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雖有嘉餚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雖有嘉餚》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初一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特制訂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2.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情感與態度目標:4.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採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匯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一、 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採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

  雖有嘉餚(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也,知困然後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兌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範讀,劃出朗讀節奏)(在掌握字音和節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朗讀並結合註釋和參考書籍,並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兌命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後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後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餚”,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翻譯方法,小組根據方法結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麼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後,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為了由“佳餚”、“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絡實際,把課堂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能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絡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的1、2兩項。

  【學習方法】

  朗讀法、交流法

  【課前預習】

  1、補充資料,瞭解《禮記》、《學記》的有關知識。

  2、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認讀疏通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古人常讀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

  明確:“四書”為《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雖有嘉餚》就出自“五經”中的《禮記》之《學記》篇。

  二、預習檢測

  1、聽讀,聽後給下列紅字注音:

  嘉(jiā)餚(yáo) 自強(qiǎng) 兌(yuè)命 學(xiào)學半

  2、自讀,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雖(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處)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強(自我勉勵)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學相長 (教和學互相促進)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3.《禮記》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學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其中“教學相長”就出自本文。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奏。

  示例: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預設: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節奏鮮明。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並及時鞏固。

  四、當堂檢測(解釋加粗字,並翻譯全句,每生一句)

  1、雖有嘉 餚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7、其 此之謂也

  明確:(1)雖:即使;嘉:美好;餚:用魚、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強:自我勉勵。 (6)長:促進。

  (7)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也”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

  五、鞏固積累

  1、全班齊讀,小組竟讀課文。

  2、對照原文,譯讀鞏固課文。

  六、課堂總結

  1、文化常識:“四書”“五經”

  2、《禮記·學記》間隔號前為書名,後為篇名。

  3、熟讀課文,力求能誦。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後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對生活的思考、感悟與對美好人生的禮讚,前面幾篇文章分別利用敘事或抒情的方式闡述了人生感悟,這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

  文章選自《禮記·學記》,主要討論教與學的關係。開頭運用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採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探究實詞的含義,透過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與學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難點: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朗讀領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預習學案(見後面附錄)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同學們,老師先跟大家講個故事:上帝讓人帶蝸牛去散步,並規定人與蝸牛要並肩行走,人覺得這事不難,就一口答應了。人帶著蝸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沒走幾步就犯難了,蝸牛與人的步伐總是不一致,人總是昂首闊步地走,蝸牛被遠遠甩在了後面。人覺得不耐煩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說:“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說:“你試著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麼不一樣。”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議,改變了以往的速度,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著,他發現,平時由於走得太快,沒怎麼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長出了嫩芽,小花燦爛地綻放著,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這事都是人緊繃神經鬆弛下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現:其實不是我在牽著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著我散步。

  這個故事裡到底是人帶著蝸牛,還是蝸牛帶著人呢? 其實,學習有時是相互的,你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這就是教和學的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匯入,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雖有嘉餚》,更加詳細地探討一下教與學的關係。 (二)讀清句讀 學習文言文,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讀通句讀,雖然文章已經有了標點,不過有些句子

  示例: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之間還需要再次停頓,請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奏。 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節奏鮮明。

  【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可以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剛剛開始教文言文朗讀要教會學生拉長語調,將停頓的地方表現出來。

  (三)解讀文字 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解釋重點實詞虛詞

  旨:甘美 善:好處 雖:即使

  翻譯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嚐,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

  (2)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作者採用同一句式從嘉餚到至道,是一種類比的方式,我們剛才的仿寫就是將類比拓展開來,這麼做可以將道理形象化,人們對至道難以理解,但對嘉餚這類常見事物非常熟悉,將深奧的道理賦予簡單的生活現象當中。

  【設計意圖】仿寫句子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白地瞭解類比的妙處,直接講解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如果學會了仿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故曰:“教學相長也。”

  解釋重點實詞

  困:不通

  翻譯句子

  所以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學習讓我們發現自己不足,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後呢?對,堅持學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後又該怎麼辦呢?對,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於“教”與“學”的關係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後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穫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3)說說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候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提醒老師,讓老師拓寬思路,這就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師平常為了教好大家,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讀懂要教的內容,老師查閱大量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吸取營養,所以當我教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回到學習中去,藉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務。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學習的難點,所以設定兩個活動來強化,第一個活動是理論上的理解,用直觀的方式畫出“教”與“學”的關係;第二個活動是將這種關係生活化,帶到自己身邊來,透過列舉事例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是否掌握“教”與“學”的關係。分享的事例分別從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角度來闡釋“教”與“學”,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強:勉勵 長:促進 (2)請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頭表示“教”與“學”的促進方向。

