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育的智慧》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

  拿出擱置了許久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翻閱此書,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我們教育實踐工作者更關注方法,而存在著忽視方向的傾向。老師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的發展,更談不上對於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關照;老師們對具體的方法更感興趣,對於理論的學習比較輕視,這在很大程度上侷限了我們教師的發展。如果我們總是隻顧埋頭趕路,我們怎麼可以欣賞到天空的廣袤和美麗?”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來,我從沒有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思考過。只知道努力學會各種教書的方法,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謂的方向,在我認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僅此而已,朝著自己所預期的目標走下去。但是今天看來,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遠的追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從踏上工作崗位時,都可以說是滿腔熱血,躊躇滿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績。可是為了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之前那些高遠的理想。我們一直說要機遇,其實我總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讓我再一次問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2

  今天,我聽了趙義泉博士講的《家庭教育指導的智慧與藝術》。在我曾經的學習及培訓中,我從沒有聽說過這門課程。這對我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

  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起著輔助的作用,然而它的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家庭教育,使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更智慧,更進步;則更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而對於我們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想我曾經的教育歷程,我盡心盡職,兢兢業業,可以說取得了成績,有了自己的經驗。然而對於家長教育,卻是我的一項缺失,因為我還未曾真正做過家庭教育。不是我沒有這種意識,而是我對孩子的家長缺乏信心,這分明是對我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

  今天我才知道我並不是一個真正負責人的老師。因為我若能把這項工作做好,我們的孩子會更優秀,更出色。

  從此我要努力去做家庭教育。學著溝通,嘗試著交流。也許會像我所擔心的那麼艱難,但我一定要努力去做,因為我要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發展。我也深信,真愛一定會被理解,我一定會有所收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3

  讀了這些文字,讓我打開了一個心結。原來為師與做人一樣,要做有良心的人,就要為真心的師;要做善良的人,就要為溫暖的師;要做真實的人,就要為誠摯的師;要做公正的人,就要為公道的師;要做勤勞的人,就要為嚴謹的師;要做樂觀的人,就要為智慧的師!為人也好,為師也罷,帶給自己和周遭一片明媚和純淨的光芒!要為學生開啟一扇扇通往幸福的光明之窗!

  將本書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剛好也就是我對此書的全部解讀——

  我想,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瞭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這就是《愛與智慧的教育》!

  《愛與智慧的教育》為我搭建了一個指明燈,書中優美的文字道出了教師平凡工作的特殊內涵,作者細膩的筆觸繪出了教師光輝職業的燦爛前程,那輕靈的詞句深刻鐫刻出了樸實教者的人性光華。讓我在現實的工作與理論的平臺間一下子找尋到了平衡的連線點。化解了我曾有的困惑,增添了我奮進的激情,滌盪了我繁雜的思緒,純淨了我的固有的坦蕩。

  讀完此書,讓我一直來在心底裡燃燒的信念之火更加灼烈——做一名具有自己教學風格和特色的學習型、研究型、開拓型的專家教師;做一名讓學生愛的朋友型教師;做一名讓同行喜歡的合作型教師。

  “為師,意味著我們此生將用靈魂牽著愛,思緒纖細至無形。靜夜裡,當他人都已安詳而坦然的沉沉睡去;我們的案頭依然燭光搖動。為了那些純淨的心靈,我們一次次攀巖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嚐了乾澀的甜後,對逝去的青春的懷念可以用無悔來祭典。這也許就是所謂教師的幸福吧!我們的韶華將悄悄走過,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師愛在左,執著在右,在教育道路的兩旁,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一路上穿枝拂葉的人,即使走過荊棘,有淚可落,卻都是幸福!”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4

  近日,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收穫頗多。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它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薰陶每一個學生。

