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1

  目的 認識氣孔開閉的多種因素,學會用纖維素膠合劑製作標本的方法。

  實驗前的思考

  纖維素膠合劑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葉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瞭解氣孔數的多少,開閉情況。製成的薄片又可以長久儲存。

  材料器具

  同種盆栽植物數盆;標籤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100毫升的小燒杯;纖維素膠合劑,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蒸餾水。

  步驟

  方法一 觀察土壤乾燥和潮溼的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1.在實驗前一週,取兩盆同種盆栽植物,分別標上A和B。給A盆植物澆足水;對B盆植物不澆水,並放在陽光下,使它處於乾燥狀態。

  2.一週後,把A、B植株一起放在陽光下一整天后,從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張葉片,用纖維素膠合劑塗在葉的背面。20分鐘後,膠合劑全部乾燥。

  3.從葉背面把薄膜剝落下來(見圖),

  把接觸葉面的凝結層一面放在載玻片的上面,製成一張簡易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開閉的印跡,填表。

  方法二 觀察植株在陽光和黑暗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用上述A、B兩盆植物作實驗材料,一同放在黑暗處,24小時後,用上述方法塗上纖維素膠合劑,並作鏡檢,填表。

  方法三 植株莖部經不同液體處理後氣孔的開閉情況

  1.取4只小燒杯,編上A、B、C、D,分別注入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適量、蒸餾水10毫升。

  2.向每隻燒杯內放入同一種植物的葉各一片,一起放在陽光下照射12小時。

  3.取下各編號的葉,在它背面塗上纖維素膠合劑,乾涸後,撕下,製成裝片觀察,並把結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項

  1.纖維素膠合劑必須塗得薄而均勻,等全部乾燥後才能小心剝落。

  2.要選擇最清楚的部位製成裝片。

  分析和討論

  溼度大的盆栽植物由於水分供給充足,在陽光下氣孔張開。在黑暗下,氣孔微張;乾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給量少,在陽光下氣孔微張,直至體內水分大量排出,發生萎蔫而止,氣孔關閉。在黑暗下,氣孔關閉。不同液體處理植株葉片,觀察氣孔開閉情況的實驗結果同“甘油、硝酸鉀、乙酸對植物萎蔫影響的驗證”完全一樣。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資料分析,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及空氣質量的相關知識。

  3.透過學習討論,瞭解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識,進而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2.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明確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學設計目標和思路

   本課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

  康的密切關係,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設計“資料”及利用課本資料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特別是使學生明確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而對“當地空氣質量”的教學,一方面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調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來學習,另一方面則透過“空氣質量日報”、補充資料來加以拓展,使學生增加對空氣質量知識的認識。教學中設計“汙染空氣的主要因素”的討論,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汙染的多樣性、嚴重性,進而為空氣汙染防

  治的學習埋下伏筆;而讓學生完成“倡議書”,主要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會,確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透過評比展出來宣傳環保意識,服務社會,使全社會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最後以詩的形式結束新課,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便於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師:前面學習了人體的呼吸,我們知道了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使外界氣體不斷進入肺部,又使體內氣體不斷排到體外。那麼,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進撥出多少空氣?(生感興趣但又困惑。)

  師:回憶上課內容,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師:對,那麼16乘上每天的分數就可以計算了吧!同學們算一下。生;(計算)23040次

  師: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麼一天呼吸多少氣體呢?生:(計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師:人一天呼吸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跟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資料並思考。

  投影:你知道嗎?

  (1)小明同學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於去年9月對新房進行了裝修和油漆,可新房裡住了沒幾天小明和爺爺就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他倆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2)清晨,當你行走在一片樹林中,你會覺得空氣特別新鮮,心情格外地舒暢,精神也為之振奮,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生閱讀思考並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質揮發到空氣中,人把它吸入體內後而引起的。師:好。

  生:小孩與老人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小明和爺爺生病了。

  師:對!生病與抵抗力也有關。

  生:裝飾材料中也會揮發出有害物質,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致使他倆生病。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間裡沒有通風透氣,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擴散而造成的。如果讓有害物質全部擴散後,再住到新房裡就不會得病了。

  師:有道理。那麼第二題呢?

  生: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併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師:對!

