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

  透過對《生物新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學習指導書的閱讀學習,讓我知道了:新教材的設計理念是①面向全體學生②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③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就使我明確了本學科教學真諦,懂得怎樣去教、達到什麼目的。新課標確定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要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具體體會有以下幾點: 第

  一、新課標註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教材中大量設定探究實驗內容,比如說:在《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這節課,為了讓學生弄清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就安排了探究水、溫度、陽光、空氣等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對比試驗。雖說實驗不可能在教學時間內去做,但是可以不只為課後實驗,學生根據第一節學過的科學探究方法,透過設定對照組和改變實驗變數及控制變數的做法是完全能夠獨立或者合作完成的。這就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科學探究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親身體會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第

  二、新課標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

  20xx年課程標準增加了50條概念,大概增加的文字約20xx多個字。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處於學科的中心位置,是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和理論的理解和解釋,對生物學及相關學科有支撐作用,有助於人們理解世界。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術語或描述內涵的方式傳遞生物學概念,而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傳遞概念可以更好的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轉變。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如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讓課標解讀進入到了課堂操作的層面。 第

  三、新課標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

  織者、合作者。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年輕教師,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課改的步伐。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學習、大膽創新、勤於動腦、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素養。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2

  通讀《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一書,使我對“有效教學”的涵義以及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有系統瞭解和整體認知,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所採取的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以最佳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高效能地實現預期的目標的一切行為,從本質上說有效教學就是一種目標導向教學。傳統教學強調簡單灌輸,只關注如何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個人需求和自主權,使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得辛苦,導致“時間+汗水=低效”結果。而“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通讀此書以後,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針對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如何使學生在在繁忙的學業中把化學學得有興趣,有成效呢?下面我結合《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一書內容和自己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要真正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實現學科智力資源共享

  集體備課時,要加強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每個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要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教學構思,談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和經驗,集體確定每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商量確定某個課時教學案例,並制定出課時學案,以供全年級學生共同使用,實行教學資源共享。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材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某項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識的前後聯絡,然後系統地合理地設計課時教學案例。年輕教師要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有經驗的教師要熱心幫助年輕人,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讓教學少走彎路,提高全組教師的備課效率。

  二、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改提倡在課堂上運用資訊科技裝置,採用多媒體手段組織教學。多媒體介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是現代教學手段是標誌之一。媒體的出現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了主動學習,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它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

  三、要全面建激勵性評價機制,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瞭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係。透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的實現課堂的有效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和合作能力為主要依據,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培養了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對學生的學習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及時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和反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習中成就感。

  四、要關注教學感悟反思,在反思中促進有效教學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有效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透過有效的反思來實現的,以反思教學促進有效教學。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首先要反思教學內容,透過對教學內容的反思,達到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生動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用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去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形成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豐富知識素養。其次要反思教學態度,當今的教育已不再歡迎師道尊嚴,而是建立一種師生平等、和諧、寬鬆、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在教學實踐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教學投入是否充分,教學熱情是否飽滿,教學工作是否負責,教學準備是否得當等等。只有時刻以一種高度負責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體現“教學相長”、“教育民主,關愛學生”的原則。再次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過程就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諸如備課、組織教學、作業佈置、作業批改、知識檢測等實施全面的自我調控,抓住區域性,最佳化整體,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教、精心測試、精心批改、精心點評、來不得半點的疏忽與馬虎。最後要反思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促進有效教學而創設的特定的教學氛圍。這種氛圍尤為重要,能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實踐證明創設充滿新奇、富有情趣、極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心理傾向,增強有效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五、要全力提高學科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從有效推動和促進中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入手,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以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個性品質得到和諧發展的、德育智育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的符合素質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課堂教學實踐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與統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把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發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自主學習,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創新,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有效教學能力,才能使教育質量得到持續發展,才能察實現我們要追求“時間+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學。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3

  尋找真理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負有重要使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為什麼要變化呢?

  一、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角色變化的原因?

