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心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學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理學論文1

  摘要

  觀眾是影視藝術的接受者,同時又是影視藝術的再創造者,這種雙重身份使觀眾在影視藝術美學的研究中佔有突出的地位。研究觀眾的審美需要,不能忽視的是對觀眾審美心理的研究。這種心理活動既包括視聽結合的審美感知階段,又包括充滿情感的審美理解階段。

  關鍵詞

  影視受眾 接受美學 傳播學

  一、從接受美學視域下探尋受眾心理

  在文學領域,產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學,是作為對當代西方作者中心論批評和文字中心論批評的反叛而出現的。從充分重視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到提出了文學史就是文學的讀者接受史、效果史,並進而將接受美學發展為文字--讀者相互交流與對話的新理論。把“意義未定與空白”作為作品好壞與否的一個標準,強調讀者及其閱讀,實現了西方文論第二次大轉向。

  在接觸接受美學之前,需要對“召喚性結構”這一術語做一簡單闡釋。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絡。現象學美學家英加登提出的“召喚性結構”認為:“每一部文學作品在原則上都是未完成的,總有待於進一步的補充。但從本文的圖式化結構來看,這一補充是永遠不能全部完成的。”他看到了作品形象體系僅僅構成一個圖式框架,中間有許多不確定的空白,有待於讀者透過創造性想象去填充、豐富甚至重建。伊瑟爾繼承併發揮了英加登的觀點,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意義構成的權利”,這種由意義不確定與空白構成的本文結構就是“召喚性結構”。它召喚讀者有可能把作品與自己的經驗及對世界的想象聯絡起來,這樣,有限的本文便有了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電影在電影語言上有了顯著的變革和創新,綜合運動鏡頭(包括推、拉、搖、移、跟鏡頭和俯仰拍攝等)、快速攝影、變焦距鏡頭、跳接、定格等電影語言廣為流行。但是,同時西方影視美學研究日益轉向觀眾,尤其是雅克·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論,使觀眾心理學特別是觀眾深層心理結構的研究日佔上風,甚至著名電影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安·麥茨也在1977年出版了《想象的能指》這部著作,標誌著電影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衡量一部影視作品優劣的標準至少是由作品本身的價值和受眾自身的認識水準兩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因此,創造者必須依據在創作的心理過程、尊重觀眾參與的意願與觀眾的參與,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鼓勵藝術語言和藝術的熱情的觀眾的參與,這將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完成後,為更多的觀眾去接受。

  二、從傳播學角度透析受眾心理

  觀眾是影視藝術的接受者,同時又是影視藝術的再創造者,這種雙重身份使觀眾在影視藝術美學的研究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欣賞者是透過感受、想象、體驗、理解等活動,把作品的藝術形象再創造為自己腦中的藝術形象,並且透過再創造對藝術所反映的現實生活進行再評價。”觀眾不是被動的接受群體不僅表現在他們要聯絡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及閱歷去理解影視藝術,而且能在藝術家創造的基礎上進行能動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活動與創作主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於甚至背離創作主體的特點,表現出觀眾在接受時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所以影視藝術是極富觀眾參與和滲入的藝術,同時觀眾把這種參與性和滲入性用言行自由地表現出來。

  觀眾在接受影視藝術時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需要--審美需要。它是人對美的一種帶有極強傾向性和迫切感的精神追求。當然這種審美需要由於觀眾的受教育程度、藝術修養、情感上的內在需求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就是因為這些不同特點的存在而使得影視藝術在創作時能夠更多彩地表現生活,使社會意識和內驅力達到無形的統一。因此,“對影視觀眾審美需要的研究,將具有更為深遠的實踐意義”。研究觀眾的審美需要,不能忽視的是對觀眾審美心理的研究。這種心理活動既包括視聽結合的審美感知階段,又包括充滿情感的審美理解階段。所以觀眾在接受影視藝術時得到的不僅是愉耳、悅目、賞心、怡神的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認識、情操、道德等方面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審美感知不同於一般的心理感覺,它屬於審美的範疇,通俗來講就是一種審美的感知,這種感知要求觀眾具有對影視藝術視聽的能力。“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物件,因為我的物件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由地存在著那樣對我存在,因為任何一種物件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程度為限。”對於影視觀眾來講要具備對於藝術的感受能力,沒有對藝術的基本理解,再美的藝術也毫無意義。對影視藝術的審美感知使接受者得到的是一種美的享受,而從影視藝術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在審美理解階段。審美理解活動始終貫穿著充滿情感的聯想、想象和形成審美意象的心理活動,並始終洋溢著情感的波濤。審美聯想是在審美感知基礎上產生的並不創造審美意象的心理活動,是審美接受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心理形式。審美想象是比審美聯想更高一級的創造審美意象的心理活動,是人類的高階屬性。審美意象是充滿情感的生動活潑的朦朦朧朧的情理統一的意中之象。這一系列心理活動,雖然處於不同的層次,但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呈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狀態。

  三、從接受美學與傳播學的互動關係中解析受眾心理

  對受眾研究的共同關注是進行接受美學和傳播學互動研究的切入點。

  接受美學將文學史看成文學效果歷史的審美策略,這一理論基礎其實是將整個審美活動看成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姚斯自己也說過“文學研究不是完美的語言結構,也不是封閉的符號系統,而是依靠問與答進行解釋,使創作與接受及作者作品讀者的動態過程合理化的歷史學”在此接受美學暗合了傳播學的基本原理。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五個”模式或許能從傳播學的角度重新冷釋接受美學的意義。“五個”模式即誰(控制分析)——說什麼(內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對誰說(媒介分析)——取得效果(效果分析)。

  在接受美學之前的文藝理論,更注重的研究物件是“誰”控制研究,“說什麼”內容分析如符號、原型研究,而忽視了“渠道”媒介分析,“對誰說”受眾分析和“取得效果”效果分析。而接受美學正是在審美傳播軌跡上將文藝理論的研究物件進一步拓展,使審美傳播過程的研究趨於完整這樣,接受美學和傳播學在基礎理論上的共通點顯而易見。

  按照傳播學理論,在傳播過程中,受眾的目的、動機、內外特性,均影響著傳播的進展,最典型的就是一種選擇性的心理活動。接受美學的諸多理論,如期待視野、未定點等,如果放在傳播學內考察,則都處在這種選擇性心理活動的關照下。選擇性心理過程的研究是傳播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幾十年來比較一致的理論是,資訊在流動的每一個過程中必然受到傳播環境的制約,傳播環境的不同必然影響傳者、媒介以至受眾的狀態,從而最終影響到資訊的接受。而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對此作了新的闡釋。

  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傳播學和接受美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合流的趨勢。以傳播學的理論重新讓釋美學,很可能成為美學研究的一條蹊徑。如精神分析美學,它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個人傳播問題,從自我、本我到超我,是人的內部資訊或者說心智在人的不同精神層面上傳播的過程。但是,傳播學和美學又不可能合二為一,它們畢竟有著各自不同的研究物件和理論體系,但基於上述兩種理論的相近、合流之處,進行一些借鑑和互動研究是完全有可能的,這是美學家和傳播學者都應該注意到的。

心理學論文2

  摘 要 社會的進步,促使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向職場。當今社會,女性不僅繼續承擔著傳統的相夫教子的職責,而且和男性一樣,需要撐起事業的“半邊天”,身兼“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雙重角色。但對於現代女性來說,日益增大的生活壓力和出色扮演好社會和家庭雙重角色的需要,都讓她們的心理負擔較重。

  關鍵詞 職場女性 心理壓力 調解

  1引發職場女性心理壓力的原因分析

  就總體而言,職場女性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更大的心理壓力,陷入心理困境:

  1.1就業帶來的壓力

  我國長期存在勞動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嚴峻形勢,社會就業壓力大。職場女性之所以精神高度緊張,一方面是由於工作量大引起的;另一方面由於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還時常左右著行業用人的標準,性別偏見和性別歧視,用人單位普遍存在的“女不如男”的觀念,即使十分優秀的女性,在競爭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得更多才能得到認可。眾多職場女性以為只有拼命幹,才能得到上司的賞識和加薪、晉升;還有的工作缺乏信心,常常擔心自己被炒魷魚,或被別人超過等等。在同樣的工作水平上,女性在就業、崗位競爭、升職、提薪等方面均處於劣勢,有的單位在最佳化組合、幹部任免中歧視女性,使女性在擇業、再就業時經常處於被動地位。許多職場女性在感受不公待遇的同時,時常覺得焦慮不安,工作興趣減退,動力缺乏,內心壓抑,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1.2雙重角色的壓力

  職業女性的雙重角色是指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不同角色的角色規範不同。社會要求女性獨立、勇敢、競爭、工作幹得生氣勃勃;家庭要求女性溫存、體貼、賢惠、勤勞、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女性的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定位要求女性承擔多重負荷,她們不僅要與男性一樣在職場拼搏,同時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庭勞動,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比男性付出更多。雙重角色衝突使女性在家庭和事業中陷入兩難境地,當雙重角色出現矛盾時,往往要求女性須有所取捨。很多職場女性,在工作和家庭問題上無力分身,最後心身疲憊,以至於相當多的職場女性無法把“事業、婚姻、子女教育”調和到一個平衡狀態,進退維谷時的心理衝突使職場女性緊繃的神經變得脆弱,經常出現煩躁不安、神經過敏等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1.3自身因素的失衡

  由於特殊的生理因素,職場女性要面對經期、懷孕、分娩、哺乳、更年期等一系列生理過程,伴隨生理變化的同時還有較大的心理波動,任何一個生理階段處理不好,都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疾病,這也是抑鬱症在女性中的發病率通常要高於男性的原因。在生育哺乳、提前退休等階段,女性不僅被迫中斷職業生涯,而且經常由於個人體形的改變、容顏的衰老等問題令女性心情沮喪。不少職業女性事業心較強,目標制定過高,對自己的期望比較高。但是,一些高素質的知識女性在完成學業進入社會的時期卻正是婚育的最佳時期。由於多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有些人常常遇到挫折,使期望難以實現,於是怨天尤人、無所適從、拒絕接受事實,以致出現心理障礙。

  2職場女性心理壓力的調解

  冰心說過: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就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職場女性的心理壓力是要排解的,過於沉重的心理壓力必將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損害自身的健康。那麼,職場女性應該如何消除心理壓力?

