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學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

  1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輕鬆學習氛圍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學生的主動源於內心的興趣,只有學生對知識充滿熱情,學生才能主動去求知探索,接受知識的效率也會更高,反之,如果學生對知識沒有慾望,那即便再好的教學方式也無濟於事。所以,我們要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放在首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發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方法單一,形式枯燥,缺乏新穎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變得消極被動,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多媒體可以將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和奇異景觀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聲音和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推進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自發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

  2利用多媒體技術,知識化抽象為形象

  雖然生物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生物是一門科學,有很多內容是人們無法輕易理解的,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生物和多媒體的有機結合,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將知識逐步呈現出來,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時,教師可以將整個傳導過程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期間,還可以採用慢放、回放、重複播放等方式,將繁瑣複雜的生物變化過程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強抽象知識的形象化,讓學生清晰瞭解每一個生物變化過程,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初中生物教學重點難點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諸多教學難點,由於傳統教學手段的單一性和乏味性,導致無法突破這些難點,不但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幫助教師克服教學困難。多媒體技術聲形兼備,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從而簡化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血液迴圈”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反映內容紛繁複雜,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尤其是心臟的結構以及血管名稱等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容易產生記憶的混亂。如果採用多媒體技術則有助於克服教學難點,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製作多媒體動畫課件,將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用具體方式呈現出來,當逼真形象的畫面呈現出來以後,會讓學生感到一目瞭然;然後教師運用動畫課件模擬整個迴圈過程,並採用不同顏色的線標出動脈和靜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輕鬆突破教學難點,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實現預期目標。

  4利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初中生物教學效果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透過實驗教學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概念,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但是,有些實驗根本無法在課堂上進行演示,例如,反應時間較長的實驗、實驗現象轉瞬即逝的實驗、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實驗、操作難度較大的實驗等,都可以利用多媒體加以解決。例如,細胞的分化與分裂、種子的發芽過程、被子植物的雙受精過程、人體的發育過程等,這些實驗都是無法實際操作的實驗,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不但可以最佳化實驗過程,還可以最佳化實驗效果,並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多媒體技術引入初中生物課堂,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生命力,切實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手段是一把雙刃劍,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作用,減少多媒體的不利因素,使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而服務。同時,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資訊科技水平,提升熟練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最佳化多媒體教學過程。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2

  一、拓展書本內容生動教學

  首先,不能只顧著向學生傳授生物書本上的相關內容,更應該擴充套件生物書上的內容,慢慢引入生命教育這一概念。學校要重視生命教育這一課程,經常組織生命教育的講座,更能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教育的意義。教師不能只一味地和學生講書本上的內容,而要尋找書本上的內容和生命教育的相似點,從而引進生命教育的內容。將生物學加以拓展,不能侷限於書本知識,從生物學很好地過渡到生命教育的課程中。學生透過學習生物學可以知道,一個很小的生命,它們在生物圈都是相互存在的。在如此大的生物圈中,少了任何一種生物,哪怕是螞蟻,都會影響生物圈的平衡。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愛護生命。

  二、運用新的科技裝置進行教學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髮現生命中的美,從而更加地熱愛生命。生命中一個細胞的成長、衰老到死亡,細胞活動的整個過程都得以見證了。再到以人為個體,人類的孕育、出生、成長再到死亡,這一步步的不容易。從人類的孕育,看出生命的艱辛;從人類的死亡,看出生命的脆弱。只有讓學生真正在心裡明白這些,才能讓他們珍愛自己的生命。老師找到了生物書本中和生命教育中的融合點,就可以把生命教育帶入到課堂中去。多向學生傳授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不易,讓學生知道珍愛生命。在對植物的探討中,講到了植物生命的孕育和“種子的萌發”,學生在看種子是如何萌發,然後生長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歎。那麼一顆小小的種子,在地下悄然無息地生長著,經過風吹雨打,慢慢地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這見證了生命的強大和生命發展的不容易。在教育形式上,我們應該多采用新的形式,比如多媒體教育,多給學生看一些影片影像,直觀地衝擊學生的視覺,讓學生為生命的存在而感到自豪。現今,我們已經跨入了網路的時代,在教育上,我們也可以透過網路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三、佈置相關作業鞏固課程知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合理地給學生布置課後作業,因為生物在初中教學中本不是特別重要的學科,如果沒有任何的課後練習,那麼學生可能真的會忘之腦後。對學生進行一些課後作業的佈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記憶性。在初中生物教學課程中,會有很多開放性的研究性課題,這些課題就可以讓學生填寫實踐報告,不用明確的規定實踐報告的主題。這種開放性的主題,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想問題的方面也就更多了。教師在課上所講的一些知識,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沒有辦法很好地消化,所以要進行一些課後作業的佈置,學生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吸收。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可能比較有針對性,都是一些要求掌握和考試必考的難點和重點。這些知識學習起來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所以需要在課後花一些時間進行鞏固。同時,也可以從多一些方面去了解知識,幫助學生消化知識。

  四、舉辦講座提高學生積極性

  學校全面支援生命教育的課程,不僅在生物課上要求老師對生物學和生命教育的融合,還要經常舉辦生命教育的講座,提高學生的認識。學校可以請一些生命教育的專家,或者是一些比較有權威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生物教學以外的,從不同的角度對生命教育進行講解。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較高,所以學校應該多舉辦講座來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在講座中,多推及一些課外知識,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物學科主要就是對生命進行探索的一門課程。初中生物與生命教育的交融,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值得我們去愛護,只有學生真正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才懂得如何去珍愛生命,善待他人。同時學校也要做好調節,讓生命教育能夠真正地實施下去。如多采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舉行校園講座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3

  摘要:生物學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感知生物學事實,體驗科學實驗,訓練操作技能的學習機會,但是現實的實驗教學常常面臨著以講代做、做而不思等困惑。因此,實驗教學需要不止於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實驗的探索和自主設計;不止於觀察,追求討論、分析、交流、表達;不止於實驗本身,追求實驗的拓展和遷移。

  關鍵詞:生物學;實驗教學;價值追求

  生物學實驗是生物科學發展的基礎。透過生物學實驗學生不僅可以感知生物學事實和現象,為建構概念提供基礎,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科學實驗的一般正規化,體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同時還能夠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發展科學思維能力。

  一、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現實困惑

  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可以透過觀察、解剖、探究、驗證等多種形式探索生命世界,因此,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樂於動手,專注實驗。但是,實驗教學也面臨一些尷尬,如做完實驗,上完課,學生仍然不能正確表達生物學概念;反覆強調了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但仍然能看到學生錯誤的操作頻繁出現;甚至有些教師以講代做,做而不思……

  二、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價值反思

  (一)體現生物學學科性質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為我們指明瞭“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可以說,離開了科學實驗,就沒有生物科學的今天。因此,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現了生物學科的性質。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因為實驗教學的特殊性,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直觀觀察中感受生命現象的神奇,體會生命世界的美妙,因此,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實驗操作和探究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訓練學生生物學技能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和用具,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技能訓練的過程也是學生動手操作、實際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得到實驗操作技能的強化,也能夠在做中學、做中思,提升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要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實驗教學透過方案的設計、假設的驗證等過程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邏輯分析、推理演繹、逆向思維等科學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精神和態度。