  生:樹林的空氣裡沒有灰塵等顆粒,也沒有有害氣體。

  師:很好。

  生:植物能釋放出一些物質,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可以使空氣新鮮。師:對!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從上面的討論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身體健康關係很大。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分析”

  (1)(2)(3)並談談從中你知道了什麼?獲得了哪些資訊?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並回答,代表發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氣汙染較公園等園林處嚴重,所以交通警察的發病率比園林工人高。城市工業區的汙染比非工業區嚴重,因而工業區的發病率就高。吸菸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但吸菸的人數在增多。

  師:你講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那是因為空氣被不斷汙染,質量越來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空氣的汙染越來越嚴重。

  師:對!由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吸菸呢?同學們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們不知道吸菸的危害,或吸菸已經習慣了。

  生:他們已經吸菸上癮了,無法戒掉。

  生:可能吸菸時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吧。

  生:吸菸是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際的交往或出於被迫無奈。師: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須明確吸菸是危害健康的。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因好奇也吸過煙呢?請舉手。

  (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手,師甚感驚訝但又很沉著。)

  師:噢!我班有好幾位學生也吸過煙呢!那麼,請你們談談吸菸的感受與體會。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菸很嗆。

  生:吸菸喉部難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來,嗆人。

  生:吸菸不僅嗆人,而且燻得我流淚。

  師:以上同學們講出了自己的體會,謝謝你們能坦誠地告訴老師。吸菸不僅危害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學們不能再吸菸。“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透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並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徵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徵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裡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麼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麼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徵。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徵。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徵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幹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麼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徵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麼什麼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麼?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型別。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型別稱為相對性狀。透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透過剛才的檢查,最後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麼?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徵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遊戲:比眼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麼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麼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並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並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麼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麼不同?

  3、漫畫裡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麼?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裡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裡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徵,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影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瞭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麼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餘我們可以利用網路,查詢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後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資料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佈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後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型別。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透過小組討論,提高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體驗發現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難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讓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氣和呼氣,感受胸部的運動。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胸部是怎樣運動的?(吸氣胸部向外擴;呼氣胸部向裡縮。)

  提問:我們能夠感受到呼吸時胸部的變化,那麼呼吸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多媒體展示肺部圖片,提問:肺的位置、形態特點及生理功能?

  (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明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時胸廓和肋骨變化的Flash動畫,組織學生觀察肋骨和胸廓的變化。提問:在吸氣和呼氣時肋骨是怎樣運動的呢?胸廓是如何變化的呢?

  (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增大;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3.提問:是什麼導致胸廓容積的擴張和收縮呢?學生無法解釋,教師講解原因:胸廓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還與膈的運動有關。順勢介紹膈的位置及組成。

  4.再次播放影片,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膈肌怎麼運動的,胸廓容積又有怎樣變化的?同時組織學生填寫表格。

  (在吸氣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呼氣時正好相反,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5.過渡: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麼關係呢?是由於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後使胸廓擴大?(學生疑惑。)

  6.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討論:氣球在什麼情況下脹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分別模擬胸腔內部的哪些變化?如果氣球破損漏氣,或者罩口密封不嚴,結果會怎樣?

  (放鬆橡皮膜時,氣球脹大;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氣球回縮;放鬆橡皮膜模擬的是膈肌舒張,胸廓變小,胸腔內氣壓變大,肺變小,呼氣。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模擬的是膈肌收縮,胸廓變大,胸腔內氣壓變小,肺變大,吸氣;氣球沒有變化。)

  7.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肺與外界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呢?

  (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隔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於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得胸腔容積縮小時,肺便收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増大,於是氣體就被撥出。這就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三)鞏固提升

  出示放鬆橡皮膜、氣球脹大狀況示意圖,學生判斷是吸氣還是呼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查資料瞭解呼氣、吸氣成分的變化。

初中生物教案5

  探究問題: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嗎?

  探究假設: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實驗步驟: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兩個燒杯,標號1、2。

  2)用塑膠管向1號燒杯的石灰水裡吹氣。

  3)將塑膠管插入2號燒杯的石灰水中,再將洗耳球的吹嘴對準塑膠管的管口,然後用手擠壓洗耳球,將空氣吹入石灰水中。(1號比2號渾濁)

  探究結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以上對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初中生物教案6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3、嘗 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絡。

  4、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能力目標

  收集、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

  能根據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 觀察或分析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加強對生物與環境關 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 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

  難點:生態系統中各種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播放優美的錄象)同學們。再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來放鬆一下。

  看了剛才的錄象, 假如你現在正置身於這些優美的環境中,這時你會看到什麼呢?你會聽到什麼呢?你會想到什麼呢?

