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印度電影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1

  電影不錯,值得一看,看的角度不懂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吧。暑假前看了他主演的《廁所英雄》,這是相類似的電影。

  男主是個寵妻狂魔,為了妻子的健康,要給妻子做衛生巾的事,然後就出現各種反對和挫折。最終妻子被孃家人帶走,他自己也毅然背井離鄉,要做出更好的護墊。

  經過很多挫折後,女主成了他的第一個顧客。女主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也很聰明的女大學畢業生。後來在女主的幫助下,他的護墊機器獲獎了,這有段非常感人的情節。村子眾人都為男主高興,男主母親在報紙上看到自己很久沒見的兒子,說了句他瘦了,一定受了很多苦,然後落淚了。

  然後,男主打電話給妻子,結果張口閉口就是護墊的事,女主很生氣的說,過了這麼久,都不關心自己,就知道那個東西。哈哈哈,果然,男女的思維真差很多很多啊!直男有直男的活法。

  雖然又機器成功了,但是推廣還是有問題,在女主的大力幫助下,這個產業才慢慢的成功了。男女主角感情也開始走點微妙了。女主給男主塞衣服,男主妻子電視上看到男主,第一眼就說他自己不會塞衣服的,真是眼尖。

  後來男主去了聯合國做演講,上場前女主吻了他一下,演講那段也挺感人。演講後,女主又要親男主,男主的妻子打來電話,男主開始抉擇了。糟糠之妻不可棄吧,男主在糾結中也給出來最終的選擇?回國的飛機上,女主是真的聰明也很明白事理。女主說了些話,自己和男主三觀不來就不合,沒必要遷就或者糾結的吧。回國後,她父親問她為什麼放手,女主哭著說,只有讓他走,他才會自信,過得開心,繼續露出那蠢蠢的但很感人的笑。女主很偉大。

  電影最後的彩蛋,男主還是和妻子在一起了,過著這本屬於他的生活。

  整體看下來,感受很多。一個有上進心的男生真的很有魅力吧,即使是直男,連女大學生都會喜歡呢,哈哈哈。糟糠之妻不可棄。女主的放手很明智,她很聰明,說的那些話概括就是三觀不合,沒必要繼續了,但她後來和父親的談話又哭成那樣,讓人有些費解,女生是個奇怪的東西。男主妻子觀察入微,這讓直男哪個受得了啊。

  當然女主和男主的妻子都是很漂亮的印度女子。女主的大框眼鏡,讓我決定以後還是把我的也戴上吧。一些特寫鏡頭,讓人覺得印度這樣的女性是真的漂亮。高中不知道在哪讀的什麼文章,就說印度的女子才是主流的審美,或者那種近似古銅色的膚色,才讓她們有她們的美吧。

  當然,印度電影還是有一言不合就跳的情節。哈哈哈!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2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電影歷來故事簡單,但是總能針砭時弊,笑中帶淚,打動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很扎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對中產階級暴發戶,妻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為此不吝嗇金錢和時間,在想盡一切辦法都行不通後,他們偽裝成窮人騙取底層孩子升學福利名額。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喬裝成窮人到貧民區後發生很多感人故事。後來主人公良心發現,放棄私立學校名額。

  印度電影從來不遮遮隱隱,很多時候把印度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擺在觀眾面前,像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主人公問男二,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沒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爺爺、我爸爸、我都是窮人。在窮人眼中,喝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會說一句英語都不是這個階層的表現。他們無力抗爭,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貧窮。

  看完印度電影,感覺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幸運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國,雖然貧富差距巨大,階層固化還沒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夠勤勞是可以脫貧的,比如萬千大軍的快遞小哥,也許不會大富大貴,但是溫飽不愁,也許將來還有更大的打拼空間。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箇中國媽媽,為孩子的未來焦慮,為孩子選擇學校動用一切關係。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當年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級也是絞盡腦汁,不遺餘力(高中更多是憑考試成績,也是前面選擇的結果),中間也發生很多驚心動魄的插曲。

  假設當年沒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會考入名校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學容易,考名校是絕對需要拼教育資源的。高考對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換門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全民族都這麼重視擇校,因為教育資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個對比,都是省重點高中,當年我身邊有一部分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現在生活無憂。女兒讀高中時,身邊沒有農村孩子,幾乎都是城市的。最後全班同學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學後,更是如此。這些年城市和農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來越大。因為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正規的英語,沒有機會學習奧賽,拓寬理科的思路,沒有機會學習各種課外班,沒有機會享受最好的師資,他們想跳出那個山村,只能是成年後出來打工,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據說京東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操作,未來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這些沒有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哎,長嘆一聲,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3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裡被分為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說:“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為,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為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說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徵。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為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為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為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房;週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為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為急於求成,而採取了各種非常規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4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體系採用小學-中學12年學制,中學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學校屬“12年一貫制”。小學和中學自然銜接,沒有“小升初”或“中考”,決定升學與否只是門檻較低的期末考試。

  學者中學的老師烏米什·沙阿介紹,“只要不是三門主課考試不及格,就可以順利升入中學”。主課有數學、英語文學、英語語法、科學和社會研究等。在孟買,所謂及格是百分制試卷過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每年都有大約1000萬人參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尼赫魯大學,錄取率相當低,只為成績絕對優異的學生準備,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把它們當成志願。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標相當現實:考一所普通高校,學點專業技能,畢業後參加工作。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穆絲坎告訴記者:“我想考一家醫學院,畢業出來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印度,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

  男生馬南就讀“普通”私校學者中學。他的母親說:“印度高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家馬南喜歡板球,想成為板球運動員。我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她對孩子的未來不顯得特別焦慮。

  印度家長們真這麼“知足”?

  “學校即階層”

  影片中文譯名為《起跑線》,英文名為《Hindi Medium》,直譯是“印度中產”,關注的是印度中產階級難以逾越現狀、既無法擠進“上流”、也不願融入“下層”的尷尬。

  對印度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戳中的“痛處”是社會階層固化現實。印度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文化,階層固化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僅無力消解階層固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這一現實。

  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為孩子費心“擇校”,不惜“扮土豪”到“裝窮”,片中“母親”一句臺詞顯露這種“焦慮”的背後動機:“學校就是階級”。

  在孟買的公立學校,老師授課用印地語,英語只是一門課;而在私立學校,一律採用純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這一差別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求學的路能走多遠。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實現階層跨越十分困難,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樣,主人公夫婦“扮土豪”或“裝窮”都行不通,即使窮人家孩子藉助“貧困生名額”進私立名校,也會因消費水平等種種隔閡無法融入所謂“上流”圈子。

  既然“焦慮”改變不了現實,不少印度家長無奈之餘,似乎“樂天安命”。

  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得意忘言”,意思明瞭,不必明說。電影語言亦如此。這部印度《起跑線》中不僅顯現“虎媽貓爸”的教育理念衝突和看似“大團圓”的結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線”難以改變貧富分化“終點”的社會現實。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5

  清明時節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峰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說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銳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為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透過名額,把本應屬於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佔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階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後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裡,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x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實會像電影裡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實裡,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裡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裡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幹活,自身過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後。

【印度電影的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