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

  本單元內容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的過程,學習本課時力求讓學生對該單元內容形成整體的認識,並逐步學會辨證分析問題的方法。《戊戌變法》這一課是第二單元較重要的一課,此時正是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的階段,中國逐步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這一課是較難理解的一課,維新派為了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1、在教學目標這一點,緊承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達到三維目標,又要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在“自學檢測”題設計的主要思路是:針對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同時開啟學生思路,在上新課前讓學生做準備,查詢相關的圖片與資料,為重點掌握“百日維新”內容打下基礎。

  3、運用學習小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說中學,在爭論中加深理解,效果較好。

  4、不足:學生對於戊戌變法的性質和影響還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學生其實是蠻想事的,聯絡到戊戌變法中的歷史背景是比較複雜,因為維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沒有實權,掌權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變法中又牽扯到封建勢力爭權奪利的鬥爭。有學生在課後還問到什麼是資產階級,這些學生看來是學進去了,這一點就是平時成績相當好的也並非知道這個概念,理解其內涵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

  一、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3

  學會展示―――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使我們愈來愈認識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的展示就是張揚學生的個性,透過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讓其展示知識的同時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展示出小組的成功、展示出班級的和諧與風采。

  但是我發現我們的有些學生不是太主動的展示自己,例如:在昨天8、2的一節課中,由於是複習課,所以我的問題是一個整合性較強的問題,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要求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要展示)可是,事與違願,不知是問題有難度還是其它的原因每個組總有那麼1-2個同學被老師或組長督促才“被迫”展示,雖然經過老師的“點撥”這些學生展示了,但是他們是一種什麼心態?高興還是壓抑?

  課堂既然是學生的,那麼對於他們而然,他們的展示應該是主動的、愉悅的、自豪的,應該是自我心靈的一次昇華,每一個學生只有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敢於表現自我,提高自己,才能鍛鍊能力。

  若想成功,必須學會展示自己!有時候,自己優秀的一面是靠自己來展示的。它,源於努力;它,是走向成功的伴侶;它,是通向理想彼岸的舟楫!

  學會合作―――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合作還是展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可是在昨天的抽測中,又讓我想到了很多―――

  考試的內容都是試卷上的,題目不難,有的組相對來說還可以,可是有的組組長和組員之間相差甚遠,當然也存在一些客觀原因,總之,我認為組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例如:最初小組劃分時,房建亮找到我說,他們組的同學如何如何的不聽指揮等,我給他提了一些建議並讓他結合實際情況學會合作,他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的探索、實踐,所以,很明顯他們組無論是上課、作業還是抽測都遙遙領先,這應該是真正的學會了合作學習吧。所以抽測成績無論那個層次的學生基本達標。可是有的組只是在課上的某些環節實行合作,還有可能流於形式,課下組內又“互不干涉”組長只是熱衷於自己的“事情”,這樣又怎麼能搞好合作學習?學困生不達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學會合作不僅僅體現在課堂,而且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當然小組合作學習並不是萬能的鑰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更為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髮展。,真是“紙上學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需躬行”啊。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4

  這堂課涉及到了國防知識,初二學生對軍事知識有一定的愛好,又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習本課內容的積極性很高。但學生掌握知識有限,理解問題往往從淺顯,認識問題也不夠深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生的特點。一旦課堂環節處理不好,問題要進行引導不好,很容易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探索教學模式,出現很多的問題與疑惑,但是這堂課用傳統教學方法來處理的話,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如果大幅度“放手”,有些知識學生又不瞭解,課的深度提升不上去,所以,經過反覆的琢磨與推敲,我在導課時,播放了1949新中國成立時的大閱兵,和20xx年建國60週年的大閱兵兩段影片,進行了對比,激發學生興趣。自主學習提綱用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學生10分鐘之內解決,因為都是很簡單的知識點,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環節不對答案直接分小組扮演角色海、空、導彈部隊三支軍隊,介紹自己軍隊的建成與發展,解決了知識點的落實問題。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知識拓展,用圖片、資料講解武器、裝備等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的名詞。合作題:新中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進行知識提升。用模擬戰場,進行知識回顧。

  但我在聯絡實際方面還不夠,在今後教學中還要多聯絡現實,關注學生興趣。用視屏導課消耗時間,影片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不如直接匯入課題。 課堂組織中,各組展示點評要改進,要求要明確,避免重複。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5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過程。《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歷史教學就應該努力去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相應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有以下三點。

