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新教材一節經典的概念教學課。在原有的舊教材中是沒有這節課的,課改後,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之前,特意安排一節課來讓學生體驗理解周長概念,可見這個概念、這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僅是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周長的基礎,也是六年級學習圓的周長及與圓相關的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

  但是這節課又是很難上的,因為概念如何內化是很難的。我曾經聽過很多次《周長》一課,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揭示定義過於輕率,都是透過一個情境、一個活動就出示了周長的定義,好像學生會讀會記那句話就是理解了周長;又如教學內容整合不當,層次雜亂,認識了周長後又進行描邊線的活動;還如習題安排過多,堆砌了各種求周長、量周長、比周長的'習題等等。這些問題凸顯出,很多教師對於周長概念的教學浮於表面、未及內心,沒有顧及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體驗、感知及內化。

  周長概念的本質是什麼?蘊含著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讓學生內化周長概念?這些是值得我們課前思考的,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事實上,周長是研究一個平面圖形的度量特徵,是對“一維空間”(線)的度量。認識周長,首先要明確度量的物件,即圖形的“邊線”;然後再明確度量的長度,而在比較或度量長度時,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還有一些需要想辦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轉化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為直”。由此可見,周長概念本身是有層次,有內涵的。周長概念的內化就應該是可遞進的、可轉化的、可變化的。以此來觀察思考王老師的這節課,可謂是“活動豐富體驗深刻”,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逐步推進,體驗有層次

  對周長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長概念本身可分解為兩層含義:一週→一週的長度。與此相對應的適於學生的數學活動也可分為兩層: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師在課中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層次,不急不躁,逐步推進,

  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周”的含義;然後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讓學生體驗“周長”的含義;在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內存於心,呼之欲出之時,再揭示周長的定義,非常恰當,水到渠成。

  2、直觀演示,體驗很簡明

  如何使學生從對“周”的理解進一步達到對“周長”的理解,王老師在兩者之間有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圓形的一週邊線之後,讓學生估計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一週邊線誰長誰短,並且還將兩個圖形的邊線給拉直,進行比較。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①對周長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觀明晰。既直觀看到周長本質上就是“線”,不是“面”;又明確了周長“是可以度量的”。一舉輕鬆突破了周長內涵的兩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將圓的一週邊線拉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暗示、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方法和思想,給學困生後續的學習思考提供了示範。

  3、動手動腦,體驗能深入

  王老師在這節課中,不斷以“動手”促“動腦”,不斷促進孩子們對周長深入體驗。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數一數的操作;尤其是小組協作量一量的操作;這樣不同程度的操作,促進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體驗逐漸深入、逐漸內化。

  4、從學到用,體驗更豐富

  在課內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之後,王老師還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出示了量頭圍、腰圍、做相框等生活中應用周長的事例,再次迴歸生活,為周長尋求生活情境的釋義。這樣的做法,既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周長的聯絡,又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體驗,對周長的理解更實際、更豐富。

  5、一點建議

  後面的估一估、數一數、量一量這三個環節可否調整為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因為估和量用的是同樣的學具,目的都是為了理解“周長”之“長”這層含義;從學習心理來看,學生在估了之後,是很想也很習慣去量出準確長度的,為何不順勢而為呢?至於數一數這個環節,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後,並且配上了格子圖。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應該先數再量;細思量,本意是故意走進學生的思維誤區,用面積進行干擾,再透過辨析排除干擾,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為線而非面。所以,數一數還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後,並進行深度設計。

【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