  教師角色的特徵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徵經歷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裡,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徵正在發生著新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讚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又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的精神。這些比喻,起到了對教師的激勵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階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與發展。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時代的歷史的內容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在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時,要在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

  傳統教師角色存在的傾向性是:強調給予別人,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提出了改進: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作為知識的仲裁者;教師的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實施教學。

  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變化

  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在一個新舊課程及教師教學行為的過渡、漸進與交替中完成。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表現是:資訊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

  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程序、結果和質量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考試和接受評定。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表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制度、工作方式、辦學條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師是唯一的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應試教育,這種方式提高考試成績快,能完成教學任務;習慣傳承,過去教我的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簡化的工作方式,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學條件、班額、教具及裝置等的限制。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也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有人說“龍生九種”,“人各相異”,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是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發展。如在常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甚至把解題的過程寫出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就包辦代替。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透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知識傳遞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究為主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顯而易見,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為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反饋、交流普遍地聯絡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網路。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透過合作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路,使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最佳化的資訊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由教師擺佈,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過程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問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說不清。這就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經歷。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新課程下,教師實行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轉變後,還需要建立其他新的角色

  1.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基本角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以資訊的傳播、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做促進者,他的角色行為表現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和學生一道;教師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行為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積極地旁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出現時,也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是自己教學行為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尤為重要。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個起點為開端,這個起點是教師個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也是教師個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一個興趣,嘗試一種新的想法,開發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困難,要改善一個困境,解決一個問題,或彌補一個缺失;一種“不明”的情況,課堂上的意外與無法解釋的體驗,這些意外與體驗可以看做是進行研究、發展教學策略的一個起點。之後,透過觀察、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找到相關資料,然後透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達到對情境的深入透視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認識與理清之後,教師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最後,將行動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果加以檢驗。如果行動策略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這一輪行動研究就宣告結束,接著再進行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如果行動策略被證明無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對情境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並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踐,直到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3.適應教師角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著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群內部的新知識資源: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實現教師之間更為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更密切與家長和其他社群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群生活;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與課外活動。基於此,教師要重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看做是一個終身的、整體的、全面、個別而持續的迴圈過程。這個過程牽涉到個人的、組織的、外在環境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它所存在的教育環境有關,原有教師角色的存在有其課程原因,而新課程為教師的角色生長提供了促進條件。教師認識與分析這些條件,有助於自己與傳統的角色分離,建立新的角色。各種影響因素如果能夠有效地加以綜合,教師職業發展的道路將會更為順暢,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應注意的問題有:準確地認識自我;能結合具體時間與空間環境評價自己;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審視發展機會;確立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行動策略;按目標逐步執行;適時評價發展計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4

  歲月匆匆而逝,似乎只是彈指一瞬,一學年的工作就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所經歷的事,工作雖然很忙,但忙得很充實。“為了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這是我為之不懈努力的動力。在一年中,我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傾注最高的熱情,踏實、勤奮地完成了一年的工作,成功的從新手轉為了基本合格的幼兒教師。現將一年來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根據幼兒發展情況,正確實施教育

  因為創省幼稚園的關係,我園進行了就地重建園舍,孩子們被安排到臨時租來的“文化中心”去活動,遊戲。不是專業的幼兒校舍,管理起來非常困難。當我接受這個班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已經有整整一學期了,孩子們一點紀律概念都沒有,可以說是很亂。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我們班的紀律及自立能力要一起抓、同時抓。經過半年的努力,我們班小朋友可以說進步很快,家長反映也不錯。自立能力方面:我們堅持正面教育,對幼兒以表揚為主,強化他們的自我服務意識,改變他們的依賴思想。對幼兒好的行為或表現給予肯定,讚賞和鼓勵,使幼兒能夠更信心,更積極地做好事情,完成任務。而我們老師做到適時幫助,以提高幼兒的自立能力,並及時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配合。就紀律方面:對少部分幼兒出現的不良行為,我採取的是及時分析原因,該批評的批評,並給予適度的教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慢慢的做到遵守紀律。

  二、研讀孩子,支援孩子的活動

  透過學習《綱要》和《綱要解讀》,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從孩子的角度去關注理解他們的生成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判斷生成活動的價值,及時予以支援和提升。要求教師要研讀孩子,關注孩子的言行,捕捉孩子稍縱即逝的興趣點,並能讀懂孩子的百種語言,理解孩子的探索行為。同時也要讓孩子與環境相互作用,使孩子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使環境真正為孩子教育服務。如:在“大豐收”這一主題活動中,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對樹葉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觀察樹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樹葉形狀的關注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預設了樹葉貼畫的活動,引導孩子們在收集樹葉的基礎上說說各種不同形狀的樹葉象什麼,和他們一起去貼一貼,拼一拼,畫一畫,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完成一件件風格各異的樹葉貼畫作品,盡情體現對樹葉形狀、顏色的想象與創新。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