  (五)幫助學生建構

  生物學概念《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修訂後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強調了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建構,而實驗教學對於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學實驗首先能幫助學生感知生物學事實和現象,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其次,可以給學生提供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情境,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再次,給學生提供遷移概念的機會,拓展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價值探索

  (一)不止於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實驗的探索

  和自主設計生物學實驗教學不能夠僅僅滿足於學生正確的模仿,或是按照教材、教師給定的實驗步驟進行看似完美的重複操作。這樣按部就班的實驗操作看似學生操作規範,實驗結果準確、現象明顯,但缺少了實驗探究的價值。學生的實驗探究雖然是對科學探究的一種再現,但是學生實驗的本質是要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實驗技能等,所以,在實驗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僅僅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操作或是重複教材中的步驟,而是應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實驗、自主設計、創新實驗。讓學生沿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進行自主的科學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學、在做中用。例如,“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這個驗證實驗,不一定非要讓學生按照教材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亦步亦趨地模仿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展示交流。可以進行一些調整,按照由“理性———感性———理性”的教學思路,先讓學生提出對實驗本身的疑問或質疑,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帶著疑惑和思考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最後讓學生進行實驗展示,重在交流和分析,並回饋到開始對實驗本身的理性思考和質疑。這樣學生就是帶著疑問進行實驗,並最終透過實驗體驗和理性思考,解決了自己思維的障礙。例如,“為什麼要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是學生質疑最多的問題,甚至有些學生質疑“如果不進行暗處理會怎樣”。在實驗前學生提出了很多的質疑和困惑,有些可以透過討論、閱讀教材解決,有些需要透過實驗進行探索(有些學生設計了不進行暗處理的對照實驗)。經過理性探討之後,學生再進行實驗就會帶著思考、帶著理解、帶著期待,實驗結束後再進行交流分析就會更深入。

  (二)不止於觀察,追求討論、分析、交流、表達

  實驗是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能夠使學生較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質,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和措施。但是,觀察是對客觀事實的感性認識,這些事實性的感性認識是幫助學生理性分析、建構概念的基礎。因此,實驗教學決不能止於觀察,而是要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現象背後隱含的一些規律、概念等。例如,“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不僅是讓學生熟練使用顯微鏡,觀察到不同的血管,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觀察和討論。初次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血管並交流血管的概念,即血管是血液流動的通道;二次觀察,讓學生自主尋找血管間的差異,感知不同血管之間在顏色、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粗細等方面的差異;第三次觀察,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觀察邊思考“如何區分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交流中學生會發現血流速度(快慢是相對的)、粗細(同一類血管也有粗細的區別)、顏色、彎直等都不能作為判斷依據,而血流方向似乎可以作為判斷依據,但是看不到小魚心臟的前提下如何判斷血流方向又是一個問題,此時學生思維處於思而未果、急於突破障礙之時;第四次觀察,理解不同血管的本質特徵,進行深度觀察,即讓學生聯絡血液迴圈思考如何尋找參照來判斷血流方向,經過深入討論和交流學生會發現毛細血管是一個突破點,動脈內的血液流向毛細血管分支,靜脈內的血液是毛細血管分支流向靜脈。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分析、釋疑,不但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概念,也提升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不止於實驗本身,追求實驗的拓展、遷移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生物實驗中的一些方法、技能、模式都可以進行遷移,例如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可以引導學生遷移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問題;實驗設計的一些思維方法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生活中其他問題的思考。例如,“探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製作酸奶”等實驗在課堂結束後,可引導學生將實驗拓展遷移到生活中,嘗試發豆芽、做酸奶、做泡菜,大膽地改進設計並實施。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4

  一、從教師的角度,改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熱情

  (一)擴充套件課堂知識

  生物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生命規律和活動規律,生物課本只能提供靜態的文字和圖片,不能表現出生物世界的真實情況,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生物學科的樂趣。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只侷限於講教材的知識,不能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他們沒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多媒體教學填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它將教材中的知識活靈活現地、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優美的動態圖片和影片替代了靜態的文字,讓學生們能更加真實地感受到生物世界的色彩繽紛和神奇。比如在講到有關動物生活習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節目片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生物世界的慾望。

  (二)減輕負擔,更好地交流學習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準備教學資料、實驗材料、板書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與同學們交流,不能及時地反饋教學質量,也不能和其他老師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非常便利地從網上搜集文字、圖片、影片等教學資料,將這些資料做成課件,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網上同其他老師進行經驗交流和溝通,使教師更好地學習別的教師的優點和長處,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無味,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也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就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解決了這些煩惱,它可以把教材上靜態枯燥的圖文變成動態的圖畫或影片展現出來,把抽象的知識變成形象具體的內容,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解決了教學的一大難題。

  (四)規範實驗操作

  生物教學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實驗,學生很難注意一些實驗的細節,對難度較大的實驗,學生也不能熟練地掌握操作技巧,教師不能每個同學演示一遍操作過程,這樣的侷限性使教學有了一定難度。如果教師能透過網路找到一些關於實驗教學的影片或錄影,在實驗時一邊操作,一邊看影片,教師在一旁講解指導,這樣就可以使同學們更容易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做“顯微鏡的使用”的實驗時,學生很難獨立地把實驗做完,老師也不能單獨輔導每一個學生。如果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錄影或影片,同學們邊看錄影邊做實驗,教師在一旁指導,這樣就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從學生角度,提高學習激情和質量

  (一)提高學習熱情

  多媒體填補了傳統教學的弊端,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多媒體可以把課本枯燥靜態的知識轉換成動態的圖片和影片,把抽象的概念展現成具體的事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知識,方便課下複習,提高教學質量。例如,“花的受精過程”的教學,教師可以從網路上找花的受精的模擬過程動畫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到每個過程,加上教師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記憶每個過程。而不是學生看著書本憑空想象,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地教學有益於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

  (二)鍛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還需要歸納總結,教師可以把相似或者不同型別的生物圖片做在一張幻燈片上,透過對比它們的異同點,有助於記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衣藻和眼蟲都有眼點、鞭毛、葉綠體,但一個是植物,一個是動物。教師可以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對比,講解它們有什麼異同點並且怎麼區分兩種生物,這樣可以防止學生把相似的知識記混,也可以把知識系統化。

  (三)構建知識結構體系

  學生不能只學習單個獨立的知識點,還要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絡,把它們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把知識結構體系透過投影或者幻燈片展現給學生,這樣更加有助於學習、記憶和掌握。例如,在講完無脊椎動物後,透過多媒體梳理和複習本章的知識點,瞭解本章知識體系或框架,同學可以對知識結構更加清晰,方便以後的複習,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總結能力。

  (四)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以往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而現代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且親自動手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多媒體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鼓勵同學積極探索,使同學透過自己的研究對所學的知識有所理解,更便於記憶和掌握。