  其一,設定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

  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

  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

  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力。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鑑》的目的就是為了“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鑑古知今。因此,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係,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儘可能地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影、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形成視聽衝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科技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實踐證明:要上好每一節課,教師應該在自己全部歷史教學活動中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並且要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鮮活起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學習課改精神,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去改進之,完善之。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6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迴圈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潛力提高的職責,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潛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透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上完歷史課後,感覺十分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持續用心狀態,之後,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搞笑,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必須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留意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取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十分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潛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齊,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用心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日的故事,而是在這天的嘗試中變化、改善。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一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7

  記得郭主任講過有關一個獵狗與兔子的故事,獵狗因為執行主人的命令去“盡力”追兔子,兔子為了逃命而盡“全力”的跑,所以最終兔子贏得勝利。由此我想的了我們的課堂。

  老師在課堂上都希望學生“動”起來,這也是看老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最終是看學生是“盡力”還是“全力”來學習。

  前幾天和音樂課調了一節課,我一進教室,有些學生很明顯感覺有些失落,我就和同學們交流了一會為什麼那麼喜歡上音樂課,我想關鍵是孩子們沒有壓力,並且可以放鬆心情,於是我就告訴同學們:“以後只要我們上課表現好,主動學習、積極展示,時間寬裕的情況老師是願意拿出時間來和同學們唱歌的。”孩子們歡呼起來,並且這節課上的特別順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也許是孩子們為了他們心中的願望而盡了“全力”吧,以前,也曾採取過其他的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盡人意。如和“量化”掛鉤,可是孩子們是被動接受的,這或許為完成某個任務而“盡力”吧。

  只有讓學生把課堂真真正正從心裡認為是自己的課堂,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相信我們的課堂會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8

  新文化運動主要講述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標誌→代表人物→基本內容→鬥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本人教後感到有以下感悟:

  在教學中我滲透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一切為了學生髮展”思想。目標定位明確,注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學習學生生活中的歷史,學習學生身邊的歷史,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歷史。在學習中滲透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價值觀、人生觀。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協作,提高交際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錯,課堂討論,營造氣氛,促進互動。

  1、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民主氛圍

  經過精心的預習準備,課堂上,教師先讓各小組的預習效果發言人展示一下預習效果,然後組織學生就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疑問(質疑),透過師生間、學生相互間的多向交流,瞭解問題的來龍去脈,解決問題並得出結論(釋疑)。

  “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與疑問是興趣的源泉。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要設法把學生置於“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隨歷史內容的展現,不斷髮現,經過思考獲得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絡。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輕鬆、樂觀、愉快的良好情緒,不僅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思維,充分發揮內在潛力。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合作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放開思想顧慮,無拘無束地與別人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使課堂教學活躍而高效。正如一位同事說的那樣:“在這堂課上,學生表現出了積極、快樂、輕鬆的學習狀態。”特別是關於科技利弊的討論,學生犀利的言辭、獨特的視角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讓我深深認識到,教師只有用這種極具挑戰意味的方法訓練學生,才會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也才會收穫更多意外的驚喜。

  2、靜思巧引、形成良性迴圈

  古人云:“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鍊成鋼。”我以為,”誘”在這裡體現的就是教師引領、指導的策略,“思”則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與學和諧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3、教師變主導為指導,彰顯學生主體參與地位

  採用小組合作法教學,教師就應該變主導為引領和指導,把課堂的主人翁權利還給學生,不要經常向學生暗示你心中所謂的正確答案,也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結論是什麼,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如果教師預先已有問題的[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結論,不斷暗示、提醒,那就意味著教師會把學生的思路向自己事先設定的方向推進,不僅學生難以提出其他看法,而且這種合作學習也很快變成了教師唱獨角戲,重新又回到原先那種一切由教師說了算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上去。

  當然,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不可能十全十美。小組合作學習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時間有時不充裕,學生知識準備不充分不足,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不足,合作學習的引導要到位適量增加趣味性的知識等等,同時也對教師的自身素質和人格魅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過去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先得自己有一捅水,但今天,我們光有一捅水是不夠的,還得有一池活水才行,否則,光靠那一桶陳舊的“死水”,很難經受得起新課程改革的考驗。如何才能給我的課堂注入生命的活水?我能否讓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擦出思維的火花?我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合作的快樂,感受發現的欣喜?我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抨然心動””浮想聯翩”或者“百感交集’?我想,只有把這樣的課堂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課程改革才能落到細節上,對於學生評價的質量才能有保障。