  所謂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簡單的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個是教學方面的智慧,即教書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育方面的智慧。為什麼先說育人,而不先說教書呢?因為,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應該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早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了。素質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可能現在的實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應試教育。那麼,身為高職的老師,顯然,少了很多應試教育的嫌疑。但由於高職學生的固有特性,他們大多是原來學校、班級的“問題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可能沒有普高的那些學生乖巧、聽話。相比之下,更多了幾分叛逆,個性更加鮮明。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我們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個性。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尊重”在這裡不是遷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根據學生自己獨特的個性予以因勢利導,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可能並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學的。班級裡五十個學生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學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過我們班級五十個學生他們每一個人的五年目標,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學習,在學業上取得新的進展,考上本科;也有一個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專畢業,拿著文憑去找工作當白領,或者是自己開公司當老總的等等。其實,個性本身在價值上就是中性的,它並沒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它只是每個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後天環境不同所造成的。我們的教育物件,我們面對的這些學生,在我們初識他們之時,他們的心靈絕對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們教師的責任首先應該在於發現並且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正由於我們教師的教育是在學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學生心靈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育在愛心的基礎上,要多一點耐心,切忌拔苗助長,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因材施教,讓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諧發展,茁壯成長,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力爭把每一個學生都能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培養成幸福的人,而不是僅僅在他人眼中最優秀最成功的學生!

  二、教書的智慧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提到了一個關於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問題。我認為,教育首先是一門技術,然後才能成為藝術。而能否將教育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則要看每一位教師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裡都少不了教學這一塊。因此,教學的基本功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修煉提升的內容,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在經驗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和提升。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如何設計課堂流程?如何板書?如何……這些都是技術活兒。

  關於課堂,我非常贊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講到的“共享式”課堂師生關係。這種模式下,師生平等和諧,教師在保持其教育責任的同時又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這也正體現了我們民主教學,科學教學的思想,符合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是比學生“多半壺水”的學習者。對於科學,對於知識,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

  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教學過程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啟一切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無疑是問號。知識傳授絕對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透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開闢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治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治學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能否學會獨立思考,能否進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個人能否更好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否具有懷疑精神,懷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於懷疑,學會懷疑是進步成長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智慧。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達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和收穫遠不止這些,在日後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我會不停地學習,並不斷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提升修煉自己的教育智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5

  教師,每天都在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學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的程度怎麼樣,就能如實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師的一個重要素質,是師德修養的一個方面。因此教師特別需要有耐心。

  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耐心可以說成是對因班級管理、學生教育、工作壓力等方面而產生的煩躁情緒的控制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動中的集中表現。如果一位教師的耐性差,那他就教不好學生,不是一名好老師。

  學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我的教學中有這麼一類學生,我們必須重視,那就是:態度端正,反應較慢。這類學生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出接受知識慢的特徵,而對這類學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輔導這類學生時,我們必須做到心平氣和,不可著急。因為這類學生心裡是很想做出題目的,在試了幾次都做不出來後,自己心裡已經非常著急,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他放鬆,而要真正做到讓他放鬆,那首先不能著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則,當學生看到老師也著急後,他自己心裡會更亂,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正是耐心的一種深刻體現。教師擔當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當然不可能輕鬆完成。所以,當自己面對後進生的頑固不化就要火從口出、恨從手洩時,要提醒自己,再講一遍。當自己面對後進生出現反覆就要灰心喪氣、甩手不幹時,要提醒自己,再給他耐心的講一遍,教師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對有關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這必須做到有足夠的耐心。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6

  課堂紀律控制不得力的情況發生最多的往往在新教師的身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討教和積累經驗,最後一般都能掌握控制課堂局面。但是仔細思量自己採用的方法是否是最佳的呢?