  2.1調整認知偏差,通達處世

  大凡事業有成者、生活幸福的女性大都注重對自己性格的塑造,能揚長避短,很好地把握自己。女性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弱點,調整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控制自己的波動情緒,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工作和挑戰,對待晉升加薪應有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的態度等等,透過這些以提高自己的抗干擾力,以幫助自己走向成功。當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時,不要盯著別人的成績怨恨,更不要想把別人拉下馬,要樹立自信心:我不比她們差,我一定比她們幹得好!別人有本事,只靠嫉妒,不僅不能阻止別人進步,而且自己也無所長進。只有虛心向人學習,提高自己才是明智的選擇。學習如同女人的美麗一樣,是一生的工程。面對無處不在的競爭,只有具備紮實的知識,女人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才能擁有燦爛而充實的人生。

  2.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正確處理人際關17S

  人生在世,家庭、工作、社會各佔一定的比例,厚此薄彼都會出現心理問題。職場女性應該有效地組織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工作的奴隸。在工作和生活上,應有明確界限,下班後就應充分休息,而不應還惦記著工作,如果工作壓力太大不能忍受,該放棄的應該放棄,合理安排一些時間與家人朋友在一起。工作再忙也要多與家人溝通,不要忽略精神關懷。當感到巨大心理壓力和出現悲傷、憤怒、怨恨等情緒時,要勇於在親友面前傾訴,並獲得他們的勸慰和開導,以消解不良情緒,同時也能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不要輕易以犧牲自我為代價,也儘量不要犧牲他人,要讓全家人共同成長與發展,在實現自己獨立夢的同時,要兼顧家庭尤其是不能忽略了孩子情感生活的需求,爭取事業與家庭雙贏。有了和諧而適度的人際關係,就有了支援的力量,有了歸屬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

  2.3注重修養,積極面對現實

  一個人從兒童到青年、中年、老年是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人的一生要面臨許多選擇,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機遇,在不同時期分清生活與事業的側重點,分配好精力。作為女性,容貌再美也會衰老,內心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接受過程。時間可以掃去女人的紅顏,但它卻掃不去女人經過歲月的積澱才能煥發出來的美麗,這份真正的美麗就是女人經過歲月的洗禮而成就的修養與智慧。要充實自己的生活,不要老想著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應從更多的方面來評價自己,如和睦的家庭、事業的成功、良好的社會關係等,外貌不是一個人的唯一。歲月可以奪走女人的一切,卻奪不去女性那顆寬厚、智慧、純真、善良的心,它只能把女人變得一天比一天優雅。

  現代職場女性在壓力面前,要學會正確分析壓力的成因,學會自我釋放壓力,女性不僅要身體健康,更要擁有健康的心理,這樣人生才會美麗。

心理學論文3

摘要高職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高職旅遊專業的基礎課,《旅遊心理學》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旅遊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旅遊心理學》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單調的現象。只有構建符合旅遊職業崗位需要的教學專案,立足能力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健全考評機制,才能實現學以致用。

  一、《旅遊心理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旅遊心理學是導遊專業和旅行社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設定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導遊與旅行社管理專業的學生認識旅遊心理學在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地位和意義;掌握旅遊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原則;掌握旅遊消費心理,旅遊企業管理心理以及旅遊服務心理的一般規律;熟悉與瞭解各類旅遊活動中的心理策略,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對人的旅遊行為進行準確預測;並能夠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辦法,來引導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旅遊服務與管理心理素質。為從事旅遊及相關行業服務與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這門課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動態的。旅遊專業的學習,對旅遊的研究,離不開對其主體――旅遊者行為的研究,同時,對旅遊的研究也離不開對為旅遊者服務的旅遊企業的管理心理和服務心理的研究。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靈活性很強,教學方法也應是多種多樣的。

  二、《旅遊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師資隊伍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旅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涵蓋旅遊學和心理學兩大學科,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與廣博的知識積累。但在實際教學中,任課教師的專業背景比較單一:或是心理學,或是旅遊學。前者往往不懂旅遊學,教學中以枯燥的心理學理論為主,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脫鉤現象;而後者往往又缺乏心理學理論基礎,教學中以旅遊學知識為主,缺乏心理學理論作指導,使旅遊心理學名不符實。

  2、教學形式單一

  旅遊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課,又是一門實踐課,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熟練應用於工作生活之中。要教好旅遊心理學這門課程,要求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儲備、豐富的旅遊從業經歷和多方的才華支援,還需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以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甚至有一些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填鴨式”充斥著整個教學活動。

  3、考核體系單一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最簡便有效的手段。但旅遊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對這門課程的考核應以實踐應用為主。從目前的情況看,許多高校仍然以檢查學生對書本概念、原理等知識點掌握程度的閉卷筆試的形式為主。這種考核形式只關注學生對該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考核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考核缺乏全面性。

  三、《旅遊心理學》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以上在《旅遊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多個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基礎。

  1、案例分析法

  一般來說,選擇的案例宜典型、生動,這樣才有利於加深學生的印象,能使他們從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旅遊安全事故處理心理》一節教學中,就可採用此法:事先,我讓學生準備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湖南湘潭市導遊文花枝在帶團中突遇交通事故,將生的希望讓給遊客,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透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總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導遊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該如何處理交通事故。

  2、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即讓學生圍繞某個探究的中心問題,模擬不同的旅遊活動場景,透過學生的模擬表演,引導學生共同探求對人、事、物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問題解決策略,幫助學生形成處理問題的恰當方法與技巧。此方法能較好地化難為易,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以簡單、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學生能進行類比或反向聯想,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情景模擬的形象性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如在《客房服務心理》一節的教學中,學生模擬賓客在客房的種種心理需求,“服務人員”則以自己的各種舉措贏得了“客人”的滿意和稱讚。

  當然,除了學生的模擬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透過現場參觀來增強學生對旅遊心理活動的感性認識。如在《飯店商場服務心理》一節的教學中,學生參觀了太湖飯店的商品部,透過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觀察,很好地掌握了賓客在購物時心理變化的八個階段和服務員接待賓客的八個步驟。

  3、啟發引導法

  運用此法,教師能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成為知識與能力的主動建構者。此法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使學生敢於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旅遊產品》一節的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什麼是旅遊產品”,然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旅遊產品的組成,再由學生歸納旅遊產品的特點。

  4、討論法

  討論法即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自發表意見,集思廣益,以進行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的教學方法。此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可以啟發學生學會鑽研問題,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領會;可以培養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和口頭表達能力。討論前,教師要提出討論的題目和討論的具體要求,並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參考材料,或進行調查訪問,認真準備討論意見。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意見,又要抓住問題的中心,把討論引向深入。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總結,對討論中的不同意見,要進行辯證地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在《知覺概述》一節的教學中,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分別討論知覺的四個特性在旅遊生活中的運用,每組各派一名代表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宣佈討論結果,學生不僅興趣高漲,而且學習效果特別顯著。

  5、讀書筆記法

  讀書筆記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書本,學生通過當堂完成讀書筆記掌握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此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歸納能力,還能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書本上的材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導遊旅行生活服務心理》一節的教學中,一上課我就將事先設計好的表格畫在了黑板上,要求學生透過閱讀,將表格中的有關內容完成。

  下課前,透過指定一些學生在黑板上完成表格檢查學習效果。

  實踐表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能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畢明建,王海萍.旅遊心理學教學探討[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xx(5):60-62.

  [2]杜曄.任務教學模式下的故事改編與學習風格的培養[J].成都大學學報,20xx(2):13-15.

  [3]洪豔,胡美萍.高職高專旅遊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9-70.

  [4]段會娟,馬軍濤.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市場週刊:理論研究,20xx(1):96-97.

心理學論文4

  一、引言

  愛因斯坦說過:"智力上的成就依賴於性格上的偉大"。

  二、性格的概念及其表現

  所謂性格是指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與其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它表現在人對現實事物的一貫態度上的特徵和在恆常的行為方式上的個性特徵。

  三、性格的型別和結構特徵

  (一)性格的型別

  性格的型別是指在一個人身上所共有的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由於研究物件本身的複雜性,現有的性格分類還很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1、機能型別說

  從知、情、意三者在心理機能上的優勢性的角度來分析,人的性格可分為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和混合型。理智型者在心理機能方面理智成分佔優勢,表現為能夠從理性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不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和支配,思維活動多,觀察事物認真仔細。情緒型者在心理機能上情緒成分佔優勢,表現為情緒波動大,不穩定,處理問題易感情用事。意志型者在心理機能上意志成分佔優勢,表現為行動目標明確,做事果斷而堅定,自控力強,但有的人則失於固執、任性。混合型者則兼有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的部分特點。

  2、向性說

  從個體心理活動的傾向性角度來分析,性格可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外傾型者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經常對外部事物表示關心和興趣,開朗活潑、不拘小節、善於交際;內傾型者行禮活動傾向於內部,一般表現為沉靜、深思熟慮、反應緩慢、適應環境較困難、交際面窄、較孤僻。

  3、獨立——順從說

  從個體認知方式的角度來分析,性格可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場獨立型的人傾向於以自我內部的參照作為認知的依據,在認知事物時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對物比對人更感興趣,,喜歡抽象的、概念性的東西,空間方向感強,屬於非社會定向者。場依存型的人傾向於以外界的參照作為認知的依據,在認知事物時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對人更感興趣,善於與人交往,空間方位感較弱,屬於社會定向者。

  (二)性格的結構特徵

  從結構組成的觀點看,人的性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構成物,它是多方面的,包含有多種多樣的特徵,其中包括:性格的態度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和性格的理智特徵。這些結構特徵相互聯絡,不可分割,它們在個人身上結合為獨特的整體,從而形成不同於他人的、個人獨有的性格特徵。

  四、性格與教學

  ,從性格的分類及結構特徵可知性格的個別差異是很大的。有人熱情、開朗、活潑、外露;有人深沉、內向和多思;有人大膽自信有餘而耐心仔細不足;有人耐心仔細有餘,大膽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錯:有人卻慢條斯理,有條有理。性格就是由各種特徵所組成的有機統一體。每一個人對現實穩固的態度有著特定的體系,其行為的表現方式也有著他所特有的樣式。而這些性格差異可以在教學上得到體現。

  儘管性格多種多樣,也存在差異性,但是性格無所謂絕對優劣與好壞。正如歌德所說:"在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協調的。作為教育者,應該首先承認這種差別,不論面對的教育物件是醜小鴨還是白天鵝,老師不能因為這些差異而造成在教學態度上的不同,厚此薄彼,冷熱不均,更不能歧視性格不同、生理有缺陷或心理有障礙的學生。應該儘量做到一視同仁,一樣地滿腔熱情對待、尊重理解他們。因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是同等的。因此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重視學生整體,又必須看到每一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揚其某一性格之長,而避其之短,透過創造性勞動,使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都朝著有利於教學的方向發展。

  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就必須注意學生的性格差異。因為內向型性格與外向開朗型性格的學生接受語言知識的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愛參與、樂於表達、善於交往。有些在課堂上愛舉手發言,極願意在老師和全班同學面前表現自己,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怕出錯誤,竭盡可能地為自己創造語文交流的機會,抓住一切可能來弦耀和賣弄自己的語言能力。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恰恰相反。有些同學沉默寡言,不善長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回答老師問題時未說話先紅臉。自己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會回答也羞於表達,對他們我們應儘量做到多鼓勵少批評,滿腔熱情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從心理上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逐步克服性格上的弱點。上課時儘量創造不讓內向型性格同學畏懼的課堂氣氛。有意識地多給他們一些機會來表現自己,教師提問時有目的地預留給他們一些較容易回答的問題。儘量做到讓這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去努力嘗試,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就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多給鼓勵,多給期望,以彌補因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發展不良的損失,只有當他們深深地感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時,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才會萌發。”

  既然性格對學生的學習如此重要,那教育者應該瞭解並掌握學生性格特徵在學習上的具體表現,並根據這些不同表現型別進行不同的教學。

  1、競爭型。這類學生為了表現自己比班上其他人學得更好,往往喜歡張揚個性,出風頭,把課堂視為定勝負的場所。他們注意分數和教師的獎勵,希望在與其他學生的競爭中獲勝。但由於競爭機制的引進,例如教學競賽遊戲活動,烘托了課堂教學氣氛,吸引了其他同學學習的目光和注意力,所以儘管這類學生雖然熱情高,有時對問題考慮也並不成熟,在搶答問題或競賽時,可能弄得鬨堂大笑,從而使教師難於駕馭課堂,延誤教學時間。另外,這類學生每次都希望教師請他們回答問題,當教師讓別的學生來代替他們時,心裡就會悶悶不樂。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類學生的性格特徵,給予他們適當的展現自我的機會。

