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位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整本書,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裡,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豬、雞、鴨。人們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裡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裡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裡,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被折磨死了,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覺得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裡,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創造男女平等的世界。當我翻到最後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那一片灰暗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最近,我懷著沉重的心情讀完《呼蘭河傳》,小說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裡,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在這裡,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悲劇。小說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是團圓媳婦,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觸目驚心。

  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她拼命的幹活,卻經常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裡,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時,將她在熱水裡燙了三次,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這樣夭折了。

  看完這本書我真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彷彿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彷彿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雲遊真人拿著那些所謂的驅魔道具在那兒折騰。在那個年代裡,團圓媳婦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他們的無知殘害了小團圓媳婦,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時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說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殘忍、麻木、愚昧和無知,是對生命的冷漠。他們只是因為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悲劇。

  合上小說,我的心緒回到現實,環顧四周,十分慶幸,我們已經遠離那個生命被蔑視、被踐踏的舊社會。汶川、玉樹抗震救災的整個過程集中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倫理關懷和尊重生命的價值理性。溫總理站在地震廢墟上振臂高呼:“當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聲音,至今還回蕩在我們心中。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愈發強烈地追求自身社會權利,追求正義,平等與公正,愈來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有個小姑娘整天在祖父身後轉來轉去,祖父在後花園幹活兒的時候,她就搗亂,祖父教她唸詩,她喊得津津有味,兩個黃鸝鳴翠柳,硬生生被她說成兩個大梨子鳴翠柳!哈哈,和我一樣是小吃貨一枚的她是誰?她就是民國時期的才女,被魯迅先生極力推薦的作家蕭紅。

  生於呼蘭河,在人生最後兩年的時光用文字編織了兒時家鄉的夢,她用對生命的熱情譜寫了:她家的院子,呼蘭河小城,祖父,小團圓媳婦兒,有二伯,馮歪嘴子。那是她祖父的園子,在這裡,一切都是自然的,無拘無束,有愛著她,慣著她的祖父。我想,此時的小蕭紅一定很快樂。園子以外呢?小城裡的人卻一個比一個荒涼,一個比一個無助。那麼美好的後花園,那麼無助的呼蘭河小城

  媽媽見我看時傷心,就說:舊社會的呼蘭河糟蹋人啊,你還是別看了!說也奇怪,蕭紅筆下的人物身世雖淒涼,但透過她火熱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尋希望。

  她說: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黃瓜願意開一朵黃花就開一朵黃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別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別嚮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歡大自然裡的無拘無束。一有空閒,便常常跟著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養的盆景花草,這是菖蒲,那是紫藤,還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樣樣知曉。如果爸爸有了興致,偶爾還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機會,我要是和小蕭紅認識,一定有聊不完的話!不同的是,我們對於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這份自由、快樂,只是作者顛沛流離的一生中最為美好的一段兒時的回憶,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點亮色。

  時代變遷,斗轉星移,新時代的我們不用再經歷呼蘭河小城人們的苦難,封建社會的壓迫。這個暑假與《呼蘭河傳》相遇,給我的成長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憶,我不禁覺得讀書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事兒!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這小城裡面,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聽說有二伯死了······”——前序

  讀作家蕭紅的傳記《呼蘭河》,就像走進一部孤寂惆悵的史詩。

  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的民國著名女作家蕭紅,站在寂寞的香港土地上,用悽婉的筆調將滿腔思鄉之情寄寓在對呼蘭河這座小城的真實記敘中。

  悽苦可謂是小說的主情調。蕭紅在小說中寫到的小團圓媳婦、王大姐是民國時期千千萬萬勞苦婦女的代表,她們的悲慘結局深深勾起我對特定時代的女性命運的思考。爭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質,換言之,女性就如一枚棄棋,如一個玩偶任人擺佈。如老胡家的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初到老胡家時成天樂呵呵的,甩著一條長辮子,可是當她的婆婆給她下馬威時,左鄰右舍都表示讚賞,連有二伯都說:“介年頭是啥年頭,團圓媳婦都不像個團圓媳婦”。於是這可憐的姑娘受盡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鐵烙腳心,打了一個多月,又被“跳大神”“用開水洗澡”“豬肉黃連”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團圓媳婦令人悲憫的命運將呼蘭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醜陋暴露的淋漓盡致,人們的良知深受封建社會傳統思想的毒害,既可憐又可悲。