  3.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結合預學案明確第一個學的讀音(xiào)、含義(教),明確“其??乎?”的意(2)翻譯句子:《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學”(xiào)與“學(xu?)”其實就是一個字?為什

  ——。比較這兩個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麼會這樣呢?請看下面兩個字明確:這是《說文解字》中“教”與“學”的寫法。前面這個是“教”,後面這個是“學”,不難發現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籌,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學字多了幾個形狀:表示房屋。其實教與學在古文中屬於異體字,即音義完全相同,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也就是說,教與學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所以教是學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教與學的理解,透過構字來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古文知識。 像爪一樣,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義, 即廬,(四)指導背誦 本文主要講述“教”與“學”的關係,從什麼地方開始引入的呢?(嘉餚)對於嘉餚美味,我們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請背誦第一句。

  學習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樣,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須要學習。背第二句。 學習有了體會,就要與人分享,這就是教。學習有了困惑,就要學會反省,然後繼續學習;教別人遇到了困難,要學會自我勉勵,然後也要繼續學習。所以說教學相長。背誦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後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相長的道理,應用了《兌命》中的一句話,請背誦這句話。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當堂落實文言閱讀背誦問題,梳理文脈。尤其是從至道的學習如何轉到“教”與“學”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教”是學習之後的一種分享過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裡得到好多的教訓。”根據《雖有嘉餚》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話是希望將古今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陶先生的話是對“教學相長”的一個有力佐證。

  結束語:如果說學是一支紅燭,那教只是紅燭上的火苗;如果說學是一隻春蠶,那教只是春蠶嘴裡吐出的一根絲線。學是整個人生的常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與別人分享。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珍惜少年時。少年是學習的大好時光,

  我們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反省。

  八、作業佈置

  蒐集關於學習的名言名句,背誦其中自己認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書設計

  附錄: 《雖有嘉餚》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4.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

  二、相關連結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重視因材施教。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三、預習作業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絡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1、2

  【學習方法】

  朗讀法、交流法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資料,瞭解《禮記》、《學記》的有關知識。

  2、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3、讀課文2遍,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古人常讀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

  明確:“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書法欣賞:老師創作的書法《雖有嘉餚》內容就出自“五經”中的《禮記》《學記》篇。

  二、預習檢測

  1、給下列紅字注音:

  嘉(jiā)餚(yáo) 自強(qiǎng) 兌( yuè )命 學( xiào )學半

  2、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雖(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處)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強(自我勉勵)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學相長 (教和學互相促進)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3.《禮記》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學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其中“教學相長”就出自本文。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奏。

  示例: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節奏鮮明。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並及時鞏固。

  四、當堂檢測(解釋加粗字,並翻譯全句,每生一句)

  1、雖有嘉 餚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7、其 此之謂也

  明確:(1)雖:即使;嘉:美好;餚:用魚、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強:自我勉勵。(6)長:促進。(7)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也”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明確: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的?

  明確:先從“嘉餚”、“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在從教與學的關係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後從《兌命》“學學半”的話加以佐證。

  板書:

  嘉餚 食 旨 學 知不足 自反

  學習重要性 教學相長 學 學半

  至道 學 善 教 知 困 自強

  六、熟讀成誦(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備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注:君:名詞作動詞,統治。念:想著。 典:主。)

  譯文: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如一地想著要以學習為主”。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與《課時特訓》。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並最終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3、認識教與學的關係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重點難點】

  1.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2、認識教與學的關係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自主學習】

  1、背景連結(介紹作者):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朗讀課文不少於4遍,力爭讀熟,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餚()()自強.()

  兌命()學學半()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雖有嘉餚弗食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後能自強也雖有至道

  教學相長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反也

  然後能自強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5、古今異義。

  雖有佳餚古義:今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教然後知困古義:今義:

  學學半古義:今義:

