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教師應該把什麼帶進課堂

淺談教師應該把什麼帶進課堂

淺談教師應該把什麼帶進課堂

  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學生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那麼,在新課程中,教師究竟應該把什麼帶進課堂?

  一、把懷疑帶進課堂

  在課堂上,中國學生為了裝懂而不向老師提出問題,美國學生為了裝懂而故意向老師提問。這是中美教育的差別。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有無數的為什麼,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對世界的新奇與迷惑。後來他們讀書了,知識填充了他們的大腦。他們記住了許多問題的答案,卻再也沒有問題。問號已變成了句號。他們眼中求索的火花已經漸漸熄滅。然而,學貴有疑。只有敢於懷疑,才可能去推翻舊的,創造新的。假如達爾文不去懷疑,迦利略不去懷疑,哥白尼不去懷疑,王充不去懷疑,我們今天的生活將大相徑庭。我們只會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因此,課堂上應是懷疑與思辯的地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懷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希望,才有個性,才有進步。所以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問學生你有什麼疑問嗎?鼓勵他們大膽懷疑,向教材,教師挑戰。在學習<<西湖>>時,有學生提出“一群群白鷗飛掠過湖面”,去掉飛字更恰當,讀起來更順口。因為白鷗掠過湖面,肯定要飛的,何必再說?我接受了他的看法,表揚了他的鑽研、質疑精神。

  二、把思考帶進課堂

  新課程使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盛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應點燃的火種。教師應該點火,而不是灌水。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要說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態度。要讓學生敢想,敢說,開放思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意見,傾聽不同的聲音。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平等交流的氛圍,學生可以自由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鍛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最後的葬禮〉〉時,我引發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巴西總統,你會在葬禮上發表怎樣的悼詞?假如你是那條瀑布,你會對人們說什麼?聯絡到我國的滇池,你會想到什麼?學生搶著回答,惋惜傷痛之情溢於言表。

  三、把發現帶進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文字,潛心體會。去發現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最受觸動的地方。只有透過與文字的“零距離”接觸,學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級震撼”的。然後師生、生生、文字之間才可能進行對話,交流。對話的前提是師生雙方必須都有“底氣”,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想法,有自己的發現。教師不能再握著底牌,等學生來猜。而應該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字,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動。因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學生和教師的知識水平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情感體驗不同,審美經驗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對文字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加給學生,只能懷著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課文。所以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許“百花齊放,各抒己見”。

  如我在教學《恐龍》時,出示思考題:你最喜歡那種恐龍?請自己讀課文第二、三節,然後說出它的樣子。學生紛紛介紹自己喜歡的恐龍。突然有一個學生大聲嚷道:“老師錯了,魚龍和翼龍不是恐龍!”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有的反駁他,有的指責他。我叫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上說,魚龍和翼龍是恐龍的親戚,而有的同學也把它們當恐龍介紹了,所以我說錯了。”沒等我說話,學生們就議論紛紛,有人不同意,反對他說:“是恐龍的親戚,就不是恐龍了,那你家的親戚就不是人了?”一時間爭論不休,把我這個老師都給晾在一邊。說實話,要在以前,我肯定板起臉,整頓紀律。但現在,我卻帶著欣賞的心情看著他們爭辯,因為他們已經學會發現問題,能在讀書中提出問題,真正把書讀進去了。

  四、把探究帶進課堂

  學生都具有探究的天性。他們常常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經常有學生偷偷地在課桌下看《小哥白尼》、《十萬個為什麼》。可以說,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會樂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問題。這種興趣、渴望,正是最寶貴的學習動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探究,成為一名探究者。教師則以幫助者,合作者、參與者的面貌出現,給他們出謀劃策,指導方法。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求知的樂趣。如語文課學了《鳥語》、《燕子》,科學課學了《鳥》,思品課學了《和鳥兒交朋友》,我就讓學生把他們結合起來,並根據我們的校本課程綠色環保的內容,開展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學生們興味盎然,他們分成小組,擬訂課題,選舉組長,分配任務。有的去圖書館借書,有的去上網找資料,有的去公園調查鳥的種類,有的則調查鳥的生存現狀。透過調查、分析、他們很吃驚,告訴我說,現在在城市的早晨幾乎聽不到鳥叫了。他們真切地為我們的生存環境感到悲哀。

  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生活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引導學生善於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並形成超文字的資訊量,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在過程中享受,是教師的本職。

  五、把時尚帶進課堂。

  新課程提倡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所以,教師要鍛鍊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夢想與激情。讓學生與名家大師對話,在音樂詩歌中沉醉,讓語文成為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在課堂上,我經常結合課文,拓展內容,目的是為學生開啟一扇文學的視窗,薰陶、感染他們。如在學了《荷花》後,我會給學生讀冰心的《紅蓮》讀楊萬里、席慕容的詩。因為課本是一個例子,我希望把它引申,使學生了解文學時尚。有時候我會讓課堂流淌著音樂。如《白鷺》配上抒情的古箏,《生命的壯歌》配上雄渾的鋼琴曲。有時會就報紙上的事,如伊拉克的戰爭、張國榮跳樓自殺事件叫學生討論,寫隨感日記。讓他們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時尚話題,理解戰爭與和平,體會生命的脆弱,使他們學會善待生命。

  六、把生活帶進課堂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這一理念在新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又要走出文字,把從文字的感悟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使靜態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心中跳蕩起來,變成動態的畫,變成充滿生命活力的畫。如教學《燕子》我用多媒體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把學生引入到他們生活的春天,領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在作文課,描寫你最敬佩的人時,我引導學生用相機、攝像機拍下正在備課的教師、值勤的交警、掃垃圾的清潔工、蓋房子的工人、紡織廠的女工,再現了他們工作的情景,使學生受到感染,心中激情勃發,化作文字流淌。

  “人才不是課堂裡教出來的,而是在一種文化氛圍裡薰陶出來的。”這句話,應該引起語文教師的反思。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對課堂需要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時時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樹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意識,把懷疑、思考、發現、探究、時尚、生活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成為學生享受學習快樂的樂園,成為心靈放飛的天空,真正使他們在課堂上凸顯個性,張揚個性,自主創新,獲得支援與成功。

【淺談教師應該把什麼帶進課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