  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水平。因此,在活動中,我都盡最大可能為孩子們提供豐富而有層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進幼兒有差異的發展。例如在樹葉貼畫的活動中,對於能力較強的孩子,我建議他們使用剪刀,鼓勵他們動腦筋剪出老師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樹葉形狀,製作到作品中;對於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啟發引導他們能貼出簡單作品;而相對能力差的幼兒,則降低難度,讓他們隨意地貼貼玩玩,主要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解析課程,研讀孩子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孩子的創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將近階段主題與本班幼兒現有認知能力、生活經驗互相銜接,選擇確定適合本班孩子發展的內容與形式。所以,教師必須熟悉所有的幼兒學習的“基本經驗”,學習綜合教育的各種專業技能,自覺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

  三、真誠對待每位家長,加強家園溝通

  教師與家長互動效果直接影響班級經營的成效,家園溝通,教師與家長協力解決教育問題,提升對幼兒的關心,共同分擔教育責任。孩子的快樂,是對我工作的鼓勵;家長的滿意,是對我工作的肯定。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如實的和他們交流對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對家長提出的要求儘量去滿足,對家長提出的教育孩子方面的疑問幫著查資料解答,讓家長感到我不只是孩子的老師,也是家長的朋友,有困難大家一起解決。當問題出現,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絡很重要,讓家長知道老師對問題很重視,對幼兒發展很在意。在平時工作中,我經常主動與家長聯絡,透過設定“成長線上”,“家長報”,“電話家訪”等形式,及時地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同時也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中的生活情況,以便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同時,我們在開學期初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了本學期目標,讓他們瞭解班內課程特點,並針對一些問題開展討論。在前不久的“慶六一”活動中,我們向家長開放園內半日活動,在日活動中,家長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現與進步,同時也看到了別的孩子的優點,有助於家長幫助孩子找出差距與不足,找到繼續教育引導的方向。

  四、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自身素質

  在珍惜幼兒園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我也努力吸收外界的資訊和知識,瀏覽幼兒教育網站,翻閱幼兒教育雜誌,看提升個人品味的書籍,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學歷學習、電腦專業學習,讓自己永遠處於一灣活水、碧水之中。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中多次受到同事的認可和園領導的讚賞。

  幼兒園的生活總是那樣令人回味無窮:孩子的純真與質樸常會喚出我們的美好童心,使我們能用這顆心去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真誠地理解和支援又呼喚和保護了他們可貴的童心,使他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第一步。讓我們與孩子們心相通,心相連,讓幼兒園這個小天地裡充滿童心世界的真、善、美吧!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5

  自今年6月學校組織要求學習魏書生教育教學活動以來,我先後聽了魏書生的《關於語文課堂教學。》《班主任管理》《如何教出好孩子》等專題講座,閱讀了相關的書籍,透過網路查閱了關於魏書生的班規班紀及理念精髓,受益匪淺,感觸也很多,今天主要從兩個方面和大家進行探討和交流: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我認為要轉變兩個方面的觀念:

  一是對教師這個職業觀念的轉變。因為教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面對個性差異很大的一個班集體,是一個需要極大的耐心、愛心和信心的工作。工作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工作的效率。我們要學習魏書生樂觀、積極向上、豁達寬容的工作態度,快樂地工作、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我20xx年聽了一個知識講座,是關於教師的身心健康專題的,當時是克拉瑪依的一個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們一句話“改變你能改變的,適應你不能改變的”。比如我個人從工作至今先後換了6個單位,每到一個單位都面臨全新的工作,我就時刻告誡自己,我必須適應、而且要儘快適應。還有一句話是對幸福的詮釋,說:如果你每天都抱怨和痛苦,那麼你就痛苦失敗一輩子,如果你每天都幸福快樂,那麼你就會幸福快樂一輩子”。上次學習的時候我把學校的基本情況都和大家做了介紹,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總工作量、我們所面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成績,我覺得壓力還是挺大的,但是我們要學習魏書生的這種精神,快樂地工作,這樣才能更好提高教學質量。

