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的教育隨筆

教師的教育隨筆

教師的教育隨筆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教育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的教育隨筆1

  你們喜歡老師嗎

  在一次集體活動後,我就開始了與孩子們閒聊。

  我問:孩子們,你們喜歡老師嗎?

  孩子們說:喜歡。

  就連平時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都隨聲附和著,我聽了心裡很高興,也很激動。

  我接著問;那你們為什麼喜歡老師呢?

  各種各樣的回答開始了,有的說:因為老師很好。有的說:因為老師很漂亮,所以我就喜歡你。因為老師的心很好,所以我就喜歡老師。因為老師給我們分點心、分飯,就像媽媽一樣,老師真好。......

  在聽了孩子們的話以後,我的心裡好欣慰、好感動。真正的真心付出換來孩子們的真心回報,只有坐在最前邊的柄諺不說話,我就知道柄諺有話要說,因為每一次他都能語出驚人,每次提出問題時,他的回答都和別人都不一樣,我也知道他在想著什麼。

  我一聽哈哈大笑,孩子們也因為他的回答與眾不同和我一塊哈哈大笑。

  在晚上睡覺前我陷入沉思,我在想,孩子們多麼天真、可愛,從來沒有一點虛情假意,老師在他們的心中多麼完美,多麼神聖。只要你真心對待這些孩子們,他們就回真心的愛你,真心付出的愛換回孩子們無私的愛,我覺的這種愛太偉大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在孩子的眼中,老師的愛比爸爸媽媽的愛還要深,有的時候看著這些無知孩子的孩子,經常感到自己對他們的嚴厲而感到後悔,經過這次談話,我相信我對孩子們的態度會改變的,老師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太高尚了,我會收起以前的嚴厲,投入更多的愛來對待這些無知的孩子,別無原因,因為孩子愛老師勝過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愛只有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才能體會得到,我應該好好珍惜和享受這種純潔的愛,在以後的日子裡也將投入更多的愛來對待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讓孩子在充滿愛的陽光裡健康成長。

教師的教育隨筆2

  下午,到了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間了,他們兩人一夥,三五一群,各自玩著自己喜歡的玩具,高興地玩著。

  我正在和幾個孩子玩沙包,於佳怡拿著跳繩來到我面前,跳了起來。"佳怡,這兒人多,你到別處跳好嗎?"我隨口對佳怡說,佳怡拿著跳繩看了我一眼走開了。可是不一會兒,她又來到我面前,開始一下、兩下、三下……的跳起來,她跳的很好。忽然間我明白:原來佳怡這是跳給我看的,讓我知道她現在跳的很好了。明白她的心思後,我馬上用驚歎的語氣對她說:"佳怡,你可真棒,跳繩跳的真好了。走,我們到那邊去跳吧!聽了我的話,佳怡高興地點點頭,然後像只飛快的小鳥,飛快地跑到那邊去了。

  孩子的內心多麼豐富呀!有時他們會給你一個不經意的暗示,讓你驚奇,感嘆。這細膩的感情需要我們教師多觀察,並用心去體會,這樣才能走進孩子心中那一片五彩斑斕的世界。

教師的教育隨筆3

  她為什麼老尿溼褲腰

  今年幼兒園新增了一個託班,我很榮幸地成了這班的孩子王。一天午飯前帶孩子們上廁所,我鼓勵孩子們自己褪、提褲子,結果早上來園愛哭的肖曼成功了。我一邊幫別的孩子提褲子,一邊表揚她。

  睡午覺時,我整理孩子們的衣褲,發現肖曼的褲腰溼了。怎麼回事呢?她自己會褪下褲子、提褲子,這麼能幹的女孩,怎麼會尿溼褲腰呢?是褲子褪得不夠下嗎?

  第二天上廁所時,我還是要求她自己褪下褲子,雖然看著還行,但是有了前車之鑑,我又把她的褲子往下拉了一大截,直至膝蓋。這回總不會尿溼了吧!可是意想不到的事還是發生了。她自己提好褲子,我特意摸了摸她的褲腰。天哪,又尿溼了。手忙腳亂地幫她換好褲子,我問開了:肖曼,在家裡你是怎麼尿尿的?小馬桶,坐著尿尿,還有媽媽抱著尿尿。難道是她剛學蹲著尿尿,沒完全蹲下去,翹著屁股?

  又一次上廁所,我站在她的後面,看著她蹲下去,她蹲到大腿與小腿成90°時不動了。原因找到了,我趕緊把她往下按。她因為不習慣有點害怕了,我一邊安慰她,一邊扶著她的身子。尿好了,我笑眯眯地說:肖曼,摸摸你的褲子,有沒有溼?她摸了摸樂呵呵地回答:沒有。那你以後尿尿時一定要往下蹲哦。

  此後,這孩子再也沒尿溼褲腰。

教師的教育隨筆4

  近期我閱讀到了一本書,閱讀後,我感觸頗深。書中不僅僅講述了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一些煩惱和和困惑,並且我尤其喜歡書中的幾位幼兒教師的感慨,他們真心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所感,說出可自己的所想。

