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

國小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

小學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

  xx月xx日,本年級的劉xx老師執教了《她是我的朋友》一課。《她是我的朋友》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含蓄雋永的佳作。是圍繞本組專題“可貴的親情、友情”而選編的。這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透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但劉老師在執教時,沒有引導學生探究為何以“她是我的朋友”為題,因而也沒有較好地引導學生感受朋友真摯的友誼,樹立正確的友情觀。

  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在於透過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劉老師在授課時,當螢幕定格在小姑娘受傷的畫面後劉老師順勢問,這個受傷的小姑娘她現在情況如何呢?她的傷勢怎樣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4自然段,把描寫小姑娘當時情況的句子畫出來。學生反饋“經過檢視,他們確認這個小姑娘傷得最嚴重,如果不立刻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醫生告訴這幾個孤兒,如果他們不能補足這個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會死去。”引導學生談體會,說明情況非常危急後又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個別讀,齊讀。老師接著問,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課文中用了個什麼詞?說輸血怎麼樣?引出迫在眉睫。接著劉老師讓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待時機成熟,劉老師水到渠成地問:“就在這個迫在眉睫的時候,誰站了出來願意為小姑娘獻血?阮恆毫是猶豫地站了出來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反饋後點擊出示相關句子。然後劉老師抓住舉--放--舉三個關鍵動詞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阮恆在做每個動作時,心裡都想些什麼呢?透過舉、放、舉這三個動詞,利用“空白”,引導學生想象這三種情景下阮恆在想什麼,使學生真正走進了阮恆的內心。透過這個情景的創設,孩子們很快地進入了角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但是,在講授8—10自然段時,劉老師再請學生找找描寫阮恆獻血時的動作或神態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心情。在這一環節中,劉老師讓學生找出“啜泣”、“嗚咽”、 “哭泣”“抽泣”這幾個詞語,體會阮恆的痛苦。但是很遺憾,學生並沒有很好的理解。我想,如果劉老師這樣提問:”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抽血,他卻為何如此害怕?接著引導學生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阮恆痛苦的根源在於他以為自己快要死了。然後劉老師再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他的害怕。我想,做為小阮恆的同齡人,學生應該能體會到阮恆內心的矛盾、掙扎。我想,當他們深切地體會到阮恆的心情時,人文內涵也就依託詞語扎入了孩子們的心中。

  如果這時,劉老師趁熱打鐵,再回到課文的第5段,回到“舉”“放”“舉”這三個動詞上,再次體會阮恆當時的猶豫,是因為他已經有了這種以命換命的想法後,他最後還是決定要堅定地去獻血。這時,劉老師再讓學生談談在你心目中,阮恆是個什麼樣的孩子?那麼我相信,學生們一定能夠脫口而出:“阮恆是一個善良,勇敢,堅強,為救朋友無私奉獻的人。接著,劉老師再將文字內涵昇華: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引發學生思考,讓朋友的內涵在心裡有所提升,感受到朋友真摯的友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觀。這樣的環節設計將做到前後呼應,讓學生逐步加深對人物的印象,既加深了學生對朋友之間情誼的理解,又使主題得到了昇華,這也是一個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薰陶的過程。

  劉老師的語態親切自然,落落大方。但是有時在學生不能在朗讀中體會情感時,建議老師可以透過範讀來解決。

【國小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