  事實上有不少老師重視的是表面上,課堂太平,而並沒有去多思考這個問題。每位教師對於教育教學的探究精神決定了這樣的反思程度。課堂上控制不好紀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較多的發生在新教師身上,因為他們面對突發事件缺乏應對的方法,而對於才踏上工作崗位的他們來講課堂上平常的事情也是突發事件,較多時就是因為不會把握這些事情的處理方式方法而使個別學生的行為影響大家,乃至整個課堂的正常教學。教師本身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上課態度懶散,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或者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強詞奪理。對學生帶有偏見,漠視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在學生的心目中難以樹立沒有地位,自然課堂上講話沒有人聽了。要避免這樣的現象,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努力再突破重難點的同時將課上得生動有趣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吸引學生,避免學生的注意力被別的事情吸引。成功的課堂是全體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但是撇開以上的情況課堂上還是難免會有個別學生會做小動作或其他事情影響課堂。那麼一旦出現了這樣情況就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制止。那麼怎樣制止呢?有經驗的老師會用提問的方式來提醒孩子,有的老師會用眼神和表情來制止犯錯的孩子……

  在此過程中要有效的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同時又有效的維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樣的制止是具有藝術性的,這都離不開教師個人的智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7

  這學期,我讀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1400字。此書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著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裡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說,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裡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質,他認為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決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師,讀後感《《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1400字》。我們的教師更關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確與否,難以檢測,很難凸現,因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高遠的追求。於是,他迫切地呼籲,要喚醒和強化教師的方向意識。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全書"教師的解放"這一篇,讀後收穫頗豐,最深的感受是他為我們解決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我們是否採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學生上課打瞌睡不聽話時,是否由於我們的課上得不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何等的氣度、胸懷,以及對教育事業何等的熱愛!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於釋放思想。我們的教學工作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會碰到許多疑難困惑,碰到許多新的問題,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8

  最近,我讀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說: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

  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很多老師也和我一樣拜讀了這本書,無論是從內容上、思想上、還是文筆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閃耀著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裡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說,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裡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下面對書中幾處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處,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檔案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衝、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

  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過於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甚至為了更高的獎學金。

  看到這裡,我不禁羞愧萬分,回想這幾年來,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

  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細想一下,沒有。真慚愧啊!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這麼多年,在新課程改革這麼久的今天,這陳舊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於我的腦中,而且,自己還總認為在不斷地改革,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微不足道成績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這段話,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關沒有完全對,我還是把課程擺在首位,把教育擺在第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我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9

  感受一:成績成功成長

  作為一位教師,究竟追求什麼?讀後《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我想成績、成功、成長這三個詞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我們不必太看重“成績”,成績並不一定導致成功;也許,我們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並不一定導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成功,甚至是虛假的成功。我們應當看重的是成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長這兩個字。成長是超越成功層面的東西,因為成功了,我們可以成長;失敗了,我們也可以成長,失敗了有時會導向更好的成長。人要坦然地面對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對失敗;不怕失敗,這才是最大的成功。實際上,我覺得我們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於成長,就會使教育變得非常有趣。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成長一定要跟幸福、快樂相聯絡,只要成長就快樂,只要成長心裡面就覺得踏實。那麼,成功和成績就成了成長必然會帶來的副產品。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要站在成長這個層面上去理解,確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教育生態理念,確定人可持續成長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關注成長,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績的問題。一棵小樹,健康地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你還用擔心它不結果嗎?還用擔心它不成材嗎?可悲的是現在有很多樹,剛剛長出一點,我們就急切地搖晃著它,抱怨它為什麼不結果,為什麼不成材,最終導致它結不了果,也成不了材。

  教育,既要開發生命潛能,又要保護生命資源。在教育目標上,要定位得高一點,遠一點,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在教育過程上,要從現在就重視快樂,重視幸福,要讓孩子們有快樂、幸福的童年。

  感受二:師 德 與 師 愛

  16位教育家的師德與師愛詮釋了教育的靈魂。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況其內涵。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全國勞模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功能。因此,師愛是魂。但我認為師愛只是師德的一個真子集,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對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說:“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你可以遠遠地看著他——如果他不能划著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範,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0