  二是對學生態度的轉變。 偏愛成績好的學生是老師的通病,看到成績差、壞毛病多的學生氣就不打一處來,我也是這樣。魏書生的話是很有哲理的:你把所有的學生都看做天使,你天天都生活在天堂裡,你把所有的學生都看做魔鬼,你就天天生活在地獄裡。但是說到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如果你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分析我們的學生現狀,不要好高騖遠,這樣才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年的班主任培訓有一位專家說過:孩子就是在不斷地犯錯的過程中長大的,這是每一個人成長的規律。其次是要循序漸進,其實也就是因材施教,我們不能心煩氣躁,更不能一刀切,對所有的學生都同樣期待,對所有的學生採取同一種教育方式,這樣勢必每天都生活在失敗和痛苦之中。這也是我們要分快慢班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我們不能保證把每一個學生都送入大學,那麼。我們要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品質,健康的心理,有一個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就是學好我們的專業課。學生都是十五六歲的年齡,都處於一個叛逆期,比較浮躁,但是作為教師任何時候都要沉著冷靜,我不希望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髮生言語或其他方面的衝突,也不希望聽到老師在辦公室、教室或走廊大聲訓斥學生,不要把自己降到和學生一個水平,我們為人師表,處理問題要科學,要講究方法,其實自己生氣發火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拿學生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既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我認為魏書生提出的處理突發問題不超過30秒很值得我們借鑑,學校制度有規定的就按照制度處理,制度沒有規定的你提出來我們再完善制度。

  二、拿來主義,學以致用。

  我熟悉的關於語文教學的大教育家有魏書生、洪鎮濤、李鎮西,他們的教育理念的表達方式和語言表達不同,但是精髓和本質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自主學習、比如民主和科學,比如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恆等等。我們能堅持把魏書生的理念和方法學懂學透,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講一個昨天的例項。今天上午,應我們的要求,武警中隊的隊長來學校對學生的宿舍內務整理進行強化訓練,不到半個小時,女生宿舍的內務就整理的井井有條,比前面的幾天的訓練都有成效。為什麼同樣的學生,同樣的訓練內容,會有這麼大的差距?主要就是方法的問題,主要是教官要求很明確,多長時間做好什麼事情,其次就是嚴格要求,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規矩、懂規矩、守規矩。我們在聽魏書生講座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就是簡單、輕鬆、愉快,但是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時候,你會覺得不是那麼簡單。比如魏書生的班級管理,有一日常規、一週常規、一月常規、學期常規、學年常規,累計起來有上百條,從這裡就不難看出,絕不是魏書生的學生素質高、自覺性強,而是魏書生用了科學民主的管理方法。魏書生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內容很多,需要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上學期6月份的時候,我結合實際給大家提了幾條,要求大家這樣去做,大家也做了一些嘗試,後兩週因為期末複習考試,也就沒有再要求了。但是,透過嘗試,還是看到了一些成效的,比如違紀的學生寫說明書,互相監督,把班主任從每天的警察抓小偷的模式中解放出來;晚自習不允許學生說話走動等。今天,我把這幾條補充完善一下,提出來,同時也要求大家都結合實際提一提,我們完善一下,然後按照這個去做。

  1、課堂要求:一是老師課堂講授時間不得超過25分鐘,要教會學生讀書、自學和合作學習,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備課方面要把重點放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師生互動、教師引導方面。二是課堂上嘗試採取學生競賽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是採取分層次教學的方式,不要讓學生閒著,層次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四是採用分層次佈置作業的方式,至少分三種,一種是必做作業,一種是選做作業,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可以採取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的方式。

  2、在班級管理方面,我們上學期也做了一些嘗試。一是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一個人都做班主任的助手,幫助班主任管理班級,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二是凡事多和學生協商,協商不是妥協,只要是學校有規定的,正確的就要堅持去做,學生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來做。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3、凡是違紀的學生和每週操行分低於60分的學生要讓學生每天寫500字的說明書,直至操行分達到60分以上為止。並履行監督其他同學的責任,直至發現並向老師報告下一位違紀的學生,由下一位同學履行監督其他同學的責任並每天寫說明書。

  4、晚自習絕對不允許學生講話、下座位、隨便走動。

  5、要轉變觀念,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每個學生找到3—5條優點和1條缺點,並進行張貼,時刻提醒學生守住優點,改正缺點,以激勵和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6、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座右銘,每一個學生都要有一本名人傳記。