  學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透過課題的匯入,使學生認 識到我們周圍的 環境中存在著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

  2、授課:

  (1)生態系統的概念

  透過匯入新課,我們可以知道生物和環境是個統一的整體。像這樣,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無機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大家能舉一些生態系統的例子嗎?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一塊山地、一個池塘、一個小花園等等,都可以看做一個個生態系統。

  師:那麼一堆魚、一瓶礦泉水是不是一個生態系統呢?

  生:不是

  師:怎樣才能被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呢?

  學生透過討論回答可以知道生態系統必須是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師:生態系統與地域大小有關係嗎?

  生:沒有。

  學生透過舉例說明,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有大有小,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水滴也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

  那麼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成分

  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這時教師出示幾張圖片讓同學們分組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師:他們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動物、微生物

  師: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呢?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生:討論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

  師:誰是最關鍵的組 成成分?消費者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分為哪幾種?

  學生回答。

  師:現在我們再觀察這些圖片,圖中除了生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成分?

  學生回答。

  師:他們又具有怎樣的作用?

  生:為生物的生 存提供能量、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

  生態系統的組成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透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以下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來構成 的?

  生物部分: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學生討論之後,展示成果。

  教師在大螢幕上出示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圖解,請大家思考: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

  從圖上你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後的物質又被生產 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生: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關係。

  透過剛才的觀察和前面的分析討論,我們已經掌握了生態系統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後練習。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哪組完成的最快。

  課本P42:思考與練習

  師:下面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穫著豐收的果實,那麼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麼?

  生:不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綠色植物能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它們才是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師: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

  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呢?

  生:我們每個人必須愛護生物,保護環境。

  師:既然同學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那麼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3、知識小結

  經過我們的學習,你覺得本節課學到了哪些內容?請同學概述我們本節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透過本環節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學生分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案7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2、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重點

  非生物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難點

  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

  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溼度。

  學習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學習過程

  引入新課

  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

  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分佈的因素。

  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學習

  活動1、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

  討論: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是:

  結論: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鵝孵卵競爭:梅花鹿在xx時捕食:獅捕與班馬

  共棲:海葵與蟹寄生:蛔蟲與人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保護色:壁虎、北極熊

  擬態:竹節蟲警戒色:胡蜂、河豚、夾竹桃

  活動2: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溼度

  討論:

  1、為什麼實測不同地點的溫度和溼度時乾溼計放置的位置不同?

  2、為什麼每個實測地點要記錄3個數據的平均值?

  上述實測地點中,獲得的哪組資料起著對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環境,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

  能力目標:

  1.透過利用報刊、書籍、網際網路等媒體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並激發學生關注生物資訊的興趣。

  2.透過對資訊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判斷是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並且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生物圈的責任。

  教學重點

  1.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例項。

  2.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方法

  分析討論。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正、反兩方面)的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樂與幸福。

  學生列舉一些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正面影響的例項。如:植樹造林、生態農業、三峽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等。

  師生共同分析正面影響例項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所引起的積極作用。

  教師: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都是這般美好嗎?

  學生:不是的,有的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對生物圈造成不利影響。

  教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關注一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尤其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影響。

  【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教師展示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如荒蕪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後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鳥被石油包裹的慘景等等,重點集中在課本112頁的四幅圖片:“罪惡的偷伐”、“沙塵暴滾滾襲來”、“小鳥何辜”、“何日重現太湖美”。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嚴重濫伐後居民的生存環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動植物的生活將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2.分析一下沙塵暴的起因中哪些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這將產生怎樣的後果?

