心靈,用思想去滋養後中的人格。讀書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堅定我們的教育理想,就會緊跟時代的腳步,就會看到黎明的曙光。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蘊——教育的力量這一章節中這樣寫到“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和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和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

  肖博士的這段話讓我感受深刻,是的,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與父母!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教師或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教師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好時,有的教師或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對學生更應該進行賞識教育,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賞識他,給他以信心,學生的自信無論對學生的學習還是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書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說的:我們有一句口頭禪,好孩子一定要聽大人的話。言下之意就是不聽大人的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有人把我們的教育稱之為“聽話的教育”,聯絡我們的現狀,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依據的。這種“聽話的教育”,肯定不利於富有個性的人和富於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的培養。思考我們的教育,我們老師應該給予學生什麼?在教育的詮釋中:“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可是想想,我們的孩子把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了,究竟還剩下什麼呢?沒有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特長,眼高手低嗎?他們能回憶起童年的幸福嗎?能珍惜同學之間的手足之情嗎?能具有廣闊的胸襟,百折不撓的精神嗎?……所有的這些,我們老師和家長朋友們重視了嗎?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完整的愛、健康的愛,應包括五個方面:瞭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這五者是一個整體。倘若缺乏瞭解,愛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夠的尊重,愛就會變為支配與控制;倘若缺乏關懷和給予,愛就是空洞和蒼白的;倘若缺乏責任,愛就是輕薄的。

  什麼是理想的教學活動?肖川認為,理想的教學是一種完美的教學,而完美的教學有兩個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誠。所謂“深刻”,就是教師能夠給予學生匠心獨運、別有洞天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異感和想象力,能夠使學生茅塞頓開、忽然開朗。所謂“真誠”,就是師生之間坦誠率直,一言一行都發自內心。在深刻而真誠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陣地,不是教師傳經佈道的舞臺,而是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發問,大膽地質疑,熱烈地討論,激烈地爭論,踴躍地表達。在深刻而真誠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樂,頓悟的驚喜,激情的燃燒,真情的湧動,靈性的煥發,情感的融合,心靈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誠的教學活動中,能力得以發揮。肖川所描述的也正是我們現在所不斷實踐,不斷追尋的課堂本質。

  讀著肖川的書,使我貪婪地沐浴在詩意的語裡所描繪出的多彩的教育世界裡;讀著肖川的書,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再革新,不斷在提升;讀著肖川的書,使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及精彩的生活。在現代教育叢林中穿行,放飛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使整本書洋溢著一種濃濃的詩哲情懷,讓人在閱讀中尋夢提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 篇2

  每次讀及教育書籍,我總是帶有很多的期待。期待可以減少對“日益高危”的教育事業的惶恐之心,期待找尋“友好師生共處的”萬能法則,或者期待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學生”的有效方法。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我才發現,或許我急“功”近“利”了些。其實,教育教育,“育”字當頭,以教為本。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是肖川教授用十年的時間撰寫的一本書。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觸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意蘊、教育的目標、教育與社會、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等等。

  讀完這本書,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一是“教育是什麼”,二是“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針對第一個問題,正如書中所說“把所學的東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見,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沒有過多的介入,在無形中形成的有價值意義的一項活動。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想作為教師,我們無法決定孩子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我們可以影響他們目睹到什麼樣的“老師”,身教往往重於言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和神聖的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些觀念成為有血有肉的東西——高尚的道德行為的生動的例項來充實它。”

  如今的教育讓人心生恐慌:一方面高舉著素質教育的旗幟,但另一方面應試教育卻一年比一年變本加厲。在考試製度的重大壓力下,大家看重的除了分數還是分數,於是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家長陪得累。學生沒有快樂,教師也沒有從寓教中獲取幸福,培養出來的大多是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教科書上的知識學生學得再好,他們也只能用於一時。教師雖然只是教孩子一時,但要考慮孩子一生,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職責是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要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為他們的終身負責。所以,“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也就是“我能教給學生什麼”。教是一種方式,而要教的內容卻是值得深思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趨向於一種無視主體性的教育,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表現為逆來順受,成為“聽話的教育”下的完美產品。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我看來,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我們要注重教育知識,更要注意教育的本質,不可忽視學生作為孩子的天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出“你怎麼現在還不知道好好學習”、“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可是我們有沒有試著想一想他們又怎麼會突然一下就懂事了呢。成長不是在講道理和懲罰中實現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難並且克服困難中偶然有一天所發現的。

  過多的重視“教”,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我們是老師,我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的一種泥潭。我們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我們在教的過程中,融合“育”,可能會有不一樣的一種體驗。教師的職業自豪感來自於“教書育人”,“教”的是書,“育”的是人,一旦把順序進行調整,我想也許就成了“自大狂的課堂”了吧!所以對於教師而言,要紮實自己的教書本領,也要學會駕馭自己的“育人”的引導能力。所以,我們不妨嘗試著來一次“育”的情感交流。