  2、協作型。這類學生喜歡與同伴和教師合作,把課堂看作學習社交的場所。願意同其他人交換意見,也樂意幫助別人。在當今互動式互動教學模式中,這種性格型別的學生最容易被教師所喜愛。但他們有時缺乏競爭性和創造性,教師就應該在這些方面多給予他們意見和建議,多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3、迴避型。這類學生對課堂學習和班裡發生的事不感興趣,不願意參與課堂裡的師生活動。尤其對英學習不感興趣,其中有在學習上沒有成功體驗的人,有羞澀膽小,不善言詞的人。這時候教師必須創造條件,想方設法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滋味,對於羞澀膽小,不善言詞的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維護和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4、參與型。這類學生對課程內容和上課感興趣,喜歡參加班級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這類學生,他們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參與教學活動,表現得不是特別積極,也不過於拘謹,能按部就班,循規蹈矩。

  5、依賴型。這類學生只想學習教師佈置的內容,對知識缺少好奇,總指望權威人士指導和告訴他做這做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依賴型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不敢表現自己,怕這怕那,沒有獨立性和競爭性。教師應當激勵他們敢於開口,不怕出錯,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積極與他人合作,投入互動教學、競賽活動之中。

  6、獨立型。這類學生喜歡自己獨立思考,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但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這是可喜的一類學生,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獨立型學生。但他們有時可能會缺乏協作精神,陷入一種孤軍作戰的困境,故而教師要善於引導他們既要獨立思考,又要參與合作,協同完成互動教學任務。

  學生的性格特徵和學習效果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良好的性格特徵有助於學業成功。而學習上的成功又能增強學習者的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滿足,產生良好的心境,使其提高未來的學習志向水平,學習便會更加勤奮。進而促進開朗、樂觀和積極進取的性格發展。反之,學習常常失敗,必然導致消極、頹喪、恐懼、退縮、羞愧等情緒體驗,久而久之,會加強消沉、悲觀、自卑、厭世等不良性格特徵。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性格差異,因材施教。

  五、良好性格的培養

  性格在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呢?

  根據家庭、社會、學校及自我教育等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特徵:

  1、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範作用。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榜樣在性格行程中的重要作用。

  對於學生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榜樣任務的影響往往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時應該遵循“身教重於言教”的教育原則,教師應該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成為學生性格發展中能夠直接模仿的榜樣。

  2、提高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其自立行為。自立是個體從自己過去依賴的事物那裡

  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做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教育是影響學生自立的主要因素。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做好事情的能力常持懷疑態度以及包辦、代替太多,亦不利於自立意識和自立行為的養成。因此,教育者和撫養者應大膽放手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其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採用民主討論的方式幫助其做好事情,並對其自立意識和行為進行鼓勵、認可和讚賞。同時,學校要樹立學生的全面發展觀,除了抓好學習外,也要注重包括自立在內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尊水平。自信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判斷

  的感受;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價值感、重要感的情感體驗。兩者都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和自尊水平:一是教師、家長和學校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期望、鼓勵和讚賞,以代替中國傳統教育中過多的挑剔、批評和指責;三是幫助學生分析、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改變把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長處進行比較的習慣;四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陷與不足,強調與自己過去比較所獲得的進步。

  4、培養學生的自強意識和自強行為。自強是個體不斷提升自我,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努力進取,克服困難的一種人格動力特質。個體的成就的動機對自強具有直接的預測作用,高成就動機的個體往往具有高自強意識。此外,父母撫養方式、家庭氣氛對學生的自強意識和自強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學校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培養學生的自強意識和自強行為上,既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透過努力獲得成功,也可以給學生適當的挫折或者失敗體驗。可以在歸因上進行訓練,訓練學生把失敗的原因主要歸為自身的不努力,把成功歸為自身的堅持和勤奮。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完成困難性任務,在實踐中養成學生不怕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六、總結

  由於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性格差異往往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著與他人不同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所以,個體的學習特殊性一定與個體的性格特點相聯絡。只要我們抓住學生性格特點的差異與學習狀況的相關聯絡,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透過教師、學生與家長素質的共同提高和相互間的互促與互動,營造出"瞭解性格,承認差異,創造條件,指導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認識自我中完善性格,發揮潛能,在學會學習策略中,提高智慧,體驗成功,不僅對研究學生如何學會學習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探索教學的改革,也是十分有益的。

心理學論文5

  關鍵詞:邊際效用價值論;心理學;經濟學

  引言

  邊際效用探討的是人們內心的滿足程度。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去解決經濟問題,這種思考方式的產生與社會的變革密切相關。19世紀中後期歐洲社會經歷了重大變革,細胞的發現、達爾文相對論和萬有引力的提出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從研究神的存在開始轉向研究人自身的發展,從人類起源到內心活動都是人們的探討範圍。為了鞏固資本主義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經濟學者不但要思考如何使資本收益最大化,還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利用當時最新的理論方法去解釋經濟現象,這個時候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出現在人們視線,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自然成為了當時學者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一、邊際效用價值論、心理學與經濟學

  要明確心理學與經濟學的關係,首先就要說明本文的經濟學所指的範疇。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解釋國家治理與財富積累的一門學科,後來西方學者為了推行“全球化”,便去掉了“政治”一詞將其改名為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的本質及資本主義社會最終要被共產主義取代,紮根於辯證唯物主義而極力迴避描述人的主觀意識。綜合歷史中各經濟學流派,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當代西方經濟學,時間以19世紀80年代心理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為界,不包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邊際效用價值論與心理學

  邊際效用指消費者每增加消費一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效用增加量,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多,每增加的一單位效用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描述的是人對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即慾望。商品或服務能否滿足人的慾望,取決於個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邊際效用價值論本質上是以人的主觀心理感受來衡量商品和服務給個人帶來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作為分析人的滿足程度的切入點,使得慾望、需求諸如此類的心理感受變得可以考量,它考查的並不是人的滿足程度總量是多大,而是單位增加量的大小和變化。邊際效用價值論為考查人的滿足程度帶來了真正可以操作的方法,這一操作方法的產生正是源於人們開始從心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產生的。

  2.邊際效用價值論與經濟學

  19世紀70年代邊際學派最早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其代表人物龐巴維克對邊際效用的論證是:心理上的感覺決定了人們對物品的主觀價值判斷,買賣雙方根據各自對物品的主觀價值判斷進而達成交易,成交商品的價值即為客觀價值,客觀價值是邊際效用價值的完成形態。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使人的心理活動成為了新的研究視角,邊際效用價值論第一次讓經濟學者把紛繁的經濟現象和人複雜的內心世界結合到了一起。後來的經濟學者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心理學解釋經濟現象,心理學也成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一部分,例如凱恩斯用“流動性偏好”解釋收入該如何分配,以及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交叉學科――經濟心理學,它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兼心理學教授喬治卡託納創立的。

  3.心理學的研究對經濟學的重要性

  經濟學以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及其背後的經濟關係為研究物件,致力於解決社會如何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資源分配關係到個人就會有逐利動機,因此不能忽視人的心理活動。瞭解心理學能夠幫助經濟學者更好地認識“意識的能動作用”,理解經濟活動參與者背後的動機,只有掌握了經濟動機,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瞭解心理學能夠幫助經濟學者更好地從人的角度而不是以經濟現象的角度,去考慮經濟現象發展之下人的活動,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啟迪經濟學者的研究,例如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個案分析法能使經濟學者關注經濟活動中個別人的行為,防止共性的理論掩蓋個性的現象。

  二、本文的寫作目的

  學者有關心理學和經濟學關係的論證從未停止過。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說過:“所謂新經濟就是心理學”。經濟學家在解釋自己的理論時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比如價值、選擇、產權、機會成本、貿易等,它們是經濟學理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理學家則認為,這些概念都包含了人類的行為及心理成分[1]。研究經濟心理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係,能夠為經濟行為的預測和調控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學依據,併為我國制定改革方案和推進改革事業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學依據[2]。經濟學者借鑑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始於20世紀50年代,作為實驗經濟學的創始人,Vernon Smith因“在實驗經濟分析尤其是選擇性市場機制研究中引入了實驗室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3]。

  心理學和經濟學緊密相連,前者自然會對後者的方法論產生影響。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實踐辨證法基礎上的系統抽象法,具體來說囊括經濟學的研究範圍、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透過對文獻的閱讀和整理,本文作者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對經濟學產生了影響:擴大了經濟學研究範圍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增強了經濟學方法論的實用性;明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方向性。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三、心理學研究對經濟學的影響

  1.心理學擴大了經濟學研究範圍的整體性和完整性

  心理學讓經濟學者開始探討人的心理活動,擴充套件了經濟學者的研究物件,經濟學者的研究視野不僅僅侷限在用純經濟學理論解釋經濟現象。在亞當斯密、李嘉圖之前的經濟學者幾乎都在研究如何積累財富,當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反抗封建統治的時期,經濟學者轉而探討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以及資本如何獲得最大收益以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學者才開始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普通的個人身上,體現在邊際效益價值論的產生和後來的心理學成為經濟學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經濟學的研究範圍真正覆蓋到了完整的社會生活之中。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商務談判、買東西討價還價,如果只從實現均衡價格的角度去分析,往往得到的結論是簡單卻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博弈雙方的反覆要價的是心理變化。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對經濟社會的心理預期會影響政策的有效性,人們對於經濟形勢的判斷建立在完全資訊之上,只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會起到作用,這表明,心理預期已經成為了經濟學者考量的不可或缺的變數。當前,人們的心理活動已經是構成市場經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對人們心之所想的判斷,才是完整的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也確保瞭解釋經濟現象的完整性。 2.心理學增強了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實用性

  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經濟行為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行為,因此有必要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心理學的思想。以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為例,微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於企業如何生產、消費者如何花錢,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國家該如何制定經濟政策,這些模型無外乎都是對經濟現象的簡單描述並且建立在苛刻的假設條件之上,如果不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即使理論很完美,作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我們也不會覺得它們的實用性體現在哪裡;只有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大家熟悉的心理因素,我們才會覺得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是為我們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才真切體會到理論源於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心理學強調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外在環境塑造的,並且人的行為反過來會影響外在環境,這就要求經濟學者不僅要提高分析個人的經濟行為的理論性,還要重視考慮了心理作用而產生的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確保研究成果甚至政策制定是切實可行的。心理學極大地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從完全資訊靜態博弈到不完全資訊動態博弈,其模型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完全”到“不完全”的轉化正是經濟學者對心理學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並且對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現狀描繪。只有從相關人員的角度去發現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我們才會說這是理論完整的運動過程,也是理論的實用性所在。

  3.心理學明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方向性

  心理學本質上以人為研究物件,經濟學與心理學應該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學科,因為它們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有關人的,併為人服務的學科。經濟學的理論也不應該脫離心理學有關人性、認知、理性和慾望的限定,不應該停留於表面上地描述、解釋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的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經濟學者在思考經濟問題時參考了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就能明確人的目的和動機,並綜合考慮人所處的環境和人本身的條件,把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會有助於產生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學理論。做到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從前的以資本、利益為研究方向,經濟學者便掌握了以人為本方向,經濟學的研究也會順應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

  四、結論及建議

  綜合了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學與經濟學相互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和補充。因此未來經濟學的研究仍要參考心理學的相關內容。但要注意的是,經濟學者要吸收利用心理學中有利於解釋人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成分,而不是簡單地將心理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相加。另一方面,經濟學者在解釋經濟現象、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不能完全依賴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而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我國國情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即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矛盾是公有制經濟和官僚資本的矛盾。因此我國的經濟學不能忽視政治因素,我國的經濟學適用於經濟學的叫法。我國的經濟學理論不僅要紮根於本土的經濟現狀,還要依靠本土的心理學研究。只有我國的百姓才是最瞭解我國現狀的,國外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並不適合解釋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況,外國的文化入侵、國內過快的城市化程序,容易讓我們迷失在物質慾望之中不能自拔,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帶給我們牢固的心理依靠。因此我們要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心理學。