  7、每一個任課教師都要整理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樹。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我建議老師還可以看看魏書生的書,書中的內容操作性更強,比如家長會的發言稿,一些案例、還有一些表格的設計,都非常好,可以直接拿來用。總之,大家要不怕失敗,要大膽嘗試,要結合實際總結經驗,我想這才是我們大家集中學習的主要目的。現在的學習實踐僅僅是開始,大家要在思想上重視這件事,學習的時候就認真學習,實踐的時候就大膽實踐,否則浪費的都是大家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大家要做好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6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透過學習,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豐富個人知識儲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證。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麼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二、抓好課堂教學工作。

  1、課前的有效準備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

  2、課堂的有效組織

  (1)語言組織準確、簡練。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

  點突出、邏輯性強。

  (2)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

  (3)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儘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3、課後的有效練習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並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只有這樣,才能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達到實施素質教育。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7

  關於有效的話題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但是學習了本次的材料讓我對有效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習無止境,我們要保持學習狀態。

  本材料分別從定義,現狀,基本特徵,構建理念,實施幾方面進行闡述。

  想學說說關於有效課堂教學實施的體會

  有效教學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要不要設立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而是怎樣設立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從可測性目標開始,可測目標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基礎依據,也是教學的靈魂。對於有效來說,更是非常容易檢測,這比一些泛泛而談更有操作性。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 有效的課堂需要有效的教學環節來層層相扣完成,他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獨立的!曾見教師設計教學是板塊式的,一個目標一個板塊,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個目標沒有了,一個板快也就消失了,我實在不太理解這樣的教學思維,個人認為,課堂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相互聯絡的,怎麼可以是獨立的呢?教學環節是承上啟下的。我們還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生動性,趣味性等。在備課過程中把精細的環節都設計好。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處於最佳的投入狀態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優於被動投入,這需要我們精心的教學環節,更需要有教師的語言做引導, 如果注意觀察,我們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課堂語言上的問題,因為備課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考慮的材料準備,環節設計,而一些細小的環節就被我們忽視了,卻不知,正是這小小的忽視影響了我們的整體效果!

  是授課過程中,提問的設計,要明確問題的指向性,讓學生清楚明白教師要學生回答什麼?而不是能回答卻答不到教師所需要的點上。只有正確設計問題,才能讓學生踩著自己的步伐跟進教學。

  有效教學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多一份質疑就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實踐。多一份行動就多一份成功。我們需要充滿活力的教師和充滿靈動的課堂。用自己的'智慧把藝術課堂變的更加藝術化,更美,更讓學生喜歡,更有效。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8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參加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理念培訓》,受益匪淺。73歲高齡的朱玉民教授,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精彩的報告更是迎來臺下學員一陣陣掌聲,朱玉民教授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與課堂教學案例相結合,為我們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課,使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僅是把資訊科技作為輔助教或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科技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以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在整合時決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際整合中運用“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再結合各門相應學科的特點建構出多種多樣、實用有效、易於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這次培訓使我感觸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兩個教學案例《鄉愁》和《斑羚飛渡》。《鄉愁》運用資訊科技很好地將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深度整合,為課堂教學創設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飛渡》使原本抽象的飛渡過程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生動,豐富了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可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並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進行演示的輔助教學,而應該是現代資訊科技手段與課程的“融合”。資訊科技不再只是演示媒體或工具,而應該作為一種基本素養無處不在。在課堂上不一定要有華美的課件展示,教師也不要過多地板書、講授和滿堂灌,而是把教師的“講”讓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所代替,使學生由“聽講”、“記筆記”的學習方式更多的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以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的目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學有所悟,而這恰恰是他們自主探究的結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希望透過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理念”教學理念的理解與摸索,能夠利用資訊科技開一堂實踐課。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運用網路等教學手段,用資訊科技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呈現給學生一個互動化、資訊化的課堂。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9

  以前我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讀和寫,讀就是先認識很多字,再讀很多文章;寫不過就是寫日記寫作文。語文教學就是把自己懂的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一個多月的國培教育,使我原來的狹隘語文教學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到了一次新教育的洗禮。語文教學讀和寫固然重要,聽和說也同樣重要,因為語文是一種交際的工具,如果不重視聽和說,就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語文教學在課堂上得到發展的不應該是學生,還應該有教師的自我成長,教師也應該向學生學習,他們身上有許多教師缺乏或者是沒有的東西,帶著這樣的想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獲得很多驚喜和收穫。

