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見字如面》觀後感

《見字如面》觀後感

《見字如面》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見字如面》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見字如面》觀後感1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醜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麼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梁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稽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於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臺,混搭著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說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儘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裡,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說,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並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並不那麼生硬、悲慼。

  三期節目裡,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擷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著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註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願意停下小駐,並被它打動。箋短情長,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見字如面》觀後感2

  從《見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觀眾可以看到,每期60分鐘的時長裡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繹之外,還有文化嘉賓坐陣第二現場,品鑑明星的表揚,並對每封信的來源和背後的故事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第一期節目,《見字如面》就如同開出一部時光穿梭專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雲集至此。

  8位寫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灑灑,父母高堂,好友親眷、吃瓜群眾,甚至還有一條鱷魚!

  8封信給出情感體驗也非常豐富:黑夫與驚與家人的兒女情長、與他們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蕭紅把對弟弟的思念上升為對抗戰取勝的信念:中國有你們,中國不會亡的;韓愈借罵鱷魚,祭出這篇指桑罵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愛民之心;蔡琴為前夫楊德昌去世致媒體的公開信,呈現出一個女人的深情與失落、痛苦與超脫,更表達了一個女人的大愛;黃永玉與曹禺之間呈現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鐵,披肝瀝膽,見骨見血,而鄧麗君和她亦師亦友的老師莊奴的交往,則呈現了友情的另一面,歡快輕靈,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將上線的節目,從前兩天推出的單曲看既有民國才女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體老爸”劉慈欣用科幻向女兒抒情,真可謂跨度奇偉。這一集,即將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情感巔峰體驗?銷魂蝕骨的愛情?感天動地的親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洗耳恭聽。

《見字如面》觀後感3

  現代社會,資訊的傳遞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而加速,書信,作為資訊傳遞載體的功能已經退化。但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依然有著獨有的魅力。

  有些話,寫下來就更鄭重其事,一筆一劃間,都能體會作者彼時的心境。

  卑微的傾慕、顫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無法承受之痛。這些統統都難以當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寫給母親的信。他不忍當面訴說,害怕見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間徘徊,對於母親而言都是一次煉獄。這痛不會因為熟悉而麻木,只會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傾覆而來,帶給你似死的窒息。

  作為一個父親我深刻體會這種情感。不計代價的燃燒自己,去挽回兒子的生命。

  到了我這年紀,死亡,已經成了生活中反覆被提起的詞彙。我的外婆在我讀大學時去世,從那時起,我開始正式而鄭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連三降落在我的親人身上。但其實,這都是必然。

  最近母親也總提起身邊的人走了一個又一個。最近一個星期就聽到三起。母親的閨蜜因為癌症離世;二舅媽的侄子(37歲)被確診肝癌,餘生無多;對面超市老闆的兒子抓魚時溺水而死,年僅29歲。

  死,當以一種意外的形式降臨的時候,是隨時而至的。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瓊瑤說,能健康活到80歲已是上天的恩賜。與我初聽到這些訊息的時候感觸一樣。

  當這些悲傷的故事一個一個湧進你的生活裡的時候,你會發現當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該做是上天的恩賜,而不應視為理所當然。

  瓊瑤用冷靜、充滿溫暖的文字去描繪死亡,用平和而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死亡。而李真一家,卻在拼命廝殺,為搏來一線微弱的生機。這就是人生,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運。

  命運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決定這些的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分配。想來可笑。

  命運親手書寫太平輪倖存者的名單,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活下來的,沒有任何理由。

  所以當自己成為倖存者之後,劫後餘生的喜悅遠不能治癒這場災難帶來的創傷。

  周迅的悲咽,還原了作者當時的情緒。與死神擦身而過,該心懷感激,卻也眼睜睜看著他帶走那些無辜如我的平民,那裡甚至有我的親人。終於還是高興不起來。

  命運讓天空中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以死相逼,也讓重洋之外的兩個女人有了一生的羈絆。

  即便終不得相見,即便半個世紀之後那封信才姍姍來遲。可這一封書信,卻一直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可貴。它的價值也遠比慰藉兩個受傷的家庭更重要。

  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書信,關乎生死,也在訴求命運。講述者生動的還原功不可沒。

  所以,該為《見字如面》點個贊!