  “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基於信念的事業。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將是一個永恆的職業。沒有教育信念的教師決不可能成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基於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動人和鼓舞人,才能喚起別人對於未來熱烈的憧憬與嚮往,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為只有基於信念,我們的言行才會有一種自然與真誠,才會有一種執著和投入,而不會是做作與矯飾、應付與敷衍。”

  讀著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集,讓我接受著對心靈的洗禮,讓我一次次回味蘊藏在字裡行間的教育魅力。讓人覺得是在與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謙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著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再表達這樣一個內容:“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肖川教授在《名師不可仿》說到:不要簡單的模仿名師,重要的是學習名師的教學思想和個性修養。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值得學下的,他們的成長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鑑的,但他們的示範課的招式是不可簡單模仿的。我們只有“著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作為新教師,起初我是以取經的目的去拜讀這本書。但在書的篇末,肖川教授說:“功夫在詩外”,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從深厚的精神修養中內在地孕育和生長出來。看到這裡,我並沒有失望,我讀到了“學問變化氣質,知識滋養人生”;我知會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1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做專業的教師,做孩子學習的幫助者,做家長的指導者。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收穫。

  有的孩子不會寫最簡單的生字,不會讀最常見的詞語,不會做最簡單的題目。老師給他講笨鳥先飛的故事,希望觸動他。老師講得熱血沸騰,看到的卻是他那一張有些茫然的臉。這樣的場景我們當老師的和當家長都會遇到。每當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們會恨鐵不成鋼:你怎麼就那麼不求上進呢?你看誰誰誰學習多好,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努力學習呢?

  王曉春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我現在遇到一件緊急的事,需要向一個朋友借5000元錢。這位朋友對我說:“你注意到我的失望了嗎?我們的同事都有十幾萬的存款,……你怎麼這樣不努力呢?……下面我給你講笨鳥先飛的道理,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如果有旁觀者,一定會看到我有一張茫然的臉。我怎麼能不茫然?在我需要具體幫助的時候,我得到的卻是一堆教育。我們的學生常常有這樣的命運。

  是的,很少有學生坐在下面,故意把題目做錯。可能有極個別學生會有這樣的故意行為,這要另行分析他那樣做的原因。今天做數學三位數連減題,有四五個學生磨磨蹭蹭,遲遲不交作業。他們為什麼不交作業?因為有幾道題他們怎麼也找不到錯誤的地方。這時我如果反覆說:“你們要認真檢查,仔細分析!”學生就能把錯題改過來了嗎?還是不能!他們很認真地看,就是看不出來錯在哪裡。他們想仔細分析,可是不知道怎麼分析。怎麼辦?一個個請過來,我與他們一起分析,教給他們檢查的方法,檢查錯因,再改正錯題。

  請你先檢查有沒有抄錯數字和運算子號。每一個到我這裡來改錯的學生我都這樣問一句。問了兩三個同學之後,剩下的幾個人自己就對照書查有沒有抄錯題了。

  看看退位的“1”減去了嗎?這是我問的第二句。有三個同學聽了我這一問,走在半路上就回座位去了。不一會兒,改正錯誤交上本子。

  還有兩個同學仍舊很茫然。我叫過其中一個同學,問過第一問之後,請他邊講計算過程,邊在本子上寫答案。說到第二步,我就發現,他不明白“1000-185”這道題,十位上該怎麼做。我教給他遇到1000這樣好幾位都是0的退位減法該怎麼解答,他點頭示意聽明白了。我請他再講一遍解題過程給我聽。接下來的幾道題,我要求他邊講邊寫過程。我呢?已經轉頭輔導小博同學了。壓根沒聽他說什麼。這樣做了兩道題之後,我一看,他全做對了。於是剩下的三道題不準出聲,心裡想著過程往本上寫,很快也做對了。

