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

  在6班講到美國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陸戰給盟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時。我說:當時美國軍方準備把兩顆原子彈扔在東京的,但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臨時改變了計劃。學生挺好奇,就問我,什麼原因呀?我就陳述了一個理由,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美國飛行員定位不準確,再加上緊張,錯誤地投放了地點。我自以為給了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回答,滿足了學生對歷史之謎的好奇。

  孰料,6班平時一個性格活潑的女生打斷了我,她指了指她後面一個男生:老師,他不同意你的解釋。我沒有生氣,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著那位小男生,他沉穩、樸素,我有點印象,他經常在我講一些內容之前,能預先說出我要講的主題,是一位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且歷史儲備豐富的學生。我示意他發言。他說:當時美國軍方沒有準備轟炸東京,對長崎和廣島的轟炸是事先定好的,並不是飛行員的失誤造成的。我讓他坐了下去,實際上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細緻查詢資料。課堂上剛才的這番解釋記憶裡也是聽某位同行說的。後來回到辦公室,迅速查了相關資料,果然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我不禁汗顏,看來,我的備課還必須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識性錯誤可不是好現象,會誤人子弟的。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那位學生,師生相長,的確,我們要平等地和學生相處,不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識上。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2

  一、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3

  上課時檢查學生作業:期中考試歷史複習提綱。各個班發展不平衡,14班整體完成的最差,幾乎所有男生都沒有寫,甚至有的同學連發的提綱都不見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還有一部分寫了三分之二。

  怎麼辦?發火,宣洩心中的憤怒,可是於他們有用嗎?這些男生大概已經習慣了教師的訓斥、懲罰,我的發火對他們,尤其是對男生群體幾乎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們反省,並端正態度,發火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傷了教師身心,所以我調整情緒,笑著評價:“班上出現了多個白卷英雄,還有的同學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學真是可愛啊。”

  然後對做的好的女同學給予表揚,接著,便上課,給他們對提綱,引導他們在書中把重難點劃出來,學生這時都非常認真,忙碌地寫,劃。教室裡出現難得的熱火朝天的學習場景。哎,這些學生,什麼時候才能把學習轉化為自主的行為呢?下了課後,我知道,課後要做的教育工作還很多呀。

  學生向我彙報,各科作業太多,根本來不及,教師都在黑板上寫明:晚自習下課交作業。教師的心情很好理解,馬上要期中考試,況且實行統考,考完後給教師排隊,哪個教師甘心落後呢?

  都想趁最後幾天時間讓學生多複習自己教的學科,用什麼辦法搶佔學生的課餘時間呢?佈置作業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了,雖然教師也承認考前佈置大量的作業未必是有效的複習措施,但他們已顧及不到教學的有效性了。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4

  一、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凸顯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國家在歷史新課改中的政策與發展方向,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基本要求。

  我們只有透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學習、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內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指導教學,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全面提高全體國民素質。

  (1)應以課程標準為依託,轉變課程理念,明確教學內容目標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做課程的開發者,在“一綱多本”的時代,如何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具體內容處理教材,是課改中教學創新的起始點。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透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對“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這一教學難點的完成,教師可以用講解法或材料解讀法來突破。這樣即可靈活處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緊扣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

  (2)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歷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就談不上歷史教學改革,教師的美好願望也就無從實現。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夠較好掌握運用知識,努力創設新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

  在學習《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以多媒體的手段透過講授法、討論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逐步地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透過設定問題情境,進行匯入新課和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形成原因”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並結合相關資料,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並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觀看“歐共體形成”的錄影,讓學生感性地瞭解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哪些影響 ”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精神,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效能,使教學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透過圖示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現象,使所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透過“對戰後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我們有何啟示?”問題提出,將歷史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體現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

  (3)以培養多元智慧為宗旨,轉變單一評價機制,增加評價標準的多樣性。

  課標中的評價建議明確指出:“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因此,我們要注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創新,有時學生提問很有深度,我們要善於賞識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學習了《英國的制度創新》、《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情況,思考當今中國路在何方,啟發學生為中華崛起而學習。我就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崛起》的錄影或文字材料,並寫出觀後感的小論文。學生興趣很高,在觀看之餘,積極撰寫讀後感。寫小論文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心靈感化和愛國情結的昇華。

  二、問題與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願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由於歷史在初中是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貧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大,類似於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複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因此,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初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初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於“超前”與初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於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後,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也是等老師在複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複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複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透過平時的及時複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後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採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重視和加強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必要時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這樣,學生就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就可能瞭解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並透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迴圈,併為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在學習時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注視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隨之而變。由於新課程在容量難度上和不同於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議課評課,才能更好解決新教材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僅是校內的,而且應是校際的、地區間的、以至是更大範圍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簡便、快捷的網上交流。