《見字如面》觀後感4

  書信,這樣一種已經瀕臨絕跡的文學形式,透過這樣的綜藝節目再次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娛樂之餘,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說不定現在的小孩們都不知書信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對訴諸於筆端的書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經也有過一兩筆友,也曾保留著幾封書信,偶爾翻出來讀讀,往往能找到回憶的閘門,讓曾經的故事宣洩而出,這種感覺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噓!節目裡挑選的書信,都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重現,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裡的真情實感躍然紙上,再透過臺詞功力深厚的讀信人渲染演繹,真真覺得比看一場耗資巨大的電影場景更讓人覺得舒心,何冰讀的那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讓人深有感觸,把一碗雞湯熬出了別樣的味道,他為了養家,放棄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種能賺大錢的工作,天真的以為等有了錢同樣可以實現理想,可不曾想最終卻力不從心了,當然因為他的放棄理想卻成就了自己兒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讓他為所欲為,他說房子是靠一個男人自己掙,要麼你一邊理想主義的生活一邊掙夠錢買房子,要麼就為了房子妥協你的理想,要麼就找個同樣理想主義的人一起生活,這種考驗能讓你的人生變得豐富,將來如果妥協了,要懂得鄙視自己!

  或許,我們一邊懊惱著自己沒有一個這樣開明的老爸,一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為這樣的老爸,我們希望,不管是透過書信還是微信,這樣的溝通和智慧應該永遠存在著!

《見字如面》觀後感5

  還記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環節淡去了興趣,就沒有再看。當時有些遺憾,這麼好的一個素材節目,卻被烹飪成了那樣。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驚喜。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劃分主題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話題讓隔著螢幕的我,險些抑制不住眼眶裡的淚水。信件選材空間範圍更加寬廣,尤其是還有一封現世兒子寫給母親的信。

  在讀每封信之前,介紹信件的緣由方面更加詳細了一些,能讓觀眾在聽信之前對信件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在嘉賓解讀方面,主持人終於不再搶詞了,把話語更多的交給瞭解讀嘉賓。正值鏘鏘三人行停播之際,梁文道也加入了見字如面,或許把主持人換成竇文濤就圓滿了。解讀的風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樣,許子東老師也許是為了歡迎初來的梁文道,更多地讓梁文道掌握解讀節奏。其實個人更喜歡許子東老師的娓娓道來,希望在之後的節目裡兩個人能更和諧的掌控解讀節奏。

  在讀信嘉賓方面,也多了不少驚喜,少了一些小鮮肉們,多了更有文化底蘊的嘉賓們,更加期待未出場的嘉賓們了,歸亞蕾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優雅。

  覺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為什麼會加上了一些吃瓜群眾來提問呢?感覺跟整個節目風格有些不搭。還有在讀一些文言信件時,會用普通話代替,不過字幕還是文言文。其實,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這些信件的內容應該不難。個人覺得還是讀文言,字幕改成白話文可能會更好一些,也能向大眾普及優秀的古文。

  不過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確是驚喜,希望未來能湧現出更多的這種型別的節目,向大眾普及人文關懷。

《見字如面》觀後感6

  書信,這樣一種已經瀕臨絕跡的文學形式,透過這樣的綜藝節目再次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娛樂之餘,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說不定現在的小孩們都不知書信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對訴諸於筆端的書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經也有過一兩筆友,也曾保留著幾封書信,偶爾翻出來讀讀,往往能找到回憶的閘門,讓曾經的故事宣洩而出,這種感覺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噓!

  節目裡挑選的書信,都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重現,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裡的真情實感躍然紙上,再透過臺詞功力深厚的讀信人渲染演繹,真真覺得比看一場耗資巨大的電影場景更讓人覺得舒心,何冰讀的那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讓人深有感觸,把一碗雞湯熬出了別樣的味道,他為了養家,放棄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種能賺大錢的工作,天真的以為等有了錢同樣可以實現理想,可不曾想最終卻力不從心了,當然因為他的放棄理想卻成就了自己兒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讓他為所欲為,他說房子是靠一個男人自己掙,要麼你一邊理想主義的`生活一邊掙夠錢買房子,要麼就為了房子妥協你的理想,要麼就找個同樣理想主義的人一起生活,這種考驗能讓你的人生變得豐富,將來如果妥協了,要懂得鄙視自己!或許,我們一邊懊惱著自己沒有一個這樣開明的老爸,一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為這樣的老爸,我們希望,不管是透過書信還是微信,這樣的溝通和智慧應該永遠存在著!