  我國人口眾多、國情複雜,人民需求日益多樣化,政策制定必須要考慮到民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政策的執行必須保持連貫性,否則會失去民眾的信任,在社會上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經濟學者必須要重視心理預期對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影響,注重民意,讓人民暢所欲言,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我國老百姓的訴求,更好地保證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彭凱平.經濟人的心理博弈:社會心理學對經濟學的貢獻與挑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xx,03:61-69

  [2] 方強,海韻,曼達,曉蒙.經濟行為心理學芻議――兼及我國經濟改革的心理科學依據問題[J].經濟科學,1992,04:30-34

  [3] 皇甫剛,朱莉琪.Vernon Smith開創的實驗經濟學及其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心理科學進展,20xx,03:243-248

  [4] 李霞.心理學與經濟學相融合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4:67-69

  [5] 馬勝祥,周景輝,李佳健.中國經濟心理學的現狀與出路――關於心理學在中國經濟學領域應用性研究的思考[J].心理科學,20xx,01:166-168

  [6] 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87-91

心理學論文6

  幸福在每個人眼中的視網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對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時我們往往會忽視身邊的小幸福,忽視身邊的人和物給我們帶來的開心與感動。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幸福觀,樹立好心態,為自己將來的幸福作一個好的規劃。

  【關鍵詞】:幸福,心態,幸福觀。

  這個學期我有機會接觸了幸福心理學,在這次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從未深入瞭解的東西,對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於之前的看法。老師在課堂上生動形象的講課方式以及饒有趣味的課堂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關於幸福的定義,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於以前懵懂的我!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所謂幸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位深愛你的人,一幫可信賴的朋友。當你看到這句話時,一切隨之擁有。”在慶幸自己能看到這麼富有哲理的言語的同時,也感嘆這句關於幸福的註釋很好,很實在,可惜那時候我並沒有進行太深入的思考。

  這學期在第一節幸福心理學課上老師引導了我們一起思考什麼叫幸福,我發現在被別人忽然問道什麼是幸福時我竟然回答不出。於是,我又想起一個電影裡講的東西:在這個電影裡面,範偉飾演一個農民工,人家問他什麼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給出了這個回答:我餓了看到別人手裡拿一個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別人穿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就蹲在那裡就比我幸福。這種回答很有意思,它就是一個比較。按照他的邏輯,幸福一定意義上是我們比較出來的。隨後坐在我旁邊的同學說了一句話:“什麼叫幸福很簡單的,幸福就是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啦!”這時,另一個同學說道“你們還記得去年春節晚會上,小瀋陽跟趙本山演的那個小品《不差錢》嗎?裡面有句話成為了去年一個流行語。小瀋陽說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錢沒花完”。趙本山說不對,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著,錢沒了”。我贊同這樣的觀點”

  聽完他們這兩句話,我們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拜金主義者,一個特現實的人。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把幸福和錢掛鉤,那幸福是否就意味著錢越多的人就越快樂呢?

  很快,老師在課堂上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不是有錢就能帶來快樂,像我現在雖然不是富翁但我很快樂、很幸福。可能每個人的幸福觀都不同,對於我來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像教書、帶孩子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幸福是靠你們自己去感受的”。

  我想我之所以沒有像老師一樣有一個明確的幸福觀跟自身缺乏思考和總結及當今的社會的基本狀況有關。就如《卓越企業家終身學習月刊》上所講的一樣:我們可以簡單概括一下今天這個社會,叫做快速、多變、多誘惑,這就是當今世界的狀況。中國經濟發展很快,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變化得很快,這是好的地方。但同時也是給我們帶來麻煩,比如快速會讓我們有些麻煩,那就是忙。我們人人都很忙,有很多事要做。其實忙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我們忙到最後連心也丟失了。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時候要去尋找心。也就是我們很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沒有及時地去體驗自己的幸福。於是身邊的小幸福都被自己忽視了!

  學習了幸福心理學之後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探索自己的幸福觀。

  其實自從踏入大學以來我經常感覺到空虛,我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幹嘛?真的感覺不到快樂,找不到幸福感。因為我內心一直糾結著!之前我是沒有了讀書的機會,後來在鬥不過自己內心強烈想讀大學的願望時,我衝破重重阻力來到了民政讀書。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是躊躇滿志,積極地競選班委,加入學校的部門與組織。可過了一段時間我就焉了,我發現我的內心不快樂。因為我不喜歡費盡心機去拉攏同學支援我;不喜歡在部門裡表面上和所有的人都和和氣氣的,而背地裡卻在爭權拉派;不喜歡在舞臺上表現很假很假的一面。受這種環境的薰陶我發現我的幸福觀也悄悄地發生了一些改變。我在想:是否幸福就是在班上每門功課都得A,然後拿到國家獎學金;是否幸福就是在部門裡爭一個好的位置坐,受到眾人的敬仰,隨意地支配別人;是否幸福就是在每個大型的舞臺上都能看到他亮麗的身影,獲得鮮花與掌聲,讓同學們都欽佩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和每個老師都打好關係,說話有底氣、做事有背景有靠山。正是因為這些想法讓我每天都不開心,因為這些我一條都做不到。我發現自己在這個學校如同一隻螞蟻,渺小地不能再渺小了。我努力著卻做不到這些,所以我更加地自卑,更加地瞧不起自己。於是我的心情也跟著自己的內心變化此起彼伏,頻繁地出現焦慮、恐怖、悲傷的心理現象。

  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我有了新的改變,我不再抱著那些自己討厭也做不到的幸福觀了。在審視自己一段時間後我為自己找到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我也遵從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強求一些什麼,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為自己將來的幸福做一個規劃,享受自己的人生。

  現在,在我眼裡開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我一直認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吃自己喜歡吃的,結交自己喜歡的朋友,和自己心儀的男生談戀愛是很幸福的事。因為這樣自己很開心,把每天都過好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因為對於別人來說所謂的幸福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但開心的感覺是一樣的。只要自己覺得開心那就是幸福。有人說,“幸福其實就是開心的另一種說法。”不過幸福比開心包括的要多,開心只是說自己當時的一種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愛情、事業和友情。如果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完美”,這時,只要你開心就是幸福了。

  確保現在的幸福感得可持續發展,對於以後的幸福我也應該做一個好的規劃。

  對於健康我要重視了,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人身體不好,那麼他幹其他的事也會經常有著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覺。眾所周知,錢可以買到藥卻買不到健康的。所以良好的身體素質對於我們都非常重要,健康是成就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大學裡我要謹慎地對待戀愛問題,找到一個合適的男友,為自己將來的婚姻打下基礎非常重要。眾所周知:愛人是與你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的愛人與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你就會擁有和諧的家庭,而和諧的家庭才是你停泊的港灣。當你外出時,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有人牽掛著你;當你回到家裡,有人噓寒問暖,疲憊的身心在這兒得到修整。革命導師列寧與妻子克魯普斯卡妮,科學家居里夫婦,他們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和賞識,甚稱典範。不管他是否與你一同從事相似的事業,你倆都能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奮鬥。所以,當一個人在一生中能夠被一個異性深深地愛著,就是你的幸福。如果你的愛人與你同床異夢,家庭便危機四伏,你便寢食難安了,而幸福也會蕩然無存了。所以在大學裡我要為自己的幸福做好規劃,不要因為寂寞而隨便找一個男的談一場耗錢、耗時、耗力、耗感情的戀愛。

  雖然之前因討厭阿諛奉承而沒有幸福感,但我不能忽視朋友給自己帶來的開心,不能忽視朋友的重要性。《永遠是朋友》這首歌裡有句歌詞說得好:“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俗語也說多個朋友多條路。生活在大千世界,一個人一生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別人的幫助。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萬事不求人。而且,許多時候,我們除了物質的需要以外,還有精神的需要。你的感情需要與人交流,你的心聲需要有人傾聽,你的思想需要有人理解,你有些矛盾和疑問需要有人化解……所有這些,都需要朋友。美國前總統林肯說:“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應該是他同別人的友誼。”友誼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盞明燈,它能照亮人的心靈。有了一幫可以信賴的朋友,你的生活才會一帆風順,豐富多彩。所以,要想獲得好的幸福感,朋友這條鏈子不能斷的。

  幸福是一個奇特又重要的東西,它如同剛吹起來的泡泡一樣,五彩繽紛地點綴著我們的天空、點綴著我們原本單調又乏味的人生。它輕盈地飄起,晶瑩剔透的樣子又是多麼脆弱易破碎呢。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幸福觀,為自己將來的幸福做一個規劃,享受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論文7

  [摘要]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經濟學是以人的理性作為其分析問題的出發點的,而心理學在非理性領域的研究拓展了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探索人類行為之後的動機。“消費者對特定的感覺意象與衍生意義的權重,決定了他們購物的具體指向”,本文對消費者品牌選擇進行心理解析。

  [關鍵詞]品牌心理學

  探求消費者品牌選擇的基本原因,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的需求並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現一定的臺階,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較高的需求才會成為激勵因素。品牌內涵的發展也正是沿著“功能性-象徵性-體驗性”的途徑演進的,從關注產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滿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後把目光投入“透過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獲得一種心理上溫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1、消費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我們發現很多人在走進商場的時候,事先對購買什麼牌子的商品是有一些考慮的。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另外消費者在購物時還存在著一種規律,即商品檔次越高,購買的現象越普遍。從心理角度講,名牌的心理效應就是反應在費者認你的牌子,去買你的東西,達到這個效應,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為名牌的行列了。

  2、品牌選購過程的心理學分析

  “來自心理學家的一項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從人們接受到外界資訊中,83%的印象透過眼睛,11%藉助聽覺,3.5%依賴觸控,其餘的源於味覺和嗅覺”。因此,在品牌的設計和傳播上,要給顧客足夠的刺激強度,形成“視覺衝擊力”和“轟動效應”。

  在品牌的認知上,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品牌的認知需要和諧,即有關同一品牌的資訊應該是相近或相容的。”否則,就會出現費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所稱的“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即當人們發現自己的信念與行為不一致時而感到焦慮的精神狀態。“獲得人們的認同是品牌真正的價值所在”,調整這種失調,可以採取改變“導致不協調因素的重要性;個人認為他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協調可能帶來的後果。”(斯蒂芬·P·羅賓斯)。利用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B·F·Skinner)的強化理論,可以對廠商和經銷商希望的行為給予外在的激勵(或懲罰),使之形成購買習慣或惰性。

  在品牌聯想上,認知心理學中的記憶網路模型認為,人的記就像一張網一樣有許多聯絡著的節點(每一個節點就是一個記憶單元,是用來表達每一條資訊的固定點的)。當人在2個節點之間以某種有意義的方式進行資訊加工時,其之間的聯絡就建立起來了,之後,聯絡和節點之間就可以被啟用(這裡的節點可以是關於企業的資訊)。品牌是串聯起的故事集,動人、溫馨、令人浮想聯翩。同時利用心理學中的以點帶面和遷移效應(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對陌生的事物總帶有觀望和不信任的心理)進行品牌的延伸,在產品(服務)之間互通、互感。

  品牌體驗需要“指消費者需要(消費產品)是為了追求感官上的愉快、體驗上的多樣化與在認知上的新奇刺激”。這成為現時和未來品牌建設的理論基點,約瑟夫·派恩II認為體驗經濟將成為未的主流經濟形態。