  在當今的社會里,大部分的人都處在了亞健康的狀態,作為教師,我們的心理問題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我們是教書育人的先行者,我們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遠離心理問題的干擾。也許有人會說,你們作為幼兒園的老師,你們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呀,你們天天和天真無暇的孩子在一起,他們的思想簡單而單純,就算你們因為某種原因而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問題,可是你們所面對的孩子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呢?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似乎一直都是這樣被人定位的,我們是孩子王,我們不應該有煩惱,我們應該是世界上生活的最愉快的人,可是,在書中我聽到了作為幼兒教師的苦衷,我理解他們所說的每一個自己遇到的問題,在此,我也想說說我對自己的幼教行業的感受。

  我們的社會賦予了教師極其崇高的地位,諸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春蠶”“園丁”“蠟燭”等美譽。然而,社會在賦予教師們神聖的光環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我們教師們內心的需要。在所有的教師群體中,幼兒教師又是特殊的一群。他們的收入沒有小學教師高,他們的社會聲望也沒有中學、大學老師高,他們通常被稱為“孩子王”,是帶著孩子玩的“高階保姆”。社會對幼兒教師們其實是頗為不公的!而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量、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所要掌握的教育技能都是小學、中學、大學教師所無法比擬的,可比起他們的付出,社會回報於他們的實在少之又少。作為社會職業群體中的一類,教師們活得很累,幼兒教師們更是需要社會的關懷。他們的社會付出和社會報償是不平等的,違背了社會交換理論的公平、互惠原則。社會需要給幼兒教師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一個合理的報酬,滿足幼兒教師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新生代的兒童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是自我意識極強的一代,他們並不甘於聽任教師對他們的塑造。他們也在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力量,對教師實施著反饋性的改造。在學校生態中兒童對教師的文化改造主要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文化方面。如兒童讓幼教工作者認識到必須設計和他們身高相適宜的桌椅,制定和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匹配的一日常規,形成能促進他們和諧、完整發展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等。

  兒童對教師的文化改造是透過兒童直接的反饋強化和間接的質疑詰難方式進行的。教師透過對兒童所反饋的資訊的接收、編碼、意義解釋,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接受兒童實施的文化改造。

  幼兒教師在現實社會中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消解了其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職業自毫感,泯滅了其對自我實現的終極價值的追求。我們常說對兒童要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同樣對教師我們也需要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

  在肯定幼兒教師的教育者角色的前提下,我們首先應想到幼兒教師也是普通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作為普通人,幼兒教師也是一個需要繼續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什麼所謂的“完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當認識到幼兒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時,我們的社會、家長、管理者、幼教培訓者就不會過多地苛求他們的幼兒教師、埋怨他們的幼兒教師,而會更多地寬容、理解、傾聽幼兒教師的心聲,關心幼兒教師的情感需要,更多地支援、幫助他們。

  在幼教這片廣闊的天地裡,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到很多很多的美好的東西,當我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出現問題時,當我們碰到無理取鬧的家長時,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幸好我們班只有這樣一位家長,那樣你就會讓自己在與這位家長的交流、溝通中,可以平心靜氣的好好談一談了。

  當你和自己的同事因為某些很小的原因而意見不一時,你也可以這樣想,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和我一起探討,切磋幼教理念的人,這樣我就可以成長的更快了嗎!解決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就要求我們的社會要關注我們新時代的幼兒教師,要對他們有一個新的定位,不能在將他們定位在“孩子王”“保姆”等這樣的字眼上,要全方位的支援我們的幼兒教師,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幼教崗位,更好的為我們的孩子服務.

教師的教育隨筆5

  多鼓勵少批評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之間肯定會有很多矛盾,因為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小皇帝,而小班的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的獨立性較差,但自私心理強。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些小事動手,對他們進行友愛教育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對於活動不認真或接受能力差的幼兒,我們教師的態度是批評多,鼓勵少,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被關愛的情感。這樣,孩子們積極性會降低,以後也就更趕不上其他孩子了。不管孩子表現怎樣,他們都是純真的.,不懂得受約束。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和關注,讓孩子對教師有一種愛,這樣才可以和孩子相處的更好。

教師的教育隨筆6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作為教師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我以前讀過一次,但是說實話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很是慚愧,所以我決定重新研讀這本教育鉅著,以“改過自新”。

  今天讀了《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讓我有很深刻的反省,尤其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公正?每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接受能力懂不同,即使是雙胞胎他們也是有差異的,而我們教師卻是用一把刻度尺來衡量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這是不公的,書中舉了個讓學生提水的例子,“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了,而另外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傷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裡去。”想一想,我們現在對學生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是不是正在傷害著學生,他們雖然出於對我們教師的敬畏而不敢說出一些“我不會”、“我不懂”、“我完成不了”等話語,但這正在傷害著我們與學生間的感情,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接受一些完成不了的工作,更不喜歡佈置這個工作的人,而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在慢慢扼殺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因為他們覺得學習帶來的只是失敗後的批評,沒有一絲獲得哪怕丁點進步後的喜悅與肯定。