  3.除了用網捕殺外,有些人還用哪些手段殘害鳥類?如果鳥類日益減少,自然環境交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4.請你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當地的一名負責人你將採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釋疑解惑】學生交流探究成果,並結合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收集的一些有關方面的資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探究。

  教師強調:

  1.森林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物和美化環境等作用。另外,森林還能吸收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監測大氣汙染,驅菌和殺菌,消減噪聲。

  2.太湖出現的這種現象叫“水華”,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體中某些藍藻過度生長的水汙染現象。主要是由於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過多所致。流入湖裡的汙水、廢水中的有機物會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無機鹽,為藍藻生長提供營養。藍藻大量發生時,水面形成一層厚厚的綠色藻層,並釋放出有毒物質,殺死水中的魚蝦等動物。藍藻和水生動物死亡後,會被微生物分解,從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導致水體產生惡臭。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例項,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長,你將採取什麼措施治理泰安?

  2.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鄉”曲下的泰安風貌片做背景,美麗的泰山風光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作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愛我泰安,爭做環保小衛士。)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激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保護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閱讀課本113頁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進行分析討論:

  1.保護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嗎?

  2.野生生物對生態環境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都是正面的嗎?

  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價值?

  【鞏固訓練,自我檢測】

  1.完成鞏固訓練,進行自我檢測。

  2.推薦學生代表回答,學生互評。(個別題目說出做題思路)

初中生物教案9

  《細菌》這一課題是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生物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節,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營養方式需要植物體內的葉綠體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識來引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藉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後的作用。本課安排在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的基礎上來進行,透過與動物植物細胞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結構。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菌類是分解者,菌類雖然多數個體較小但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菌類和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整個生物界。

  (二)、本節的學習目標及依據: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透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透過觀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絡實際。

  德育目標:

  1、透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透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處理:

  (一)學情分析:

  由於班內學生成績相差懸殊,且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佔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失時機的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課堂教學中,應透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程序,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透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討論題“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瞭解了細菌是透過分裂完成生殖後,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後,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後,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並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採用觀察法,結合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二)學法:

  1、透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髮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新課匯入:採用抗戰期間日本人以細菌作為生化武器匯入新課:日本人用抓來的中國人來做細菌試驗,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從來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細菌

  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透過對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這段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成功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三)細菌的形態結構:

  本部分透過觀察掛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細菌的三型,透過具體的數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細菌個體的大小。透過和老師一起繪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然後再透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的比較來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四)細菌的生殖:

  透過計算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之快,四個小時後100個細菌將繁殖成25600個透過這一活生生的數字引起學生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並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強調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體,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從而認識細菌的適應能力強,分佈廣泛。

  (五)練習鞏固

  透過本節的學習掌握了細菌相關知識,為了反饋課堂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課後P61的技能訓練和練習進行知識鞏固。最後讓學生繪製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初中生物教案10

  第一節生物的特性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法

  鞏固練習

  1.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麼?

  2.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教學反思: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②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③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透過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②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①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②能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調查法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新授課

  第一節生物圈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係。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與難點: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學習內容:

  一、匯入新課先複習細胞核是遺傳資訊庫,再從練習題中匯入:一個小小的受精卵如果變成像我們這麼大的人?從一粒種子到一顆大樹,小魚到大魚,小寶寶到成人,主要是我們身內的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從練習題中思考問題,思考細胞在我們的身體變化中發生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細胞的生長)

  (細胞的分裂)

  (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

  1、細胞生長————細胞體積的增大

  2、細胞分裂————細胞數目的增多

  (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

  細胞的生長:新長出的細胞體積都很小,透過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並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但細胞不能無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的分裂過程(示意圖)

  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後,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後,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在沒有示意圖的情況下再讓學生複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在細胞核裡面有染色體,染色體的變化是怎樣的?舉出果蠅的例子:原本8條,分裂成4條,再2條??

  那怎樣才能使分裂後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相同?

  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數量上先加倍,再進行分裂,從而保證它分裂後的數量與分裂前一樣。 像人的染色體是46條,加倍後是92條,細胞的染色體在分裂時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個細胞有幾條?