  3、關於品牌的態度和信念

  “人的態度(Attitude)形成的基礎是經驗,其一般是在與物件的直接接觸中形成的,從第一次接觸開始,然後是隨之而來的體驗;態度形成的另一個資訊來源是廣告。”這說明態度是可以在後天的學習中形成或改變的,其途徑為:“簡單重複”(重複暴露的二因素理論模型;熟悉強化了態度);“經典的或工具的條件化學習”(刺激反映和體驗);“觀察的學習”(在任何一個組織中,人們傾向將“重要的他人”視為行為表率)以及“資訊加工”(消費者對特定產品或勞務資訊掌握得越多、資訊可信度越大,便可能對它產生更強烈的態度)。消費者信念(Belief),是“消費者持有的關於事物的屬性及其利益的知識”。對同一事物顧客可能有不同的信念,從而影響顧客的態度。如認為名牌產品或服務設計精良、品質卓越。“有了這個信念,消費者就有了一種積極情感的體驗,也就是相信這個品牌的東西能滿足其需求”。那麼,如何影響信念呢?心理學同樣認為信念和態度一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加以改變。這正是企業所希的,也是努力加以利用或改變的。

  如何提高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度?有一個途徑就是廣告的重複策略。現在一部分人認為重複越多越好。因為重複越多,知名度會越強。

  從心理學的理論,這叫重複暴露的二因素理論模型。根據這個理論,假設你的廣告不斷地重複,每一次重複在心理上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積極因素和乏味因素。當你重複若干次時,積極因素的效果很快上去。然後,你繼續重複,該效果開始減少,乏味因素開始出現,它的表現作用小,但是當重複到一定次數以後,效果便明顯了。當這兩個相互作用時,會出現一曲線,表明在一開始效果與重複的次數成正比,超過一定次數後再重複,就會適得其反,產生反面效果,這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

  品牌美譽度不是簡單取決於產品那個實物的物理、化學的特性,還要考慮到人的價值觀體系。我們做獨特賣點的時候,不能僅限制在產品的物理、化學特性這些“理性”層面。而要考慮這個賣點和消費者心理的特點這兩者是否一致,從感性即“非理性的”角度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所以,品牌美譽度必須要有一個信念,有了這個信念,消費者有一種積極情感的體驗,也就是相信這個品牌的東西能滿足其需求。

  4、心理學上的光環(暈輪)效應和選擇性知覺對品牌的影響

  情人眼裡出西施,意亂情迷,光環縈繞。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對環境的性質的認識往往存在這種“光環(或稱之為暈輪)效應”,根據第一印象或者某一方面的優缺點,鋪陳開來,由點推面,形成整體上的認知。這對品牌的溝通有建設性的意義,注重“第一印象”、堅持高標準、形象統一、理念連貫,讓顧客暈得長久、痴迷。

  我們有這樣的體會,茫茫人海中找人,並不會不知所措,而會選擇性地分配眼球,有的放矢,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選擇性知覺。網路的應用和普及,消費者選擇渠道增多,什麼是消費者選擇的焦點呢?無疑強勢品牌會秋波頻頻逼入眼瞼,啟示為製造品牌CIS的亮點。

心理學論文8

  摘 要:

  自社群心理學產生以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受到來自社群心理學發展的挑戰。社群心理學主要關注“在複雜的互動作用過程中,連線個體行為和社會系統的心理學過程”。在社群心理學的影響下,當代教育心理學逐漸形成理論觀點的多元融合。瞭解以上趨勢,對當代教育心理學學科建設和教育心理學更好地服務於教育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社群心理學;當代教育心理學;挑戰

  自心理學研究產生以來,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層出不窮、不斷髮展,其中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各分支中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也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領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學不斷適應各學科的要求,朝向一種包容性廣泛的方向發展。我國教育思想源遠流長,但形成體系的教育心理學還源於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學者一方面學習、引進西方的研究結果,另一方面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展開獨立研究。儘管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比較成熟、研究和實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體制上也趨於完善,但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與創新,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不足逐漸顯露。

  一、社群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一)社群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逐步顯現。為了捍衛個人利益,美國國民發起了心理衛生運動和民權運動,為社群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準備條件。然而,社群心理學真正誕生的標誌是1965年5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維姆斯哥特市舉行的社群心理學會議,會議產生並建立社群心理學這一新領域,同時呼籲社群心理學重點關注“在複雜的互動作用過程中,連線個體行為和社會系統的心理學過程”。美國心理學會則在第二年成立了社群心理學分會。

  儘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會心理學才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中真正取得了學科建設的獨立地位。會議的主題是預防與促進社會行動以及公平與尊重多樣性作為主題,同時探討了社群心理學家的培訓模式,促進了社群心理學與社群心理衛生的分離,使社群心理學真正走向學科獨立和特色化發展。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將社群心理學分會改名為“社群研究與行動學會”(SCRA),促進了美國社群心理學向多學科合作及重視行動研究過渡的新階段。

  (二)社群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1.社群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社群心理學的服務和干預重點是加強個人與社群目前的心理防禦能力,同時發展和提高個體個人能力而不是治療其病例缺陷。因此,這種服務和干預重點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藥物治療的個體人數。因此,社群心理學家逐漸將工作聚焦於一級預防(心理問題的預防)和二級預防(心理症狀早期階段的干預),而不是三級預防(對官能障礙的治療等)。

  2.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社群心理學主要關注個體與社群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相互合作的研究關係,將理解提高個體、社群及社會的生活質量作為研究物件。廣義地講,社群心理學關注個體與社群之間多樣的關係。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關係,社群心理學家對其進行了生態學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環境、學校、志願者協會、宗教集會、教會、社群及鄰居,或者更大意義上的社會或文化均屬於這類社會關係。此外,社群心理學還關注互助型組織和自助型組織,當個體面臨巨大壓力事件時,會採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鄰居,同事)來獲得社會支援。因此,社會支援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群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內容。

  3.社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由於社群心理學屬於交叉學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參與觀測法,是研究者“加入”社群生活,與社群成員一起工作、生活,從而觀測他們的情況的方法;

  (2)個體定性訪談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開放式問題來消除參與者語言和經驗的影響,集中於小樣本研究的方法;

  (3)聚焦組訪談法,與定性訪談相似,但在團體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觀點;

  (4)社群個案研究法,是集中於一段時間僅研究單個組織或社群的方法;

  (5)定量觀測法,是以大樣本資料進行標準測量和統計分析的方法;

  (6)隨機區組實驗法,是採用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的實驗方法;

  (7)非同質比較組實驗法,和區域實驗很相像,無隨機分配條件;

  (8)間斷時間序列設計,是採用多基線設計,在實驗干預前後對一個或幾個情境進行縱向測量的方法。

  (三)社群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自1975年美國奧斯汀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議以後,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呈現出多樣的趨勢,每種趨勢都代表一種新的發展方向。

  1.預防和提高社會勝任力

  社群心理學的發展能有效解決社群居民的各類問題,如兒童的社會發展障礙和學習障礙;青少年各類行為問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離婚、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

  2.社群構建、公民參與和授權

  為了體現社會構建以及公民參與的趨勢,社群心理學家集中於研究、開發或創造一種社群系統。這種系統一方面能夠加強社群居民的社群感覺,推動其參與群體活動計劃、實施的經驗,另一方面能夠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影響更多的居民群體,幫助他們進行社群變革並進一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樣性

  社群心理學家正嘗試建立與文化社群中居民的合作關係。在這一過程中,社群心理學家不僅鼓勵居民參與研究設計和實施的各方面,而且試圖讓他們理解不同的文化群體以及這些不同文化群體所產生的各類因素。

  4.社群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

  社群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向是逐步建立生態化的社群。研究者凱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群心理學的四個生態學規則,即相互依存、資源的迴圈、適應和延續。社群心理學還對環境心理學進行了長期關注,他們都強調自然條件下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將其概念、理論等應用到社會行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群心理學對物理環境的研究興趣逐漸增加。 (四)我國社群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前景

  西方的社群心理學正趨於成熟,但在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直至20世紀90年代,國內才顯現一些有關社群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個體對社群心理學的認知仍舊模糊不清。不少人認為,社群就是“居委會”的翻版。但是綜合我國實際情況,社群心理學既要狹義地研究小區居民的心理服務工作以及和諧小區建設工作等問題,也要廣義地研究和諧社會建立的問題。因此,我國的社群心理學重點關注個體問題行為的預防以及個體社會能力的促進,同時提供社群的生活水準,建立和諧文明社會。

  我國心理學者對社群心理學研究的關注點:一是社群與青少年發展。考察社群青少年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援、社會態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軟環境(家庭關係和家教方式)之間的關係。在保護青少年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方面,社群預防與矯正使社群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二是社群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群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援、社群集體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三是其他社群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婦女、離異女性)、亞健康人群、殘疾人群、外來人群等。

  二、對當代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

  (一)方法論的挑戰

  社群心理學為當代教育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多元化、生態化的理論視角。隨著社群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興起,教育學者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將原有的方法論進行改進,並從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體現了取向多維、方法多元、立場多重、觀點多樣、研究環境生態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人文過程,而教育心理學面對的是情感豐富、有情感體驗的人,因此量化研究與實驗方法必然導致教育情境的侷限。社群心理學以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生活環境生態化作為研究目標,在方法上給當代教育心理學家提供了另一種研究決策。

  (二)對研究內容的挑戰

  社群心理學是一門建立在眾多相關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內容廣泛開放,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區分什麼不是社群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而不是什麼是社群心理學的。儘管這門學科的科學地位已經得到承認,但其具體研究領域仍在不斷髮展,相關內容界定也需要進一步改善。在這種情況下,社群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很可能與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有部分重疊。同時,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對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對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觀點方面,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可能對經典的教育學原理髮起了挑戰。

心理學論文9

  摘 要 職場壓力影響著員工的心理健康,也對企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必須採取措施控制職場壓力,包括促進企業管理層對職場壓力的重視;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發揮人力資源部門的作用;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

  關鍵詞 職場壓力 員工 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給人們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職場中的壓力錶現尤甚。根據《財富》雜誌對189家企業1000名管理人員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70%的表示面臨的壓力過大。緩解員工壓力問題,保證員工心理健康,是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的概念

  職場壓力指的是人們在職場中因為面臨各方面的因素而產生的壓力。比如工作量過大、職場人際關係過於複雜、企業經營效益不佳等等,都會讓人不同的壓力。每一個身處職場中的人,都會有壓力。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沒有疾病或者其他隱患存在,都保持著正常狀態。擁有心理健康,是員工有效開展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和滿意度,促進企業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職場壓力對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

  積極影響:一定的壓力能讓員工感覺到精力充沛,富有激情,並能增強緊迫感、責任心,並擁有自信和成就感,能完成高質量的工作。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會據員工學歷、性別、能力、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及階段性特徵等給予員工不同壓力,激發員工正能量,推動其與公司一同發展。

  負面影響:過大的職場壓力:一是會讓員工產生焦慮感,感到身心疲憊;二是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激情、效率和責任心;三是會讓員工對工作、公司失去希望,帶來企業工作環境的不穩定,如離職率增加;四是會讓員工失去生活的信念,嚴重者甚至會走上極端,如患上抑鬱症、精神病、自殺等。

  三、緩解職場壓力保障員工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促進企業管理層對職場壓力的重視

  首先,政府主管部門如經貿局、工商局等乃至中小企業管理局等要首先擔起責任,透過座談、案例並舉、交流、考察等方式加強對企業主壓力管理意識的培訓,使企業主在警醒自身壓力同時,也重視企業壓力的管理。其次,行業協會能利用自身平臺和優勢,如內刊、年會等推動企業管理層壓力意識提高。第三我國培訓機構應推出壓力管理的相應課程,做好對企業壓力管理的推動工作。