  肖川教授在書中這樣寫道:“現在人們普遍迷信所謂的‘新’——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術,於是對於‘新’的鼓譟充斥著我們生活的空間。我並不拒斥‘新’,但問題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沒有舊的根基,缺乏對歷史的接續,所謂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煙雲,而非貨真價實的創新。”新教育,意味著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在這個大肆宣揚“新”的社會,我們還要保持一份清醒。我個人非常認同作者說的:幫助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近年來,教師的幸福感指數不斷下降。一方面是網路媒體的發展,帶來巨大視聽效益的同時,也影響了社會對教師事業的一些評價機制;另一方面也許來自於現在“問題孩子”的日益見多,比如單親家庭的普遍存在;在這樣的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教師的地位儼然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保姆化”,如果就此發展下去,我在想“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尊師形象是否還能存在。我們高唱“一切為了學生”的同時,可否也為教師多考慮一份,讓教師心存一份教育的執愛,社會是否也可以給我們多一點寬容與陽光呢?如果連教師都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他又怎麼能用心去發現他的教育世界,那麼教育又何嘗不是一種“缺陷”呢。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是為了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那就是學校。

  掩卷深思,內心動然。身為教育者,我們不僅要全身心地去愛學生,更要豐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以“教”為載體,以“育”為根基。一步一步向前走,總有一天會觸控到理想的光芒。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 篇3

  學無止境“終生閱讀”、“終生學習”的教育思想,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讓我更加感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身上責任的重大;同時肖川教授又給我們指明瞭生命教育的方向與方法,我從感性上把它歸結為:掀起臉上的面紗,露出微笑,輻射陽光,傳遞幸福,潤澤生命。

  肖川教授大量運用了感性的材料與事實,說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與方法,為我們詮釋了當前教育中的困惑,並不時地用他智慧而又帶有幽默的語言,闡述生活中的一個個哲理:讓課堂充滿關注的氣息,讓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湧流,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追求;貼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領成長的方向,探尋生命的意義,成全生命的價值——這是課程目標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場,點化生命、潤澤生命,你臉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陽光就有多少——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曾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能勝,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水,天生麗質,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濤,可以衝土決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這水,每一個社會中人的感動正如這水——甘美而清澈!沒有這水澆灌的土地,註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註定會乾涸枯竭。感動如水,普通而又偉大,平凡而又崇高。我們未必是能夠書寫感動之人,但我們卻可以把這份感動賦之於行動。

  肖川教授對學習的感悟也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鳴。教師如何看待學習,平時如何實施學習,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只有學會學習,才能胸中海闊天空;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口中旁徵博引;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創造性地實施教育,才能實現自身發展進而促成學生髮展。學習是一個持續而長期,甚至相伴一生的過程,只有不懈地學習,我們才能夠成為社會發展中的覺悟者、關懷者、責任者、創造者,更是生活的幸福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肖川教授倡導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他這樣認為:儘管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往往難以具有實際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變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這就是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讀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總會有陣陣的心得產生,字字句句皆是經典,時時處處有感動。在忙碌了一天以後,在沉沉的夜色下,在漫漫的長夜裡,挑一盞孤燈,或伴一杯香茗,手捧一本《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相信它會給您帶來意外的收穫

  這是肖川的教育隨筆。他給教育隨筆的定義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表達方式,用精闢優美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將這種表達方式進行的十分深刻,給了我很深的觸動。他在寫教育隨筆的時候“力透紙背”,想運用自己最好的語言來表達,也用自己最獨特的角度去看問題,去分析問題,會站在一定的高度來論述問題。而我曾經的觀點是:教育隨筆,就是把教育當中的所感所想記錄下來,至於記錄到什麼程度,我沒有細細想過,所以往往記錄的文字會顯得膚淺。而他則給了我一個榜樣,如何用最真的態度來寫教育隨筆,如何讓最真的東西不入俗流,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我意識到了作為一篇隨筆也有它可字字斟酌的地方。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隨筆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說的,隨筆就在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他的隨筆折射著一種靈性,時刻有靈感的火花在閃爍。的確,讀肖川的隨筆是一種享受,一種教育的享受。

  在我們學習歷史新課程的同時,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讀一番,因為在歷史教學中“有效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另外,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才,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肖川博士直達理性和內在的教育表達,讓我佩服不已,有時我在想是什麼讓肖川博士有那麼多教育和寫作的靈感呢?我想一個不善於思考,一個不懂得吸收,一個漠視生命,一個不懂得生活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的。此時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