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通用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能在實物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軸對稱圖形。

  2、透過觀察、操作活動,培養學生探索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對稱的美。教學重點:

  認識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能識別軸對稱圖形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紙、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現象引入教學

  師:談話引入:同學們,我昨天到眼鏡店看到了一副眼鏡,請大家幫我看一看,我要不要買呢?(用課件出示一副不對稱的眼鏡圖片)

  學生彙報:不買,因為兩邊不一樣,不對稱??

  師:大家都說眼鏡不對稱,到底怎樣才是對稱的呢?可以用手比劃一下。

  生:比劃兩邊大小一樣就是對稱的了。師板書:兩邊一樣

  師:這兩幅中買一個可以嗎?看來眼鏡我得選一個對稱的才行。感謝同學們,真會出主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對稱”的數學知識。板書:對稱

  二、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欣賞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課件出示圖片:外國國旗、臉譜、飛機?)

  師:春天來了,同學們都喜歡外出放風箏,看這兩隻風箏圖,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呢?生:左右一樣,都有翅膀。追問:左右兩邊的翅膀長得怎樣?

  師:再看下面幾張圖,它們有著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對稱的,兩邊都一樣。

  師:說一說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的對稱現象嗎?教師裡有嗎?

  生:舉例?

  師:生活中的這些對稱現象,把它的形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就是圖形。我這裡請來了幾個圖形,認一認,(衣服、樹、葫蘆、箭頭、醫院十字形符號。)

  師:請問這些圖形是對稱的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追問:你能用什麼方法,動手證明它們是對稱的?可以動手摺一折。

  師:衣服這個圖形,誰來證明?(請生操作)

  提問:你用的什麼方法?(生:對摺。)

  怎樣對摺的?(生:左右對摺)

  然後你看到了圖形的兩邊怎樣了?

  (生:重合了,一樣,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還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師:我用這四個字表示你們對摺後看到的。板書:完全重合

  示範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對摺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師:下面再請4個同學用對摺法,折一折這4個圖形。依次說一說??。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邊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對稱的。

  小結:同學們真棒!像這些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數學上叫:“軸對稱圖形”。現在你知道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圖形嗎?(生: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師:我這兒還有一個圖形,紫金花形圖片它是對稱的嗎?用對摺法試一試。(生:示範對摺後,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對稱的)

  三、認識“對稱軸”

  師:剛才同學們把這些圖形對摺後,中間都留下了一條直直的摺痕,這條摺痕剛好

  把這個圖形怎樣了!(生:分成兩邊一樣了)

  師:可以把它分成左右兩邊,上下兩邊,斜著的兩邊一樣了。我們也給這條摺痕取一個數學名字:“對稱軸”

  師:衣服的對稱軸,我們用虛線把它畫出來,畫的時候,要超出圖形的兩端,這樣就更容易看到摺痕所在的位置了。師依次畫出每個圖形的對稱軸。指出紫金花圖沒有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四、練習鞏固

  1、找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指一指

  2、找出軸對稱圖形,對的打“√”,錯的打“×”。

  3、數字、字母、漢字也可以寫成對稱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車,銀行標誌也是對稱的。

  小結提問:透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生:略)

  五、實踐操作

  我們已經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一張白紙,你們能運用對稱的知識用這張紙剪一件衣服嗎?請大家跟老師一起來完成,好嗎?

  (1)、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

  (2)、畫一畫:在對摺的紙上畫線。

  (3)、剪一剪:沿著剛才畫的線剪一剪,會剪出一件上衣的圖案。(出示課件)(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圖形嗎?如:松樹、桃心、葫蘆等。

  (1)、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剪一剪,選擇松樹、桃心、葫蘆三種圖形中的一種,看誰既會動腦又會動手。

  (2)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六、課堂結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可以看見軸對稱圖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圖形,我們的生活才會裝扮得這麼美麗。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張貼學生及及教師的剪紙作品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2

  一、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全體數學教師的教材鑽研能力,培養教學骨幹,更深入的開展課題(數學優質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教師們能一展自己的風采,學校特舉行此次數學教學設計比賽。