  三、小結

  總之,多媒體有許多的優點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的,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減輕了教學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同學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是,教師也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使多媒體成為現代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5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在教學理念上,對於傳統教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利用現代的教育思想和手段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組織和引導者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一定要和學生加強互動交流,充分融入到孩子們的學習中,當學生犯錯誤時,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去聆聽他們的內心,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構建融洽的師生關係;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優點,教師應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老師一句表揚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有可能激發學生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學習中要因材施教,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學生心智還不完全成熟,可塑性較強,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理論聯絡實際,將生物與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習興趣

  一方面,生物課堂教學中,要以生活為導向,以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生物現象為依據,讓學生感覺到生物就在我們身邊,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形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然後運用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常見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容易產生自豪感和滿足感,這種心理會激發他們對生物知識的渴求,更加熱情地去學習,進而促進整個生物教學。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把生物學科與自身學習生活聯絡起來。如在體育比賽,特別是長跑中,可以運用生物知識,合理地調節步伐和呼吸頻率,把握跑步節奏,幫助自己取得優異成績;還可以根據所學營養知識為家庭成員制定一個適合的食譜,合理搭配膳食。透過讓學生認識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來提高學習興趣。

  三加強教學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探索生命規律,同時也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生物實驗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學生透過參與生物實驗,可以加深對重要結論的理解,同時也能記憶深刻。生物實驗的進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較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實驗時,要讓每一個學生了解整個實驗的過程,邊講解專業的生物知識邊進行實驗操作,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讓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生物知識和實驗的操作流程。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從具體的事物和經驗中概括出來的,並且這種興趣一般能夠發展成為對整類事物和經驗的興趣。”這更加說明了進行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採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將多媒體應用到生物教學中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現代教學活動中已經是大勢所趨。相對於傳統的黑板教學,多媒體具有形象生動、圖文並茂、聲像結合等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透過影片、圖片等形式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搬上大螢幕,聲像齊聚,再加上老師的循循引導、講解,能夠很輕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給學生做展示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啟發,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這樣教學活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展現更為豐富的知識,有助於學生拓寬視野、提高知識儲量。此外,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課外實習、生態調查、標本採集等,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五結束語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和最現實的成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及其他教學活動中都要對這一問題提高重視,不斷對我們的教學內容、思想理念、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6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學生課堂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學校和教師更加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來提高課堂質量的問題。本文主要透過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分析和討論來總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經驗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有效教學的概念

  所謂課堂有效教學,就是教師在一堂課內以最少的時間講最多的知識並且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能認真地聽講並且理解。課堂有效教學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基礎,提高課堂效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就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而言,教師需在遵循生物教學的客觀規律下,靈活地選擇最適合廣大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完成的教學任務一定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教學時間、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來達到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實現有效生物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奇特的創新精神,另外,它是老師體現價值的重要途徑。

  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1、班級學習機會差異懸殊

  所謂班級學習機會,就是在一堂課中能獨立思考的機會。初中的課堂教學能夠滿足廣大同學的學習需求,但不是全部學生,就像同樣的一堂課,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收穫。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的進度會符合那些緊跟講課步伐的學生,而不會滿足於其他的學生,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機會的較大差異。有人用初中生物的實驗題展開了調研,發現學生獲得學習機會各不相同,其中有1/5左右思維敏捷的學生參與了分析和理解實驗題的全過程,有3/5能力較強的學生只參與了分析理解實驗題的一少部分,甚至有1/5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長時間都得不到分析理解的機會。這就造成思維敏捷的學生對學習生物更加有信心,而致使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物的時間越來越少,學習機會差異懸殊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2、課堂教學密度的影響

  課堂教學密度就是一堂課中有效利用的時間與一堂課總時間的比值,想要提高課堂效率,主要得提高課堂教學密度。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常常會存在一些學生搗亂、教師管理課堂秩序而偏離教學內容、教師備課不充分等現象,這就使課堂教學密度得不到提高,教學效率低下。另外,還有教師只顧提高課堂教學密度而忽略了對舊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這會導致學生出現新的沒學懂、舊的又忘了的現象,這是極度不可取的。

  三、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及方法

  有效的生物課堂,是對舊知識的鞏固、新知識的傳授、解題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交流的一個過程。下面,透過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分析和討論來總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經驗和具體方法。

  1、駕馭教材框架,進行宏觀把握

  要想掌握每一堂數學課上的知識,就必須得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後及時鞏固複習工作,而完成這兩步的有效方法就是構建知識框架,從而整體上把握知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體現在幫助學生透過構建知識網路來實現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關聯,喚醒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系統,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和熱情,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生物。除了這些,生物課堂教學要注重運用教材,因為教材是建立思維結構的基礎,進而幫助學生更牢固地學習。

  2、重視課堂互動

  在傳統的生物課堂中,教師只顧講授課本知識,而缺少了和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知識的狀態,強制性的學習使課堂效率低下。其實,課堂是一個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勇於發言的互動過程,雙方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生物課堂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多向學生提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瞭解學生的想法,並對想法做出合理的評價,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

  3、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任務

  明確的目標就如一個路口的方向標,指引著我們不斷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在初中生物課堂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明確的目標。有了它,教師就可以對教學任務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可以合理控制講課進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就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時間少”“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局面。

  四、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兩點反思

  1、有效教學需要教學方法的最佳化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目標一定的情況下,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到達教學目標的高效催化劑。經過廣大教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千秋。就目前來看,討論法、探究法、自學輔導法這三種受廣大師生的認可,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但是,每種方法不都是優點,它們也有各自的不足之處,每種方法在滿足一些課堂要求時卻又不符合另一些要求。就討論法而言,它可以增強同學間的交流互動,可以針對特定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討論,但它造成學生學到的知識較零散,缺乏系統性。探究法可以引導學生對一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耗時長,難以滿足學生在短時間學到更多知識的需求。自學輔導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獨立地思考並解決問題,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比較簡單的問題,對於複雜的問題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教師要掌握每種教學方法,熟悉每種教學方法的優點與缺點,做到因材施教、揚長避短。

  2、有效教學需要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多媒體已走進教學課堂,它透過聲音、影象、文字將資訊傳遞給學生,在極大方便教師講授的同時,讓學生更輕鬆地接收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的合理運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切不可為了省去黑板板書而運用現成的課件,這就使得教師講課受到限制,學生的思維也打不開,造成用多媒體還不如不用的局面。

  五、總結

  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成績,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課本知識和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切不可紙上談兵,引導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課堂有效教學。相信未來,初中生物教學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張秀娟.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xx(30)

  [2]李凱.新課程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讀寫算20xx(16)

  [3]張繼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科學大眾,20xx(03)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7

  1.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處於身心發展重要時期的初中生,他們對有趣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強。因此,教師應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生理衛生和人體結構”這一教學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廣大生物教師最為頭疼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知識太過於抽象和籠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知識太過於敏感。教師在這一章節的講述過程中可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如在講“精子與卵子結合”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大家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都像許多小蝌蚪一樣在進行賽跑,而生命力頑強的那個就會最先到達終點,成功獲得第一名。”這樣委婉而有趣的情境教學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透過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和認識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注意力也會不斷提升,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生物學的學習中去。

