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

  所謂鋪墊,就是“陪襯,襯托”。鋪墊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常常透過適當的鋪墊,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所謂“適當”鋪墊,意指時機恰當,坡度適宜,追求不知不覺、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題是提供4張課桌,每張課桌上有2臺電腦的情境圖,讓學生計算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如果僅僅“教教材”,我們通常會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圖和問題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這些電腦是怎樣排列的;二是讓學生列式解答;三是問學生這裡是幾個幾相加,在明確是4個2相加後,告訴學生“4個2相加,可以寫成4×2=8或2×4=8”,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

  這樣教學,學生固然也能學會乘法,但是在新接觸一個數學概念的時候,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概念的來由。特別是在這裡,學生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困惑:已經可以用加法解決問題了,為什麼還要學習乘法?當然,教材在接下來的“試一試”中透過5個4相加的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同時揭示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不過,由於學生的困惑是伴隨著例題而生的,因此我總覺得,這樣的體會還是在例題中有所鋪墊更好。也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數的連加比較簡便(鋪墊的目的),我們可以在例題解決的基礎上及時鋪墊(鋪墊的時機)。

  接下來,我們思考了鋪墊的具體教學安排。由例題的情境繼續出示問題:“電腦教室有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說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結果,用加法計算的學生說著說著就不記得到底說了多少個2,而用乘法計算的學生一下子說出了乘法算式。當時我們覺得,學生對乘法寫法的簡便已經有所感悟了,因為用加法計算的學生沒有把算式說清楚嗎,這不正說明加法算式不夠簡便嗎?

  但是,學生會有怎樣的想法呢?他們真的都能體驗到乘法的簡便嗎?有的學生只是聽別人說20個2相加,自己並沒有經歷如此煩瑣的相加過程;有的學生仍是對加法計算情有獨衷,對乘法的簡便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覺得改說為寫比較好,同時還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在比較中增強體驗。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恰恰與教材“試一試”中的意圖不謀而合。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出示20張電腦桌,想一步到位讓學生體驗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似乎事與願違。這樣的鋪墊,對於學生來說,可能顯得比較突兀。由於沒有對這一鋪墊加以“鋪墊”,學生的體驗很難水到渠成,而是教師告訴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張電腦桌之前,出示數量稍小些的問題:“電腦教室一組有6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後,問問學生有什麼感覺。此時,並不急於點破玄機,但是學生勢必會產生對算式煩瑣與簡便的初步感受。繼續出示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的問題,學生在兩種算式的比較中,自然會生髮寫成乘法簡便的感慨。

  教學是講求時機的,鋪墊的時機往往應把握最需要的某個時刻;教學是講求坡度和節奏的,鋪墊的過程往往不能急於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覺間完成。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2

  一個優秀的教師顯然應該具備系統紮實的專業知識、基本方法等,瞭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不僅如此,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拓寬知識面,教學中也才能夠運用自如,課堂才會生動有趣。

  另外,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還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優秀數學教師對數學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數學不只是枯燥無味的公式、定理等,而是我們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第二:優秀的數學教師無一例外的具有較強的數學基本功、教學基本功。他們數學知識熟練廣博,接替機槍多樣,使學生心目中的“難不倒”的老師。他們不僅善於學習總結,更善於瞭解數學的發展近況,撲捉新資訊,把握好重難點,找準問題的關鍵。選擇恰當的方式設計數學問題情景實施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優秀的數學教師會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他們會深刻領悟編寫的意圖,聯絡學生的實際,不斷補充相應的內容,勇於創新,更好地“用活教材”,從而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除此之外,瞭解了初中的內容還不夠,還要評估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這一點並不全是與數學成績成正比。評估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為教學提供資訊,確定怎樣的教學方法。也可以為數學學習提供診斷,找出影響學習質量的原因。教師需充分調查瞭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瞭解掌握的熟練程度,瞭解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情況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原來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數學基礎知識,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儘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環境和經歷,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體驗數學解題的思維過程,抓住數學的本質,學會學習數學。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3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隨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匯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絡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用懸念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來說,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授一節新知時,我這樣設計新課匯入,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裡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通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通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說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當然,新課的講授方式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一) 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絡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絡?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著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小學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絡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匯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匯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裡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說說,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透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 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說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 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 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透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裡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著自己貼出圖片,說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最佳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例項,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裡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 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說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蔥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裡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計程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計程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臺,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臺,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為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透過圖書、網路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透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 綜合發展