  說句實話,我們的眼光及意識還停留在學生的成績上,這是出於我們教師自身考慮的一種自私的行為,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明白教育是要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進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想辦法讓學生達到或者接近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書中說的很好,“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書中還舉了個一個例子,一個有經驗的老師,為了讓不同的學生都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而佈置不同要求的作業,讓他們來完成,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人快一點,有人慢一點,但是每一個人都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也享受到了快樂。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我們教師還會因學生抄襲作業而煩惱嗎?學生為什麼會抄襲作業,很簡單因為他不會,這和老師有直接的關係,說明你沒有對全班學生的各種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也說明了你在備課時沒有做到備學生這個環節,更說明了你評價學生的標準是出於自私的考慮。

  所以,我覺得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差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即使微小的進步也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讚許,從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不要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失去。

教師的教育隨筆7

  午睡起床後,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荷蘭作家阿蘭德?丹姆的繪本《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玩遊戲》。小熊和爸爸玩的其中一個遊戲是“踩腳丫兒”,規則是“熊爸爸抬一次腳,小熊抬一次腳,輪流向前走,看誰先踩到對方”。當看到熊爸爸最後耍賴抬了兩次腳,贏了小熊時,孩子們都忍不住幫起了小熊:“熊爸爸耍賴,違反了遊戲規則。不行,不行,要重來!”呵呵!看來他們已然進入遊戲情境,被父子這種親密無間的愛所感染!這時,雨悄悄地對昊說:“這遊戲真好玩。我回去也要跟爸爸玩!”昊迫不及待了:“我想現在就玩!”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響應,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我打趣道:“你們玩遊戲的時候可不能像熊爸爸那樣耍賴哦!”孩子們異口同聲:“那當然!”

  第一回合

  吳和雨先玩,他們面對面站在兩頭,吳迫不及待地抬腳向前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輪到雨走,吳再接著走第三步,當雨走第四步時,抬起的腳正好踩到了昊的腳丫兒上。第一回合,雨贏了!

  第一次玩這個遊戲,不管是雨和吳,還是在座位上觀看的孩子,都對這個新遊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個個舉起小手想到前面玩。

  第二回合

  禹和彤接著玩,兩人分別站了吳和雨剛才站的位置。這次,禹發揚風格說他是男生,要讓女孩彤先走。彤走第一步,禹走第二步,彤接著第三步,禹走第四步時正好踩到了彤的腳丫兒上,這次禹贏了!

  我發現,在這兩次遊戲中,兩個孩子相隔的距離都一樣,而且離得比較近,走到第四步的人正好可以踩到對方的腳丫兒。巧合的是,先走第一步的人都輸了,這倒是蠻有趣的現象!我正想著,沒想到玥也像發現新大陸般地叫了起來:“我發現了,我發現了!先走的人就會輸。”我驚異於玥的敏銳觀察力,但這就是結論嗎?不妨請玥來試一試。

  第三回合

  玥邀請怡和他一起遊戲。玥和怡一起到前面來的時候,我不露聲色地把玥往後拉了拉,這樣玥和怡的距離就比剛才遠了一些。聰明的玥可不想輸。果然,他請怡先走第一步,乖巧的怡沒有反對,就先抬腳走出了第一步,玥接著走第二步,兩個人輪流往前走……當怡走到第七步時,抬起的腳正好踩到了玥的腳丫兒。這次,是怡先走的,她卻贏了。玥摸摸小腦袋,臉上寫滿了疑惑。這次是他後抬腳走的,按之前的邏輯,本來應該是他贏,怎麼會輸呢?玥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看我。看來,剛才的結論並不成立!

  我問孩子們:“為什麼前兩次遊戲走第一步的人都輸了,這次走第一步的人卻贏了呢?”我請他們仔細地想想,找出原因。果然,陽說:“這可難不倒我,我知道了,因為這次他們站得遠了,相互之間的距離跟剛才不一樣!”其他的孩子也紛紛贊同陽的說法。孩子們透過討論,得出了他們認為正確的結論,那就是:距離不一樣,遊戲產生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如果距離一樣,那麼遊戲產生的結果就會一樣。果真是這樣嗎?我覺得孩子們的結論似乎有點道理。那就再玩唄!玩一玩才知道啊!

  第四回合

  陽和展遊戲(這次他們的距離和剛才玥、怡那組相同),既然距離一樣,剛才先走第一步的怡贏了,兩人都覺得先走的人就會贏,因此都想先走第一步。為了公平起見,孩子們提議猜拳,猜拳贏了的人先抬腳走。經過猜拳,陽贏了,展有些沮喪,似乎看到了自己輸的結果。遊戲開始了,陽似乎穩操勝券,先抬腳向前走了一大步,展受心情影響,接著隨意走了一步,兩人輪流抬腳向前走……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當第七步輪到陽抬腳時,信心滿滿的他使出渾身的勁向前走了一大步!可是,這一大步走出去的結果是——沒有踩到展的腳丫兒(就差那麼一點點兒),卻把自己的腳送到了展面前不遠處!多麼“悲壯”的一幕啊!進退兩難,大勢已去!陽的表情瞬間定格了!接下來展輕輕一抬腳,如蜻蜓點水般輕而易舉地踩到了陽的腳丫兒!展出乎意料地贏了!陽的臉上寫滿了困惑!咦,同樣的距離,怎麼又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們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請陽和展還原遊戲場景,當陽走到第七步時,看到他的腳已經快送到展面前,孩子們趕緊提醒陽要把步子收回去走很小一步,這樣下一步展就踩不到他的腳丫兒了!看來,除了距離的遠近,步子的大小也會引起不同的結果!還有,到了最後幾步,還真要運用點策略,就像下棋佈局一樣,要觀察對方的“動態”,及時調整步子的大小,才能取得勝利。看來,這裡面的秘密還真不少呢!