  二、參賽要求:

  1、參賽物件:以個人為單位,40歲以內青年教師參與。

  2、比賽內容:為做到公平公正,參賽教師將抽取現任年級本冊教學內容作為參賽內容。內容由評委選擇確定,即從每個年級選擇五至六個教學內容,再由各年級備課組長抽籤確定本年級具體內容。

  3、比賽時間定於第八週星期二下午2:00開始,地點階梯教室,比賽時間為一小時。

  三、獎項設定及評審辦法

  本次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四、賽評委名單:

  劉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評分標準:

  見附表。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瞭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徵,熟記口訣,並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3、透過多角度的練習,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師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圖

  教師:這是同學們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都拼成了什麼?

  教師:拼一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怎樣列乘法算式?你能編一句乘法口訣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個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師:拼兩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對應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訣是什麼?

  教師繼續完成相應板書。

  教師:像這樣,同學們能根據這7個圖案試著編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訣嗎?

  2、編制口訣

  開啟課本72頁,嘗試在書上填寫。

  3、全班交流

  (1)彙報,並上黑板寫

  (2)根據學生彙報,課件出示7的乘法口訣。

  (3)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說一說哪個算式可以表示拼4個圖案所用的拼板的塊數?相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

  拼6個圖案需要幾塊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根據這句乘法口訣你能聯想到哪個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表示什麼意思?

  “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為什麼只能計算一道乘法式題?

  二、記憶口訣

  1、剛才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大家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下面請大家拍手齊讀口訣,讀後讓學生自己記憶口訣。

  教師:你認為7的乘法口訣中哪句容易記?為什麼?

  教師講述動畫片中的情境,讓學生尋找7的乘法口訣,並運用聯想記憶口訣。

  教師:看,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語也能幫助我們聯想到乘法口訣。

  2、7的乘法口訣還有什麼特點?

  從上往下觀察,口訣中的第一個數依次多1,第二個數都是7,積依次多7。

  教師:為什麼積依次多7?

  讓學生利用發現再次記憶口訣,之後再進行對口令的遊戲。

  三、靈活運用

  1、看算式說口訣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現象和故事與7有關呢?

  (1)算七星瓢蟲身上的點。

  (2)算詩的字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本週經典誦讀古詩,你們會背嗎?學生齊背。

  這裡有7嗎?你們知道詩中一共有多少個字嗎?怎麼想的?

  教師:每句7個字,所以又叫“七言詩”。

  教師:加上題目一共有幾個字?怎樣列式?

  (3)編一編

  1個矮人1頂帽,7個矮人7頂帽;

  1個矮人2件衣,7個矮人()件衣;

  1個矮人3條褲,7個矮人()條褲;

  1個矮人()雙鞋,7個矮人()雙鞋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絡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複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於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徵;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麼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裡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後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討論:塑膠薄膜的面積相當於什麼?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於什麼?

  ⑶分別怎麼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膠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麼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麼?(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著拉出水面8釐米,水面下降4釐米,你能想到什麼?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釐米,你又能想到什麼?怎麼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麼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們的關係。

  難點:克和千克質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課件,2分的硬幣,黃豆,天平,兩袋500克的鹽,檯秤,自己帶來的小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想知道今天在超市裡發現了什麼數學知識嗎?仔細看看。(課件出示:教材第100頁情景圖)

  生1:他們都在討論跟質量有關的話題。

  生2:從圖中知道5個蘋果重1千克,一壺豆油重5千克,一包餅乾重110克……

  師:生活中物體的質量經常用到,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和“兩”,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髮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絡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師: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發現這些比較輕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單位的。

  師:是啊,我們一般用“克”作單位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克”是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g”來表示。

  師:那麼對於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什麼來稱量呢?老師告訴大家有一種稱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裡用天平稱一稱你們身邊的什麼物品重1克?

  學生在小組裡測量較輕物品的質量,尋找重1克的物品,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說一說小組測量的結果。

  (1個2分的硬幣重約1克)

  師: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輕?(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做一做”)

  指定學生回答,並適時作出評價。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比1克輕?