  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說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資訊,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例項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透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4

  目前,我認為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新課程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文化素養低直接制約數學教育方向的發展;影響著家家戶戶孩子的前塵;減慢了很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鄉村小學必定佔小學學校比例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是比較龐大的,而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不能一味教孩子數學知識,而應考慮為數學教育發展而教,為孩子快樂成長而施教。因此,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文化素養的形成及其今後的發展方向,總之,要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圍繞教育方向的發展,做一切有益於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一、抓緊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每天家長自己專門接送孩子,把孩子送到學校教室位置上,還是放心不下,等老師來了又跟老師交流後才離開教室,這就意味著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孩子身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更迫切,那我們教師怎樣做到,才不會讓家長失望!我必須抽一切時間來學習,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因為學習對搞教育工作有所創新發展起著橋樑作用,如果一個人不學習,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一樣,就再也無法飛行了,而我如果不學習的話,就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更談不上育人了,我作為偏僻邊遠的農村第一線的數學小學教師,現在能有多少文化素養,因為外出學習機會很少,又加上自己又是女教師,主持家務活多,自己又沒太多的興趣擠出過多的時間來靜下心學習,現在能有學習機會,可千萬不要錯過,如今我有信參加基礎教育幹部培訓平臺網路學習可帶給我奇蹟現象。坐在家裡就能知道專家、教授的直接教育先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我以後一定珍惜像一切學習機會,除此之外,我作為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自己還應積極主動安排自主學習時間,在自由快樂學習中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快樂學習中不斷前進;使自己工作激情高、教學能力領先、有文化素養,孩子的家長能不滿意嗎!我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嗎!

  二、關注學生人文意識的教育。

  其實數學學科的人文性不亞於其他自然學科的人文性,理所當然數學人文教育是數學教育的一個方面,因而必須透過數學人文教育來發展學生的數學人文意識,同時有益於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我認為數學人文意識就是在數學實踐中的人文因素的具體體現。要發展學生的數學人文意識就得貫穿於數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盡最大可能滲透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當然數學這門學科也是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性,學習數學應當持嚴格要求的態度,否則將會影響孩子今後人生的工作態度。如在課堂教學中可穿插名人數學家的動人故事,可吸引學生注意力,變厭學到想學,再到樂學,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成長,真真感受到數學文化素養的魅力。理所當然應接受數學文化素養的教育。可反映出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同時也促進學生人格品質逐步形成。數學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肯定會出現忘我犧牲的科學家。這勇敢犧牲科學家的精神會永遠激勵著學生不斷刻苦學習。

  三、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我在教學數學這門學科中,已有16個年頭,感到不想學數學的人挺多的,上體育課、音樂課孩子挺開心的,大家一笑,個個都露出小酒窩,而鈴聲一響,個個都不情願的走進教室,這就意味著我們數學教育極大悲哀,必須引起反省:我從平時實際中觀察到,學生做練習太多了,在累中生厭;其次不懂學數學方法,經常做錯被打叉,失去興趣;再次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學數學,學數學留幹什麼的,都不知道;再次數學課堂枯燥無味,不像語文課上經常聽到生動有趣的故事;再次數學題目變化太大,形式多樣,換一個字方法就不一樣了,學生很難摸索規律,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數學新課程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為主,興趣那裡來,這是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最大的職業追求,只要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好多內容不需要老師講,自己就會思考,自然就會做。就得從數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儘量讓人人參與,讓個個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成就感。這就意味著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課前備課就應考慮到的事,這是衡量我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的文化底蘊。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積極性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內在動力。問題是我採用什麼方法才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就自己平時工作實際來說吧!我們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內容是《認識100以內的數》,我第一節聽一(1)班老師執教第三單元教學內容是《認識100以內的數》,發現老師非常認真講解,可下面有很多孩子不聽,自己玩自己的,我看一(1)班老師只顧按自己的備課思路講下去,我邊聽課邊著急想,面對這樣情況怎麼辦呢!第二節課我回到我們班也上這節課內容,我利用學校調研考試學生座位號安排考場來組織教學,先給孩子編號,1號,2號,3號。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5

  關於數學教學的本質問題,探索式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參與,全方位展示數學思維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過程,暴露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解決方案的制定選擇過程以及探索數學結論的發現、論證過程。探索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重視背景介紹,透過概括形成概念、法則