  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教師帶來了諸多的衝擊和挑戰,也給我們同一起點和機遇。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浪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努力探索,並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注意總結提高,定能把教學工作做好。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5

  今年第一年政史合卷,剛在政治教師的崗位上站穩腳跟的我又多了一個新的課題。捏著一把汗,去授課、複習、輔導,寒來暑往中迎來了中考。千叮嚀萬囑咐把學生送上考場後,戰戰兢兢地等待著成績的揭曉。終於等來了領導的一句“還好”,心中的大石落了地。一年的辛苦沒有付之東流,自己也為之欣慰。

  但也不至於好了傷疤忘了痛,該總結反思的還得沉下心來細細盤點。按照中考說明,我幫助學生整理了知識點,並充分利用備課組的基礎複習卷練習、講評。基礎知識複習完一輪後,接著以練和講為主展開了綜合複習。試卷以政史

  合卷為主,反覆練習、講評。同時利用關係引進了正衡的幾份歷史綜合練習卷,在難度上幫助學生拔了一拔,培養他們面對難題的答題能力。最後中考前再次將基礎知識複習一輪,並利用時間給學生提優補差。

  教學過程中,苦於沒有專業教師的引領,沒有專業知識的支撐,無論是備課時還是中考複習指導方面都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作為政治教師,政治教材不斷在改革,幾乎年年換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學習、研究。此時再政史包班,去研究、拓展歷史知識,精力明顯不夠,底氣明顯不足。鑑於學校缺少歷史教師的實際情況,客觀上我也想政治歷史兩手抓兩手硬,但主觀上我還是傾向於政治,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對教師自身的提高也有較大影響。畢竟中考科目牽涉的精力太多,這樣的生源下,一門尚且需艱苦奮鬥,兩門頗有彈盡糧絕之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神話”時代已經過去了,唯心主義應該科學地迴歸到唯物主義,我應該清醒地看待、分析自己。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6

  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透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透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初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透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透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最佳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7

  今天為止將六個班的導言課講完了。導言課主要講四個問題:

  1、歷史是什麼?

  2、為什麼要學歷史?

  3、怎樣學歷史?

  4、《歷史》課程概述

  在給學生講四個問題時,為了瞭解學生初中時的《歷史與社會》所學的歷史知識,專門設了一個小遊戲,將班裡的學生分組,要求學生們將自己認識的歷史人物一一說出來。結果每一個班的氣氛很好很活躍,所教的六個班裡僅一個學生拒絕回答(我很奇怪他為什麼會拒絕回答這個這麼簡單的問題,他絕對不是不會,或者是有意或者有其他原因)。

  在上講臺的一刻起,發現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是相當重要的,對老師是相當好奇的,都想了解多一點老師的情況。比如,叫什麼,來自哪裡,多大年紀等等。幾乎每一個班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要求老師進行自我介紹。所以,我在介紹“我的歷史”時,三句不離本行,還是將“歷史”課程中的“分封制度”搭了上去。因為下一節課剛好要講分封制。

  六個班有四個班的層次稍好一些,所以講起課來明顯感覺到輕鬆一些。印象較差的是15班,從進門到我上講臺,班裡吵得一團糟,我站在講臺上有兩三分鐘,班裡仍然不能安靜下來。同樣是普通班,今天上的13班就好多了。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一歷史新教材,既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弄清歷史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係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凸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在課程目標上,分為三個部分表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在強調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文字內容上,指導功能更為全面,不僅規定了學習內容,而且指導如何學,學到什麼程度。《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於教科書的編寫,既有明確的規定,又有較大的彈性。顯然,高中歷史教材是課程專家和歷史學科專家編制的一種較好的教學用書,對教師是教本,對學生是學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教材,我們應確立這樣的認識: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並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

  (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實驗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

  (3)認真研究學情,即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狀況,依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擺正歷史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教學中,有兩種現象要力求避免:一種是本本主義,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僅要使用,而且要最佳化。對於歷史教師來說,用之於教學是職責,完善並使之利於教學也是職責。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態度。

  客觀地講,這種教材在體例結構、內容旨趣、圖文結合、自我檢測以及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切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教材內容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和加工。