  生1:一塊小橡皮比1克輕。

  生2:一根頭髮比1克輕。……

  2、教學例2。

  師: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質量超過1克,甚至更重,那麼對於比較重的物品,我們常用什麼作單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課件出示:教材第102頁例2上面的圖)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覺得應該是用“千克”作單位稱量比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蘋果重25千克,我也認為是用“千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

  師:“千克”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kg”來表示。

  師:仔細看看,蘋果的箱子上寫的是“淨含量”,什麼是“淨含量”呢?

  生:“淨含量”是指這箱蘋果的質量,不包括箱子的質量。

  師:對,生活中經常用到“淨含量”這個詞,它是指桶裡、箱子裡的物品的實際質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舉例說一說。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鹽一包重500克,兩包食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

  師:那你覺得“千克”和“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1千克=1000克。

  師:誰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單位的秤有哪幾種?

  生1:我在超市裡、菜攤上見過的有電子秤、檯秤。

  生2:我在體檢的時候見過測體重的體重秤。

  生3:我在實驗室裡見過彈簧秤。

  師: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細看看圖中這些指標分別指著幾,告訴大家所稱物品有多重。(課件出示第102頁例2下面的圖)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體重是23千克。

  師:請在小組裡合作交流,稱出質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學生在小組裡合作交流,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彙報,完成教材第103頁“做一做”第2題,填寫好表格。【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絡生活、貼近生活,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地學習新知識】

  3、在裡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斷對錯。

  一個雞蛋約重50克。 ( )

  小明今年7歲,約重20xx克。( )

  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鹽500克,兩袋這樣的鹽重1千克。( )

  三、總結提升:

  師: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麼?

  四、作業佈置:

  教材第105頁練習二十第3題和第106頁第8題。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本提供的具體情境,探索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迴圈小數。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初步瞭解迴圈小數的意義,迴圈小數的讀寫方法,透過生活例項、實踐、觀察、分析達到認識理解並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創設綜合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迴圈小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請同學們集中精神聽錄音,想一想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生:咔嚓,咔嚓……重複的出現。

  同學們,請觀察這是什麼圖片?(出示自然界水迴圈的動態圖片)

  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像水一樣的不斷出現的迴圈現象?

  生舉例

  師:講的好,同學說的都對,你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其實我們數學中也存在著這種有趣的迴圈現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數學中的迴圈問題?

  二、自學探究,發現新知

  (一)、認識迴圈小數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現在我們來一組有趣的做題比賽(電腦出示)每組完成一題,看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每組選一名代表黑板來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儘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計算。在算中讓他們去感知去體會“無限”與“有限”,“迴圈”與“不迴圈”的數學現象。

  教師評出冠軍組,待學生髮現不公平後請同學說出其中的道理。

  2.討論:

  ①第(2)(3)最難在哪兒?如果繼續除下去,會是什麼樣子的?

  ②商為什麼會重複出現?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教師隨著學生的彙報課件演示導致除不盡的原因是餘數重複出現,商也依次不斷出現。那你怎麼表示這種情況的商,省略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你能寫出幾個像這樣的小數嗎?

  像這樣的小數,叫做迴圈小數。(板書課題)

  3.總結迴圈小數的定義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幾個迴圈小數的小數部分看看他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不同點?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組人商量一下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不斷”,“重複出現”,“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從某一位起”引導學生概括出以上特點。

  由學生概括出迴圈小數定義: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迴圈小數4.小結:同學們真不簡單,老師把你們總結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個概念默記在心裡。

  5.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定義判斷下面的小數哪些是迴圈小數?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

  剛才我們認識了迴圈小數,迴圈小數有自己的寫法,請同學把書打到27頁,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麼?第二種寫法比第一種簡便

  寫出板書中的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

  (三)認識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

  看板書中的迴圈小數,他們小數的位數是怎麼樣的?