  以後做題就這樣在心裡邊想著計算過程邊寫下來。我這樣囑咐他。他點點頭,很開心的樣子。

  是呀,孩子不會做題時,研究一下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想辦法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覺得講過的方法孩子一定就會用。有些孩子無法將聽到的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在運用方法時他們就會很茫然。耐心點,多給孩子幾次機會,多做點實事。不要讓孩子再茫然了。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2

  很多時候,帶給我們心靈慰藉的是書籍。閱讀給我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是靈魂上的馳騁,是心靈上的沉思,在更多時候引發我對人生的感悟。比如說,人們都說沉默是金。的確,沉默有著深沉的力量,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品質。在被眾多聒噪的聲音所圍困、被糾纏不清的誘惑所幹擾的今天,沉默更是比金子更有光彩。然而,沉默難道只是傳達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嗎?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對沉默有著更深刻、更細緻入微的理解。“下課後,吉姆來到他的老師跟前。‘今天中午您能有些時間見我嗎?我對您昨天佈置的英語作業實在弄不懂。您能不能給我一些提示怎樣來做呢?’老師說,‘當然可以。吉姆,你去將你的午餐帶到這兒來。我們可以邊吃邊談’。”在我們的眼裡,學生如果有問題來問,那說明這學生就是勤學好問了,老師肯定會滔滔不絕,費盡心機地給學生一輪“唇槍舌劍”,直到學生“點頭哈腰”為止。然而,馬克斯·範梅南描摹的卻是另一番的機智。“當他們開始吃飯時,吉姆很快就談開了。他對一些東西不敢肯定,而且還有不少的想法。老師多數情況下,只是聽著,鼓勵地點點頭,很少提出一個問題。多數情況下是吉姆在談話。最後,吉姆似乎比較滿意了。他仔細地概括出了他對作業的想法,然後向後仰靠在椅背上。老師微笑著,兩個人都沉默了一會兒。最後,老師站起來,‘好吧。該做下一堂課的準備了’。‘多謝了,您總是能給我很大的'幫助。’吉姆說。但是,老師知道,比起想法與建議來,他更多的是給予了吉姆默默的聆聽。”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3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最深的是:學科教學的任務不只是要使學生獲取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學習做人。學會做人的關鍵是具有優良的學習品質,只有優良的學習品質才是無價的,才是終身受益的。樂學精神是主要的優良學習品質之一。下面就樂學精神談談自己的體會。

  體會之一:寓教於樂,把學生引進樂學的大門。

  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生有無興趣,往往來源於教師的有目的的培養。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天真活潑,常常用“遊戲式教學法”往往比較奏效,興趣濃厚。這種方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於教具、學具的演示、操作,抽象概念的形象動作的表演與遊戲形式結合在一起,編成遊戲。而高年級學生則需要從探索知識中獲得興趣。

  體會之二:消除心理障礙和不良習慣,培養飽滿的求知情緒。

  飽滿的情緒是樂學的具體體現,是戰勝困難的精神力量。教師要培養學生保持良好情緒,應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主要幫助他們克服以下不良心理和習慣。

  體會之三:透過成功的體驗,初步形成積極的苦樂觀。

  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任何人的學習都會碰到困難。要克服它,需要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在教學中以“興趣”引進學習的大門,在昇華到“以苦為樂”的精神境界,便能不畏學習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勇攀高峰,這種積極的苦樂觀要在長期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1、樹立仿效的榜樣,間接體驗苦幹的甘甜;2、利用資訊反饋,直接品嚐學習成果的甘甜;3、在困難與失敗中磨練吃苦的意志。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4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算算離自己當小學生的日子的確有些年歲了,這日子還算得上的長,並且越來越長。換句話來說,和小學生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初讀李鎮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書,只覺書中字字珠璣,每每能認真品讀,總能聯想到自身,從而受益匪淺。在讀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李鎮西先生對於“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重視與真正落實。我想,要以“學生為本”,我們得再次當回小學生。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會不會覺得很糟糕?面對老師的談話會不會很緊張?面對老師的誇獎是不是很開心……諸如此類的種種情景,只有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學生。例如學生為什麼會一直重複的犯錯,還犯同一個錯誤這件事。