  活動室的場地畢竟有限,孩子們都還想玩。接下來剛好是戶外活動,原定的體育遊戲就改天再玩,乾脆帶孩子們下樓到操場上玩玩這個遊戲吧!孩子們兩兩一組,自定距離,盡情地玩著這個遊戲,不管是贏了還是輸了,快樂都寫在他們的臉上。這是一個好玩的遊戲,益智的遊戲,能帶給孩子挑戰的遊戲!也許,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還會有新的發現,出現新的爭論,而那正是他們發展所需要的。我甚至想,孩子們和爸爸媽媽玩這個遊戲時又會出現什麼狀況呢?下次,一定要請他們把和爸爸媽媽玩遊戲的過程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寶跑來:“老師!我想請你一起玩!”“好啊!來咯……”“哎!輕點!你可不要用勁踩,要輕輕地踩哦!”“哈哈!不許耍賴!”……

  快樂在操場上盪漾……

  一次尋常的繪本閱讀活動引發了這個有趣的遊戲,這是我原本沒有想到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有趣的和能引起孩子共鳴的事情,作為教師,應該珍視它,因為它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

教師的教育隨筆8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定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多年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一方面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一、用“發展”眼光去評價小學數學教育物件

  1、教師要樹立“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人的發展首當其衝是各種發展的核心,教學必需堅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必須要打破“只注重書本知識,只注重問題結果”,以“結果對錯”做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唯一評價標準,以“得分高低”做為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評價尺度等從眼前出發,急功近利,有損於學生終身發展的落後評價觀,而應該思考一下我們今天的教學對於學生的明天,對於他們能否自主地學習、發展有什麼影響。

  2、教師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長遠的服務

  “終身教育”是時代對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為教育者的教師要從“服務”的角度審視每一天的工作,不僅是一本書、一個單元、幾道題等該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在獲得這些知識的同時,是否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覺的學習”將來能夠伴隨他們的終身。所以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做好今天的服務,從這樣的角度加強自我反思和評價。

  3、實現學生有差異的發展

  “差異性”是人在素養方面的客觀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發展中的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教育,數學教學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實施有區別的分層教學;在評價上,教師更要實施分層評價,使評價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實際。我們必須摒棄那種追求高平均分、高優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符合自身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真正意義的發展。我們尤其要關愛“學困生”,理解他們的苦惱,幫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也能夠在自身的進步中發展,不至於被排擠在數學、乃至整個學習之外。

  二、針對個體進行有效評價

  實施“分層評價”正體現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客觀尊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服務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宗旨。學生的各自思維方式不同,學習的起點不同,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分層次完成題目的時候,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並在解答過程中獲得一份自信和鼓勵。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除錯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師的教育隨筆9

  消除孩子關小屋的恐懼

  今天剛來幼兒園不久,郭子儀小朋友就被媽媽抱著走進幼兒園,抱在懷裡的郭子儀還在又哭又鬧,他的媽媽嘴裡不時說不聽話就讓老師關小屋。孩子聽了她的話哭鬧的更加厲害。

  我趕緊走過去抱過孩子,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郭子儀的媽媽生氣地對我說早上不吃飯,我說不吃飯就讓老師關小屋,他就開始又哭又鬧。我明白了孩子是怕自己在房子裡。為了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我明確地告訴他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小朋友,絕不會讓小朋友自己呆在一間房子裡。得到老師的承諾,郭子儀不再哭鬧,和其他小朋友去玩了。

  關小屋這件事我還從別的家長中聽到,當時沒有在意,透過今天郭子儀哭鬧這件事情,使我明白必須要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讓他們坦然對待困難,勇敢面對很多事情。同時還要和家長達成共識,希望家長平時不要恐嚇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教師的教育隨筆10

  今天值班侄女要一起去,估量著她也不礙事就帶她一起來了。實際上她是眷戀園裡那些好玩的室外玩具呢!毫無疑問,剛到園就往滑梯那跑,於是也沒很在意她,就徑自到值班室工作。

  不一會兒,侄女跑回來了,還一臉的不高興。就問她:"怎麼了?不是一直吵著要來玩嗎,怎麼一會兒就不玩了?"誰知道她卻說:"都沒有小朋友跟我一起玩,無聊死了。"原來我以為今天就她自己可以盡情的玩個夠了,可誰知道這樣她反而是不快樂的,原來快樂不是一個人的,原來快樂是需要夥伴的。

  快樂是與家人之間的分享。都說團聚團聚,之所以說團聚是因為團聚能帶來快樂,大家聚在一起時的那種快樂是自己一個人時無論如何都體會不到的。外出求學的學子們只與父母家人團聚才能發自真心的笑,才能感受到真正沒有壓力的快樂;工作的人們只有與妻兒團聚在一起才能卸下心防,才能體會到真正單純的快樂。