  在悽苦的黑暗社會中,到底還是有一絲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蕭紅慈愛寬容的祖父給她人生帶來的溫暖和關愛一樣。“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儘管殘酷的現實給作家的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堅信,每當她回憶起兒時與祖父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就會從中獲得溫暖和力量。

  作家蕭紅一生都切身體會著身為封建時代女性的悽苦和悲慘,她經歷過四段婚姻,在十個城市中徘徊流亡,儘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獨矜持、堅強剛毅,在現代文學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後序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傳》是一本蕭紅寫她過去故鄉的書。茅盾曾說過:“《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作者講述的那個呼蘭河時代,好像離我們有一些遙遠,但作者卻用自己的文字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鄉。

  在故鄉中,小蕭紅最親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這個“吃人”的世界裡,小蕭紅寧願依偎在祖父身邊聽那些講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願去觸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這不僅襯托出了祖父的溫暖,也拉出了一個大的無情的背景。

  文中講到:“我總是能不分晝夜地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團圓媳婦也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她年紀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卻總是被婆婆打罵,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請來大神,又是用各種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裡塞。這不但沒把病治好,還把團圓媳婦嚇得天天做噩夢,也招來了街坊鄰居來看笑話。他們把這當成是好看的大戲,你一言我一語地評價著。在我們看來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個時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卻從未感覺到他們正在慢慢地毀了一個人。

  這個地方的深處,好似住著一個“吃人”的怪獸,但可悲的是,人們都喜歡它。

  村中有一個大坑,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點錢。可卻有多少小孩,包括雞鴨羊這些牲畜,用這種方式無意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會發生的意外,這多麼令人惋惜和無奈。

  如今,我們再遠觀那個時代,那個遠去的呼蘭河,很遙遠、很陌生,又很無奈。

  這本書有一個神奇的魔力,儘管有時間的差距,但那種黑暗時代給人帶來的來自心底的衝擊,卻是那麼真切又深刻。蕭紅揭露了麻木的人性,這種感覺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記。

  在我們如今的時代,沒有迷信的團圓媳婦的婆婆,沒有圍觀人的無情,沒有路上沒人填平的坑。可是那隻“吃人”的怪獸還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適應了當下的社會。

  所以,我們面對曾經遠去的呼蘭河,站在這個新的時代裡,一定要堅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認定是對的事。

  去奮鬥吧,奔跑在這個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放假了,抱著從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裡,記憶中腦海裡仍然浮現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向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裡,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裡,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明白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裡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裡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歡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裡,作者和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裡,我們能夠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能夠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能夠在游泳池裡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來到了,我們能夠品嚐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能夠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

  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前幾天,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這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

  整本書分為七大章和尾聲。七大章主要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寫出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小鎮。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裡充滿了那時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的,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裡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麼愚昧,這個樣卻在這麼個家庭還有這麼個溫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著,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裡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呼蘭河不僅只是呼蘭河,它可以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有些扎彩鋪是為死人而準備的。人死了,靈魂就要到地獄裡去,地獄裡邊怕是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做這麼一套。用火燒了,據說是到陰間就樣樣都有了。怪不得城裡人、窮人都說“活著還沒死了好”之類的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蘭河都成當了時全中國的寫照。

  當我翻到最後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話了: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因為草草看過蕭紅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讀她的書。中學時只看過蕭紅的一篇作品,收在《魯迅回憶錄》裡,那本書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過於莊嚴,只有蕭紅的那篇,瑣細地記錄著魯迅先生的生活,讀來很是有趣。我們當初對魯迅無條件崇拜的同時,又恍恍惚惚在腦子裡印上了一個扎著辮子的年輕民國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蘭河傳》,打下載微信讀書,就作為贈品擱在書架上,閒著,直到某天我作為一名學生家長,翻開語文的第一課,節選自《呼蘭河傳》的《祖父和我》。