《見字如面》觀後感7

  1950年,黃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見面是因為蕭乾。當時,黃永玉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沈從文,正逢巴金到北京開會,蕭乾就約著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黃永玉一同參加。

  1987年,張國立因主演話劇《朱莉小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時給他頒獎的就是曹禺曹公。對於這臺劇目,曹公非常喜歡,之後還特意邀請張國立到他的家裡暢敘戲劇藝術表演。那次,曹禺為張國立題寫一幅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張國立得以在《見字如面》的舞臺上再續與曹公的前緣,朗讀他回黃永玉的信。因為他的精彩演繹,又得以被邀請到黃永玉家中做客,並又被大師贈與畫作。一見到張國立,黃老就一迭聲地說:“你特別像蕭乾,無論是動作、神態、聲音都特別像。”他還囑咐張國立,不要浪費這先天條件,有機會一定要演下蕭乾。

  在黃老脫口而出“你特別像蕭乾”時,冥冥中一個甲子的緣分閉合成了一個圓。這是這個節目無意中促成的特別美好的機緣,毫不刻意,又神來之筆水到渠成。導演和表演嘉賓都是娛樂市場大潮中善於停下來思考的人,謝謝他們,如此純粹地詮釋人們心中對人文關懷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眾,不營銷賣慘。是呀,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本來就是人們應有的主流需求。市場不光要有盡興的娛樂,也可以有溫柔細語的感懷、有對文化本身的沉靜思索。

  喜歡這個歲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見字如面》觀後感8

  前段時間翻看《半月談》,偶然看到一篇題為《書信或逝情懷未老》的文,被這題打動了,認真看了起來。文中開篇便提到《見字如面》第一期演員嘉賓王耀慶讀畫家黃永玉寫給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馬克白》裡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書信寫作被稱為“最溫柔的藝術”。許多人懷念手寫書信時代,是因為通訊的快樂本身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書寫,二是等待。”

  這些就是我認識《見字如面》的經過,接著便一口氣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記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歡聽故事,而書信打開了歷史。一直看到後來,不管是數百數千年前的古韻、英勇就義前的絕命書、名人間的書信還是質樸的家書,我都愛聽。他們把我帶進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裡,去領會那代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因為是很投入的去聽,我的感受有時是熱血沸騰、有時是浪漫少女心、有時是感動極了,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每封書信讀完後會有嘉賓老師去講解書信背後的故事,我們總是感嘆:“他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這樣一封信!”的確,我們有一些話不容易說出口,寫下來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達,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

  觀後感有三點。其一,節目的宗旨和意義好,用書信開啟歷史,傳播了正能量。其二,讀信人演繹的好,拆信人解讀的好。對於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從來都只靠死記硬背,卻從來知之甚少。我們看完節目後,總歸是漲了點知識,可能中小學生還提高了語文水平,這比玩手機打遊戲會更有營養的。其三,感動的淚流滿面,一塌糊塗之餘,讓人思考,感悟良多。

《見字如面》觀後感9

  儘管手寫書信的時代已經悄悄溜走,但是《見字如面》彷彿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將書信最純粹的一面展現在了大眾面前。帶領的觀眾重新溫習書信裡不為人知的感動與記憶。《見字如面》以書信的方式重新喚起了中國人民心中對書信的那份情愫。

  節目入選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時代、人物,真實全面的再現了中國各個階段。從春秋到民國,一直到現在,人性的善惡交織,時代的重簷迭蕩,在書信裡都得到了最好的表達。

  第一季的《見字如面》邀請了娛樂圈的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張國立等人,他們用聲音扮演寫信人,在各大媒體以及現場觀眾的注視下把信件一封封讀出來。這些信件裡飽含著太多的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當每讀一封信是,我都感覺是在重溫一個歷史場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國破家亡、羈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透過文字生動形象的表達了出來。當時的社會氣象以及歷史人物,彷彿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書信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傳統,匠心以成。在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裡,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充斥著人們太多太多的生活時間,書信彷彿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而這樣一、一檔的綜藝節目,彷彿又喚起了我對書信的熱愛。心急的我立馬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書信彷彿就是通往心靈的快遞列車。每當落筆寫信,或者讀信,都能感覺到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沉浸於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書信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嬉笑歡騰,但它卻用最實在的方式開啟人們的心靈。

  我愛《見字如面》,更愛書信。

《見字如面》觀後感10

  林更新是《見字如面》第一位登臺的讀信人,打頭炮登上一個全新的節目,對於一個要和一眾資深戲骨同臺飈戲年輕演員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林更新告訴節目組,其他節目他從不準備,只要帶著身體去搞笑,這次他必須得走心——這是他從藝以來最走心的一檔綜藝節目。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認真地準備,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讀音和字義,都認真標註,那段時間,拍戲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讀信。最終,觀眾在《見字如面》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林更新:謙遜、低調,謹慎、認真,讓觀眾大呼驚豔。