  2.透過生活事例的引入使得教學更加生活化

  教學一定不能離開生活,拋棄了生活這個充滿事例和素材的環境,教學便會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學生對生活事例更熟悉,在教學中引用生活事例更加具有說服力,也可以使得整體的教學環境更加生活化。如,在教學遺傳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例項———“雙胞胎”現象,將雙胞胎是一種遺傳告訴給學生。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與父母進行相貌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得出遺傳的特點。這樣,透過切身感受和生活例項分析,教學目標就很容易實現,學生對遺傳這一現象也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3.透過現代手段對素材和內容進行呈現

  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對素材進行展現,如將一些圖片、文字、影片、音樂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受到良好的視聽影響。學生在對這些素材有了直觀的認識後,能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物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人體結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圖片、影片等為學生呈現出一些人體結構。而影片或者圖片直觀且一目瞭然,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的製作,可以展現一些平時書本和課堂教學無法表現出來的生物之間的聯絡和一些生物現象,這種方式不僅僅可以吸引學生,同時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感性的認識,保障教學的順利開展。

  4.教學方式要儘可能多樣化

  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記,這樣既會造成教師和學生關係的相對疏遠,也會對教學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儘可能地豐富教學方式,力求教學方式多樣化。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改變思維,改進教學方式,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社會調查、實驗探究、野外實踐等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生物圈”這一章節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野外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這樣學生能透過自我感知對自然界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進行了解,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透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完善,來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對於初中生物教學的最新要求和重要體現。而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有機結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8

  [摘要]傳統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通常直接式地灌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並不密切。新課程改革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和“民主合作”的教學觀,要求把教育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教育迴歸生活。探究活動教學應運而生,其內涵有:驅動性問題激發意識,開放性課堂發掘潛能,展示性舞臺訓練能力,適時性點撥引導方向。

  [關鍵詞]生物教學;探究活動;師生關係

  探究活動教學是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由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和思考的一種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1]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達到一種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生命化教學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探究活動教學。

  一、驅動性問題激發慾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問題的設定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探索。在探究活動教學中設定驅動性問題,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引發學生的問題衝突,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給思維定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1.驅動性問題要能驅動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最有效。例如“傳染病及其預防”一節,教師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甲型流感說起,要求學生們探究為什麼甲型流感流行期間學校要對部分班級停課?為什麼教室每天消毒、通風?為什麼注射甲型流感疫苗?這樣的問題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甚至關係自身安危,相對而言,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求知慾。2.驅動性問題要能探究問題太容易,學生張口就來,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問題太晦澀,學生不得其要,就難免讓學生產生失敗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問題難度要適中,使學生一點就通,在思考、討論之後能夠得到解決。只有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驅動性問題。3.驅動性問題要有層次一個核心問題可以拆解為不同的子問題。核心問題的設定,幫助學生形成整合性的思考,形成核心觀念,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子問題的設定,能夠讓學生在關注核心問題的基礎上,對知識的理解既深入又全面。如在“消化和吸收”一節中,出現的核心問題是:“專家推薦的最佳早餐是黑米粥+煎雞蛋+水果,而這份早餐中包含了哪些營養物質?這些物質是如何被消化以及消化後的物質如何被吸收?”都屬於子問題。層次性問題的構建,能夠讓學習的知識細緻而又完善。

  二、開放性課堂發掘潛能

  探究活動教學具有明顯的開放性,所要探究的內容不必拘泥於教材,不必完全按照課本的實驗步驟來操作。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相關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探究活動的內容。探究式教學既然是以學生為主的,那麼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非常突出。自然而然地,這種主體性決定了學習結果內容和形式上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使學科教學不再故步自封,學生能夠處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而且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關注現實生活,主動地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現實,使其學習過程更加完整。1.教師是支持者,建立同學型師生關係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是單純的平面化的改變,需要同時發生在三個維度上,即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空間,教材的知識空間與學生的經驗空間、課堂的學習空間與學生課外的生活空間。其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空間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性質的基礎。而在探究活動教學中,師生的關係從“師生”向“同學”轉變,既是開放性課堂的重要體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2]2.課堂也是生活,不再追求完整的課堂結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複習、新授、練習、鞏固、小結”五個環節“一個也不能少”。然而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比較狹隘的。如果追求環節完整,那麼就可能阻礙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深入研究,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更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過於零碎,達不到系統授課的要求。開放性課堂教學則不同,它是把一節課作為個人整個學習過程的某一階段或者某一個點,它既是上一個階段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下一個階段的起點和基礎。這樣看來,每一節課的不完整,實際上最終組合成完整的個人的學習生活,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呆板和刻意。3.學習材料來源多,活動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人類社會的不斷變革,為教育方式的轉變創造了豐富的客觀條件。如今,在資訊化社會中,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教材也不再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唯一材料。學習材料甚至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選擇與整合,擇優而學。在選擇和整合學習材料的過程中,活動成為最有效的直接方式,它包括討論活動、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等。具體到開放性課堂教學中,活動又成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可以分為集體活動與個體活動,二者缺一不可。4.學習動力發生轉變,內在激勵是主流傳統教學往往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標準,這成為很多學生學習的動力,但絕不是唯一動力。教育心理學將學習動力的來源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動力,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另一類是內在動力,為了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力會發生一種由外而內的轉變,即以外在動力為主轉變為以內在動力為主。由外而內的動力轉變,是開放性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徵。在開放性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獲得了一種師生交流上的自由(如學生有了更多的發言權),體會到了思考和交流的快樂,從中感受到學習的魅力,並樂於體驗及創造這種魅力。5.學習規則的再製定,是“遊戲”而非紀律在開放性課堂教學中,師生關係發生了改變,由“師生”變為“同學”;課堂教學活動發生了改變,由嚴肅統一變為認真活潑。在一系列改變中,學生髮揮了主體性的作用,那麼作為主體的學生自然也參與了學習規則的再製定,使原本如教條般的“學習紀律”變為“遊戲規則”。而這些規則大多是經過反覆磨合後確定、約定俗成的,它們對學生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和吸引力,能夠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參與學習,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喜聞樂見的。

  三、展示性舞臺訓練能力

  在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之後,各小組把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展示出來,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集思廣益;同時教師要關注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分歧,引導並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激發學生的參與競爭意識,形成思辨性的課堂。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智慧的生成與發展。另外,在交流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簡明扼要,明確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體態自信大方,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要求學生注意課堂規範,在同學發言結束後再提出疑問,做到有禮貌地提問;要求學生學會質疑,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並尊重他人的觀點,有禮貌地表示贊同或感謝、求助和道歉,鼓勵他人參與。初中生由於處在青春期的開始階段,個人意識逐漸增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探究活動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滿足其個人心理需要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四、適時性點撥引導方向