  於是點開手機上的存書,一段一段地讀著,默然地讀完,許是薄薄的一本,卻在心裡塞下了很多。

  讀蕭紅的書,會有很強的代入感,書中的“我”,彷彿就是我,書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懷著同一顆心,在呼蘭河的小城,在“我”的屋裡院裡,在“我”生活的那個社群中,自由地轉悠著。

  又似乎看到了小時候的我,蒼茫地站在天地間,四處張望著,無限好奇地探究著各種事物,那時的我似乎總是在思考,又似乎總是能思考出某些結論來解釋所見所得,然而並不能與任何人分享見解,因為毫無疑問會被嘲笑:一個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過都是些無知古怪的念頭罷了。於是收斂自己的小心思,歡快地跑開,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拋在腦後,我的童年,忘了。

  捧著書,滿心好奇地觀望著書中那個精靈古怪的小孩,如何從清晨黃瓜藤蔓纖細的絨毛中體會它們對寒冷的恐懼,如何從鄰家童養媳忽閃閃的大眼睛裡感觸那個時代弱女子的無奈,如何從有二伯的略帶辛酸的人生履歷中鋪展開東北的人情風貌……

  放下書,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滿滿於心,可又無法提取,寫不出,畫不來。是被匆匆復匆匆的時光帶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釋了,還是被怎麼也填不滿的各種期望排擠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夠艱辛,沒有那半世的淒涼,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鈍了我們也曾有過的敏感內心和深沉嚮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還有別人的書可以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呼蘭河傳》被作者蕭紅用一層憂傷之紗矇住了。通讀全文,總能隱隱約約感到些許悲悽,但又是那麼捉摸不定。是什麼讓她含淚愁悶?

  小團圓媳婦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還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鄰居給折騰死的。街坊鄰居們和老胡一家都是為了小團圓媳婦好,這不難看出,他們都想把她管教成一個傳統化的媳婦,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時又都幫著出點子,雖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結果不大好,在他們無所知覺的情況下,其實是把小團圓媳婦推到了鬼門關。

  小團圓媳婦只是傳統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個犧牲品罷了,當然不只她一個,在那個時期恐怕還是有很多的。別指責呼蘭河小城的人們,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罷了,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時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這就使得他們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我一直這麼認為。惡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為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為人們對它的縱容,它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

  既然說到了小團圓媳婦,談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話是不錯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確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後期就會被黑暗的社會腐蝕了,變異成“愚昧的善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團圓媳婦當人看的,甚至把她貶得連動物也不如。不過她到底還有些良心,不然也不會花大錢給她媳婦治病,但盡花得是些冤枉錢,藥方子荒謬到了極點。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間接導致了她媳婦的死。這個婆婆在書中是個反面人物,是當時社會上眾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見,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數,說它比惡毒更毒也就不為過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無忌憚地在世上橫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惡毒並肩走在一起,狀如親兄弟……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兒,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這樣一幅絢爛溫暖的晚霞圖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最初打動我的地方。蕭紅的確是一位善於描寫的高手,她總是會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來為自己的童年“繪畫”,繪出一幅幅雖並不生動甚至有些單調但純淨、真實、自然而富有回憶的畫面。寒冷的被凍結的東北大地,蕭條的並不算熱鬧的呼蘭城,帶給居民福利,給孩子們樂趣的泥坑,小吃攤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動的車馬牛羊;爛漫多姿的火燒雲,天空中飄著的燕子蝴蝶,菜園裡結著的大黃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詩。我家荒涼的大院子。忠誠的黃狗,噴香的苞米;跳大繩、唱秧歌、放河燈、娘娘廟會。

