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5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傳統文化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

  我們課題組開展的題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第二階段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現在我們將近期研究的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中說的一句話:“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本階段我們研究的同時,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強語文教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個原則。

  我們在給學生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時,應該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漢字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能說會寫也是小學語文對學生語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標準。同時,漢字本身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透過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書法的藝術魅力。在低年級中,教師可以講解諸如“日”“月”“羊”“火”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結構和演變過程。在高年級階段,則可以結合字形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護著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國古代人所稱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壇,這個神壇就是社稷,如果社稷變了,那麼國家也就沒了。由此,社稷一詞在後來就與國傢俱有相等的含義。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時可以整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使語文課堂有聲有色。小學課堂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傳統節日的因素,在節日當天進行教授。在教授時還可以加入相關道具,或者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學課文《北京的春節》和《看花燈》兩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現場帶上花燈,讓學生猜燈謎,也可以帶上筆墨,讓學生自己編詞造句書寫春聯。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提升了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教師應引導發揮好學生的誦讀特長,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提高學生文化品位。透過讀誦經典可以最直接地讓學生產生對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據筆者的觀察,很多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導致學生反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所帶的班級中引入了唱誦式的讀經方法,透過將詩歌編成一首首歌曲,讓學生更加喜歡讀經,也更容易記誦。例如,在教授古詩《十五夜望月月》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歷史上還有哪些詩人寫過關於中秋節的詩詞?他們的詩詞選取的是什麼景物?中秋節人們一般都會表達怎樣的思緒?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教學,採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帶領學生體會詩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再引領學生走出詩文,聯絡生活實際談談感想。既鍛鍊了學生的品析詩文的能力,同時學生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興趣,對中華傳統節日有了更多的瞭解。

  以上是我們課題組針對本階段研究的一點感悟,接下來的研究,我們會本著上述留個原則,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繼續開拓進取!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2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為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說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說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為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透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為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為,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3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4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薰陶著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間,珍珠的色彩才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後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麼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隻“吸血蟲”一樣,在吸食著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溫將父母的被子溫暖之後,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5

  一、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著媽媽說:“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說到這裡,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髮,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裡是那麼的難受,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6

  一、精彩課程。

  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溫情服務。

  據悉,為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為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為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溫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溫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

  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為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7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執行的規律,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說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說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說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說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透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8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裡?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裡?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裡?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裡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裡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裡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裡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9

  本人透過參加這次教師網路研修培訓,收穫很多體會深刻。

  網路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在網路社會中,人的學歷已不顯得多麼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學術水平和真實本領。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地瞭解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網路社會需要的是有多個學位、多張資質證書的人才。

  網路學習還有一個特點是每個學員能與優秀教師開展互動。透過發帖提問能和各位優秀的教師一起探討教學方面的問題,受益匪淺。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知識點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性教材文字都是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我們要深入挖掘其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有所變化。教學中,教師可透過課文的題解、註釋、分析、比較和師生討論等方式把課文理解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化觀念與文化教育上來,在文化傳統、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更深層次上尋求文化的審視點,傳承課文中的文化特質,進而挖掘作品內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們可以看到所選教材是一個最好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載體,深入挖掘所選教材的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教師一定要樹立語文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主陣地的思想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思想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後,中學語文學科,在“三維目標”的教學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注重“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內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編排上,把“古典傳統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筆者認為,編者的意圖就是讓我們在思想意識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若能把有關“傳統文化內容”分類歸納在一起,然後有目的地進行地重點講解。這樣處理,有助於解決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容量不足的問題,也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可以透過讓學生體會作者“迴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來理解作者“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當然,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這種“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作者不是消極地迴避社會現實,而是採取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薰陶

  中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歷代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然選錄的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卻能飲到中華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於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採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如自由誦讀,朗誦會,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四、利用傳統節日,弘揚漢民族文化

  中華傳統與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文的存在。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有很多被時代、社會、學校所忽視和遺忘的東西,這恰恰是我們要抓住的契機。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九月開學不久就是中秋節。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薰陶;並讓每位學生寄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徵閤家團聚與和美的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

  再如,端午節到來之際,讓學生蒐集資料,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的精神;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習先烈們捨生取義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動,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春聯……這樣可以把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拓展思維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和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責任,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0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裡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為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透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適,充滿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透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透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

  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的闡發、演說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濛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著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具有偉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舉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蘊,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

  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瞭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說:「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國馬克斯.米勒說:我們在聖哲所倡導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封建」

  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裡所說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幹(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系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溫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無敵」、「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瞭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2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溫,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3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透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三個方面著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透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於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說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遊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於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閱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鬆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資訊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麼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麼有一些小學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闆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闆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說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後,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著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只有懂得行為規範,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後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瞭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域性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說:“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瞭然於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4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影片,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著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著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5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裡,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著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

  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裡,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裡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麵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裡,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著年飯。

  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群體無意識般地充實著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著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我們回憶著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必須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