  像這樣小數部分是無限的小數,你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那麼黑板上(1)和(4)中他們的小數位數怎麼樣? 誰願意到黑板寫出什麼是有限小數

  (四)小結

  剛才我們透過研究發現,原來數學王國也有迴圈現象,那就是迴圈小數,接下來我們繼續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四.強化練習,促進內化

  1.比較大小

  2.把下面的三個數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

  3.判斷正誤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迴圈小數,從你們的姿態、眼神及課堂反應中,老師感覺到這節課同學們聽得非常專心,那麼誰來說說,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課後反思

  迴圈小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上期教學內容,是一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透過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學生對“迴圈”、“無限”等過去沒有抽象的認識。我就採用學生熟悉的火車聲音、自然界水迴圈這一現象,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狀態,並對這幾個難懂的詞有了初步的認識。透過比賽誰先求出商,讓學生在不公平的“除盡”與“除不盡”的比賽中發現問題,初步感知有限小數,無限小數,迴圈小數這種數學現象,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數學知識只有透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節課透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迴圈小數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與合作交流,創新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知。再透過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和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以及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閱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和練習設計配套。用多媒體出示迴圈小數的相關知識點和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能根據小學生直觀——半直觀——抽象——概括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運用新知,解決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再透過討論、師解、生自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透過回顧,思考,弄清本節課所獲得的新知識,在大腦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掌握知識要點對所學知識得到了及時的鞏固、提高、昇華。

  附 :板書設計

  迴圈小數

  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著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數叫做迴圈小數。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數 無限小數,迴圈小數。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透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採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透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釐米用在這裡都不合適,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著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彙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麼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麼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量完後學生彙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

  3、填空:

  5分米=( )釐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釐米=( )分米2米=( )釐米

  四、課堂作業: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釐米=( )毫米( )釐米=5分米6分米=( )釐米

  100毫米=( )釐米( )分米=4米60毫米=( )釐米

  3釐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透過角的度量的學習培養學生應用工具進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在對角的具體量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圖形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步驟。

  難點:量角器測量角時內外圈的選擇。

  教學流程

  1.匯入

  根據遊戲“憤怒的小鳥”,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平時玩遊戲的時候,是調整什麼才能打到小豬呢?讓學生初步對於角度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並在黑板上畫出在遊戲過程中,發現會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學生提問:對於兩個角來說如何確切的知道它們之間差多少呢?繼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角的度量。

  2.新授

  (1)學生根據之前學習過的經驗,會用三角板先測量角的大小,但是會發現這種方法還是不能具體知道兩角之間究竟相差多少。

  (2)透過多媒體展示出角被平均分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寫作1°。從而引出角的度量單位。

  (3)指導閱讀:讓學生觀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學書本上第18頁下半部分的內容。

  提出要求: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關於量角器你知道些什麼?

  班級反饋對量角器的認識。(多媒體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圖片供學生交流使用)

  提問:量角器上有角嗎?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數的角,並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頂點。

  讀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數。

  多媒體課件顯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讀內、外圈數的角都有)

  (4)請學生動手嘗試用量角器量出書上∠1的度數,並在小組裡說說是怎樣量的?班級交流量角的方法。(學生利用實物投影講解自己量角的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量角的方法。多媒體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動態步驟。(每一步在關鍵部位閃爍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線和角的任意一邊重合

  ③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是角的度數

  ④量角器上有兩條0刻度線,一條是內圈的,一條是外圈的;0刻度線在內圈,度數就讀內圈;零刻度線在外圈,度數就讀外圈。

  總結“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它邊看度數,內外要分辨”。

  3.鞏固練習

  (1)測量課後第三題角的大小,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內外圈度數有誤、0刻度線沒有和角的一邊完全重合)

  (2)遊戲:觀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師隨便報出一個度數,學生利用胳膊來表現出這個角的大小。(雙臂張開代表180度)

  4.小結

  同桌交流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說出測量角的步驟是什麼?