  教學中每一個概念的產生,每一個法則的規定都有豐富的知識背景,捨棄這些背景,直接拋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和法則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做法,這種做法常常使學生感到茫然,丟掉了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探索式教學就是要克服這種弊端,還概念和法則形成過程與學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學,傳統的方法是給出方程的定義,然後給出若干式子讓學生判別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學的做法是,先給出若干式子,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點,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數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數的,這樣我們就把這一種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許多,這裡不再多說。

  二、提供開放問題,透過探索發現定理、結論

  數學中的每一個定理結論都是前人經過艱苦的探索發現的。即使是一個一般的命題,一個猜想,其提出的過程也凝聚了數學家的智慧。傳統的做法往往是給出現成的結論,然後照搬現成的證明。這樣做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總是心存疑慮:這個定理是怎麼來的?這個證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學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的被動局面,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疑慮,讓學生

  主動積極地去參與探索,嘗試發現,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問題情景,透過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集中體現。傳統做法往往是淡化“問題意識”,教者奉獻該學生的是一些經過處理的規律問題和現成的漂亮解法,捨去了對問題的加工處理過程,也捨去了制定解決方案的艱辛歷程,學生聽起來似乎顯得輕鬆,但數學的能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學則是要強化“問題意識”,充分展現對問題加工處理過程和解決方案的

  制定過程,既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氣氛,透過比較最佳化解題方法

  在數學中,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法是十分普遍的,傳統的做法通常是將那些教者認為最佳的方法介紹給學生,害怕學生走彎路浪費時間。然而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學生有時很難想到,甚至無法想到。學生在讚歎教師“妙筆生輝”的同時又感到一絲無奈。

  探索式教學則要求儘量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要打破權威,造就民主的課堂氣氛,充分傾聽學生的意見,哪怕走點“彎路”,吃點“苦頭”

  ;另一方面,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評判各方面之優劣,最後選出大家公認的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增加發散機會,透過交流,實行群體效應

  數學中除了“一題多解”以外,還有“一題多變”、“一法多用”、“一圖多畫”等多種發散機會。探索式教學十分重視為學生增加發散機會,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參與場所,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因素,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並透過交流,集中群體的智慧,實現課堂教學的“群英會”、“大合唱”。

  六、注意回顧反思,透過總結提煉數學思想

  探索式教學要求充分暴露知識的發生過程,其中包括數學思想的提煉概括過程。數學思想總是蘊藏在各種具體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之中,它是知識的結晶,是高度概括的數學理論。數學思想不僅對學生系統地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具有指導意義,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大有好處。探 索式教學透過對學生知識的回顧、反思,對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煉,挖掘出其中的數學思想,並用數學思想指導數學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6

  隨筆資料:這學期從村小轉過來的學生中,有兩個特別有特色,其中一個不管做什麼始終低著頭,好像永遠在低頭認罪,另一個課堂上總是拿著筆不停地寫著,這兩個孩子一入學我就發現他們與眾不同,多次溝通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開學一個月來除了會讀一些大數外,本學期所學的其它的知識掌握的都不是太好,有些根本就沒有掌握。在這中間也斷斷續續地對他們進行過一些輔導,但由於基礎太差,收效甚微。有時,看到他們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我真有點惱火,語氣也有些硬,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看到我更不敢講話了。

  本週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計算方面,其實考察的就是學生的技能,沒有過多的思維含量,一般智力水平的人都能接受。可從第一次教學口算後的作業中發現這兩個人是一題也不會。怎麼辦呢?昨天中午,我叫來了兩個人,瞭解到他們原來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於是我就從兩位數乘一位數慢慢手把手地教他們一題一題的做,一箇中午下來,其中的一個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了,另一個還有點困難,在輔導他們做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鼓勵,並不時地挑起他們學習的慾望:告訴他們如果這樣下去,肯定能學好,只要他們願意學,一有空就來找我,我都會教他們。上課了,兩個孩子高興地走了。

  今天早上,我正在“遊”飯碗,忽然聽到一聲清脆的喊聲:老師好。一個月來,這個孩子可是第一次叫我,當時我真的很激動,連忙問道:想不想做題,她馬上轉過身跑到教室裡拿來作業本。又經過一個早晨的輔導,這兩個孩子進步都挺大:一個已經能慢慢跟上教學節奏,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速度是非常慢的,另一個也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式題了;經過兩天親密接觸,兩個孩子和我不再陌生,願意與我交往,這才是主要的。