  新一倫課改為發展性課堂評價的實施提供了莊闊的平臺,也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探索空間。作為普通的一名一線教師,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我可以改變自己做主的課堂。我可以在“學中做,做中學”,把歷史小組學習紮紮實實地落實到自己的課堂當中去,讓它真正的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透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透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曆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透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以問題導學、幫學促成效學生自主學習時,基本上是依託《同步與探究》,但是大部分學生僅僅是按照同步上的填空在課本上畫畫,對於知識點缺乏系統性的總結與整合。甚至有些學生不清楚知識點所考查的問題。於是本週我改變了策略,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我把知識點整合成問題呈獻給學生,同時要求所有同學必須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並加強“將”對“兵”的監督、幫扶作用,並要求展示時首先由C類學生展示。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向著目標進軍,徘徊在學生間我看到“將”對其“兵”詢問著解答情況,指點著做標記,依然記得王彥偉對孫清華說“鄭成功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這就是對鄭成功的評價,你在課本上畫下來,在一邊寫上評價二字。”指點的多麼到位,我甚是欣喜。這節課自主學習的時間長了些,以至於預設的任務沒完成。但是以問題導學、幫學讓我深深感到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很有實效。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我們學校自從課改以來,老師們為了打造高效課堂,一直在不斷實踐著,也就是課堂上解放學生,讓學生充分的張揚其個性。其間,有些老師也提到學生的積極性比以前提高了,可是總感覺整體上還是不夠,尤其在最近聽課與自己的上課中感觸更深。

  課上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展示的過程中能積極的參與進來,並且能提出問題,也能對其他同學的展示進行點評。但是有些同學還是積極性不高,我們認真審視一下有些學生為什麼缺乏興趣,往往會從我們教師身上找到原因。教師知識面狹窄,課堂上學生的求知慾得不到滿足,使學生喪失興趣;教師忽視課堂激勵評價的作用,不能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的條件,學生難以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喪失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等,所以,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充分的備學生。

  有人說過:“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金錢,他只是失去了一點點;如果失去了毅力,他就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失去了未來整個人生。”因此,我們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要探究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高效。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剛剛接了八年級歷史,針對實際情況,不斷思考:怎樣才能提高效率。

  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巴班斯基指出,最有效、包羅永珍的教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每種教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這是普遍的教學法原則。他認為,在選用教學方法上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巴班斯基的這一觀點,實際上是指出了運用教學方法的真諦所在。

  教學是一種具有複雜性的活動,“掌握教學的藝術,其困難和複雜性產生於各種各樣需要人們制定決策的複雜情境,因為教學正在這種情境中進行。”作為一線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的過程時,就要具體分析教學的實際情況,以確定最為適當可行的教學策略,而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認真考慮教法的適用性問題,尤其是要著重思考以下三個方面:是否適合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學。是否適合教師的教。

  總之,教法的運用是有規律可循的,也是靈活多變的,這正是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很值得我們的教師來探索。注重教學方法的適用性,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才能發揮出教法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1、各個環節完整,尤其突出“善習”(15分鐘課前習,10分鐘課中習)和“善學”(自主閱讀5分鐘,交流討論5分鐘)二環節;

  2、點撥到位(透過老科學家的信件內容和批示內容認識實施863計劃的必要性);

  3、學生參與課堂積極,充分體現了主體性(自學、交流10分鐘,發言人數15人次以上);

  4、時間安排恰當,“收口”用時2分,正好下課;

  5、注重課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語言鼓勵、掌聲表揚、不斷糾正學生站姿、聲音、表情等)。

  但經過教後反思和集體評課,發現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並不似表面那麼完美。問題主要有:

  1、課前”習舊知”——“三次科技革命”沒有達到最佳預期目的,學生的“興奮”未充分激發出來,這裡可以再設計幾張對比照片。

  2、“善學“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後“質疑”只有一個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會,是否存在其他同學不懂裝懂現象?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這裡可以增加一個“學生展示”,展示“基礎知識”的掌握,側重提問中下等學生。

  3、開發的課程資源——863計劃成就,只是八頁圖片一閃而過,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好奇“發問”的能力,說明教師的引導依然不到位,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這裡可以播放的慢一點,留一點時間給學生髮問,也可老師設問,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4、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認識科技重要性,也沒有讓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認識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圖片放映後設計一個思考題:面對863計劃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