  識字教學低年級的重點,過去是讓學生認會,寫很多遍,學生死記硬背學的很累;如今我讓學生猜字謎,還有在生活中找錯別字,比賽查字典等各種活動,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都把字記牢了。閱讀教學,以前我讓學生把要背誦的語段和古詩記熟應付考試,現在我讓學生開闊視野,組織學生讀拼音報,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愛語文的情感。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直被忽視,課堂就是“一言堂”,學生只要豎起耳朵聽就行了;現在我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班上開故事會,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故事,舉行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讓學生變的能言善變,個性張揚。此外,我還重視語文實踐活動,如,互換角色,讓學生當“小老師”,演課本劇,當小記者等各種形式,密切了生活和學習的聯絡。使語文生活化,使廣闊的社會變成了語文的大課堂。

  一個月來的教學實踐新探索,也是學生髮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如:在我班有個叫小紅的學生,性格任性,作業拖拖拉拉,字寫的潦草,多次批評依然如故,培訓使我認識到學生有自尊和自我表現的心理需要,發現她的優點,適時表揚,滿足她的自尊心。她學習有了勁頭,英語讀的好,我就讓她領讀,滿足了她自我表現的願望,現在她各方面都爭強好勝,有了很大的轉變。

  對於這次“國培計劃”我覺得獲益匪淺,使我對教育研究有了興趣,自覺的閱讀各種教育書籍,我相信在理論的指導下,我會做的比以前更好。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0

  通過幾個月的網路培訓,我學習了《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創新教學設計》,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內容的呈現可以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與解釋———應用與拓展———回顧與反思”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獲得數學概念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和科學態度,而不是直接呈現解決問題的演算法與結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組內容時,可以採用下面這樣具有實際背景的例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獲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模型。

  [例1] 暑假裡,《新晚報》組織了“我們的小世界盃”足球邀請賽,比賽規定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勇士隊在第一輪比賽中賽了9場,只負了2場,共得17分,那麼這個隊勝了幾場?又平了幾場呢?

  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三:對於教材中一些透過操作而獲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實踐從而去獲取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而不是去機械的記憶。

  四、老師要做到課後及時反思,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及時改進教學。

  五、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作為新人的我,在以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地醞釀、多思考、多學習,才能駕馭好教材,引導好學生。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1

  學方法主要包括:課堂講授法、討論式教學法、自主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讀原著與看錄影的教學法、多媒體網路教學法、參觀考察和社會實踐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教學方法並不是孤立地運用,而是多種教學方法的互補、聯動和交替使用。但是,怎樣抓好讀、聽、講、談、看、走、寫等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仍然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現實難題。那麼,高校教師應如何科學有效地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呢?本次講培訓對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作了分析。

  一、講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的利弊分析

  每個教學法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使用條件,同時又有各自的優點和侷限性。教學方法職能的發揮,制約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最佳化組合,超出其適用範圍和適用條件,則是完全無用的。講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在高校教學中各有利弊。

  講授法,是教師透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授法具有一定的優點,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得大量的理論知識,也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其內在的實質及其必然聯絡。但是,由於它是“一人講,眾人聽”,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形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它易導致“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抑,學生掌握的更多的是知識而不是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問題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出發,科學地設計問題,巧妙地提出問題,透過師生的互動,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和模糊觀點,最後得出正確結論的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的優點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甚至不願思考、回答問題;所提的問題缺乏科學性、梯度性、層次性,與學生實際聯絡不緊密,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對問題的梳理不能突出重點,不能進行深度理論解答,流於簡單的“一問一答”形式;等等。

  案例教學是運用案例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透過向學生提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組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進行剖析,提出各自的見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案例教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案例教學法倡導多向、發散性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詮釋、分析案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案例教學法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但它不利於學生系統、準確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而且沒有系統的理論講授,就不可能搞好案例教學,不能起到案例教學所應有的作用。

  討論法是指以加深對所學內容認識、辯明是非或獲得新的結論為目的,把學生組織起來,激發思維,各抒己見以取得共識的教學方法。與講授法不同,討論法最大優點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以激發學生就討論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討論法還可以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交流,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討論法的缺陷表現為明顯的無計劃、無主題,有時更是雜亂無章,教學的目的、任務常常難以完整地實現。

  二 、學習環節的分析

  1、組織討論環節。

  2、教師精講環節。

  3、問題引入環節。

  總之,透過本次培訓,更進一步瞭解了精讀、問題引入、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教師精講等幾個步驟的運用的重要性。在加強教師主導性的基礎之上,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學課時的安排、班級人數多少、課堂討論的組織引導等,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勇於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創新。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2