  思考一:雖然我不太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我認為只要教師肯付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是沒有問題的。透過接觸這兩個孩子,如果他們基礎能好一些,我也有耐心一些,相信他們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思考二:這兩個孩子從小父母就出去打工,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農村的老人,一般都沒有文化,在家中,他們只能供給孩子們最簡單的吃穿,至於教育方面,只能靠天收,特別是有些年齡偏大些的'長輩,家庭教育簡直就是空白。其實在我們學校,透過統計資料發現有近四分之一學生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出去打工,這一現狀給農村的教育帶來了一大難題:一方面,由於長期跟隨老人,缺乏教育,這些學生的行為習慣差,給教育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缺乏早期的智力啟蒙教育和學習期間必要的家長監督,不少都成了學習上的“釘子戶”。看到這種情況,每次家長會我都不會放棄向家長灌輸掙錢重要,孩子也重要的思想,可家長們看到的是都眼前的利益,孩子成才與否那是今後的事情,現在還不著急。我估計,今後相當長的的一段時間,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將會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塊心病。

  思考三:孩子們的心理也有一杆秤,你親近他,他也能親近你。有了親近,他將願意接受你的教育。就拿今天的例子來說吧,過去的一個月,我也沒有少教過他們,可就是吃力不討好,可我一旦改變了方式,孩子們就會主動找到我,有了主動學習的精神,學習效果顯著就明顯不一樣。如果我能堅持一個月,這兩個孩子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但願能堅持吧!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裡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說:“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著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透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絡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為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透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影,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著向學生提出問:“你透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影(家裡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控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匯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裡,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裡。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裡,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裡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透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小學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說出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說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絡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絡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說一說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裡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過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絡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絡,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8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

  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裡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型別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

  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三、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

  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9

  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考慮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然後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透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透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後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線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絡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三、激發求知慾望,發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慾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高。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恆不變的追求。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0

  剛教學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為了瞭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我進行了一次小測驗,透過測驗發現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都不錯,特別是計算,班上學生整體的計算水平還不錯,計算錯誤很少,但在批閱試卷的過程中,有兩個學生的情況引起了我的注意,計算部分的24分,只對了一、二題,是粗心,還是不會?當時,邊批閱試卷我就在想,計算應該都會做,因為平時他們的作業我都一個個過關,只是有幾個學生試商的速度慢些而已。

  為了能瞭解這兩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我專門找來這兩個孩子來我身邊訂正,可這次訂正真的讓我發現了問題,原來他們倆商是二位數的都會做,而商是一位數的全都不知該怎麼辦,我只好重新教他們算,讓他們比較二者的區別,半節課的時間過去了,兩個學生似乎都懂了,我以為沒有問題了,也就放心了。雖然是有點放心,但心還是放不下,今天早晨,我又叫來了這兩個孩子,隨手出了幾道計算題,這裡面有商是二位數的,也有商是一位數的,可接連出了幾道題,發現他們倆只對了一題,速度特別慢,連最起碼的試商基本都不會,這是怎麼啦?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幾乎每天都要檢查他們的作業,他們也曾經在我身邊做過作業,當時他們只是速度慢一些,但計算方法還是會的,這是怎麼啦?

  課餘和同事閒聊,聊到了這一話題,同事告訴我,可能是負遷移對他們的影響,這一句話提醒了我。這兩個孩子,當初學習由商是一位數的除法過渡到商是二位數的除法後,我就發現前者他們就有點把不準,老是出錯,但經過幾次輔導以後,情況有了些好轉,因為考慮到商是一位數的計算比較簡單,又是基礎性的知識,前期的教學已經非常紮實,後一階段就沒有強化訓練,誰知問題就出現了。

  對於大部分部分學生來說,出現這種負遷移的可能性很少,但這是兩個特殊的孩子:一個接受能力很差,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反覆炒好幾遍才能掌握簡單的基礎知識;另一個上課從來就沒有辦法讓自己停下來,一旦停下來就可能會進醫院。面對這樣的群體,避免負遷移對他們影響的最好方法只有讓他們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要反覆訓練,形成技能,再利用遷移學習稍深一些的內容,又透過不斷訓練,形成技能,長此以往。可這樣一方面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負擔,使他們的學習壓力更大,另一方面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不允許教師這樣做,這樣做勢必影響他們其它知識和學科的學習。