  5.作業

  向家長介紹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並測量生活中見到的角的大小。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徵、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係,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透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麼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係?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慾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於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 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

  3、 嘗試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藉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併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透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對錶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釐米,寬為2釐米,面積是6平方釐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是12平方釐米;第三個……透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裡,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並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並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後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透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透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透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匯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裡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資料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透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三)小結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裡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透過鐘錶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裡,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資訊。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裡有多少?(課件呈現滿螢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透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透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裡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絡。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透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透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透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資料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2、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排列與組合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並初步感知它們間的不同,且能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透過相關的操作活動,能夠找出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4、培養觀察、分析、推理及比較(類比和對比)等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排列規律的過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順序地來計算組合、排列數,初步瞭解簡單事物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衣服卡片、學生練習紙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和貝貝一起進入有趣的教學廣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事先板書: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創設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組合問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要帶貝貝去遊樂園玩,既然是去遊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貝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麼衣服(點擊出示圖片例1圖(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電腦音問: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師:誰猜的對呢?(你們是不是猜對呢?)我們不妨一起來驗證以下,同桌合作動手擺一擺,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擺完後,用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紙表示出來。

  展示成果並交流:

  師:為了便於同學們表述,我們給這些衣服編上號。

  反饋:讓學生先反饋擺法,再反饋記錄法。

  評議。

  師:他們的搭配方法中,有重複的嗎,有遺漏的嗎?他們再擺的時候,是怎樣做到不遺漏也不重複的呢?

  師:簡單的說,他們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然後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再確定一件上裝,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很快就擺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樣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順序。

  師: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遺漏也不重複。

  師:然後他們按照擺法的順序,用連線法進行了表示。你們也是用連線法表示的嗎?有沒有不是的?其實,我們還可以編號組合來表示,如①A……你們為什麼都選擇用連線法呢?

  師:理解了擺法,學會了連線法,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3+3=6可以改寫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裝,3表示每件下裝有3種搭配方法。)

  師:剛才我們討論的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的情況,有沒有,思考的角度和他們不一樣的同學?

  (有,就讓學生上來用連線法邊說,邊記錄。)

  (沒有)誰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師:誰能一邊說,一邊用連線法表示出來?

  師:看懂了,舉手,好,他是先確定,……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組合問題

  等貝貝穿好衣服,媽媽也為她準備好了豐富的早餐,(看練習紙),有哪幾種飲料?哪幾種點心?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一種,一共有多少種選法呢?你能剛學會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誰想上來說給同學們聽?

  (3)評議

  師:他按照這樣的方法選一選,連一連,你們贊同嗎?大家都贊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這種方法好在哪裡呢?

  (他是先確定一杯飲料,與3種不同的飲料進行搭配,再確定一杯飲料,與不同的點心進行,這樣,以此類推)

  師小結:因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遺漏,不重複,而且速度很快。

  (4)會列式計算嗎?每個數又表示什麼意思呢

  (5)他是從飲料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嗎?(能換個角度思考嗎?)

  (4)取一張飲料圖放在練習紙上

  師:如果再添1杯飲料,那有幾種選法呢?

  師:這麼快,你們是怎樣想的?

  (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每種飲料都有3種搭配方法,所以4種飲料就有4×3=12種配方法。)

  師:啊,原來,用飲料的數量和點心的數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總的搭配數量。同學們學出點門道來了,那我來考考你們,再增加1種點心呢?如果有5種飲料,6種點心呢?

  3、3個數的排列問題

  吃好了早餐,就讓我們和貝貝一起出發吧?他們先來到遊樂園做個數字遊戲,(課件出示)

  用手勢告訴我,你認為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3位數?

  誰想的是正確的呢?(都認為是6個,有哪6個呢?)仍舊以同桌為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擺一擺,然後把你擺的數記下來。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

  (3)評議

  師:有重複的嗎,有遺漏的嗎?有順序嗎?他是按怎樣的順序擺出來的呢?

  師小結: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然後剩下的2個數擺在十位和個位,然後交換十位和個位兩個數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數,以此類推,得到了6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當他在確定百位上的數的時候,他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的?還可以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呢?