  理論家告訴我們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發展是螺旋往復的,所以重複犯錯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後發現小時候我重複犯錯是因為在某一個情境中讓我瞬間遺忘了所謂的道理,錯誤發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嗎?是忘了。那老師還用再重複講道理嗎?沒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樣一個重複犯錯的問題,若細細問來,估計答案五花八門。這裡的當個小學生,是能夠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這前因後果只有弄清楚,理順暢方可找到“病因”。

  再說為什麼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暫且不從理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依舊從自己是個小學生的角度來說說。作為一個小學生,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八點睡覺,在校學習時間佔據主要位置。在學校中,聽老師講又佔了大部分的時間。那麼,單個孩子聽老師講話的時間每天有多長呢?除去上課時間,課間的十分鐘要上廁所,要交作業,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麼能跑到老師邊上的時間更少了,何況老師課間還要休息。如此算下來,課上的點評真真顯得尤為重要,那是一天當中大部分學生唯一能聽到老師對於他一對一的點評了。當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誇獎而興奮一整天,因為一句批評而悶悶不樂呢?所以,教師說話前應先當一當自己的學生,先體驗一把這話帶來的影響和效果,然後再說出口。

  做一專科的教師如此,做一個班主任更應如此。班主任由於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話語權含有更高的影響力。怎麼處理學生的矛盾,怎麼組織班級活動,怎麼讓孩子能夠自覺學習,怎麼形成良好的班風等等瑣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處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惡語相向、冷嘲熱諷,必定能傷透孩子的心,這好班風也無從建起。我總是在回想,我喜歡什麼樣的班主任,當年我的老師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讓我不喜,又是因為什麼讓我印象深刻……因著自個兒和現在的孩子之間還隔著些年歲,也經常和孩子共同探討他們對一個班集體的喜好。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後是收效甚微的,把這些小兵們用好才是制勝的關鍵。這便是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級該如何變更好。

  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學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從而慢慢丟卻了自己身上的那點兒“學生味”。如我們所願,我們越來越像一個教師,學生也越來越像自己的學生,而這師生之間,決不可劃出楚河漢界,一旦被學生認定為對立面的老師,這課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而那些從書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得到運用並行之有效方能稱為智慧。我從李鎮西先生處學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當個學生,這一辦法簡單且著實有效。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5

  “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讀著這樣的語句,確實能給人以心智的啟迪,“教育”需要“智慧與真情”,也只有擁有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才能如陽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變成綠洲。讀著這樣的語句,也讓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勝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師的責任:

  1、引領學生的成長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檔案決定的,也不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肖川)讀著這些話,恍若在懵懂中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教師可不能隨意而為!教師責任重大!

  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模仿”在小學生身上是最容易發生的事,特別是剛入學的孩子,他們(或她們)對教師的崇拜程度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老師說的話是“聖旨”,老師寫的字是“版本”,老師的待人態度和原則是“榜樣”,教師猶如一面明晃晃的鏡子,映射出孩子們的影子,所以“教育”出怎樣的孩子全在於教師的一念之間,教師在一定意義上引領著學生的成長。

  這就對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出了要求,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慎重再慎重,因為你的一切就是學生學習的藍本,不僅是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更是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正如肖川教授說的那樣:是用輕蔑、無情打擊和嚴厲懲罰摧毀他的自尊心、泯滅他的自信心,還是帶給他們更多的成功的體驗和發現的快樂?

  而作為“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要為學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肖川)所以,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如何引領好學生的健康成長。

  2、讓學生享受幸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人與生俱來的生命體驗,幸福和悲傷、痛苦、失落一樣,只是我們諸多生命體驗的一種。有的幸福來源於別人給予你的;有的幸福是你給予自己的;有的幸福來源於你給予別人的。那麼,學生的幸福又是什麼呢?