  面對他們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我真的束手無策,唯一的方法只能重新再炒一遍,我別無選擇,只希望可惡的負遷移離他們遠遠的!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1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潛力。結合有關的教學資料,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決定、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十分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心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絡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齊,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構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到達預先教學的效果。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透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用心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潛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用心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持續著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構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潛力,用心調動學生主動、用心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2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匯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匯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匯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匯入最好是走近小學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定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校開展數學公開課,我們有幸聽了兩位數學老師的兩節數學課,這兩位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的匯入對學生很受啟發。先談談陳老師的一節課的匯入,陳老師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課本上設計的匯入是透過複習以前學過的一般小數的加減法進而直接開始探討新授內容,陳老師卻是從課本出發,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她從去年我校測量過的學生的體質健康資料出發,透過設疑解決誰比誰高、誰比誰重的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再談談鹿老師的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透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匯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並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的含義,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們鹿老師在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為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匯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3

  魯迅先生說:其實地上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說:其實地上有很多路,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堅持走下來,一定會越來越寬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人生之路。回望我自己走過的路,雖然不那麼寬廣,不那麼平坦,卻灑滿了汗水和淚水,也留下了一串串用心走出的深深腳印……

  村小、實小、名校——我的行走之路

  回顧自己從事教育工作的十幾年歷程,有這樣幾個詞將記刻在我人生的辭典中:村小、實小、名校,它們是我人生山路上的一級級臺階。

  19XX年中師畢業後,千方百計想留城的我,連鄉鎮中心小學都無法留下,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而且一呆就是十一年。一開始我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常常廢寢忘食,曾一人擔任兩個畢業班的數學教學工作,還得兼顧一個班的班主任。可是為師之路也不是平坦的,記得上班沒幾天,我就遇到了“麻煩” ,鄉鎮教育助理來聽課,我穿著一件紅襯衫,躊躇滿志、信心十足講了起來,可他們的評價是:此人油腔滑調,講課重點不突出,對我的教學能力很是擔心。為此,我幾天睡不著覺,這就是想成為一個優秀教師的我?從此,我刻苦學習,虛心求教,終於在第一次參加鄉鎮統考中,所教班級的成績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才打消他們的擔心。漸漸地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社會的讚許。

  可是幾年下來,我又開始思考了,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嗎?就這樣成為一個“教書匠”?顯然不能。於是我靜下心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常常挑燈夜戰。沒有資料,採取自費訂閱和去書店購買;沒有專家指導,我就到處請教,市縣教研室是我常去的地方,並且一聽說有教學業務的學習和比賽,我都盡力參加,有時還毛遂自薦。那些日子裡我不僅出色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還多次參加了教學比賽,每一次參與都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得到鍛鍊和提高,漸漸地我也成了當地有名的“土專家”。1995年我被建湖縣教育局聘為小學數學教學能手,1998年我被評為鹽城市小學數學教學能手,作為村小的老師能成為市級教學能手,成為當地的美談。然而別人不知道,這是我用汗水和智慧換來的,當別人在休假的時候我在研讀教育專著,別人在熱衷於搞家教的時候我在鑽研教材,我曾幾乎讀完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研讀了十多本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專著,以至到了結婚的時候我連一臺象樣的電視機都買不起,因為我的微薄工資幾乎都投進了購買資料和自費出去學習了。所以當我看到有名師名家到我們身邊上課,甚至到我們學校做講座上課,許多年輕老師都不願去聽,我總感到不可理解。

  1999年我被選調到建湖縣森達小學,這是城鄉結合學校,也是一所村級小學,不久我又成為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以後的日子裡,我和同事們一起經過不懈努力,把一所名不經傳的學校,辦成了江蘇省級實驗小學,在省市教育界引起不小的“轟動”。連全國人大許嘉璐副委員長、國務院田紀雲副總理都曾去參觀、視察。那段時間裡,我憑著樸實的人品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老師和學生的擁護和支援,也使自己從以前只關注數學教學擴大到關注整個教育,並鍛鍊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特別以前在村小工作,我幾乎沒有機會出去專門學習,什麼骨幹班,提高班,都沒有機會參加,經過不斷努力,我後來成為縣裡骨幹培訓班的指導教師,還被聘為縣教師進修學校的兼職教師。並積極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曾幫助十多名老師在省市獲一等獎,帶出了五六名市縣教學能手。許多個星期假日都在無私幫助年青的老師搞教學設計、磨課,每當他們取得成功的時候,我比自己參加還高興,我總覺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鍛鍊了自己。