  自參加工作,已經過去了30餘年。反觀自己之前在教育教學工作,得失兼有。越來越覺得要給每一位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讀了《教育新理念》,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對教育觀的闡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進人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節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長,孩子需要寬容和時間,不能急功近利。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優點。我們應批判昨天,但不反對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認現實。在矛盾中找到一個結合點,讓我們的教育更和諧,把空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堂的全佔了?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外時間全規劃了?你是否把學生要知道的東西全講光了?你是否把學生應該做事全代勞了?今後,我想要做個“懶”教師。

  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將光投向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哈佛大學350年校慶時,有人問校長:“學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養了6位美國總統,不是造就了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選擇和發展的空間,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一個從哈佛走出來的人都創造成功。”

  校長說得很棒,也在理。因為能進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對於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我覺得基礎與空間得並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基礎。過去我們習慣於“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現在,我們更強調“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發展。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磨鍊;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拓展;給學生一片陽光,讓他們自己去燦爛。

  三、那接下來我就要考慮作為教師,怎樣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

  教師要轉變觀念。有什麼樣的理念和教學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真正努力使自己適應這種教學中新的角色定位。教師要敢於發現、勇於發現、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在優點和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心靈的自由和個性的表露,使師生共同沐浴在“教學相長”的真誠交流的氛圍中。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強加”“灌輸”英語知識,而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應使學生求知慾得以最大範圍的發揮,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想學。課堂的革命倡導的是研究性學習,要保護和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

  追逐知識前沿的教學。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我們教師課堂教學一直以來所遵循的,可跳躍式發展讓我們的眼前一亮,不謀求跳躍式學習,很難達到創新思維,這個理論以前聞所未聞,還有散點教學,這些都是西方教育的成功的優勢所在,我們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可以借鑑。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一切知識都在發展之中,一切科學都在發展之中,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本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而綜合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就拿小學英語學科來說,它是一門語言教學,語言的使用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僅僅掌握語言知識是不夠的,有時候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在課堂教師能否根據所教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有效教學,語言也和其它學科一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變化,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只有學習,才能不落伍。

  北師大研究院院長顧明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我會記住這句話,並以此為目標。

  我常想:生命即使平凡得像片樹葉,也因有它存在的價值。我沒有成功後的自傲、沒有失敗後的頹廢,我要用我對教育的滿腔熱忱把對學生的愛表現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更加永恆!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3

  20xx年3月9日,華應龍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在江蘇海安縣舉行,全國各地近兩千名校長、老師、專家濟濟一堂,共同探討華應龍“融錯教育,求真育人”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學校為了讓我們年輕教師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戴校長親自帶隊帶領嚴榮祥老師、方正霞老師、衡華麗老師、以及我五個人啟程赴海安學習。作為一個剛工作還不滿一年的年輕教師,能有這麼一次直面中國小學數學教育最前端,我感覺特別榮幸與激動,真心感謝學校,感謝戴校長。在一天半的學習中,我認真聽報告,積極思考,細心做筆記,聆聽華應龍老師對數學的詮釋;感受華老師的徒弟對數學課堂的把握;感悟張齊華老師對數學富有靈動與睿智的思考。學習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但我對數學的追求卻不會停止......

  9日上午華應龍老師做了一個“教育即融錯”的專題報告,當在海中門口第一眼看到這個主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感覺“融”就是“融合”,將“錯誤”和“正確”在課堂中相融合,達到一個渾然天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可是是不是就像我想的這麼簡單呢?僅僅就是融合嗎?還是說在互相融合的基礎上,還要分辨對與錯,帶著這個疑問,我更全神貫注了:

  “融錯”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後續的教學過程中,“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這與我國古代“相剋相生、相反想成”等哲學思想相契合。於是我想到了自己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答錯題目是很正常不過的,再沒聽這個研討會之前,一般老師會直接否定學生的錯誤答案,揭示正確答案,其實課堂完全可以包容這些錯誤的答案,並將這些錯誤好好利用起來,以學生自主探討,讓學生髮現錯誤的原因並自己改正,如果教師能夠藝術的處理隨機生成的差錯,巧妙地彰顯了差錯的寶貴价值,促進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創造性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那才是真正把數學富有價值的內涵植入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啊!