  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蘭河城的一街一道還是大自然的親切饋贈,都是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都把讀者帶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滿滿的都是對兒時的回憶。我們在感受作者筆下呼蘭河城給她童年回憶的同時想必也會不由自主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大同小異的。不管如作者一樣的單調平淡還是你我一樣充滿趣味和歡樂都是讓人難以忘卻。無論將來我們身處何境,年華幾何,童年都會是我們第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我在《呼蘭河傳》的字裡行間,還看見了孤獨的作者和破敗的宅院,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貧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尋常的經歷,勇敢無畏的馮歪嘴子和他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們這一生為什麼而來?我不禁思索。為磨練意志而來,為學習知識而來,為追求幸福而來,為改革創新而來,為中華騰飛而來。如果想做到這幾點,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義,就要像馮歪嘴子那樣樂觀、堅韌、勇敢、頑強、敢於同命運抗爭,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誘惑、除舊革新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會對得起先輩們的流血犧牲、艱苦奮鬥。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慘的歌謠,它帶給你心靈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讀《呼蘭河傳》有感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十分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呼蘭河。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正因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十分歧視她。書中有一處情節最是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說:“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讀到那裡,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十分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我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咱們最好的禮物,因此咱們要好好珍惜自我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正因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咱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裡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的,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裡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

  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能夠嫁得的。雖然這麼愚昧,這麼這個樣卻在這麼個家庭還有這麼個溫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著,碰也碰不透〈呼蘭河傳》裡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情緒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能夠惋惜的,正像咱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但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卻描繪出一片多彩的風土畫,吟誦出一串悽婉的歌謠。這,就是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

  寒假裡,這本使我深有感觸,回味無窮。

  書中,蕭紅透過一個四五歲女孩的視角,寫下了她的童年。一個個故事獨立而又渾然一體。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

  小團圓媳婦有個婆婆,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經常打她,掐她,罵她……。後來,小團圓媳婦生了場大病,臉色蒼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請大夫,而是幫小團圓媳婦舉行了驅鬼活動。跳大神,熱水洗澡驅鬼,扎彩人……最後活生生的一個人,就被他們折磨死了。

  看完小團圓媳婦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濤兇湧,久久不能平息。也許,小團圓媳婦的病,只要多吃點藥,就能解決。也許,那些所謂的跳大神,熱水洗澡驅鬼,扎彩人……,不做反而會好。可是再多的“也許”也換不回小團圓媳婦的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時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禍。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當今的社會,雖然比那時好多了,但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說:“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個玻璃杯,正想掃掉,她奶奶連忙擋住她的手,然後說歲歲(碎碎)平安。掃了就不好了,不許掃!”後來那些碎玻璃還扎傷了一個客人的腳。我聽後想: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盡我的力量驅逐這種現象!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時又很憤怒!然而再讀讀作者與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關心作者蕭紅,祖父就像是蕭紅的知心小夥伴,和她嬉戲玩耍。蕭紅與祖父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樂音符。想想蕭紅無憂無慮的童年,再想想身處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興。是呀,時光如水,逝去如飛,讓我們珍惜童年時光吧!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要謝謝蕭紅作者,她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好好生活,好好學習!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假期裡,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作品中描寫了單純的"我"經過幾次大變故後,回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樁樁往事:伴"我"成長的大泥坑子,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後園,留下了快樂的童年印記;迷信鬼神的人們,給生了重病的小團圓媳婦舉辦各種驅鬼活動,最終白忙一場;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實勤懇,對主子從不懷二心。

  書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分明!在眾多鮮活的人物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她後來的婆婆花了好多錢買回來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罵她、打她。之後,她就生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憐的。可是,做婆婆的畢竟不能袖手旁觀,請來鎮上的人們幫忙。呼蘭河鎮的人們太純樸善良,這個出了個偏方,那個請了個神醫;但鎮裡的人們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藥、熱水湯驅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個人,被她們折磨來,折磨去,最後無人問津直到死去。

  多麼令人痛心,多麼令人悲憤呀!那時的人們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並不可怕,但知識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僅僅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我慶幸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擺脫落後愚昧的知識時代!

