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燈機與投影儀、照相機、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3、瞭解望遠鏡的工作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透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等過程,加深對它們成像原理的解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2、勇於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並逐步樹立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3、透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幻燈機、投影儀和照相機等的原理。

  教學難點:

  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引入課題

  請學生回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學元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等引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1、老師結合儀器簡圖,先簡單介紹投影儀的構造:鏡頭、投影片、聚光鏡、光源和反光鏡等部分,再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幻燈片與投影幕上的像哪個大,哪個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為使銀幕上獲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燈片應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應如何調節投影儀?

  2、引導學生討論以上問題,並在黑板上畫出幻燈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3、老師結合儀器簡圖,介紹照相機的構造和原理:鏡頭由幾個鏡片組成,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是照相機的核心;膠片相當於光屏;鏡頭與膠片之間即為暗室(機殼部分),相當於像距。而其它內容:調焦、光圈、快門等可讓學生在課後閱讀書後材料,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照像時,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攝的景物大還是小?(2)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正立的還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麼辦法?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以上問題,並能畫出照相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5、顯微鏡和望遠鏡(重點介紹望遠鏡)

  三、歸納小結

  比較投影儀、幻燈機、照相機、顯微鏡、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四、佈置作業:

  課本第9頁1題、2題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2

  一、關於教材:

  1.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

  2.教材簡析:在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瞭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並且在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製作,即可使小組間形成適當的競爭,又可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後,能夠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個順序安排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慾,有利於下節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相對於舊課程安排先探究規律,再認識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更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與技能:(1)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成像特點,以及相應的物體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的意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透過自主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體會,瞭解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2)學生透過對比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成像特點,能描述實像和虛像的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透過製作模擬照相機獲得成功的愉悅

  (2)在觀察中增強對物理的興趣,在探索中培養科學的實驗方法,在小組合作中增強集體意識,鍛鍊團結協作的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透過製作模擬照相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透鏡成像的感性認識。

  (2)難點:透過觀察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像,對比、分析,歸納出他們的成像特點,並能區分實像和虛像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自主學習探索法、直觀教學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實驗探索法、觀察法。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分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小組探索實驗過程、小組歸納實驗結果。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在實驗的過程中,採用觀察法和歸納法,使學生養成一定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

  透過以上教學活動的安排,我將力求培養學生以下學習習慣:善於觀察、科學觀察、合作與分工、語言表達、資訊處理能力、準確記錄、提煉與歸納等能力。

  三、說程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我本著以活動為載體,運用教育教學形式活動化課堂教學四步模式“活動匯入、活動探索、活動昇華、活動延伸”,以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

  ㈠活動匯入

  我是這樣來設定導語的:同學們我們首先來參觀一個攝影展領略一下美麗的風光吧!(課件展示五龍口、王屋山、小浪底風景照片)同學們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美麗的風景?關於照相機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各小組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寫在卡片上),由一代表發言,比賽看哪一小組收集的問題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透過此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探索

  活動一:照相機成像探究

  1、調查初知:

  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大家對照相機都不陌生,照相機前的鏡頭相當於我們學過的什麼呢?光透過鏡頭後是怎麼成像的呢?照相機的原理是什麼呢?物體在照相機中成的是什麼像呢?

  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關於照相機的知識,透過調查初知,瞭解他們知識掌握的多少,避免重複教學,明確下一步的教學方向,也讓學生體會到做為資訊源和資訊釋出者的喜悅和自豪,激發他們以後在這方面做的更好。

  2、實驗探究

  此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件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課件展示:照相機)認識照相機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製作模擬照相機並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課件展示:觀察內容和鼓勵語言)。此活動旨在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驗中教師只是在其中巡迴,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但切勿隨意干涉,要充分體現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者地位。實驗觀察過後,要進行問題討論環節,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問題主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照相機成像的性質,做到有的放矢。對於實驗交流情況,教師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群體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活動二:投影儀成像探究

  由於投影儀在教室運用較多,可以採用自主學習探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投影儀原理圖進行探索式學習。認清構造後各小組利用手中的幻燈片在投影儀上成像進行觀察研究。(課件展示:觀察內容、鼓勵性話語)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講解,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規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活動三:放大鏡成像探究

  放大鏡對學生來說不陌生,可以使用觀察法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鏡閱讀課本上的文字,進行觀察。(課件展示:你看到什麼像?)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成像的特點,並且總結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用放大鏡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如果我們現在手上沒有現成的放大鏡,我們可以用什麼來代替呢?旨在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這樣的設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總結,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學生學習了三種生活用具的成像特點後,發現同樣是凸透鏡,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點,引起學生進一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慾望,為下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活動四:實像與虛像性質探究