  得出的結果是:

  1 、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2 、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結論: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細胞在生長。細胞不會無限地生長,生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說出細胞分裂的過程和步驟。

  不是,這樣分裂後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的不一樣。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條。小結:生物體的生長包括兩部分:

  哪兩部分?(提問)

  注意:細胞分裂後的染色體形態、數目相同。一、細胞的生長

  (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不能無限地長大)

  二、細胞的分裂

  (細胞數量的增多)

  練習:1、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開的。

  2、細胞分裂的步驟應該是( )細胞核分裂成兩個②細胞質分成兩部分③在細胞中形成新的細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細胞分裂的結果,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相同,這說明( )

  A、DNA分子的數量沒有發生改變

  B、DNA分子的數量可能會改變

  C、所含的遺傳物質都不相同

  D、新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已經加倍

  4、細胞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營養物質並轉變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這就是細胞的( )

  A、分裂 B、生長 C、成長 D、分生

  進一步探究如果細胞不按規律地分裂,會有什麼結果?指導學生自學書本P60,解決問題:什麼叫癌變?癌變如何導致的?如何預防癌變?

  教學反思:

  對於細胞的生長,學生易於理解,但對於細胞如何進行分裂,怎樣由一個變成兩個,學生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在這方面可以用課件把每個步驟分解,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對於細胞分裂的步驟有的學生還會弄混,應反覆對這一問題進行復習、練習。對於染色體先加倍後再分裂這個概念,如果直接傳授,學生雖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對於這一問題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思考,分裂時人的染色體是不是由46條分裂成兩個含有23條染色體的細胞,然後分裂成12.5條的染色體?學生對於這個問題產生了疑問,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分裂的,對於如何分裂後還保持每個細胞46條染色體,學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體的數量加倍,再進行分裂,這樣分裂後每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就跟原來的一樣了。用這個方法啟示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方法,這樣學生學得快,也記得牢。

  對於這節課的細胞為什麼不能無限量地生長這個問題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如果按照書本用籃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比的差異而得出細胞不能無限量地長大,這個問題學生很難理解,現在還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讓他們理解為什麼細胞不能無限量地生長,覺得很遺憾。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並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彙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佈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徵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於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徵。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徵

  五、佈置作業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①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麼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徵:

  實物對比,透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徵後,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徵,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後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徵。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瞭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資訊,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徵。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徵,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徵?”對於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徵,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5.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並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係,大家討論後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徵去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14

  學習目標:

  1、歸納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並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4、培養不斷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重點:

  1、進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實質。

  2、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學習難點:

  設計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實驗。

  學習方法:

  觀察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情景質疑:

  1、提問:光合作用的概念、產物、條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燒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麼我們沒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不是隻有有機物?

  二、問題探究與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閱讀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實驗。

  畫面(1)中蠟燭為什麼會熄滅?小白鼠為什麼會死去?畫面(2)中蠟燭為什麼不熄滅?其燃燒時所需的氧氣從哪裡來?植物為什麼也能很好地生長?畫面(3)中為什麼二者放在一起時,卻都能正常地活著,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是否總能成功?此實驗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師生共同歸納,透過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能得出什麼結論?探究實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學生先討論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然後參考教材,小組試做並進行交流對比。

  學習任務二: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實驗裝置裡的金魚藻在陽光下是否放出了氣泡?

  (2)將快要熄滅的衛生香伸進管口,看到有何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嘗試應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對自然界有什麼好處?

  嘗試應用:為保護環境,我們應怎麼做?學習任務三: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自主學習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2、試寫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4、分組討論:在光照下,種植過密、適中、過稀的植物的結果怎樣,並分析原因。

  5、嘗試應用:如何科學種田才能獲得高產?(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

  三、診斷評價:

  1、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條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溫D.光

  2、要保證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鮮氧氣,可以採取的措施是()

  A.多蓋高樓,居住在高層B.擴大居住面積C.美化環境D.多植草坪多種樹

  3、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辦法中與減輕或消滅溫室效應無關的是()

  A.保護好現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B.積極治理大氣汙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它物質的措施C.減少礦物能源消耗,儘量使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夠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是因為這一措施能夠讓農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氣中的氧氣C.充分利用太陽光能D.充分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A.製造有機物,釋放氧氣B.製造有機物,釋放能量C.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D.分解有機物,吸收氧氣

  6、大面積綠化有利於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是因為()

  A.可穩定大氣中氧的含量B.可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穩定大氣中氮的含量D.可穩定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國北方有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是在溫室裡把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動物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下列關於這種生態模式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養殖為種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養殖可以提高室溫,有利於植物生長C.種植可以為養殖提供豐富的氧氣D.養殖可以為種植提供有機肥料和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於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影象。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徵。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麼?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於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徵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週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週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週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週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佈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線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後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後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