  故事的結局是悽慘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也去世了,父親母親也不知去哪裡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不知怎麼回事,讀《呼蘭河傳》,就如和一個老友敘舊,暢談,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裡和你對面而坐,室內迴盪著悠揚的陶笛,而她,低垂著一雙沉靜又有些桀驁的大眼睛,一邊慢慢地攪動濃郁的咖啡,一邊幽幽地訴說有關她的故事一一她美麗的家鄉,她摯愛的爺爺,她溫暖而難忘的童年,她質樸又愚昧的鄉親……

  有時,她所訴說的事情彷彿就發生在你的身邊,你的周圍,那麼鮮活生動,那麼悽婉憂傷,卻又那麼打動人心。

  對於這部作品,文學界把它劃歸小說,而我不願意把它當做小說,更願意把它當做一篇敘事詩來品味,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來欣賞,一串悽婉的歌謠來聆聽。

  《呼蘭河傳》是蕭紅巔峰時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滿了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作品共分七章,以蕭紅的故鄉生活為原型,各章故事相對獨立,沒有主角人物,也沒有故事主軸。作品雖單獨成節,卻又有一根看不見的線(我的理解是鄉情)串了起來,每一段讀來都那麼栩栩如生,饒有趣味,又寂寞孤獨。

  她寫家鄉的雲彩“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寧靜的鄉村,淳樸的鄉鄰,讓人心生嚮往。她寫兒時的調皮“別人抱著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邊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裡邊跑,跑到窗子那裡,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著花窗欞的紙窗給捅了幾個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著排給捅破,若有人招呼著我,我也得加速的搶著多捅幾個才能停止。手指一觸到窗上,那紙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時的我她寫家鄉的小院兒“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靈動而輕盈。

  懷念即是嚮往。彼時,孤身在港的蕭紅,是多麼無助恓惶,野徑埋香,風月琳琅,經年如水的故事滋潤著情懷,支撐著最後生命。然而,也許是命運弄人,也許是上天不忍心再讓她孤單寂寞冷,

  縷芳魂,飄然而去,帶著對故鄉的不捨眷念,對命運的抗爭不甘……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掩上《呼蘭河傳》,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扎著羊角辨的小蕭紅,她指著天空絢麗燦爛的火燒雲在說著什麼,我沿著她身後一條青石板鋪的長路慢慢走進了呼蘭河這個地方。

  呼蘭河小城中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有路人、有鄰居街坊,他們之間的瑣碎日常,小城中的各種特色,在蕭紅的筆下綻放出不尋常的光彩。

  東二道街上有一個大泥坑,深兩米左右。晴天灰塵撲面,雨天泥濘不堪。人們經過那段路只能在泥坑兩邊的沿上走,非常艱難。晴天反而是危險的時候,因為泥坑上結了一層殼,讓人誤會泥坑幹了,其實殼下面還是粥一樣粘稠的淤泥。許多小動物不小心被粘住就淹死在了裡面;也經常有車伕,為了趕路不小心把車子和馬陷進泥坑,馬越掙扎陷得越深。這時候周圍的人就會過來幫忙,趕過來的人,有擔蔥的、賣菜的、瓦匠,也有其他車伕。他們卷卷褲腳,脫了鞋子,擼起袖子,商量著法子,附近的人則回家拿來絞錐、繩索,然後抬的抬搬的搬,喊著號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橋樑似的,把馬抬起來。旁邊穿著長袍短褂,非常清潔的,則給這幫人加油打氣,這一番景象很是熱鬧卻別有風味。

  他們只是一群呼蘭河城的普通人,大家素不相識,在他人有難處的時候,能夠自發的伸出援手,同心協力戰勝困難。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來自呼蘭河城的溫暖讓人久久回味。

  回到現代在大街上遇到這種事情,我們也能有這樣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嗎?曾經有些人,對別人以怨報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責罵、訛詐舉動,讓愛心人士出了力還寒了心,而旁觀者則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難時會躊躇會猶豫,患得患失。

  這次疫情,無數的英雄逆風而行,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地投入到抗擊新冠病毒的戰鬥中。他們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也是普通人,他們卻用熱血和責任牢牢守護著家園、祖國。讓我們看到,人世間的美好依然存在。隨著疫情的勝利,這份美好會傳遞得更遠,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個泥坑一場疫情,都是這世間的驗金石。讓我們吸取其中的真、善、美,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呼蘭河傳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