  (一)內容的補充。為彌補高一新生歷史基礎的薄弱,可以就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頁“學習延伸”的內容“中國古代歷史朝代簡表”進行如下補充說明:中國古代史,按照發展程序,先後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在原始社會末期,原始人群的社會組織由氏族、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政治形式———“國家”,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就是國家形成過程中或者說是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領袖。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後經歷了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約歷1560年。奴隸制度趨於瓦解時,我國出現了封建社會。它始於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五個時期,到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共歷2300多年。這樣就對中國古代歷史作一完整概述,改變教材內容給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覺。

  (二)結構的調整。如《辛亥革命》一課,教材將帝國主義支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內容安排在“中國民主程序的豐碑”這一目內,不盡合理。教學中可以把這個內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子目後,作為“革命後隱藏的危機”單獨列出,體現革命的曲折性,也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最近新課程改革的嘗試,我們感到,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成為高中歷史教材完善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本身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探索歷史教材的有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採用歷史教材的有效教學模式。

  何謂“有效教學”?即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蘊:

  (1)有效果,即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2)有效率,即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

  (3)有效益,即指教學活動收益,或者說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評價。

  從國外研究狀況來看,有效教學模式,較為著名的有認知指導教學模式、認知複雜性教學模式、真實性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充足的學科知識儲備,既要有對於歷史經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對於史學研究動態的瞭解;其次,還要具備對於教材的整合能力,對照新課程標準,理順知識的內部聯絡,形成清晰易懂的間架結構,以此作為教學展開的基本思路。特別要指出的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學科體系,而在於從學生出發,力圖構建一種新的學習體系。再次,要有駕御課堂的教學能力,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全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9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

  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為:對新課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灶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製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非常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知道這些故事就可以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0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課時,氣氛比較沉悶,提到分封制、宗法制這些歷史概念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及內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週天子和諸侯聯絡的紐帶是什麼,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學生反應遲鈍,表情木然。及至後來用PPT展示秦統一的過程時,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對照著螢幕作一些記錄。

  課後,我仔細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課堂的沉悶以及師生互動的減少呢?這堂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也是我新課的第一節課;課堂設計中也許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設計的問題理解要求高,給學生的鋪墊性知識太少,造成學生思維難以跟上課堂節奏;這幾天,翻了幾本教學理論書籍,書中提到課堂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不是發展了是判斷教學成敗的關鍵,看來,我更多的是關注了我如何去上課,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包括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也成為裝飾門面的做法,課件中堆砌了過多的知識點體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圖片,上課時更多地是在展示課件,學生是不是有興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則關注得太少。其實我還是充分地準備這節課的,但課堂瞬息萬變,看來預先設計好教案,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課堂是生成性的,根據學生和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課堂設計應是我下面著重要做的一件事。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課也是這樣的,講的知識點,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聽得懂,並且因為你上課有生成性知識出現,有啟發,這課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學就是有效性教學。

  今天在高一(7)班上課時,這種體會頗深。課的題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首先分析題目,讓學生對本課結構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

  師:課文各子目與課題存在怎樣內在的聯絡?

  生:法令出一敘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建立及逐步完備。

  (我補充了古代官僚體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即維護皇權,皇權至高無上。自我感覺這樣設計還是有必要的。)

  師:君權與相權這一目與課文主題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君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是皇權越來越大,君主專制政體欲來欲強化。

  可是對於選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題的關係,叫起來的幾個學生都不能闡述,呆站在那裡。

  思考後,才明白高一學生畢竟是從初中才上來的,並且初中歷史邊緣化已是普遍化現象,因此,提問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這裡,可以試著把明顯的聯絡讓學生回答,而理解難度較大的則透過教師通俗講解讓學生明白。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1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第四個年頭,從20xx年9月新學期開始到20xx年1月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引進試題)結束,,整整一個學期的新課程實踐已經過去了,以下是我對一個學期來歷史教學的總結和引進試題考試情況的總結。

  本學期是學習必修一政治史模組,從中體會到新課程理念的實質。新課程理念將原來老教材的一維教育觀推進至立體的三維理念。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駕馬車齊頭並進,這中間,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們目前高中歷史教育的靈魂。

  教學過程中,課外閱讀部分儘量放棄,集中精力突破某一課的核心條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興趣來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其他知識點,在情感上催生學生對教師和本學科的道德和價值認同,從而構建平衡穩健的教學軟環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極好地利用了學校的多媒體裝置和各種有效資源,老師講授、板書、投影展示和學生辯論、情景扮演等師生間的互動式教學得以鋪展開來。總的來說,這一套教學思路是行之有效的,老師在發言中同與會的全市老師們交流了我校歷史教學的心得,引起良好的反響。