  在探究活動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在於引導,是輔助者、支持者,扮演的是指路的明燈的角色;學生是參與者、探究者,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動作的發出者,扮演的是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角色。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不能互換,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係,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多牽引。當學生憑藉自身的能力無法解決面臨的問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的引導,撥開學習上的迷霧,學生才能受益匪淺,知識學習和能力提高兩不誤。點撥的前提在於學生需要。如在複習“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一章時,學生已經知道:要證明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澱粉,可以用在葉片上滴加碘液觀察葉片是否變藍的方法。但是,當教師提出以下問題:水分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嗎?要求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來進行試驗的時候,學生們學會的對照試驗顯然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於是,就要求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鑑定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有的學生得到啟發:可以用碘液滴加到脫色的葉片上看葉片是否變藍來鑑定。再問:沒有其他的方法嗎?又有學生想到了:可以看是否有氧氣生成來鑑定。繼續追問:哪種方法更便於實驗觀察呢?學生明確了用滴加碘液觀察葉色是否變藍更方便。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自解其難。在這個點撥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際上可以稱之為合作:教師把握了“引”的尺度,學生得到了探究的結論,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張大鈞.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9

  一、生物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

  採用參與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就要掌握這種方法的核心即課堂的互動性,透過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對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學習信心的提高都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在互動的環節中,老師要創設各種教學環境,讓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學習,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達到學習的目的。比如初中生物中“尿道系統”的學習中,這裡麵包含的知識點包括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吸收作用等等,這些都是比較枯燥的知識點,學生不但很難理解,而且很難記憶。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製作一個多媒體課件,運用動畫、聲音、圖片、影片等多媒體功能將抽象的尿道系統形象的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和記住這些知識難點。另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題目自行寫作一篇文章,並在班級內部評選將優秀的文章掛在學校的網站上,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就會自主的進行資訊收集,瞭解相關的情況,拓展自己的學習範圍,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參與式教學方法中游戲的設計

  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很喜歡玩遊戲的方式來學習知識,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遊戲,為學生學習創造出輕鬆的學習環境,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性。例如:在教授“生態系統”這節課時,教師需要設計一個與食物鏈有關的遊戲,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出各類植物和各類動物的卡片,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卡片放在胸前,教師自己作為自然界,而學生手拉手圍成圈作為生物圈,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交流和互動,使學生對食物鏈以及生物圈能夠充分了解。在遊戲結束之後,學生會了解到生態系統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在瞭解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用自身行動來保護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建美好幸福家園。

  三、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情感

  對於學生學習動機來講,情感是推進學習動機的主要動力,在情感激勵和支援下,學生能夠具備高度的參與性,不但具有參與性,而且還具有高度的興趣性,這樣在學習知識時,便能輕鬆、快速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生物教材全面瞭解和掌握,能夠以在生物學中的美學作為主要突破點,從各方面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教師在傳輸植物開花及結果這方面內容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展現給廣大學生,同時也可以引用詩詞歌句對大自然美麗景象展開描述,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體驗大自然的獨特魅力。同時,為學生創設出與植物開花結果相符合的情境,教師需要使學生了解到無論花開還是花落都是一種美麗,學生需要懂得花開花落都是正常的現象,就像是在生活中會遇到困難一樣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學生需要積極面對和努力戰勝困難。在介紹花開花落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下意識的告訴學生,要保護大自然,愛護花草樹木。

  四、分小組進行實踐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課堂討論,根據學習目標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和研究,這樣教學方式更加能夠帶動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對於所學習的內容能夠記憶更加深刻,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計劃生育”這節課時,學生可能對這節課內容不大瞭解,同時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性,這時教師可以從各方面上引導學生對社會、家庭等等方面展開辯論,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對我國之所以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有著全面的瞭解,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引導父母長輩按照國家政策來執行。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集體到戶外親近大自然和體驗大自然,展開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比如到學校附近的植物園進行參觀,在參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各種植物的生長環境有著一定的瞭解,在瞭解的同時,能夠對大自然花草的生長規律有著明確的認識,加強保護大自然環境的決心。

  五、加強實驗教學的比重

  唯有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產生了疑問,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樹立起自覺學習的意識,在學習中不斷收穫新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能複習已學過的知識。在初中生物這門課程教學中,教師積極開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探究過程中能夠充分體驗到知識的重要性,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模擬酸雨是否對植物種子的萌發有影響”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幾方面問題:

  ①酸雨如何形成的?

  ②在實驗中可以使用什麼種子?

  ③選用幾種種子是最佳方案?

  在這些問題提出後,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不要拘泥於書本上所提供出的實驗資料和資料,可以自行展開實驗,選擇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可能有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不使用小麥而使用大米,但是最終的結果大米卻沒有萌發,這時候學生們對這個問題就會感到很好奇。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究,討論大米為什麼沒有萌發,最終寫成報告的形式,教師在審閱過後,對一些遺漏的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問題。總之,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物教學採用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效果顯著,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起到的重要的促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0

  摘要:初中生物教學要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量。有效教學需要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需要利用生物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關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理解和體驗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新知,增強生物學習的探究性意識和學習能力,獲得學科學習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這門與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科教學中,我們立足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是符合學生認知和學習特點的,體現和落實著初中生物新課程理念。學生學習需要回歸生活,生活迴歸能讓學生從工具理性學習陰影中走出來,使學習更有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一、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含義與執行價值

  教育的深遠意義應是對人的思想品質、人格健全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任何一門學科學習如果離開生活,就缺少學習實效性。這樣的學習是空洞的,學生學習失去價值和意義。就初中生物學科而言,生物科學素養是人們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及個人決策中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初中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學校所學的新知識需要結合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所以初中生物學習應該源自學生的生活,生物教學活動需要聯絡生活,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科強大的生命力和學習的現實意義。生活化教學是關注生活的教學,也就是學科教學中將學科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相勾連,透過具體典型的'情境創設,使所學內容以生命狀態呈現,師生之間以教材為中介,用強烈的生活意識、生活態度進行課堂互動,謀求科學與人文世界的整合,獲得知識構建與發展。因此,我們抓住生物學科的特點,關注學生生活情況;具體教學中以生物課程目標與具體內容學習為物件,以學生已有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為背景與基礎,挖掘生活,採取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好理解、把握學習內容,獲得知識與能力。生活化教學體現著以生為本的理念,能夠激起學生課堂參與和主體意識,形成強烈的學習和探究情感,提高活學活用能力。

  二、重視預設與生成提高生活化教學的效度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需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熱情。我們在生活化教學中要注意精心備課,做好課前預設,思考聯絡生活的教學效果生成。1.生活化課堂匯入激發主動求知慾望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和認知能力,而生物學科是一門“新鮮”而有趣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之初會有想學的衝動和學好的渴望。也就是說,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有著一定的期待,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先要基於學生學習基礎和對身邊生物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聯絡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新課匯入環節。如學習《生物生存的環境》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先談談自己的生存狀態,想想自己小時候種過的植物,養過的動物,談談這些動植物生長、生活的狀態。這樣,學生透過美好的回憶對生物生存的環境有所認識,初步具備生物生存需要特定環境的意識。