  學生的幸福有來自同伴的幫助,有來自自身的成功,也有來自助人的快樂,但最大的幸福還是來自老師的讚譽。一聲輕輕地問候,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那聲音將揮之不去;一下溫柔的撫摸,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溫情,那餘溫將久久停留;一次真心的握手,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那熱力將傳遍全身;一片熱烈的掌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讚賞,那笑臉將溢滿心間;一次促膝的長談,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情,那話語將永留心底……這一切都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當學生覺得幸福時,就會覺得快樂,而“快樂是心靈的陽光。”(肖川)假如學生的心中充滿了陽光,他們就會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不快樂的人,就有可能內心變得陰暗,就可能對人不信任,甚至充滿敵意,就有可能成為害群之馬,甚至是窮兇極惡之徒。”(肖川)所以,教師的責任之二就是如何給予學生幸福,讓學生享受這份幸福。這就要求我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做到‘寬鬆、寬厚、寬容;溫情、溫暖、溫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長、成功、成人。’學校不同於軍營,更不同於監獄,也不同於醫院,要讓學生在這裡感受到最美好的東西,給他們欣賞與鼓勵、寬容與信任。”(肖川)

  3、為家校溝通盡力

  “在造就自主發展的人的努力中,家庭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期許——既不過高,從而構成對孩子的壓力,也不過低,從而致使孩子的成長動力不足;如何帶給孩子高品質的日常生活經驗;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等等,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就極其必要。”(肖川的《造就自主發展的人》)

  從教授的話中不難看出,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和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絡,其實我們也知道孩子很多習慣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形成,而在學校我們可以讓他(或她)明理,但真正落實還需要校內外的協調一致。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注重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程度(學習或行為),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長的認同和支援,為培育孩子共同承擔起責任。當然,也碰到過一些不合作的家長,他們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老師的事”, “我把孩子交給你,就應該由你來教育他”,“我們大人都很忙的,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假如在幾經努力下還是不能扭轉他的看法的話,我也就只能儘自己的本分了。

  當我讀完《造就自主發展的人》後,最後一句話“培養學生學業求助的能力,使學生對自己的學業成敗切實地負起責任,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肖川)讓我再次領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說教師的責任之三是如何讓所有家長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視。

  二、教師的素質:

  1、三個層面的素質

  “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素質: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學機智等。其中文化底蘊是最重要、最難做到的,也是教師最為缺乏的。因為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才能內源性地生長出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換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生長的土壤,否則只是簡單地從外界接受的一些東西,就會成為外在的、皮毛的東西。”(肖川)

  我們經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新鮮血液,才能跟上這日新月異的變化,才能跟上學生的需求,才不至於落伍,不至於被學生所淘汰。

  2、關注每一個學生

  “教育無疑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肖川)在我們的家長中間流傳著這樣的話“老師總是喜歡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原本人都有喜好,偏愛好學生也很正常啊,誰不喜歡好的事物呢?又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這說明我們教師並不完美,也不是完人,只是在追求完美而已。

  但是,儘管如此,教師還是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給每個學生機會或成功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學習困難生(後進生),更應給予機會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享受老師的關愛之情。我想這也是老師的素質之一。

  在肖川教授《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第一篇章《教育的方向》中,我讀到了教師這一職業所賦予我們的責任,讀到了教師該擁有的素質,同時也讀出教授對教師的理解,比如:“對教師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卻關注不夠。”“更多關注教師的生命質量,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待遇,使他們有職業的穩定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學校人際關係。”“我們的教師長期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物消磨了高遠的追求。”“只有教師本身有幸福感、有內在的尊嚴、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樂趣時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肖川)是啊,教師也是一個自然人,也有著常人一樣的心理,但理解是最大的內驅力,我想這也能成為教師的又一素質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