  (二)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企業的工作環境有“硬環境”和“軟環境”兩種。硬環境指的是企業的硬體設施建設,比如辦公場所需要配備有綠色植被、輕鬆幽默的宣傳畫,甚至於還能有一些音樂,員工有較滿意的食堂,能吃得舒心和放心,有衛生整潔,配備有電視等現代裝置、能睡得踏實的宿舍,有員工俱樂部能在下班後進行娛樂。軟環境是指的企業的工作氛圍、輿論氛圍等。這種環境的構造主要是由企業主、企業的管理者營造的。我國企業要實現有效的壓力管理,不僅要加強硬體建設,更要在企業的“軟環境”建設上下功夫,使員工的壓力始終處於可控狀態。

  (三)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要發揮作用

  人力資源部門首先應認真學習壓力管理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在案例和方式方法上的學習;其次,應完善企業的崗位職責,崗位職責和工作說明書是員工有效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人力資源部門開展績效考核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工作環境乃至報酬等進行客觀評價和考核,做到知己知彼;第三,要根據企業各個崗位的不同,將壓力管理融入於招聘、培訓、考核等各個環節之中,根據各個環節的異動等發現員工存在的壓力,並及時尋找緩解或解決的辦法;第四,要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透過“基本薪酬+崗位薪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相結合的激勵方式,調整員工的工作狀態,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從而“變壓力為動力”,保質保量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四)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首先應推動文化活動的開展,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文化活動計劃,其中,調動員工主動參與文化活動計劃的制定是基礎工作;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如開展定期的溝通會議,基層員工與各級管理者的交流會,甚至能仿效華為等公司的做法,設立“話聊室”,掌握員工的工作、生活動態,發揮黨工團的作用,開辦與企業主平等交流的溝通機制,發揮工會的作用,在工作時間、工資等方面,進行集體協商,解決員工關心的問題;第三,要聘請外部的心理專家,定期對企業員工的心理進行調查和診斷,尋找企業員工存在壓力的壓力源,同時,開展有效的壓力緩解培訓手段,加強員工緩解壓力能力的提升;第四,要組織開展戶外活動,戶外活動能使員工從緊張的工作環境裡脫離出來,在較開闊的環境裡讓思想和精神得到放鬆。

  總之,企業一定要對職場壓力和員工心理健康有高度的重視,在經營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壓力管理經驗並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加強對員工的壓力管理,協助員工的生理和心理實現健康,從而推動企業運營呈現健康狀態,為企業的科學經營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秀忠,孔偉.管理心理學[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xx.

  [2] 曾垂凱.工作壓力與員工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人類工效學.20xx.

  [3] 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xx.

  [4] 周曉琴.外資企業員工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調查.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xx.

心理學論文10

  一、少女漫畫的概念

  少女漫畫一般是指以9至17歲的少女為主要讀者的漫畫。少女漫畫的起始一般公認是1953年在《少女組》上連載的《藍寶石王子》,手冢治虫提出了漫畫創作應該按照不同的人群需要選擇不同漫畫取向的觀點,並創作了這部“面向女孩子的作品”。這是日本漫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二、青少年心理特點

  1.青少年情緒情感發展特點

  初中學生開始步入青春期,各方面都開始成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情感非常豐富,情緒波動較大,兩極性的表現明顯。但是獨生子女往往感情匱乏,社會競爭加重了心理衝突,傳播媒介促使了其思想感情的複雜和早熟,使他們迫切需要傾訴的物件和途徑。他們將美術活動作為心理動力,自然而然地將想法傾注筆底,表達內在的氣質特點,流露一種情緒和心態。文飾性的特點也幫助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會用曲折、簡潔、隱晦的方式表達感情。閉鎖性和開放性的矛盾特徵,使得青少年的內心活動十分豐富,但是表露出來的很少,許多思想感情和內心秘密都不願向別人吐露。學生會透過在日記或信中插圖、製作裝飾畫或佈置小擺設、描繪賀卡饋贈親朋好友等途徑訴說少男少女的情懷,這是一種隱秘、複雜、深沉的語言,以女學生為甚。臨摹和繪畫少女漫畫能讓她們找到精神上的陪伴,也能輔助她們從一定程度上訴說自己的情感。

  2.艾爾金德的青春期社會認知發展觀

  青春期的思維模式帶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這包含個人神話和假想觀眾兩個方面。青少年會透過想象描繪出關於自己命運和個人形象的故事,青少年也非常關注自己,認為周圍的人會像觀眾一樣注視她。少女漫畫就是抓住了這一特點,跌宕的故事情節和華麗的畫面風格很容易讓學生將自己代入故事,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幻想著自己也是美麗的少女,也能得到大家的關注。所以學生所繪製的少女漫畫都會帶有一定的自我主義傾向,從人物的形象到場景的繪畫,表達的都是以自我為主體進行的想象。

  3.對於同一性的追求

  青少年關注“我是誰”,也考慮“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和“我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並努力發現或證明自己的人格。許多青少年便將漫畫中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參考物件,在動漫展場裡會經常看到許多青少年在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動漫人物,或許這些人物的精神特徵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如何克服自己在現實中遇到的困難,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同一性也伴隨著個人神話和假想觀眾。

  三、分析對於少女漫畫學習的原理和特點

  1.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提出的學習過程的8個階段模式很好地闡述了青少年進行少女漫畫學習的過程,包括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首先,學習者趨向某個目標的動力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出於對藝術的喜愛,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和模仿物件進行學習。學生透過觀看動畫片、漫畫書,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場景、服裝、配色等方面資訊進行知覺編碼,並將其儲存在短時記憶中。透過前期大量的閱覽和短時記憶,學生在腦海中累積了許多自己喜歡並關注的知識,對於同類型的資訊進行重新整合編碼並轉入長時記憶。之後在繪畫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某個畫面或者某個人物,都是因為這一階段使長期記憶的痕跡已經保留在其大腦中了。遇到相同的畫風或者類似的繪畫手法時,學生就會回憶之前所接觸到的漫畫中是否也出現過,進行資訊的比對填充或替換;或者根據繪畫所需要的主題,快速將腦海中儲存的分類知識提取出來,這就是學習遷移的過程。美術學習使學生學會了繪製人的骨架和肌肉,能以不同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或對於外部環境條件和所受刺激的反應。最後完成完整的美術作品,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其中獲得自我效能感,還能讓教師瞭解學生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知識的補充,如透視或細節問題。對學習內容的反饋也是一個強化的過程。

  2.少女漫畫學習的特點

  筆者曾經參與西安高新第二學校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作為初中美術教師,筆者並沒有侷限學生的創作題材或創作形式,但大部分女生都是帶著自己喜歡的少女漫畫書來上課的,她們認為只有將這一型別的畫畫好了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她們參照這些書臨摹、學習,還能夠自主創造出一個人物。可是最終大部分學生畫出來的人物都是一個樣式、一種風格甚至一個模樣。起初筆者非常擔心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她們的創造力受到侷限,導致她們創作的作品產品化,但是透過翻閱學習文獻資料之後,筆者開始理解學生的這種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遏止學生對漫畫的模仿,反而應該在瞭解漫畫的特點之後,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上指導其創新,最終使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漫畫在繪畫方面追求精細,這也正是繪畫學習者應該追求的目標,教師可以透過對漫畫筆觸的分析引導學生,使其不斷進步。

心理學論文11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檔案精神,不斷加強和改進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於20xx年11月22~26日舉辦了題為“滋養心靈 快樂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週活動。

  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的主要活動有學生和家長的專題講座、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原創作品徵集活動、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傳諮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營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圍,加強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心理健康、瞭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必要的心理調適方法,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此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性高,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紀實

  11月22日在升旗儀式上,學校心理教師秦豔霄的講話拉開了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級各班舉行心理主題班會。初一年級班會主題是“初中生活,我準備好了”,初三年級班會主題是“心新向榮”。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題班會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員主持,班級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有效解決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師尚玉寧為全校學生做了有關感恩和如何調整考試心態的心理健康教育電視講座。列舉事例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學會體諒、理解父母;同時介紹了考試的目的,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考試,學習查詢知識的薄弱環節,利用考試進行總結和反思。本次講座對廣大學生聯絡自身實際調適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憂、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學生觀看了電影《叫我第一名》。它講述了一個患有妥瑞氏症的人,憑藉著對人生的樂觀心態與追求夢想的執著,如願成為人們眼裡妥瑞症患者不可能從事的職業——教師的故事。此次電影展播,幫助學生們學會了從容地正視、接納自己的缺點,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從而激發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增強了追求夢想、堅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傳週的“心理諮詢日”,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學校心理學會多位專家為全校學生提供權威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與心理測試和諮詢,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了自己,強化了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了心理調節能力。

  11月25日下午,達博教育向我校愛心捐贈心理實驗器材。捐贈儀式由宋晉安副校長主持,達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領匯出席了捐贈儀式。宋晉安副校長表示我校會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來回報社會的厚愛。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請陝西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諮詢師、中國兒童基金會委員劉月娥老師,給學校初二、初三年級部分家長做了題為《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劉老師採用體驗式的方式,使家長在活動中感受不良的親子溝通方式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笑聲中反思、收益,改變與孩子溝通的心態和方法。

  本週全校學生參與心理原創作品徵集活動,作品型別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畫、心理健康教育徽標、心理情景劇劇本等。作品要求主題鮮明,積極向上,具有科學性和創意性。學生們踴躍報名參加,經評委組決定,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這項活動充分展示了我校學生的創作才能和個人風採,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體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展板也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心理教師秦豔霄的指導下,初二年級各班心靈導師(心理委員)聯合制作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戰勝恐懼、告別孤獨、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等主題。展板內容豐富,與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很有教育意義。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特色

  1.領導重視。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此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向全校發出通知,要求全體師生全力配合開展工作,保證了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校園網站也就本週活動進行了相關係列報道。

  2.普及性高、參與面廣。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形式多樣,包括學生講座、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原創作品徵集、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傳諮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向全體學生普及、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而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從而達到全員參與、全員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針對性強。對於家庭教育講座,我校選擇了初二、初三年級部分家長參與此活動。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師對家長進行親子關係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並向每位家長髮放調查結果和建議,同時家長給予學校反饋。本次參與講座的.初二年級的家長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親子關係需調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級各班由班主任在瞭解班級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每班選擇5名需要調整親子關係的家長參加講座。此次活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選擇需要幫助的家長參加家庭教育講座,可以指導他們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能。

  4.充分發揮心理委員的作用。我校各年級各班設定了心理委員兩名,心理教師定期召開培訓會和座談會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包括專業心理知識的講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導。旨在由心理委員觀察並及時報告同學中存在的異常心理現象,並透過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同學、朋友間的心理輔導,化解他們的人際矛盾,解除心理困擾,營造積極健康的班級氛圍。培訓會上,心理教師就如何製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援召開好心理主題班會等對心理委員進行相關培訓。在本次活動週中,心理委員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主動、積極地開展工作。他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帶動周圍同學積極踴躍參與活動,協助學校更加有效、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請校外心理專家。邀請校外心理專家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專業服務,是本次心理活動周的特色之一。週四的“心理諮詢日”,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學校心理學會專家孫愛娟、司曉東、嚴靜和稽亞萍老師為全校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現場諮詢。週五的家庭教育講座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諮詢師、中國兒童基金會委員劉月娥老師,給學校初二、初三年級部分家長做題為《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