  這樣的生活化匯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生出自學想法,自主閱讀中掌握這一節教學內容,養成關注生物、愛護生物和保護身邊生活生存環境的意識。當然,新課匯入方式多樣,如蒐集一些與新課有關的圖片、詩文和音樂,引導學生對鮮活圖片展開想象與思考,讓學生朗誦一些詩文,並播放應時的音樂,給學生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帶入興趣和良好學習心理進入學習狀態。2.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成敗的關鍵在於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設計生活化情境體現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生物教學中可以聯絡學生日常生活情景,點燃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如在《觀察池塘生態系統》這一內容的學習中,跟學生談釣魚的故事,讓學生說說自己親身經歷或者看到別人釣魚的情形。這樣,學生在這一生活情境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對這一生態有所認識。繼而,提問有的時候我們能夠釣到不少魚,有的時候很難釣到魚,為什麼呢?如此,池塘的生態系統在學生思考和自主閱讀中就能得出來。然後提出另一個生活情境:我們將魚、田螺與一些水生植物放到盛有水的密封的透明容器中,放一盞檯燈,結果會怎麼樣?如此,學生在探究中對生態系統有深入認識和理解,提高生物知識的分析與運用能力。生活情境的創設需要老師精心設計,以直觀、形象、直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去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讓教學思路更接近學生的學習狀態,更易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在主動認知中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3.給學生創設生活化學習提升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多引導學生髮揮學習主動性,必要時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以便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尋找適合自己知識增長和能力提升的學習資源。如《生態系統》的學習,比較抽象的生態系統概念、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比較難理解的,讓學生自己閱讀和思考,聯絡生活交流對周圍生活的感受,說說現在生活與童年生活情況的差異,探討為什麼會出現差異。如此,直接讓學生從生態系統問題入手,能對所學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等容易理解和把握。

  另外,可以課前讓學生對校園植物進行分類調查、對校園裡動植物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在課堂上探討,從而獲得高效的學習。給學生自我提高的空間,需要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尋生物學習資源,主動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在眾多生物現象中發現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更多地從個體現象中總結出共性的生物學知識和理論,得到更高層次的能力提升和生活體驗。總之,在與生活聯絡緊密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以典型的、能夠引發學生共鳴的生物現象匯入新課,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圍繞學生學習生活、日常生活蒐集生物教學素材並組織教學,給學生營造生活化學習空間。如此讓學生關注與體會生活,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樂趣與價值,提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明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xx(08).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1

  關鍵詞:

  初中生物;發散思維;培養

  發散思維是指多方位、多層次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它的主要特徵包括精細性、流暢性、獨創性以及變通性。其中,流暢性是指思維十分靈敏迅速;變通性是指思維可以隨機應變,並且觸類旁通;精細性是指精細分析事物的原理或者整個過程;獨創性是指標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至關重要。

  一、連環設疑,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傳授生物學知識以及應用生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不同層次和不同方位的問題以及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吃饅頭,要求學生細嚼慢嚥,親身感受整個過程,然後提出相關問題,如“食物裡面什麼營養物質會被消化?在什麼地方被消化?最終流向哪?”“食物的消化應具備哪些條件?消化發生在什麼地方?”透過環環緊扣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接受長時間訓練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對教師的依賴,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質疑問難,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哲學家陳獻章曾指出:“前輩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質疑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激發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的熱情,引導學生思考、領悟、疑問以及學習生物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迴圈往復,最終養成發散思維。此外,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學生和教師的表現發表個人意見。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人的性別決定》一課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想知道兩性人是什麼樣的人、兩性人的體內染色體與常人是否存在差異、增加或者減少性染色體會出現什麼後果等方面的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先讚賞並且肯定學生的疑問,同時簡單介紹有關兩性人的知識。問題的答案不是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要利用這些問題,有效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獲得獨到的見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構建新師生關係,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應倡導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人格、知識以及能力方面得到和諧發展,讓學生轉變成終身學習者和自主學習者。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探求生物知識,充分發揮創造力,學生不再是教師的聽眾,更不是課堂教學的配角,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將增強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並將提升學生髮散思維作為根本,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個人空間,並且尊重學生的人格、愛好以及個性,秉持著友善、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及關懷,讓所有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都可以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和學的過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營造一種寬鬆自然的教育環境。如在《測算和採集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實驗教學時,初中生物教師可以親身融入實驗過程,並且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居民住宅小區裡面的塵埃是否少於煤樓?”“樓層越高是否塵埃越少?”“室內塵埃是否少於室外?”“雨後空氣裡面的塵埃是否少於雨後?”然後和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問題。等到學生測出結果後,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結果的興趣,然後主動分析、解決問題,最後獲得結論。當處於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能暢所欲言,自由抒發自己的意見,同時敢於糾正其他學生的想法,經過探討之後獲得最佳方法,實現提升學生髮散思維的目的。

  四、合理設計練習,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不能完全依照常規,而是要尋求變異,從多個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分析相關材料資訊,透過各種方法、途徑深入分析並且解決問題。部分練習題的訓練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能夠透過串聯知識,實現舉一反三以及觸類旁通的教學目標。習題設計的方法有:首先,一題多變。使習題裡面的情節、條件以及問題發生敘述形式、擴縮、比較以及順逆的改變。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情況下,從不同角度瞭解問題;其次,一題多議。教師可創造問題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各個方面的技能以及經驗,並且組織學生議論,產生思維撞擊。如對於“為什麼子女會和自己的父母比較相似”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如基因怎樣控制性狀、什麼是基因、人體基因和DNA之間存在什麼關係等。

  五、結語

  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工作時,教師應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注重開展實踐活動。同時,教師還需進行探究型教學,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慧.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成功(教育版),

  [2]庫裡曼考開.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

  [3]唐述亮.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J].東方青年教師,

  [4]凌麗紅.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J].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2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革,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應試教育中,教師採用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卻不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效運用問題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培養起到很好促進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生物學習水平。

  關鍵詞:初中生物;問題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初中生物學科對於初中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他們在這一學科中能夠更系統全面地瞭解有關生命科學的知識,他們在對這門學科感到好奇的同時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的問題,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只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既定的知識進行灌輸,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一方面,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空間,另一方面,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也不能夠有良好的平臺進行提出和解決,這就導致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比較低,學習效果也很難令人滿意,而問題時教學模式的提出,則能夠讓教師利用有效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鍛鍊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學生生物學習水平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掌握運用原則,構建科學課堂