  聽了華老師的這節課,感覺最深的就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是如此之近,沒有老師的權威,沒有學生的害怕,有的只是一個和諧活躍的交流。老師僅僅是引導者,只是課堂上面的引路人,課堂是孩子們的,是包容一切對與錯的地方,華老師的親和力不僅影響了孩子,也影響了全場所有的老師。在華老師的課堂裡,學生興奮、有激情、思維活躍、有創造,這充分展現了新課標下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還有反思與自我反思的過程;當學生再次面對自己的同學說自己錯的時候,他恍然大悟,哦!原來自己錯了,這是“容錯”課堂交給了孩子,錯誤終究還是由學生自己解決了。華老師的課堂是教會學生怎樣去思考,怎樣去解惑,怎樣去答疑,睿智的華老師用“融錯”的教學思想,將學生尷尬的錯誤轉化為一道靚麗的風景。融錯的課堂是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的課堂,是孩子讓思維任意馳騁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育人的課堂。

  下面我把觀摩課中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點感想與大家分享、討論。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一起來做遊戲,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想怎樣向大家介紹老師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同時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比如;沈勇老師在《三角形三邊關係》一課中,先透過討論班級身高最高的學生能跨多遠開始,讓學生在好奇與討論中進入課堂,在快樂中學會某個知識的活動。

  在這短短的1天半時間裡,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特級教師,聆聽特級教師的示範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特級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他們所設計的學習情景,不僅絢麗多彩,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蘊含著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生透過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在這些展示課當中這些特級教師不但關注學生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人耳目一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

  走近名師,感受名師,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業,三尺講臺是我的舞臺,學習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須勤奮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識的甘露,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4

  作為一名教師,教學生涯會伴隨一生。而教學的效果是評價一名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那如何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是需要我們永遠探究的一個課題。結合自身教學,聽課學習,感覺理念和策略還是不能與時俱進,因此利用放寒假的時間,找到《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這本書,及時充電補充能量。自我感覺:有效教學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教學理念;它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行動。

  本書針對有效教學,國內外學者從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入手,詳盡的介紹了開放教學、問題教學、參與教學、生成教學、合作教學、體驗教學、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又是教學的主陣地。縱觀其結構無外乎包括:教師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科知識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四部分,而學科的知識結構是“物化”了的靜止狀態的知識經驗,是學生學習的物件,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依據;課堂教學結構是“運動”的結構,實踐的結構,是容納兩個主體的認知結構。如何將系統的知識結構經過“內化”轉化為認知結構的“心理意義”後的“移植”,就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問題。其中加涅的教學模式:1、引起注意;2、教學目標;3、刺激先前學習;4、呈現刺激;5、提供學習幫助;6、引發業績、提供反饋;7、評價業績;8、增強保持和遷移。它是由“廣角——區域性——廣角”,比較重視嘗試性練習及形成性評價,實際的教學過程需要經歷“嘗試建構——評價反饋——再嘗試建構——再評價反饋”若干個反覆已達到對教學進行調控。

  書中陳述了有效教學的八大要素:情境、個性、動機、選擇、建構、應用、計劃和評價。大家看到這些關鍵詞語時,感覺好熟悉!想象自己近些年來的教學,或多或少的都在以書中陳述的觀點作為目標,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但是有效教學中的“有效”我們做到了麼?還是我們只是停留在“教學”之上!內因是事物變化得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

  透過閱讀,我們的教學不要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一定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選擇合適合理的教法,把我們的時間和教學經歷有效合理的運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的重複勞動,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更愛學習,從而更會學習。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15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之後,我知道了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學科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間接經驗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走出學校以學生的親自實踐和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獲得發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設計與學科課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素質,對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在這門課程中,第二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教學設計與評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設計與活動過程。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這門課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於怎樣進行學生實踐活動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綜合活動”四個領域,其中,綜合活動展示的是綜合實踐活動非指定領域——主題班會與學校大型活動的活動設計與流程,更便於我們教師有針對性地借鑑。

  人與自我教學案例中,“學生與網咖”這一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了活動設計:主題的提出、活動目標、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活動計劃和活動展開兩個方面)教師反思、點評。在這一部分裡,不僅學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法,而且明確了一種讓我的學生能更好的對待網咖使用網路的教育方法,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教育比老師家長的說教更有效果。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習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鍛鍊了能力。 “學生與網咖”的課題,讓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瞭解到網咖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從而主動拒絕網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習慣接受老師或者書本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動,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