  經過一個學期的新課程實踐,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改老教材以“知識點帶線索”的教學套路,而代之以“以線索帶知識點”的方法,重點突出歷史教育的審美和價值引導的職能,為下一步繼續推進課程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本次歷史考試引進試題,難度中等、題量適中、教學重難點都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一份命題較為成功的試卷。客觀題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基礎知識,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均在此有所反映,該部分得分情況較為正常,說明同學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較為紮實;主觀題部分相對而言考得更富靈活性,考到了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和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道題雖然總體難度不是很高,但是出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對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能力要求更為顯著,因此,主觀題失分較為嚴重,其中尤以第32題西方代議制這一題為答得最差,對於西方代議制源頭的“古希臘民主政治”這一知識點的把握最成問題。這些因素都制約了高分段學生的產生,這次考試最高分也就是75分。

  從中我們看到了我們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和適應解題,由此,下一階段我們主要是在保證基礎知識的大方向上,加強知識點之間的串聯和融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戰中的解題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總體應試能力,為學生走向高年級做好堅實的準備。

  第一學期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立足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在第二學期有更為艱鉅的工作在等待著我們。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2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教高一年曆史,如何把新課標的精神貫徹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對我來說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3

  新課程啟動後,武漢市教科院教研室決定組織一次高一新課程歷史教學研討展示活動,由武漢市第12中學的劉芃老師主講《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筆者和當時在美國的汪學毅老師一起進行教學設計。基於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尋找材料、設計問題,試圖以“材料·問題”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為了試驗教學設計能否在一堂課內完成,20xx年10月7日,劉汝明在武漢市新洲區城關高中高一年級進行了試教,並幫助完善了教學設計。20xx年10月16日,劉芃老師在本校高一(3)班為全市高一歷史教師進行了教學展示,得到參與者的肯定和讚許。20xx年7月19日,應人教社的邀請,劉芃赴重慶在“新教材培訓會”上進行了展示教學。本文在重慶教學實錄基礎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課程教學強調以問題探究為中心、以解釋為主要形式、以意義構建為目的,關注教學資源的拓展,強調文明發展過程中問題的產生及解決,重視教科書知識結構建構,更注重問題的提出與探究。改善課堂提問是新課程教學繞不過的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與課堂提問能否調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關係。

  本文結合《希臘城邦與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認識。依據“課標”(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時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乃史條件;知道希臘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希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課前下發了“導學提綱”,為學生提供圖片、表格和材料,預設了課堂提問,如下:

  (1)觀察圖一,上海世博會希臘館。圖片給大家的直觀感受是什麼?

  (2)圖二是希臘三維地形模型圖,圖三是希臘的衛星地圖。從這兩張圖中,得到關於希臘的哪些資訊?

  (3)這樣的地形,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問題(1)(2)是要學生將現實與歷史聯絡起來,圖片資訊很集中,學生能夠有效提取,也能夠直觀理解教科書上“多山、山勢陡峭、有很多小的島嶼”,“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形成了新興工商業階層”等內容。但問題(3)沒有針對性,沒有限定學生思考的範圍,問題看上去很開放,其實不能調動學生思考。地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應朝哪個方向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很難把握,有的學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與本課內容相差較遠。

  材料一希臘半島上多山,許多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貫穿半島……由於山勢陡峭,很難翻越,因此形成了一個個地理上相互隔絕的小單位,這對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響。

  ——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給你提供了哪些資訊?

  (5)請同學們讀教科書第22頁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幾句話,概括一下什麼是“城邦”?什麼是公民?

  材料二據不完全統計,希臘城邦的總數達到300多個,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彈丸小國。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另一大城邦雅典領土約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萬。

  ——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個城邦向它的鄰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權按照它自己的意願處理它自己的事務。……城邦雖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內主權的分割,對它鄰邦的獨立卻是容忍的。

  ——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6)根據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徵的幾個關鍵詞。

  (7)城邦的這些特點,對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材料四希臘多山多島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可能像東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樣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農耕地,但起伏山坡卻適宜栽植荀萄、橄欖,發展園藝業。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前工業文明與地域性歷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達,反過來對希臘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諸國的經濟,又產生巨大影響。它使本土諸國古老的自然經濟,迅速轉為商品貨幣經濟。

  一一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8)閱讀材料四、五及教科書第23頁“歷史縱橫”,概括古希臘人的社會經濟生活。

  (9)這樣的經濟生活,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聯絡呢?