  問題式教學模式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任何人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問題的設定,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一些原則,提高教學的科學性。首先,教師要明確在生物教學中,問題的設定要以生物學科為主。問題教學模式以提出問題為開始,以解決問題為結束,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與問題息息相關,所以“問題”的設定是該教學模式的重點內容,好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熱情,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好地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在問題解決之後,學生對於很多知識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而不好的問題則會在一開始就讓學生失去探究的動力,並且也無法在問題中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在設定問題時,教師要結合“最近發展區”的相關理念,提出能夠被學生接受,與學生的學習觀念更加符合的問題,從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和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生物知識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絡,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其次,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科學探究為主,很多時候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時,為了加快教學程序,就只是將問題進行簡單的剖析,然後就公佈了問題的答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所以得到的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問題式教學模式主要就是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獲得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究空間,並且讓學生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更好的探究,比如可以遵循“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這個順序進行科學的探究,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有邏輯的進行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後,在問題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解決問題主要是為了進行知識的構建,透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討論,進一步鞏固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教師可以透過多變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百豐富的生物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注重應用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問題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對問題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但是如果教師應用不得法,就無法發揮這一教學模式的最大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科學有效的應用方法來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式的課堂匯入,從課堂的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一個問題的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之中,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食物和水在我們的身體中進行分解,為我們提供必要的能量,讓我們得以存活和生長,那麼植物是透過什麼獲得能量進行存活和生長的呢?學生們也紛紛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這樣從一開始學生就非常明確要探究的問題。其次,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問題只由教師提出,那麼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就會十分的片面,實際上,學生的思維都是有差異的,因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不一樣,對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才能夠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所以教師要透過引導幫助學生積極的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並說出自己的見解。比如,在學習“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最想知道哪些相關的知識內容,有的學生提出,動物的運動方式有哪幾種?有的學生則問,動物是怎樣運動的?有的學生問,動物運動會像人一樣形成肌肉嗎?學生們的問題多種多樣,也為課堂增添了很多色彩。

  3積極鼓勵評價,最佳化教學課堂

  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問題的探究中經常會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這是他們主動思考的開始,教師要積極鼓勵他們進行想法的完善和實踐能力的加強,而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盲目的評價學生的想法,這樣會打擊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教師也要積極的轉變自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知識庫,給學生提供知識的解答,啟發學生運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最佳化初中生物教學課堂,讓學生能夠在問題式教學模式中取得更好的成長。

  4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積極運用問題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問題中獲得更好的成長。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科學的原則和有效的方法,最佳化教學效果,讓初中生物課堂成為學生們探究生命色彩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趙小云.也談關於“中國式的問題解決教學”[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3).

  [2]尹娟.如何解決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理科考試研究,20xx年18期.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3

  摘要:本文從傳統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接著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去幫助初中生物教學,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一、傳統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採取材料不適

  很多初中教師在上到新的課程時,為了能夠更好的帶學生領入新知識點,都會尋找一些事情或人物去代入。例如在上到“眼與視覺”時,有個教師找了一個關於得了癌症的青少年在去世後捐獻出自己眼角膜的影片,可是整個影片絕大多部分都在敘述這個少年和癌症抗爭的過程,最後的捐獻眼角膜只佔據了很少的一部分。雖然說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義,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東西,但是對我們生物課堂來說,利用這部片子進行課題的引入就有些牽強了,因為學生在看完整個影片後也會對這位少年的感到感動同情等等,而並沒有對眼睛構造,功能有所瞭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還不如找一些直接描述眼睛的記錄片,直觀清晰的能讓學生看到眼睛的構造和功能。所以,有些時候教師選擇的材料也很重要,不應將其當成一節思想品德課,在深化主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與學科之間密切的聯絡,否則的話,整個教學內容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好。

  2.學生的紀律問題

  我們知道生物這門課,很多時候都需要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一些東西。但是由於初中生處於一個對新鮮事物及其好奇的階段,所以,在上到一些關於新奇事物的時候,學生可能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上面,而把上課的內容拋之腦後。比如說在講到“昆蟲”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將昆蟲和任務分別分發給個小組,但可能很多學生只顧著把玩昆蟲,而不重視教師佈置的任務,這樣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讓學生學到東西。所以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紀律管理,不準學生嬉戲玩鬧,甚至還可以引導幫助他們將活動順利完成,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學好生物。3.教學方式豐富性不夠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在我國的大多數的初中,生物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都是在課堂上教學這一種,無論上到什麼內容,都是教師對著課本和學生說複述一遍,毫無營養,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也提不起對生物的學習興趣。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探究活動是很重要的,教師有時候帶著學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觀察大自然領略生物之美,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生物課堂的一些建議

  1.利用初中生好奇的心理

  前面說到,初中生處於一個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好奇的年齡段。我們也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好奇心理,來激發他們對生物的興趣。例如在上課前後上課後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給學生留下個懸念,不告訴他們答案,他們好奇只能透過認真閱讀課本或者聽教師講課才能回答他們內心中的疑問。教師也可以講解一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動有趣的生物學現象,學生對這些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特別有感觸,所以會不自然的被教師吸引,也有了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2.合作與交流

  合作與交流不僅僅可以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也可以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對一些自主探究類的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讓他們互相合作完成,教師可以在一旁協作指導,完成之後要重視交流和總結,這樣每個學生才會都有進步。講臺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學更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也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合作完成的,如果全部都只靠老師一個人,那麼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將生物這門課教好的。教師要和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他們的難點採取一定的措施,學生也要主動詢問教師問題,上課時間有限,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只要學生和教師合作好了,整個初中生物教學過程將是一個極其輕鬆並且愉快的過程。3.開展戶外活動生物這門學科比其他任何學科都更需要開展戶外活動。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率,教師在上到一些特定的章節的時候,可以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去尋找生物,觀察生物。一些探究活動,更應該帶著學生去進行,讓學生感受到生物是一門實實在在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課程。例如,在上到“種子的萌發”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野外確定目標,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讓他們週期性的對自己找到的目標進行觀察記錄,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種子的萌發過程,這對他們進行這一部分的學習具有重大的幫助。總之,想要將初中生物教學做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但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對生物這門課程的深入瞭解。做好初中生物教學對學生個人,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生物學科都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蔡記花 單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何思佳《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點分析》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xx(35)

  [2]張書霞《初中生物教學之我見初中生教學》快樂閱讀20xx(10)

  [3]武治國《初中生物教學之我見》關愛明天20xx(2)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4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學能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在此背景下,教師要使學生各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則必須落實到生物學教學的基本任務當中。

  而新課標下中學生物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一方面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透過向學生滲透生物新課程標準下體現的基本觀點,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使知識性和思想性相互滲透,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由此可見,教師只有重視了生物課的思想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完成生物學教學的基本任務。身處農村,作為一名初中生物學教師,怎樣才能很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完成生物學教學的基本任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教師必須明確生物新課標所體現的基本觀點

  比如在講述“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部分內容時體現了生命的物質性觀點,即細胞、組織、系統、生物體,而細胞是由各種化學元素所構成的。在講述“消化和吸收”時,小腸的長度可達成 5-6m,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並且在小腸的內表面還有許多環形的皺襞和小腸絨毛,這種結構可以使小腸的吸收面積達到200㎡以上。這種結構使得小腸成了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這體現了生物體的結構決定其功能並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在講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時,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比如竹節蟲的體形與竹枝非常相似,稱為擬態,這能有效的躲避敵害,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充分闡述了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物盡天擇,適者生存”。當然新課標下中學生物學體現的基本觀點還有許多,如對立統一、整體與區域性、一般與特殊等。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這些觀點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將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2、分析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校本身條件,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傳授生物學知識和研究方法