  總之快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分享,一個人的時候是找不到快樂的。快樂總是很調皮的,當你一個人的時候它總喜歡躲起來,無論怎樣努力總也找不到。然而當我們很多人在一起時,它卻又自己跑出來與我們嬉皮笑臉的做遊戲,讓人拿它沒有絲毫辦法。於是為了與它見面約會,又不得不找來幾個電燈泡當陪襯。

  快樂啊,你到底是什麼呢?真的好奇怪啊。

教師的教育隨筆11

  班級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庭,每個孩子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他們傷心時去了解、哄勸他們,她們高興時會覺得很欣慰、滿足,他們進步和表現積極時會及時表揚和鼓勵他們,他們做錯了會教育甚至批評他們。

  天天和孩子們“泡”在一起,工作就好似日常生活,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老師就似媽媽,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在意他們的喜怒哀樂,教育好他們,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是老師最大的心願。孩子們叫聲“媽媽”,覺得很親切,知道是孩子們向老師表達喜歡、想和老師親暱的表現,孩子們在生活和活動中,情急之中情不自禁地呼叫:“媽媽……”時,是孩子們感覺老師和媽媽一般可信可親的表現,是發自內心的呼喊,是老師和孩子之間零距離的親密和接觸。

  老師習慣了每天都要和孩子們一起,孩子們也習慣了每天都要看見老師,我們的生活、學習充滿快樂和溫馨,相互之間的關係也都親密無間。在幼兒園裡,老師和孩子們都好似在家一樣,每天見面並相處著,心裡好像都很踏實、安然。

  今天,我去聽課,孩子們在午點的時候我就回來了。孩子們一看見我,高興地喊著,有的過來摟著我的腿,有的過來牽我的手,有的急切地向我講述今天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老師,你上午為什麼沒有來?當時,他們關切地神情、發自內心的真情表現真的讓我好感動。等孩子們都散開後,配班老師告訴我,上午孩子們都來問:齊老師呢,為什麼沒有來,去哪啦,什麼時候回來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幾個孩子尤其惦記,一個上午問了好幾回。

  孩子們的表現總是最直接和最直白的,他們率真的表現令我深深地感動。回想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可以用含辛茹苦來表達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其背後有委屈、有煩惱,但更多的是歡欣和快樂。當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時會煩惱,受到家長誤解時會覺委屈,凡此種種,透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更重要的是真心地付出後均能得到了家長的理解、接受,換之以積極的支援和密切地配合。家長的理解和支援,孩子們的進步、成長和健康快樂都是我們幼兒園老師快樂的源泉,這些快樂也是我們幼兒園老師熱情、不辭勞苦工作的原動力。

教師的教育隨筆12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知道教師是一個神聖而崇高的職業。數年以後,走上了講臺,成為千萬名幼兒教師中的一員。在初次登上講臺的一剎那,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究竟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認識到今天教師的職責是教會孩子學習,教會孩子做人,教會孩子生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應該是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愛崗、敬業、愛孩子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但任何產品都有保質期,教師呢?在21世紀——網路普及、通訊發達、資訊爆炸的今天,合格的教師不是終身的。以前是“不進則退”,現在是“慢進則退”,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與時俱進,努力做一名終身學習型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所謂終身學習型教師,就是要堅持思考和學習,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儲備知識,摸索教學方法,尤其要加強學習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時代的腳步已經跨入了21世紀,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容忽視。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定要與時俱進。透過不斷地思考和學習,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以孩子為中心,以每個孩子為本,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透過學習和思考,我發現在工作方法上“潤物細無聲”的小雨可能比“雷霆萬鈞”的暴風驟雨效果更好。我正在以一個母親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母親的眼光有關注,有欣賞,有愛,也有寬容。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寬容。有人說: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自己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超脫、飛躍,是一種昇華。教師的愛是良好師生關係的潤滑劑,教師的愛是教育工作的靈魂。有了愛,師生就可以無障礙地溝通;有了愛,在師生和諧的氛圍中,就可以開展教學互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在資訊時代,孩子們接觸的資訊來源很多,教師知識老化的週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要面對孩子旺盛的求知慾,只有不斷學習,隨時更新儲備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因此,作為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思想,平常要多讀書,常看報,勤上網。總之,要做一隻辛勤的蜜蜂,時時處處採摘知識的花粉,釀出合適的蜂蜜。

  教師不再是惟一的資訊源,一個好的教師,絕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把自己滿腹的學識傳授給孩子,而更應該著眼於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是孩子今後走上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學會學習是孩子學習的最高目標。因此我在工作中注重培養孩子聯想的習慣、培養孩子動手實踐的習慣、培養孩子判斷、評價和批判的習慣,同時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這幾點,還應該具有民主、平等、公正、創新的思想意識,給孩子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孩子學習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的交流,一個互動的過程。這些年,科技的進步給教育領域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鉅變,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使用使得教與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趣。作為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學習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在教學時採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培養孩子的興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只有終身學習,只有具備櫛風沐雨,探幽發微的求索精神,才會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才會不負歷史的重任。

