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論文

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論文

關於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論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建築設計課程是建築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是培養建築設計能力的最主要途徑。

  目前,各高校建築設計課程的設定,基本採用按照建築型別進行訓練的模式,題目由易到難,規模由小到大,漸次深入。透過這種方式,學生對於各種常見的建築型別一一嘗試,在對比之下,對於把握不同型別建築的設計重點非常有效。但是,隨著現代生活對建築功能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建築型別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單純依託型別的設計訓練方法暴露出許多侷限性,如學生思維易受限制,設計手法靈活性、適應性差等。

  因此,我們需要對課程設計的訓練思路進行調整改進,取長補短,使建築設計課程的設定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題目的設定上,變現行“型別設計”為“空間設計”。

  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角,將空間設計作為課程設計訓練的主線,具體建築型別作為輔線。從單一空間、複合空間到組合空間,訓練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與創造能力;建築型別作為題目載體,起著輔助的作用。

  同時,具體進行題目設定時,應真題、假題結合設定。

  真題具有真實的基地環境,便於學生結合具體情況找尋設計切入點,獲得構思靈感。對訓練學生的空間感知、把握空間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實際專案往往條件限制較多,不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全面的設計訓練。假題的設定往往可根據訓練目標“量身定做”,能夠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但易失之於空泛。因此,應二者結合,揚長避短,以達到最優的訓練效果。

  第二,在內容要求和評價模式上,變“結果控制”為“過程控制”。

  傳統的設計課程的內容要求多是以最終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現,基本上就是最終正圖的版塊內容,於是設計課程成績就基本依據成圖所傳達的設計水平來進行判定。這直接導致學生重視設計結果,而忽視設計過程,往往設計週期內幾番推倒重來,設計變成“撞運氣”,運氣好抓住靈感就發揮好,運氣差沒想法就一塌糊塗,非常不利於設計方法的掌握。

  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能動性,將設計過程掌控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深化方案。過程的控制需要具體體現在每一階段的詳細要求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各階段應解決的問題、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並將各階段的表現納入到整個評價體系中,促使學生體會到完整的設計過程,逐漸掌握系統的設計方法。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應達到“掌控全域性”和“把握個體”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發揮群體的帶動、激勵作用,透過設計組、討論組掌控整個設計的進度。將全班劃分為若干設計或討論小組,引導小組內進行交流和互評,發揮群體內各成員的相互激發、激勵作用,帶動整個小組深化設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設定專門的、開放的討論空間,以滿足小組討論和個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導教師聆聽、參與小組討論,適時提出問題、引導方向並作出評價,使討論避開彎路、沿著可發展的方向進行。

  在細節方面,教師要適時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標準細化到個人。針對每位同學的具體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獲得提高並多加鼓勵,更利於學生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在設計內容和主題選擇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反映現實,引發其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鼓勵其從點滴細節嘗試解決之道,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務實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築師,不僅要有處理建築功能與形體的能力,也要有關注社會的責任心與職業道德感。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在設計指導中,好的設計離不開對現實中人的處境、行為的研究與關注。歐洲一個教授來國內遊訪,有感於天橋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歸國後擬出設計題目,要求學生設計適用於此類人群的輕便、易裝拆的臨時建築。這啟示我們,基於現實思考進行的設計訓練才真正體現了設計的本質:以人為本,為人服務。

  第三,需要加強快速構思能力的`訓練。

  一個設計週期內,雖然有進度的控制與要求,但學生往往感覺“前松後緊”:入手慢,進度滯後,後期深化時間緊張、不夠用,最後熬夜、拖圖,又影響到下一個設計,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因此,以訓練快速構思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築設計(快題)不可或缺,是建築設計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貫穿在課程設計中。快題訓練鍛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便於快速找到設計的切入點,對於創新思維的培養非常有幫助。

  第四、融會各專業基礎課程,為設計課程所用。

  如果說低年級階段的建築設計主要強調功能合理、形式美觀,滿足“適用、美觀”的話,隨著年級漸高,“堅固”也將成為設計要求的一部分,即,我們要將建築結構、構造、材料等納入設計範圍,關注到可操作的細節,使設計深度更進一步,為業務實踐及就業鋪平道路。

  低碳、節能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築行業就是對節能建築的倡導。建築的節能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反映在建造過程中的節地、節材,更重要的是為使用過程中的低炭、節能提供支援、打下基礎。建築方案設計階段雖然不可能有很具體的體現,但卻需要建立概念、綜合考慮。這就需要很多建築技術方面的知識作支撐,甚至是一種從技術出發的全新的設計思路。

  同時,註冊建築師考試製度的施行,也為建築學專業課程訓練指引了方向。與建築師職業資格考試相結合的訓練應該引入、貫穿到設計課程之中。

  《中國建築史》、《外國建築史》等看似理論的課程,也要激發起學生們的思考,聽聞歷史,思之當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歷史文化下的建築反映對於今時今日的建築設計的啟示。不僅要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慮文化的眼界與胸懷。

  第五、計算機輔助設計對設計課程的影響。

  身處數字化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電腦和網路帶來的便利,建築設計領域也毫不例外。隨著電腦的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已經成為建築設計的重要手段,繪製圖紙、計算日照和節能等指標、建立三維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傳統的手繪、手算方式。

  建築學高年級的學生需要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並在設計課程中運用,進行計算機繪圖的實踐。這也是在為設計院實習和就業作準備工作。計算機繪圖的準確、直觀與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強調的是,設計前期尤其是一草階段的構思最好手繪表達,這是由它們各自的特點決定的。手繪手段,靈活、方便,表達起來速度快,利於激發、捕捉靈感,適合於充滿變數的前期構思階段;計算機手段,嚴謹、準確、快捷、高效,適合於基本定稿的後期繪圖階段。學生往往易沉浸於計算機的各種便利,忽略手繪表達的必要性,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手繪草圖進行構思是掌握設計方法的重要途徑,絕不可忽視。計算機輔助設計是把雙刃劍,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和設計的不同階段,區別對待,合理引導,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第六、畢業設計指導“雙師制”。

  畢業設計的時間安排往往是緊隨設計院業務實踐之後的,為了增加實踐機會,許多學生願意選擇一邊在設計院繼續實習,一邊進行畢業設計。這種局面下,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機會減少,畢業設計的質量難免受到影響,因此大部分學校持謹慎態度,造成“畢業設計”和“提前就業”之間的矛盾。學生出於增強就業競爭力等因素的考慮,往往會千方百計來應對,甚至“捨棄”畢業設計,即只求及格、順利畢業,而選擇“提前就業”。

  為應對這種越來越突出的矛盾,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與其“堵”,不如“導”。既然學生願意選擇設計院的環境來完成畢業設計,那就把實踐部門的優勢發揮出來,學校可以聘請設計院中具有一定職稱或資歷的建築師(如高階工程師、一級註冊建築師等)擔任相應學生的第二指導老師,配合學校的指導老師,共同參與到畢業設計指導工作中。學校透過開題報告、調研報告、中期成果檢查、畢業答辯等不同階段的要求,對畢業設計進行進度控制和成果檢驗。

  這種雙師制的模式非常適合於和實踐緊密聯絡的建築學專業。它能夠充分發揮不同環境的優勢,使畢業設計系統、規範、有序,同時立足現實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種種思考,都是基於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的特殊性而引發的,是在教學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希望能夠對廣大建築學專業師生有所啟發,大家共同思考,促進建築學課程設計教學的更好發展。

【建築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