  三、心理健康宣傳週效果

  1.營造了良好校園氛圍。透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識,形成了人人重視心理健康、關注心靈成長的良好氛圍,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消除了對某些心理學知識的誤讀。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員負責,聯合宣傳委員及其他學生,結合學生們對心理知識的需求,在經過調查、整理資料、設計展板版式後製作,如:《我愛我自己》透過“心中的瓶子”“WE 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愛你自己”和“愛自己愛別人”五個板塊闡述“學會自愛”這一主題,其中針對“愛自己”和“自私”兩個概念的不同進行了明確的解釋,消除了大部分學生對“愛自己”認識的偏見。

  現場心理諮詢也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於發展、成長的重要性,關注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師。糾正了一些對心理學認識的誤區,消除了一些對心理諮詢的誤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強了學生心理自助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有所提高,逐漸開始接受心理諮詢服務。活動結束後主動求助心理老師解決心理困惑的學生人數逐步增多。這些表示學生希望在心理諮詢後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這也反映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逐漸深化。

  4.提高了家長親子溝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選200餘名需要幫助的家長,針對他們在親子關係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並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召開家庭教育講座。講座後,專家和心理教師一起為家長做了現場諮詢,解答家長們提出的各種困惑。家長們表示:講座很實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又學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學生對心理學的興趣。課間,各年級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觀心理健康宣傳展板,並學習展示的內容,他們紛紛表示展板內容豐富,與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很有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看後受益匪淺。在心理影片展播後,學生們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樂觀心態去追求夢想,自己有什麼理由退縮和放棄?心理健康教育電視講座糾正了一些學生平時存在的、常見的心理學認識誤區,強化了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了心理調節能力。

  6.擴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多家報社、媒體對我校心理活動周工作進行報道,大力讚揚我校開展的心理健康工作很有意義,對我校進行了很好的宣傳。

  本次心理活動周在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援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圓滿結束。我們相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幫助更多的學生走出困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明年的心理健康宣傳週將會更加精彩。

心理學論文12

  兒童心理學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用

  【摘要】本文透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最佳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的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的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的認知活動,但它形成了個體意識傾向性中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的充分發揮,而消極的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透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物件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的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係等。圍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教學目的。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該現象透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迴圈往復,使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的效果。2.鼓勵語言的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的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的課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眾心理的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著、行為和道德品質的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的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說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的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蓉蓉.基於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xx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心理學論文13

  摘 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生由於情緒的不穩定帶來的一系列的學習上的問題,根據認知情緒調節的相關理論,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可以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認知情緒調節 大學生 學習 策略

  一、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問題

  “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經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習的學習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教育目標。然而目前有多項關 於大學生學習問題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學習問題。20xx年在南京市首屆大學生心理健康節上,大學生最關注的十大心理問題公佈,其中學習壓力位居大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問題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是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如考試成績及其結果、學習的負擔重等。

  據有關調查顯示,近幾年來大學生學習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學習沒有動力,懶散拖拉,將學習視為苦差事,享受不到學習的快樂。2、學習方式不當,沒有近期或遠期的學習目標,不能科學有計劃的組織實施,學習方式存在很大問題。3、學習道德缺失,責任意識淡薄,缺乏誠信,急功近利,投機取巧。4、學習情緒不穩定,其中學習情緒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好的時候,學習興趣濃厚,信心十足,學習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騖遠,自以為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學習興趣淡漠,學習意志消沉,學習生活無序,學習效果差,容易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對學習生活的兩級情感體驗強烈,情緒好時覺得快樂,情緒低落時覺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學生的學習情緒的穩定性對大學生學習的自控力的形成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的情緒一般會受到各類問題的影響,比如學習、生活、交友、就業壓力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情緒的穩定性。如果高校只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大學生學習中的情緒變化等心理過程,容易導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學習的效度。美國心理學家莫勒認為情緒在學習中是最為重要的,情緒有特殊的引發作用的驅力。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於挖掘情緒,管理和調動學生的情緒,作為教育的寶貴手段。

  二、 認知情緒調節

  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的某種客觀事物和物件所持態度的身心體驗,是最基本的感情現象,也是一種對人生成功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情緒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分。正面情緒是積極肯定的情緒,它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信自律,促進個體創造性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負面情緒是消極否定的情緒,它會使個體意志消沉,興致低落,阻礙人們的健康成長和生活學習。個體的情緒反應有時候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協調一致,但有時候則與個體的生活環境產生矛盾與衝突,與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適應,這就需要個體經常進行情緒調節以適應生活環境。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孟昭蘭認為情緒調節是對情緒的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所採取的監控、調節、以適應外界情境和人際關係需要的動力過程。

  認知情緒調節是指個體由於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或個體內部發生矛盾而又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消極的情緒體驗後所做出的情緒認知方面的有意識的調整行為。格魯斯提出,在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中,個體進行情緒調節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價值的策略有兩種,即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其中,認知重評就是指認知改變方面的情緒調節,指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事件的認識,它是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使人產生負面情緒的事件,或者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評價,是一種有益的情緒調節方式。

  三、認知情緒調節與學習的關係

  認知情緒調節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關係。合理的情緒調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付出更多的自覺投入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情緒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緒會使學生賦予學習以一種享樂的性質,他們更多地把學習看作是一種促使自己不斷髮展、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表現出明顯的期待和努力傾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詳細的學習計劃。而消極的情緒會使學生把學習看作是強迫行為的負擔,對學習的內容缺乏興趣和信心,沒有學習目標和合理的學習計劃。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所說的那樣,“正是那些對人特別有意義東西,才能表現為他的活動動機和目的”。為了使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學習,應該讓使學生真心實意的接受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而不是讓他們僅僅明白這個道理,要讓學生對學習充滿價值感。學生只有在心情上為學習的理由找到一個立足點,才會對此積極實施。因此教育既要改變學生,也要改變學習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習潛能。 論文網 http://www.lw54.com

  四、應對策略

  (一)增強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它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能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克服學習困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動機影響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習的結果,對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一定的學習目標。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明確而又合適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學生目標明確後,在學習過程中才能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從而避免學生盲目的的無計劃的學習。

  2、教師要提供學生學習的誘因,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可以把專業學習的思想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促使學生產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避免枯燥傳授,要儘可能的使傳授的思想和內容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對學生的意見要及時的反饋,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享受學習和使用知識中的樂趣。

  3、對學生要經常性的進行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意義,讓學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學習團體中有一定的價值。比如說在學習的過程可以給學生布置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的任務,讓學生有確保成功的機會,促成他們形成強烈的成就動機,以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情緒的關注,積極調動學習情緒。

  1、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有差異,但是他們的情緒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以教師要善於把握好學生的情緒,針對學生的情緒及時應變,比如學生情緒高的時候,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儘快到進入學習主題;在情緒的低潮期,由於學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學習倦怠,教師就應該重新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2、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榜樣。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個體可以透過觀察學習而形成或改變,教師的自我言行會給學生產生榜樣和示範作用”。在20xx年度美國優秀教師的基本特徵調查中顯示,教師發自內心地喜愛教學管理工作,對工作的社會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或體驗,能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召他們的心靈。一位合格教師,無論是談吐或衣著都要得體大方,個性熱情開朗,處於良好情緒中的老師,精力集中,思路清晰,這樣也能夠較好的發揮自己的水平,能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受到教師的情緒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3、教師要正確對待消極學習情緒的學生,教師如何看待消極學習情緒的學生是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首先教師要有信心能夠調動這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信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成績是可以提高的,他們是值得教師重視和為之付出努力的,認為學生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有責任幫助學生克服障礙,達到目標。平時要平等對待這些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具備一定的學習潛能,而教師是自己潛能的引導者,從而學生們會發現學習過程變得積極而有意義。

  (三)重視學風建設,改善學習氛圍。

  學風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學風能夠形成促進大學生勤奮學習、營造積極進取的氛圍。學風包括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和學校的學習氛圍等。學風建設是一個長效過程。因此高校應該成立學風建設專項領導小組,要重視學風建設,將學風建設工作落實到實處,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圍繞學風建設對學生的思想、學業、生活進行全面指導並開展相應的思想工作和活動。同時要加強對學風的監管,比如檢查學生的考試不及格率情況,學生的上課出勤、晚自習出勤等常規考勤工作、學生的學習誠信情況等等。在對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評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評估體系,在學風建設中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導作用。

  (四)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

  由於學習情緒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學生的家庭環境,在校期間的交友戀愛關係,經濟、就業壓力等等因素,所以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1、學校成立心理健康輔導室,輔導人員要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需要的協助和服務,幫助學生進行正常的心理疏導,以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增強社會適應,做出明智的選擇,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瞭解和挖掘自己的學習潛能,要結合心理知識進行授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學生的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1]許佩卿,葉瑞祥.新形勢下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的若干思考.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87-88

  [2]葉素貞,曾振華.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204-205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緒調節過程與策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xx.629

  [5]胡云君.初中生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xx

  [6]馮立婷.大學生自我決定能力、情緒調節和學習投入的關係研究[D].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xx

  [7]孫紅梅 郝志紅.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的調查與應對策略.[J]綏化學院學報.20xx

心理學論文14

  淺談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思想

  摘 要:出版與一九三六年的《文藝心理學》是朱光潛先生早期的一部美學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學為背景來闡釋美感經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美學上的貢獻之大,是很值得我們推敲與學習的。文章從審美欣賞與人生的關係,是否帶有名理思考,且從美感經驗的特徵著手,我們想闡釋它對藝術創作與欣賞的一些賦予遠見性的指導。

  關鍵詞: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的美學家。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式的人物,融會中西的美學開拓者。生於安徽桐城縣陽和鄉吳莊。名光潛,字孟實。他是我國把西方美學系統地引進到中國來的人,其間,先生用中國的視角來將西方的學說融會貫通。《文藝心理學》洋洋灑灑前後20餘萬言,涉及到許多美學的重要命題,核心上說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所謂美感經驗就是在欣賞或創造藝術的時候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即克羅齊美學中的形象直覺,這一觀點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學的切入點與立足點。之後,由於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引入,朱光潛先生對他早前的形式美學的思想做出過批判,在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後,先生打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之間的橋樑。關於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給《談美》的序中所說的:“他散佈希望在每一個心裡,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訴你美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裡。”

  一、藝術審美欣賞與人生的關係

  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的序言,就開章明義地說道:“從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羅齊一線相穿的形式派美學的束縛,以為美感經驗單純的是形象的直覺,在聚精會神中我們觀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不旁遷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聯想、道德觀念等都是感覺範圍以外的事。現在,我察覺到人生是有機體,科學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相互絕緣。”[1]朱光潛先生後來受到歌德與黑格爾學說的影響,因為他們的學說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體性的。繼而,看到了克羅齊學派的是在機械地把直覺與人生割裂開來,朱先生認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並沒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學,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形式派美學思想。具體的來說,朱先生是認為,在藝術活動之中,存在一個前因後果活動,這其中所謂的“前因”即聯想的階段和“後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階段是分列在審美經驗的前後的,也就是人們在進行藝術創造與欣賞的時候,那一霎時的心理是不摻雜任何在那個孤立絕緣意象以外的意識活動的,即“美感經驗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時並存”,但是在直覺的前後是帶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賞啊!”》裡面提到的,“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體人生的隔閡。”[2]

  這也是和馬克思主義觀點有相通之處的,部分之和並不等於整體,因為整體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屬性。而一味的直覺思維觀就是割裂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把周圍看成是單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體,這個整體也只是平面上與把雜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體罷了,這種觀點是根本無法體會到整體裡蘊含的那層有機聯絡的深層屬性的。我們要知道,美學是人的美學,人是審美里重要的主體。所以,如果在論說美的命題的時候,把人的因素給丟棄了或沒有放到主導的因素上去,這些學說都是偏頗的。這也是我們研究朱光潛先生美學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由此我們才能將後來的書朱先生的卷慢慢展開,細細品讀。