  6、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7、(1)《雖有嘉餚》節選自,又名,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論著的選集,共篇。《學記》是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專著。

  (2)該文中隱藏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是。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細讀文章,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聯絡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如;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3.開頭“雖有佳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課堂檢測】

  1.《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的文章選集,是一部思想的資料彙編。又叫《》。與《》《》合稱“三禮”。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解釋等的問答,記述。

  2、《雖有嘉餚》集中論述了與的關係,說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論述時先以“”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4、古今異義。

  雖有佳餚古義:今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教然後知困古義:今義:

  學學半古義:今義:

  【課後反思】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禮記》相關知識,積累得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透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情感目標:理論聯絡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得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透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教學難點:透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你知道“四書”“五經”指那些書嗎?它們都是儒家經典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節選其的一篇文章《雖有嘉餚》。

  二、學習註解一,瞭解《禮記》和《學記》的關係及內容。

  三、整體感知,疏通字詞,瞭解文意

  1、一讀正字音(點名讀、正音、再讀)

  2、二讀明節奏,讀出韻味(上黑板劃節奏、明節奏、齊讀)

  3、三讀理解字詞,並疏通全文(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根據註解和工具書疏通字詞,不能解釋的字詞句子做上記號,然後個別提出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4、再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文意

  5、嘗試背誦

  6、完成課堂練習並檢查

  四、自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論述了一個什麼道理?文章開頭作者為什麼要從“雖有佳餚”寫起?

  2、聯絡文章思考,為什麼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學問你作業,你將怎麼辦?

  六、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雖有嘉餚》,文章雖短小,卻靠訴我們一個特別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學以致用,在“書山”“學海”不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學會巧用功妙用功,這樣才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也會有更大的收穫。

  七、作業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並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註釋翻譯課文;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2、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彙報蒐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把孔子的弟子對“經”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於禮樂制度的文章。

  2、瞭解《學記》。

  《雖有嘉餚》節選自《學記》。《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學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餚》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奏。

  (1)、讀準字音

  嘉餚(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奏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範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註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後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為了用“佳餚”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透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餚》中出現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2、用學過的方法預習《河中石獸》

  教學反思

  學校搞教學研究月活動,身為新進教師的我自然是要上節彙報課的。思來想去,我選了新入編的課文《雖有嘉餚》。我是新人,它是新課,“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沒準能給聽者一些新意呢——我當時這麼想著。

  因為是第一節課,所以很多老師調了課光臨指導,這既給了我動力,亦讓我的那點“表現欲”膨脹起來。

  開課前,學生們凌亂地坐著,我便要求學生們將前排坐滿,還聯想起《百家講壇 彭林說禮》中的觀點 “教訓”起他們來:“同學們,古人重禮儀,沒坐滿的位子被稱為‘虛席’,‘虛席’是對主講者的不尊重, ‘座無虛席’是一種禮儀,請做一個知禮之人!”學生立馬填滿了前面的空位。

  於是,我便引入課文。我以26日習總去了孔府,談了儒學的重要性說起,又強調了“四書”、“五經”的具體書目,後介紹了《禮記》、《學記》,還順勢介紹了《雖有嘉餚》篇名的由來。接下來誦讀,翻譯,學生在預定的軌道上實實在在地學著。當學生理解了文意後,我讓學生就謀篇佈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質疑,學生的問題或淺薄,或無厘頭,偶有一兩個切中要害的,我欣喜著,引領者去解決,可一看手錶,壞了,只剩十一二分鐘,來不及了。“撤!”我暗地裡命令自己,於是我趕緊將預設的兩個問題做了點撥,希望能贏得“寶貴的時間”,完成既定任務。總結、拓展,佈置作業,“飛速”完成了。我慶幸自己較完整地展示了課堂的環節,尤其是較有創意的“質疑”和“拓展”。

  下課後,我找了兩個同學問了問:“剛才討論得幾個問題你們懂了嗎?”學生苦笑說:“不大明白,我來不及思考。”是啊,我將他們思考的時間“搶”了過來,他們被牽著鼻子,哪有那麼多思維的火花呢?於是,我問自己:“課堂是誰的舞臺?”“公開課的目的是什麼?”“一堂課非得完成既定任務,來不得一點變通嗎?”

  我反省自己: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後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為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後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裡學生髮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著“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願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