  72歲的著名演員歸亞蕾在合集第一期中兩次登臺,分別演繹了民國文學洛神蕭紅和臺灣金曲歌后蔡琴。這兩位寫信人寫信的時候都比她年紀小很多,尤其蕭紅,當時也不過三十。但歸亞蕾用她那被漫漫歲月撫摸過的低柔嗓音緩緩讀出兩位不同時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聲時,格外熨帖人心。

  歸亞蕾是本季《見字如面》最早確定加盟的演員。已經在美國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過任何綜藝節目,但《見字如面》這檔節目的文化性及能讓人思考的特性打動了她。她不但專程從美國前來參加節目錄制,而且完全是以準備影視劇的狀態來準備讀信,深入瞭解每一個寫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讓自己成為寫信人。

  仔細看,觀眾不難看出,整個讀信過程,歸亞蕾的眼睛都是通紅充血狀態,這是她為準備節目而熬紅的。她把自己要讀的信件反反覆覆地看,少說也讀過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脫稿的地步。

  張國立也在第一期中兩次登臺,一次他演繹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次他和王耀慶攜手演繹黃永玉和曹禺的往來書信。朗讀韓愈腦路清奇地給鱷魚寫信時他敲山震虎、恣肆揮灑,演繹中國莎士比亞曹禺回覆朋友黃永玉率真的藝術批評時,他收斂沉潛,豁達穩重。

  對於一個身兼數職的當紅實力派而言,張國立的行程從來都是滿滿當當,但他僅聽到“見字如面”四個字,就被深深打動,毅然決定擠出時間前來。對於張國立來說,表演藝術家的稱謂實至名歸。觀眾對於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給予高度讚賞,認為他都已經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實自然的寫信人本身。

  臺灣演員王耀慶,在《見字如面》舞臺上一掃過去觀眾對他“全中國最適合扮演金領的演員”的定式思維,展現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華。“一張面孔下隱藏著無數的可能性”成為觀眾透過《見字如面》對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慶新認識。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見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寫信人的角色裡,非常具有挑戰性,也非常過癮。

《見字如面》觀後感11

  “字型”,是人們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這個道理。漢字莊重穩健,矯若驚龍,方方正正。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字型直接反映了執筆者的精神面貌。

  謝老師要求每位組長把字寫出最高水平。我認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能力的提升,更是在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向榜樣看齊。

  之前的時候,我的字不算美觀。當老師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就決定要把每一個字寫工整、寫美觀。“一橫一豎見功底,一撇一捺見態度”。只有心正,字才會正;只有心靜,字才會穩重。

  “見字如面”中的“面”,並非是人直觀的外表,而是不容易顯現出來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儘管這個人其貌不揚,但他的字卻很好看,那麼他的內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氣質一定是超凡脫俗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再怎麼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過是件裝飾品罷了。所以,見到一個人的字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內心是否穩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學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平常的一筆一劃開始注意。“提筆即是練字時”。作為中學生,我們必須從每天的隨筆書寫、課堂筆記、各科試卷開始練習,把握好每個字的起筆、行筆、停筆、分寸,既要把每一個字當做開始,又要當做一個結束。所以,在寫字的過程中,“落筆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型反應內心,字型反應境界,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富有內涵、提高意境,那麼,就從寫好每一個字開始吧!

《見字如面》觀後感12

  一個演員,一個講臺,一封信。一檔讀信節目,錄製現場只有這些,卻格外純粹精緻,收穫了現場觀眾最由衷的掌聲和喝彩聲。

  11月28日,這檔名為《見字如面》、號稱純美網綜的節目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機。

  這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明星讀信節目。這檔新穎的節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和環球網等共同製作。

  《見字如面》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人稱“文化頑主”的關正文,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後,這次又將目光聚焦在書信上。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也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總導演

  這一回,“文化頑主”帶領他麾下這支國內頂尖的文化節目製作團隊,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

  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儘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記者瞭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著熱衷文化傳播的公益心參加節目錄制。

  他們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在現場幾百位觀眾的注視下,一封封讀出那些可以窺視中國歷史、名人往來以及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信件。

  節目開機發佈會上,由左二起,分別是人大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節目總導演關正文、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楊巍

  關正文介紹,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作時並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實的資訊和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開啟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表演,更是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彷彿都觸手可及。

  參加第一天節目錄制的是當紅小生林更新和實力演員何冰。對於這檔全新的節目,他倆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每人足足讀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為《見字如面》貢獻了從藝以來最走心的節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讀信

  開機當天,還舉辦了新聞釋出會,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編楊巍,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演員何冰、林更新與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國三十多家新聞媒體參加的開機發佈會。

  據悉,共有一百餘封經過精心挑選的書信陸續在《見字如面》被朗讀。

【《見字如面》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