  師: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換個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師:看著這6個數,你能列一個算式嗎?說說想法。

  師小結:每個數擺在百位,都可以有兩個不同的3位數,3個數,就有3×2=6個不同的三位數。

  4、拍照中的排列問題

  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數字遊戲,可真有點累了,到開心屋去開心一下吧,這不,貝貝一家三口經過裝扮,變成了這三兄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開心時刻,當然要拍照留念,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呢?為了方便記錄,你們可以先給他們編編號。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

  5、比較例1和例2的異同,感受區別

  學到這裡,我們已經和貝貝一起解決了生活當中的4個問題,這第1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問題和順序無關,數字的排列和順序有關。)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開心嗎?為什麼開心?

  (四)完成課堂作業

  五、課後反思:

  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已經可以透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的內容。因為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上。

  本次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學生身邊的事例和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關衣服的搭配問題,讓學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動數字卡片找出不同的兩位數的活動;在例2中安排了學生用數字卡片擺三位數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時的不同站位的活動。

  由於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所以我採取了讓學生動手實踐、同桌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從而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並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

  如教學例1時,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製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幾種穿法。接著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把各種穿法記錄下來,學生都用了連線的方法,所以我又簡單地介紹了羅列法。之後把練習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問題做為了鞏固練習,並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種飲料,將橫向擺放改為縱向擺放,以此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在學生順利完成後,又了進行了加深,將飲料逐漸增加至5種,飲料逐漸增加至6種,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抽象為抽象思維,從連線法抽象為計算法。又如教學例2時,也是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看看用三個數字卡片一共能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並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接下來讓每個小組進行彙報交流:你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麼方法記錄既清楚明瞭又不重不漏?最後對學生的彙報進行小結:不管是怎樣的擺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順序的記錄,就可以保證不重不漏。

  課程結束後,楊老師予以了細心的指點,在她的指點下,原本自己覺得混沌不開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課堂中沒有完成課堂作業本,顯然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存在問題,經楊老師點撥後頓悟:教學內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導到位,但練習在放手讓孩子完成後,略微指導就過,而我花了幾乎與新授等同的時間,細究原因,還是老師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沒能充分相信學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參要求,讓學生初步理解例1與例2的區別,即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但由於教學時間安排的不合理,以致於沒能讓學生經過討論而匆匆指名說說就收場了,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是不理解的。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透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符號感。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和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有趣的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1)師: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紅。週末到了,小紅的班上要組織一次遊樂活動,她想邀請大家去參加,你們願意嗎?不過小紅有一個小小的請求,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幫助她。

  師:既然是參加遊樂活動,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麼衣服。

  小紅的衣櫃裡放著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圖片),她可以怎樣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

  學生活動策略:

  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麼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呢?(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連線法。)

  ③組織學生討論:上裝的件數和下裝的件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麼關係?

  (2)媽媽為小紅準備了豐盛的早餐:

  飲料有:牛奶、豆漿

  點心有:蛋糕、油條、餅乾

  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小紅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學生活動策略:

  (1)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連線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闖五關。

  第一關:幫小動物組數

  教師出示三隻小動物手拿數字卡片的畫面,提問:用數字卡片4、5、6可以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策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數字卡片在數位順序表中擺一擺,並作好記錄。

  (2)各小組彙報後,教師指定幾名學生彙報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組數的規律。

  第二關:走路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從學校到少年宮有A、B兩條路可走,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C、D、E三條路可走。提問: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幾條路可走?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拿出課前老師發的線路圖,自己用筆畫一畫。

  第三關:足球比賽中的數學問題

  2004年亞洲盃A組有4個球隊參賽,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學生活動策略:教師請學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個球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比賽場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來。

  第四關:握手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畫有四位小朋友的圖片,提問: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四個人一共握幾次手?

  學生活動策略:每個小組選出四位同學實際做一做。

  第五關:佳佳的密碼箱。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佳佳的密碼箱中的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左邊有數字1、2、3,右邊有數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設好的密碼給忘了,她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在此題的基礎上拓展: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右邊的數字有5、6、7、8,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5、6、7、8、9,右邊的數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三、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四、機動練習

  如果老師想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照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思考,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師也參加進來,四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同學們課下思考。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