  XX年9月1日,是我今生難以忘懷的一天。

  這天,我成為鹽城市第一小學的一名老師,還成為一個負責北校區教導工作的中層幹部。興奮、感慨、壓力充滿心頭,我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能為這所名校的發展的作出自己的貢獻嗎?在一小工作的日子裡,我和同事們一起,團結一致,開拓創新,精心組織一次次活動,細心做好每一件工作,腳踏實地、從不敢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上,我能身先士卒,奮勇當先,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自己先做到,要求自己每天提前半小時到班,做好一天的準備工作;下班總是推遲半小時以上,做好一天的工作總結。平時從不願請假,怕影響工作,就連父親癌症手術期間,我是白天請叔叔和兄弟們照料,晚上回去照料父親,早上又活躍在校園裡。有人問我精神狀態為什麼總是那麼好!我總是笑而不答,其實我在心裡知道,我喜愛這所學校,喜愛這裡的工作,我是在享受著教育的芬芳!享受著教育的魅力,享受著教育的快樂!

  招聘、競聘、直選——我的奮鬥之路

  十幾年工作中,我還經歷了招聘、競聘和直選這些現代辭典才有的詞語,不斷豐富我的教育人生。我透過努力成為一小第一批招聘老師;透過慷慨陳詞的演講由一個普通老師競聘成為森達實驗小學的副校長,又透過競聘成為一小負責教導工作的主任;還透過直選成為黨支部書記。有人說我幸福,說我遇上一個好的時代。是的,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競爭、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

  為了這些挑戰,我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4

  培養“說數學”,可以促進學生大膽質疑。俗話說:“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學問常常起源於疑問,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小事中發現問題,是優秀科學家的品質。質疑態度在科學發展中上有著了不起的作用,質疑不止於發現問題,還要提出問題。一個問題的提出,它可以成為一個見解,一個研究專案,一個科研目標。發展學生說數學能力,教師必須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觀察、思考,並提出質疑,再引起知識的遷移,問題的解決。

  培養“說數學”,可促進學生非邏輯思維的發展。非邏輯思維包括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非邏輯思維能在一瞬間迅速解決問題,或解題思維中迅速定向認清解題方向或途徑。

  培養“說數學”,能力有利於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對那些數學學習缺少自信的學生,在說數學過程中改進了學習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說數學的教與學雙方都有學生,學生自然多了一份親近和默契。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無拘無束密切配合,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15

  估算,是每次計算教學都不會少的內容。但從以往教學估算來看,一般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先精算後估算,這種情況主要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用得比較多,有不少學生在估算時,先用口算的方法算出正確的結果,再求出精確值的近似數;二、不能真正理解估算意義,為了估算而估算,學生被動估算,這種情況主要是一些單純的估算運算,只需要學生掌握估算方法而已,在估算這些內容時學生沒有自主意識,更為主要的是學生不能將運算過程的估算方法靈活運用,使估算的作用得不到發揮。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估算能力培養,但總不能擺脫以上的尷尬局面,問題的關鍵還是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估算的實用。如何使學生體會這一點,在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中我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首先在口算部分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估算上,透過不斷的估算訓練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想為後面的筆算教學做一些鋪墊,在這裡,學生進行的還是估算運算,是一種技能訓練,還沒有達到自主運用的程度。自主運用還是在筆算部分得到體現,商是一位數的筆算教學部分一共有這樣幾道例題:92÷30,140÷30,84÷21,196÷39,140÷26,前兩道例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不少學生由於有口算的基礎可以直接寫出商來,第三道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些口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寫出商,但這畢竟是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口算能力沒有達到這一步,只能依託估算的方法進行試商:將21看成20,84看成80,估商為4,後兩道題的情況也是這樣:196、39、140、26這四個數學生分別看成200、40、150、30,估商都是5。除數是整十數的情況畢竟比較少見,大多數除數都是非整十數的兩位數,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是將除數用“四捨五入”法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被除數不變,這樣就會出現試幾次商的情況,比如教材在後兩題就出現了試兩次商,才能確定最後的商。

  這節內容在教材的編排除了安排了“四捨五入”法試商外,還安排了一些特殊的練習,比如被除數的前兩位和除數比較接近的,一般商8或9;看成中間數的,比如將26看成25,16看成15等等。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試商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選擇靈活方法進行試商的能力。但無一例外的是,所有這些題目,學生用估商的方法都可以解決,和教材上的方法比起來試商的次數是最少的。

  有了這樣的體驗,現在班上的學生每見到一道式題,最先想到的不是精算,而是估算,然後利用估出的結果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的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