  主要採用觀察實驗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學生比較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從不同點中初步認識實像與虛像特徵和區別。最後透過課件展示凸透鏡成實像、虛像,加深認識實像和虛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動昇華

  設計一組練習(課件展示)採用學生分組強答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掀起課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幫助教師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學生鞏固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動延伸

  緊扣教學目標的觀察實驗活動結束了,但很多學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機的問題,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不能得到解決,為此我將透過兩項安排來達到將活動延伸到課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園區域性專業網讓學生自己在網上查詢;二是鼓勵學生在課外參加攝影小組,用所學的知識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讓活動融入每個學生的生活中,體現“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書設計:

  §3-2生活中的透鏡

  一、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二、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三、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四、實像和虛像的區別

  透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課後反思:

  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不是過多地干預,過多地束縛,過多的包辦代替,充分放手,多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自行探究中獲取真知。

  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後,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三、改變學習方式,透過探究空間的創設,同學們懂得了學習不能被書本所束縛,要有問題意識體驗到了解問題要深入實踐,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動手做實驗和分析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擴大了視野和知識面文章引用自: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課題的要求:透過實驗,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2、本節內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礎,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等光學儀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透鏡對光的作用和凸透鏡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內容,本章所有內容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透鏡的實際應用,要求學生有所瞭解,並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價值的。

  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年齡在14—15歲,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勇於探究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已經有一定的歸納能力,能對較簡單的實驗現象進行歸納並得出初步結論。

  3、具備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圖呈現簡單的光學現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透鏡和一些光學現象,為本次課的學習內容打下了經驗基礎。

  設計思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現象匯入課題採用實驗進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學生真正懂得了透鏡對光線的作用,透過科學探究體會到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能成放大的像;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2.過程與方法

  (1)會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

  (2)會利用太陽光測凸透鏡的焦距;

  (3)能透過實驗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能根據透鏡對光

  線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創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成學生主動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

  (2)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3)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

  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

  教學難點

  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兩個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探究實驗法、講練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凸、凹透鏡、透鏡對光線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盤、光源、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刻度尺、白紙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複習提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瞭解的鏡子是什麼?(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那麼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等。

  2、展示眼鏡教師拿一副老花鏡和近視鏡讓學生觀察並提問:老人家戴老花眼鏡和年輕近視的人戴近視眼鏡,與前面所學的面鏡相同嗎?誰能說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鏡來看東西時的情境呢?

  3、教師講述像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一類鏡子,它們都是透明的,我們把它們叫做透鏡。用這些透鏡能夠糾正視力,只因為它們對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體是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凸透鏡和凹透鏡

  1、提出問題:什麼叫凸透鏡?什麼叫凹透鏡?

  2、整體感知: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讓學生認真觀察,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

  [師]透過觀察和討論,概括出它們的特徵.

  [生]透鏡有兩面往裡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鏡可以分為兩類.

  [生]一類是兩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

  [生]另一類是兩面往裡凹,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

  [生]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

  [生]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師]透過大家的觀察、討論和概括,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

  3、教師歸納: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薄透鏡:一般透鏡的兩個表面中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這種透鏡就叫做薄透鏡。

  [師]近視眼鏡的鏡片和遠視眼鏡的鏡片,它們是什麼透鏡?

  [生]遠視鏡的鏡片是凸透鏡.

  [生]近視鏡的鏡片是凹透鏡.

  [師]引導學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質都能做透鏡。[思考]

  ABCDEF

  屬於凸透鏡的是:A、C、D屬於凹透鏡的是:B、E、F

  (二)、認識主光軸和光心

  圖一兩球相交

  如圖一所示,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許多同學可能都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隻放大鏡正對著太陽光,再把一張紙放在它的另一側,調整放大鏡與紙的距離,紙上會有一個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處的溫度很高,如果長時間照射,紙會被烤焦,甚至燃起來。這個現象提示我們什麼?(放大鏡能把光會聚起來)放大鏡是凸透鏡,看來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那麼凹透鏡也能使光會聚嗎?下面我們就透過實驗來研究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師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盤、凸透鏡、凹透鏡來演示凸、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1)讓平行於透鏡主軸的幾束光射向凸透鏡,觀察光透過透鏡後的偏折方向(圖三)。

  (2)讓平行於透鏡主軸的幾束光射向凹透鏡,觀察光透過透鏡後的偏折方向(圖四)。

  圖三凸透鏡使光會聚

  圖四凹透鏡使光發散

  2、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凸透鏡又叫做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的作用,凹透鏡又叫做發散透鏡。透過光軸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四)、焦點和焦距

  實驗發現,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跟主光軸平行的光透過凸透鏡的光路圖如圖五所示。圖中F表示焦點,f表示焦距。凸透鏡的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