  究竟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我想我會用一生去思考,用一生去回答。

教師的教育隨筆13

  4月的一天.竟熱得像夏天。這天,孩子們早早地來到了幼兒園,換上夏裝的他們彷彿夏日河塘裡迎風搖曳的蓮。

  忽然,門口角落裡的一抹褐色,掠過我的眼角。我跨出門,看到了濤濤。天哪,他居然穿著棉衣。我把驚訝放在心裡,牽起他的手進了活動室。孩子們看到他身上的棉衣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問了起來。兵兵拽著濤濤的衣角問:“這是棉衣啊,多熱啊。你怎麼沒穿襯衫啊?”“對啊,我這件襯衫是媽媽新買的。他沒有媽媽的!”宇宇大聲地說著。其他孩子也紛紛談起媽媽給自己新買的衣服。這時濤濤臉漲得通紅,低著頭,兩隻拽著衣角的小手上有幾滴淚珠,他哭了。我和配班老師交換了一個眼神,她帶著其他孩子去了戶外,我把濤濤帶進了午睡室。

  我輕輕問:“濤濤,今天天氣這麼熱你為什麼還穿棉衣啊?”濤濤抬起頭,小聲地說:“因為我不要爺爺去買新衣服。我們要省錢,奶奶需要花很多錢治病。”聽了這話,我鼻子一陣發酸,為他的懂事而心疼。我想起前天給我兒子買的襯衫還沒帶回家,便幫他脫下棉衣,試圖給他穿上新襯衫,可他怎麼也不要穿。我問他為什麼,他怯怯地說:“這不是我媽媽買的,是老師買給小弟弟穿的,我不能要!”多懂事的孩子啊!我笑著對他說:“給小弟弟的衣服我放在包裡了,你媽媽是我的好朋友,她託我好好照顧你,這件衣服是你媽媽昨天快遞到我這裡的,本來今天我要交給你爺爺的,現在省得再拿回去了,剛好讓你穿上!”濤濤一聽這話,開心了起來:“真的是我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嗎?”“真的!”濤濤穿上襯衫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我看著他的背影,眼睛一下子模糊了起來。

  傍晚,我寫了張紙條託人帶給濤濤的爺爺:“請不要把衣服還給我,對孩子就說是他媽媽快遞來的。”後來,我和搭班老師經常會以濤濤媽媽的名義給濤濤買衣服和學習、生活用品,如幼兒園開展繪本故事的閱讀月活動,我買了繪本送給他,藉口還是媽媽快遞來的。濤濤生日時,我和搭班老師以他媽媽的名義給他送蛋糕;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我和搭班老師輪流做他媽媽,陪他玩遊戲。

  濤濤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嗜賭成性,媽媽一氣之下扔下濤濤離家而去。後來濤濤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70多歲了,奶奶又常年臥病在床。值得欣慰的是,濤濤是個懂事的孩子。但我觀察到,在有些時候,濤濤的情緒會有較大的起伏:當別的孩子拿著父母給買的玩具時,我看到了他羨慕的眼神;當天下大雨,別人的媽媽拿著雨具來接自己的孩子時,我看到了他絕望的眼神;當別的孩子嘲笑他是個沒媽的孩子時,我看到了他憤怒的眼神。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在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他們會對周圍的人和事懷有敵意,不服從教導;若與同伴發生衝突,他們往往表現出過激行為。所以,這類孩子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雖然,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起碼我們可以給他們希望,給他們一個嚮往的思念地,讓他們體驗父母的愛,以慰籍他們受傷的心靈,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教師的教育隨筆14

  如今,微信等新媒體已進入幼教課堂,很多幼兒園要求教師編寫微信,使用美拍、美篇等,記錄幼兒園各類活動。有的老師會認為這項工作有難度,要花費許多精力,因此而煩惱或顧慮重重。那麼如何有效使用新媒體,才能讓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讓教師們化"煩惱"為"愉悅"呢?先來看一個案例吧。

  陳老師班上有個插班生叫小小,他總是喜歡一個人玩。平時在操場上,大家都在玩輪胎,他一個人爬攀登架。後來有一次在戶外活動中,陳老師抓拍孩子的遊戲時,發現鏡頭裡一個孩子在滾鐵環,一些孩子在追,其中也有小小,真難得。於是,她製作了美篇《滾鐵環的孩子》,傳送到班級微信群。小小媽第一個點贊,並留言:"小小進步了,謝謝老師!"這讓陳老師覺得自己的付出很有價值。隨後,陳老師又從網上下載自制戶外活動玩具的圖片,並在每張圖片後附上製作方法,製作成美篇《你會做嗎?》,發到班級微信群裡。一些家長看到後紛紛點贊並留言。小小媽:"老師,我會做沙包,正好星期天我休息,做些沙包給孩子們玩吧。"樂樂爸:"我會做中國龍,誰家裡有油壺?我需要8個。"毛毛媽:"那個小推車是用純淨水桶做的,我家裡現在不用飲水機,正好有個純淨水桶,我做個小推車吧。"……班上掀起了一股製作戶外玩具的熱潮,引得其他班級老師一陣羨慕,都來拍陳老師班上家長們製作的玩具,並效仿她的做法,也製作美篇發到班級微信群。一時間,全園的戶外玩具種類和數量大增,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快樂的笑聲響徹整個操場。