  透過學生對基本觀點的理解,完成了生物課的思想教育功能後,教師的重點轉移到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和對生物學研究方法的運用。這直接體現了新課改的意圖和新課標的貫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這個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農村的初中學生居住地分散,所接受的小學教育層次不一,理解接受能力差距較大,並且大都沒有學過自然、地理等科目,對生物學的理解僅限於語文課本上的介紹。另外,農村中學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教學裝置嚴重落後,如沒有學生住宿樓,沒有多媒體教室,連幻燈機都是破爛不堪等。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學生每天走很長時間的路到校上課,沒有足夠的課外時間進行各種探究活動,對知識的理解將侷限於理論……這一切為初中生物學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難度。但農村中學生也有自己的優勢:居住於大自然中,每天都與各種生物打交道,對生物有熟悉感,對各種生物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也為鄉村教師的生物學教學奠定了基礎。作為農村初中生物學教師怎樣面對這些不利條件和有利因素,讓新課程理念、新課標精神落到實處 ,筆者作了如下探索。

  2.1構建和諧的生物學教學課堂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明知學習十分重要,但卻不願意進入學習狀態,不願去接受學習任務;強迫其學習,又會讓其產生逆反心理。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要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必須要求教師打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優美和諧的教學環境應該是充滿情趣和歡樂,盪漾著問題和好奇,洋溢著詩意和鼓舞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會收起到雙贏的效果。這種環境中充滿了民主、平等、寬鬆、寬容、賞識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大膽的自主討論、合作交流。教師要保持快樂的精神面貌,促使學生學習,從而能親師、樂學。求知需求永遠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學生求知慾的激發,離不開教師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在講到種子植物時,可以引用這樣一則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個白胖子。”學生聽了這則謎語,再聯絡到種子的結構,很輕易地說出了答案。教師再進行追問:“麻屋子”指什麼?“紅帳子”指什麼?“白胖子”指什麼?它們合起來叫什麼?經過這一過程,學生的求知慾得到激發,並對生物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2.2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催化劑”,當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後就會自主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要做的是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有趣、新穎、別緻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引出他們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願意學,喜歡鑽,自主地動腦筋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煥發起更高的求知慾,這對於他們形成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規律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在講“血液”這一節時,教師形象生動的將血細胞的三種成分比喻為“搬運工”、“修補匠”、“英勇的戰士”這樣做,便可使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授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形象逼真,產生很強的感召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在輕鬆愉快中傳授了知識。

  2.3利用學生熟悉生物的優勢,強化其親身體驗,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能夠做的探究活動,放手讓他們去做。比如“探究影響鼠婦生物的環境因素”,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制代用品,這樣可以消除實驗的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並使他們逐步形成了環保和節約的意識。

  2.4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

  在生物學的教學中,最常採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學生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因此採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可以很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將學生從單純地接受式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將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加者和導航員。按照這種師生組合,教師的主要責任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初中生物學教材中有許多探究的例項: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人的瞳孔大小的變化”、“測定反應速度”等。當然,除了探究式教學法外,還有其他教學方法:如例證法、類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綜上所述,在農村初中生物學的教學中,只要堅持新課改的精神,落實好新課標,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重視學生興趣和思想觀、價值觀的培養,就可以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就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15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到來,以興趣為內驅力的課堂教學也隨之而來,這就要求廣大一線教師告別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新角色發揮新作用。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我們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生物;和諧課堂;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中教師工作的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觀念,逐漸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約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死板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快樂學習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善於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大膽想象,敢於質疑,自主探索,從而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反之,教師在課堂上總是一幅嚴肅的表情和嚴勵的話語,學生望而生危,豈敢大膽質疑猜測呢?這樣的氛圍不但使課堂沉悶,而且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套上了無形的枷鎖。透過兩種學習環境的對比,我們清析地發現了和諧民主的課堂才是學生理想的課堂。以近視的形成為例,講到近視是因為物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所以看不清楚。有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視力形成要物像成在視網膜上才能刺激感光細胞產生資訊,既然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怎麼能成像呢,怎麼能刺激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呢?經過思索之後,我發現對於還沒有學光學知識的學生來說,這個問題提得十分精彩,而這個問題難度很大,學生又是難以回答的,這時我乘機把前面講視力的形成時做的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再給學生演示一下,如果我把成像的塑膠板往前移一下或者往後移一下,塑膠板上還是能成像的,但是像很模糊。也就是說,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是指清晰的像應該成在視網膜的前方,而視網膜上留下的是一個模糊的像。經過這樣的解釋,大家對近視的形成又有了更深的認識,提出的問題經過大家的交流合作後得以化解,提問的學生不僅自己獲得新知,也使其他同學獲得新知。很明顯他是非常愉悅的,從而更加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其他學生的求知慾。

  二、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發。初中生物學科包含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成、細胞的特點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視性。另外,初中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動手欲強。學科特徵和學生心理特點的自然統一,為生物教學提供了先天之本,但是這還需要教師先進的教學手段加以輔助。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採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利用ppt展現動物細胞的結構,採用動畫形式播放植物生長過程,演示花開過程等。透過學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生回答,教師糾正、補充的過程中,學生將新學知識潛移默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提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課堂生動化、民主化、和諧化,有力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初中生物教學激情無限。比如實驗活動,它是生物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氛圍的主要活動形式,它不但加深和鞏固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再如,校外教學也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以蚯蚓的生活環境為例,我帶領學生到田野裡和池塘邊尋找蚯蚓。透過尋找蚯蚓這一過程,學生自己總結出了蚯蚓喜歡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生活。由以上教學例項發現,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及大的推動作用。

  三、以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自主求知慾望

  初中生物是在小學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的過程。其教學設計必須得當,各個環節的知識層次也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學生才能逐次深入,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教程特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此外,為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到極致,徹底消除學生對生物學科的不良認識,教師應善於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如模擬、調查、資料收集和整理等,都可以納入課堂教學中來,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生物的奧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熱忱。

  四、以體驗式實驗橋樑,加強學生與知識間的聯絡

  初中生動手慾望強烈,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生物實驗是誘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項重要活動。但是由於大多實驗都是由教師發起的,往往會忽視學生的知識基礎的差異,從而造成部分學生理解實驗內容,而有些學生一知半解,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師要構建體驗式演示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加強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聯絡,只有這樣,實驗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效用。如《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一課,在這一課中,筆者匯入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道具:塑膠軟管、澄清的石灰水。實驗前提: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會讓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概念。實驗過程:第一步,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兩個燒杯,分別標號a、b;第二步,準備兩個氣球,一個用嘴吹另一個用打氣筒打,可以分別請兩個學生上臺演示;第三步,將用嘴吹的氣球透過塑膠管插入到1號燒杯的石灰水裡;第四步,將用打氣筒打的氣球插入2號燒杯的石灰水中;第五步,對比石灰水的變化。實驗結論:1號燒杯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混,2號燒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說明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如此,學生透過親身體驗,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更加深了對該課的認識,能夠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從上述教學案例可知,演示實驗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生物學科的魅力,使學生學會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應用能力,從而提升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總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善於深入學生心靈深處,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參考文獻:

  [1]單聯強.讓生物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天地[J].考試周刊,20xx(56).

  [2]趙杏利.淺論在中學生物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J];無線互聯科技,20xx(5).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