  二、文藝心理學裡的美感經驗的特徵

  我們說朱光潛先生是把西方美學帶入中國的先鋒人物。他的書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長,出去糟粕,淘洗出精華,並把它們融匯在一個體系裡面的之後再為我所用,這是朱先生在美學史上具有卓越貢獻的地方。《文藝心理學》中,他成功引用克羅齊的“直覺說”,布洛的“距離說”,立普斯的“移情說”,加以批判繼承,繼而昇華對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現在對美感經驗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對於欣賞中的心理事實作出了五個方面的精當的概括:第一,美感經驗是一種凝神的境界。在這一時刻,我們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局面。那個所欣賞的藝術物件就立馬成為了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這種無所為而為之的境界就是所謂形象的直覺,純粹不受打擾的直覺活動。第二,如之前說到的,這種美感經驗與名理的思考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的,這種距離是若即若離的才好。第三,從物我兩忘的境界上升到我們同一的境界,產生了移情。物與我的之間形成了往復迴流的,相互澆注的迴盪。第四,美感經驗不光與心理有關,其實與生理的關係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們的心跟隨物在搖擺,我們的筋肉與呼吸等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是這種變化看不出來,是隱在內的模仿運動,即“內模仿”。第五,美感經驗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隨每個人的個性而異的,直覺就是每個人憑著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顯現出的形象,所謂的創造。

  三、總結

  其實,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學思想進行分類與解析,也對西方的文字做中國式的解讀。先生曾說,他是無意於建立一個以思辨哲學為基礎的美學體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紹西方的理論,能對中國美學界有一些啟蒙與借鑑就好。這也是日後我們要帶著這一問題去閱讀的原因,找到文化與文化的切合點,無疑會加強我們對文字與語境的閱讀和審視的能力。(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

  [2] 《朱光潛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心理學論文15

  【摘要】

  社群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其目標強調預防、強調環境與個體的協調、講究生態學觀點、尊重個人和社群的差異、促進個體能力發展。社群心理學對於大陸社群建設和社群居民心理健康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社群心理學;生態學分析;新視角

  1西方社群心理學的誕生

  社群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當時美國正在興起的社群心理衛生運動和民權運動對社群心理學誕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社群心理學是由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交叉而成的一個新興領域。多數西方心理學家認為,1965年在美國的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舉行的社群心理學會議標誌著社群心理學的誕生。當時的會議明確提出了“社群心理學”這一名稱,並把“參與者-理論家”角色定為社群心理學家的工作指南,會議同意將社群心理衛生的功能從治療干預擴充套件到預防領域,並在工作中採用生態學的觀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西方社群心理學初步確立了學科的基本價值觀、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即關注個體與社群、社會的關係,強調個體和社群的多樣性,在生態學水平分析上,透過行動研究和合作研究,挖掘個體和社群的力量和資源,提高個體、社群和社會的生活質量。

  2西方社群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社群心理學關注個體、社群和社會的關係,是在社群背景中對社會系統與個體福祉之間關係的研究。它代表了對於人以其生活於其中的社群環境和社會系統為背景的行為和幸福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2.1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和研究目標

  社群心理學是一門大力倡導參與社群變革與發展、應用性很強的新興學科。在西方的心理學體系中,社群心理學關心的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理解以及應用基於這種理解的知識來改善和增進人的生活質量,其目的是理解人和幫助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社群心理學既是心理學的分支科學之一,又是一種助人的職業。社群心理學是力圖在人們的真實背景和社會系統中理解和幫助人的學科及其實踐。它的物件是人與社會背景的交介面,人和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把人置於社群背景和社會系統之中,是西方社群心理學最為突出的標誌。社群心理學的主要目標是:(1)預防重於治療:在社群心理援助體系的三個階段中,最重要的階段便是初級階段,對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初步預防;(2)強調環境與個體協調的重要性:調整環境可以讓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同時需要在早期就加強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3)講究生態學觀點:人和環境是互動的,所以需要調整個人,也需要調整環境;(4)尊重社群每一個人和團體的差異性:每一個人有權利和其他人表現得不同,表現不同並不意味著異常或是較為次等。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當中,約有一成是強調少數群體,因為社群心理衛生重點關注的是較弱勢的、不被重視的群體;(5)促進能力:促進個體能夠更主動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2.2社群的生態學水平分析

  社群心理學採用了Bronfenbrenner的生態分析水平的概念,即描述社會情境的水平。用生態學水平的概念來分析社群,而不僅僅是發展中的個體,有助於澄清和說明一個單獨的問題或事件。用生態學水平去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用多重維度解釋社群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什麼是社群?現在社群這個術語不僅僅是地域,已經逐漸演變為多層次多方面的人際關係。因此、教室、聯誼會、網路虛擬社群或文化社團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社群。以生態學分析水平對社群進行分類。在社群這個關係網路中,個體的最近端是微觀系統,它與個體最接近,包括面對面的溝通;系統的最遠端是間接的接觸個人,離得越遠對個體行為就有越廣泛的影響。以對個體的影響從近到遠的系統依次是微觀系統、組織、地域、宏觀系統。微觀系統主要是那些與個體最接近的,人與人之間能面對面進行的人際間的交往的環境,如家庭、學校、朋友、居住區、工作組、自助團體、合唱團、運動隊等,在微觀系統中,個體形成人際關係、承擔社會角色、共享活動。微觀系統是很重要的支援來源、同時也是成員衝突和負擔產生的根源。組織比微觀系統大,擁有正式的結構,有頭銜、細則、政策、會議和工作時間、管理關係等。組織通常由微觀系統的集合構成。如班級、院系、管理者、職員組成一個學校。地域可被理解為一系列的組織或者微觀系統。個體透過社群組織和機構,參與、共享地域的生活。一個鄰里居民協會就是一個組織,而整個鄰里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地域。宏觀系統包括社會、文化、政治團體、社會運動、公司、工會、各級政府、國際組織、政治經濟力量和觀念體系。透過政策和特殊決定(如立法和法庭判決),透過意識形態和社會規範,宏觀系統發揮著影響力。

  2.3社群心理學的價值觀

  社群心理學是7種核心價值為基礎,分別是:1)個體和家庭健康健康指的是生理和心理健康,包括個體幸福和目標的實現。健康指數包括心理壓抑及症狀,愉快心情諸如心理彈性、社會-情感技巧、個人主觀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等指標。這些指標是形成社群心理學干預的標準。2)社群感社群感是社群心理學的中心,它指的是對聯絡個人與集體的歸屬感、依賴感和相互責任的感知。社群感是社群和社會行動的基礎,同樣也是社會支援和臨床工作的基礎。3)尊重人類的多樣性個人和社群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們。承認、尊重社群多樣性,承認並尊重各種社會身份,如不同性別、民族、種族、國籍、性取向、健全或殘疾、社會經濟地位或收入、年齡或其他特徵。4)社會公正社會公正可以定義為資源、機會、責任、義務以及權力,作為一個整體被公正地、平等的被分配。5)公民參與公民參與這種價值是指民主決策的程序,這種民主決策能使所有成員都參與決策。特別對那些直接受決策影響的個體而言更為重要。6)合作和團體的力量這個價值涉及社群心理學家與公民的關係、與工作過程的關係。以往的心理學家往往具有專家身份:象研究者、諮詢顧問、臨床心理學家等類似角色。這種專家身份實際上是在專家和當事人之間建立了層級的、非平等的關係。7)實驗基礎這種價值指的是隻要有可能就要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整合社群研究和社會行動。

  3社群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關係

  與其它心理學研究領域相比,社群心理學有一種研究視角的轉換。社群心理學關注的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這個個體是怎樣在一個複雜的社會背景中存在的,關注個體與社群、社會的聯絡。

  3.1社群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

  與臨床心理學一樣,二者都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多相互的交叉和聯絡。但社群心理學不是臨床心理學的一個發展領域或分支,區別是:

  (1)社群心理學關注的是社群環境和社會系統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臨床心理學強調對個體心理疾病的診斷、諮詢和治療。

  (2)社群心理學關注心理問題和失調的預防,有主動性;臨床心理學注重心理疾病和障礙的事後治療,具有被動性。

  (3)社群心理學重視個人和社群的優勢,鼓勵個體參與到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行動方案的制定中,專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性的關係,臨床心理學關注個體的缺陷問題,專家和個體是病患關係。

  (4)社群心理學注重行動研究,強調多學科的合作,臨床心理學更多地關注應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

  3.2社群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

  二者的聯絡:都關注個體的社會能力發展及社會環境的建設,都注重社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區別:

  (1)在研究方法上,社群心理學注重基於社群合作下的行動研究,並把行動研究視為學科發展的活力所在;社會心理學更擅長實驗研究。

  (2)社群心理學把預防問題行為,促進個體社會能力作為研究的目標,應用和服務色彩濃厚,社會心理學偏重於一般原理和普遍規律的探討,即使是在實際應用方面也是如此。

  (3)社群心理學更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心理學更關注人際交往和社會變遷。

  4西方社群心理學的啟示及發展的困難

  4.1啟示

  (1)社群心理學主張以預防為中心。社群服務和干預的中心應是增進個人和社群的心理防禦能力,不僅僅是治療人們的心理疾患和缺陷。社群心理工作者應該聚焦於初級預防(預防個體和社群心理問題的出現)和次級預防(在個體和社群心理問題的早期階段進行干預),而不是三級預防(對心理官能障礙的治療)。

  (2)對心理問題從生態學水平進行分析。社會生態學認為,一個人身處的每一個社會系統都是個體的整個生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生態學的觀點挑戰了傳統的思維模式,不再視受害者個人為問題所在,或是簡單化地給個人貼上異常的標籤,而是審視整個生態系統,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和環境的影響,關注制度的和組織的因素。理論立場的轉變促使社群心理學不再單純從個體內部尋求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而是同時考慮改善外部生存環境,特別是透過改變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促使人的心理問題的根本解決。

  (3)更關注心理學在社會實踐方面應用。社群心理學除了提供直接服務外,社群心理學家還可以對組織、社群甚至整個社會產生廣泛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社群心理學既要研究社群中居民的心理健康、社群心理服務,還應該向社會公眾傳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要研究如何運用社群心理學知識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強調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解決社群組織、公共服務與社會支援方面的問題。

  (4)關注弱勢群體,注重社會支援的效用。在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層級結構迅速嬗變,弱勢群體逐漸開始顯露出來,社群是弱勢群體最為集中都地方,也是社會支援工作最終的落腳點。在社群中開展社會支援活動,容易得到弱勢群體的認同,彌補政府救助的不足,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共同開發社群資源以促進共同發展。

  4.2困難

  (1)公民(包括心理學家的)社群意識普遍淡漠,社群心理學難以進入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在中國大陸,長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群管理體制,公民(包括心理學家)社群意識普遍淡漠,習慣化養成了依賴政府的被動心態,視社群管理為政府部門的行政職能,對社群服務和社群行動缺乏參與的動機與熱情。心理學家社群意識的缺乏直接導致了社群問題被忽略。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就不會去關注。沒有關注就不會有研究。這也許是大陸社群心理學研究遲緩的一個原因。

  (2)心理學家對參與社會實踐普遍缺少興趣與經驗。社群心理學在重視發展理論的同時,更加關注如何應用心理學知識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更強調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強調“以社會問題為導向的研究”的實踐意義。反對傳統的臨床心理學把問題置於個體的內部。

【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