  案例中,陳老師仔細觀察孩子們的遊戲活動,及時用手機抓拍孩子們的行為表現,然後製作成美編。在此過程中,陳老師雖然花費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透過美篇秀出孩子們在遊戲中的精彩活動,讓家長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從而對陳老師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讚揚。這不僅讓陳老師感受到了工作的愉快,也讓家長們由此更熱心地支援她的工作,給她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更多便利。

  可見,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運用微信、美篇等資訊科技工具,能夠讓家長更清楚地瞭解孩子在園的表現,進一步提高對自己孩子的認識,從而理解和支援老師的工作,還能夠搭建家園之間溝通的橋樑,使家園雙方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

教師的教育隨筆15

  大班的孩子對於跳繩遊戲既熟悉又陌生,他們經常看到哥哥姐姐或者爸爸媽媽跳繩。但最初接觸跳繩孩子們會覺得很難,模仿著別人掄繩、跳躍,累得氣喘噓噓,還是不能自如地跳過幾個。

  為了讓孩子們逐漸學會跳繩,增加對跳繩運動的興趣,我們利用各種遊戲進行練習,還在班上設定了跳繩記錄表,每週都記下跳繩的結果。這些方法確實很有效,很多孩子的跳繩動作逐漸協調,數量在逐漸增加。孩子們每次都興奮地比較著:“我比你跳的多!”“美美只跳了6個。”教師也經常關注,和孩子一起比較誰跳的多,誰跳的少。這時我發現有幾名孩子總是離小朋友遠遠的,看他們的記錄格中,一個數字都沒有。甚至在進行跳繩遊戲時,幾名小朋友乾脆躲進大型玩具的滾筒裡,藏在那裡悄悄地聊天。

  “孩子們,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吧。”老師站在滾筒外,想邀請他們出來參與遊戲,可是這些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師,我們在這裡涼快一會兒。”“對,我們跳熱了。”

  這時有幾名孩子聽見了,走過來:“他們不會跳,連掄繩子的動作都不會!他們特笨。”“誰不會,誰笨?我們只是歇會兒。”“你們今天根本就沒跳。”孩子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起來。

  躲在滾筒裡的孩子們小臉微微發紅,女孩子的眼圈甚至開始紅了。看著孩子躲避的眼神,我心裡特別不舒服。

  其實,我知道他們幾個都是做事很認真的孩子。只是由於沒掌握跳繩方法,加上自身協調控制能力比較差,學得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而每次班上小朋友興奮地比較跳繩數量時,他們總是默不出聲,有意識地迴避小朋友的談論,覺得自己不如其他人。加上小朋友不經意的傷害,他們幾個開始躲避老師和小朋友,個別孩子乾脆放棄練習。

  孩子的表現點醒了我:為什麼我們總要用一個標準或者數量來衡量每一位孩子,並把不同孩子相互比較呢?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大家都在互相比較,“和……比”成了教師和家長的口頭禪。不如別人時,我們要“趕”;並駕齊驅時,我們要“超”;“比一比”成了前進的動力。這種“比”帶來的是單一的線性發展,發展的動力和目的是為了超越他人,而非主動提升自己。我們現在強調孩子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發展,應該是以每名幼兒自身的能力傾向為基礎的提高,而非單一的橫向比較。

  感悟到這一點,我靜下心來,對跳繩運動進行了認真分析:跳繩作為一種動作技能,它的獲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要透過對“跳繩”運動感知、表象和理解或分析的基礎上,藉助練習才能完成。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必然摻雜著複雜的心理活動,教師只有清楚地瞭解幼兒在學習“跳繩”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變化,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最佳化“跳繩”活動中的教與學。

  於是在日常遊戲時,我們針對不同幼兒的發展情況採取相應的指導策略,如對跳繩數量多、動作連貫、控制力強的幼兒,提供多層次、具有選擇自由度的跳法,如反跳、單腳跳、雙腳交替跳、雙人跳繩、跳大繩等。這些花樣跳繩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雖然有的動作很難,但孩子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樂趣;對於掌握得不好的孩子,教師多耐心示範,幫助幼兒掌握動作的基本環節,以便形成正確、清晰、完整的動作表象。在幼兒練習過程中我們利用拍照片、錄影的手段,再現幼兒的練習情況,供幼兒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同時提醒孩子利用觀察、比較等方法注意繩長、握繩的位置等細節對跳繩動作的影響,並幫助孩子改進;對於動作發展較差的幼兒,降低動作難度分步掌握,同時多示範多鼓勵,提升孩子的信心和興趣。

  分層指導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尤其原來那些表格中一個數字都沒有的孩子,數量也開始逐漸增加,他們也開始興奮地議論著:“老師,您看我比原來跳的多了。”“老師,我再努力幾天,就能跳100個了。”“我們什麼時候舉行跳繩比賽呀?”自信洋溢在孩子們臉上。原來那種放棄、躲避的心理消失了,他們也學會了正確評價自己——比過去進步了。

  幼兒之間永遠存在著個體差異,當幼兒不自信或者想要放棄時,教師要接納、分析孩子的差異,並採取有效的策略促進不同孩子的發展,讓幼兒做學習的主人,享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

  快樂小天使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衚衕幼兒園 孟凡星

  晚間離園環節,孩子們總是想在幼兒園再玩一會兒,和自己的好朋友再鬧一會兒。但大大小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玩,興奮得過了頭,頻頻出現摔倒、磕碰的現象;有些孩子把遊戲規則完全拋到腦後,穿著鞋踩在幼兒園大廳的小沙發上,沙發上一個個小黑腳印赫然在目;有的在公共圖書區,看完書胡亂一放,忘記了要送書籍回家……家長們苦口婆心,可是怎麼勸說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找到老師幫忙。一些大班的孩子看到老師在提示幼兒回家,自發當起了小小提示員:“回家吧,這樣玩太危險啦!”“看完書要把書放回去!”“別穿著鞋踩在小沙發上,那樣別人就沒法坐了。”……小一些的孩子聽了哥哥姐姐的話乖乖跑到了爸爸媽媽身邊。“我們都是哥哥姐姐了,得給弟弟妹妹做榜樣!”大班的孩子聽了提示員的話,也擺出榜樣的姿態,跟著爸爸媽媽回家了。看著自己的話對別人有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加入提示員的行列。

  怎樣幫助孩子們愉快、安全地離園?怎樣才能既滿足孩子繼續遊戲的需要,又滿足家長儘快回家的需要?怎樣引導孩子關注和遵守必要的遊戲規則和離園規則呢?基於上述考慮,我們班開展了“愛心小天使”系列活動。

  “小天使”的亮相

  隨著小小提示員的出現,晚離園的狀況變得有秩序了。可是,沒過多久就出現了新的問題。大家都想當提示員,看到有的小朋友穿著鞋上了小沙發,就很生氣地把對方往下拽;看到有人拿書跑來跑去,追上前一把奪過書放回原處。但那些被提示的孩子並不知道他們的用意,生氣地與其發生爭執,甚至要打起來。情況似乎更糟糕了。

  為此,我們圍繞這個問題開展了一次激烈的討論。我們的做法如何被別人理解?為什麼會引發衝突?我們有什麼好方法解決衝突?

  有的幼兒說:“我都說了讓他別穿鞋上小沙發,可他就是不聽,我只能把他拽下來了。”

  有的說:“我好心提醒他,他還以為我和他說著玩呢,他根本不知道我在幹嘛。”

  針對引發衝突的問題,幼兒很快意識到:應該好好說,去拽別人是不對的,容易發生危險。還有幼兒提出了好辦法:“我覺得我們應該做一個標記,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我們是小小提示員,這樣我們說話他們就聽了。”

  經過討論,幼兒想出瞭解決問題的一些好方法,經過老師們的溝通,幼兒園管理層同意在全園推廣。

  方法1:成立幼兒提示員小組,組員命名為“愛心小天使”,每天每班選出三名幼兒。

  方法2:製作袖帶作為標識,吸引其他小朋友的關注,樹立“小天使”的積極形象。

  方法3:對“小天使”進行分工,每人負責幼兒園的一塊區域。

  就這樣,“愛心小天使”誕生了,孩子們滿懷熱情地參與其中,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快樂。

  “小天使”的新煩惱

  可新鮮勁兒還未褪去,小天使們就開始煩惱起來。原來,小天使的工作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並非戴上袖帶,站到負責區域,問題就自然可以解決。

  有的小朋友不聽從他們的勸說,依然按著自己的意願穿鞋踩沙發,或者就是不跟家長回家。還有的小朋友聽到小天使提示“看完書放回原處”,不但不理解,還狡辯。

  而一些“小天使”看到追逐打鬧的幼兒不敢上去和他們說話,縮在角落裡;一些“小天使”看到打鬧的幼兒急忙追上去,想要制止他們追逐,卻不小心讓別人抓住小辮子:“自己都在到處跑,所以才沒人聽你們的。”

  最讓小天使感到煩惱的是,不但小朋友不聽,有一些家長對於小天使的提示也沒有回應。

  “小天使”的新約定

  針對“小天使”遇到的問題,大家開始積極想辦法,首先一起制定了“小天使”的約定。

  約定1:“小天使”自己要做榜樣,然後再提醒別的小朋友。

  約定2:“小天使”要用適宜的方法提醒小朋友,不能和別人爭吵。

  約定3:“小天使”說話時要大聲,要讓別人能聽見。

  與此同時,我們加大了“愛心小天使”活動的宣傳力度,張貼了“愛心倡議書”,到各班去宣講,使小朋友們懂得“愛心小天使”為什麼要提示大家不貪玩趕緊回家,並願意支援“小天使”的工作。

  現在的“愛心小天使”已成為幼兒園晚離園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他們身佩紅色袖帶,姿態優雅地微笑著站在不同的責任區域。

  “圖書是我們的朋友,看完記得送回家呀。”

  “小沙發可以讓小朋友休息,幼兒園的環境需要我們大家的愛護。”

  “我們吃過飯了,可爸爸媽媽還沒吃,快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吧。”

  “玩滑梯要遵守規則,不然會很危險的”……

  自從開展“愛心小天使”活動以來,幼兒的變化很大,“愛心小天使”們在傳遞愛心的同時也在迅速地成長,從膽怯不言到大方與人交往,從不知怎麼溝通到掌握了很多溝通方法。除此之外,在獨立解決問題、自我約束及遵守規則方面,幼兒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學會了正確運用社交禮儀,對與不同人開展語言交往,也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教師的教育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