  (10)如果我用1只雞來換你1頭羊,你願意嗎?為什麼不換呢?如果我用50只來換呢?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是怎樣的?

  (11)商品交換的這些原則,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關係?

  (4)到(7)涉及城邦特點,學生能把材料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解答。說明材料一至五這種“還原”式的情景創設,學生很適應。但是問題(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麼是城邦,展示過材料二三後,問題(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關鍵詞,這個設計不太合理,反覆對學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費時間,應該合併提問,或重新設計提問,增強提問的效率。(5)的後半部分要求根據教材概括什麼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裡沒有體現,之後的問題(15)(16)卻集中涉及,放在(5)沒有呼應,對學生來說也不能算有效問題。問題(7)對應的材料體現了城邦的獨立性,要求據此回答對公民政治生活的影響,材料似有不足。

  問題(9)超出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理解水平。問題(10)(11)中,學生得出“商品交換需要自由、公平、協商”的結論,是基於政治學科知識,只是按預設概括並接受一些條款式的結論:商品交換中的平等觀念為民主政治產生準備了社會思想條件;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改變了社會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現有了政治活動的中心;地域狹小使公民能廣泛直接地參與政治生活;繼承了原始社會的民主平等觀念等。然而“地理環境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關係”?“中國也存在物物交換,為什麼沒有產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臘卻產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條件到底在民主政治產生中有多大的作用”?這些問題和疑慮並沒有真正從學生心中消失。儘管學生很“熱鬧”地參與了“解析”,但問題(9)(10)(11)的程式化和線性分析解釋,學生的思考沒有辦法複雜起來。教師應有所補充。

  有學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方面是社會中下層群眾總體實力的加強,具體表現為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另一方面是國家財力的增長”。中小工商業奴隸主、小農階層和無地貧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貴族排斥和壓制無權或少權;在經濟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貧窮而困窘,他們要求推翻貴族政治,建立民主政體,構成了民主派的骨幹力量和基本群眾。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是他們總體實力加強的基本要素,隨著這些要素的發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斷壯大,貴族勢力相對削弱,從而引起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確立[l]。公元前5世紀,所有希臘公民處於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有大量空閒時間進城參加公民大會。“公議是古希臘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經濟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則”。“對雅典人而言,城邦不僅是他們生活的載體,每個人心裡裝的都是城邦,他們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棄任何個人的私利甚至生命,並透過取消公民權來制裁漠視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領袖的領導權和民眾的決策權長期處於一種相互制約和平衡的狀態,從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3]

  材料六新的致富機會和貴金屬鑄幣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錢貪慾,刺激了許多人作各種各樣的冒險,或從事創造性的經濟活動。一部分當政的土地貴族,利用權勢取得了財富;同時也出現了貴族以外的工商業的富裕階層,而他們是被摒除於政權之外的;這樣,政治權力的分配和各階級實際力量的時比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矛盾日益加劇。

  經濟發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貴族難於掌握他們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土地貴族的金錢貪慾,從而使他們加深了對平民群眾的剝削。

  ——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12)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六和教科書第23頁的內容,說明梭倫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協調了哪些人之間的關係?

  (13)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23頁至24頁的內容,填寫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專案

  梭倫時期

  克里斯提尼時期

  伯利克里時期

  公民大會

  有權終止任何對民主造成威脅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四(五)百人大會

  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權力

  陪審法庭

  從10個部落中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選舉產生

  其他規定

  (14)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貴族權利、擴大公民權利的?

  問題(12)(13)(14)較好地扣住教科書,學生參與的狀況很好。這說明拓展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景的同時,不能完全拋開教科書。但是梭倫改革,實際上確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材料六展示的種種社會矛盾,是梭倫改革的動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發展的因素。之前的問題(9)(10)與此相關,材料不足,學生回答的不好。這裡有一個材料設計問題,應使各問題有機結合,不能將就教材框架割裂問題之間的聯絡。教學設計應有順序、有層次,是對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結構與公民所佔的比例圖示

  (15)從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麼資訊?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權?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說屬於“全體人民”?

  材料八沒有人願意用抽籤的方法去僱用一位舵手和建築師、吹笛手或其他行業的人,而這類事若出錯的話,危害還比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出錯輕得多。

  ——蘇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種直接民主。閱讀材料八,蘇格拉底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麼弊端?如何理解蘇格拉底這句話?

  (19)蘇格拉底這樣比喻想告訴我們什麼?

  材料九希臘人對波斯國王談及自己的同胞時說:“雖然他們是自由人,但並非在各個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們的主人,他們畏懼這位主人甚於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規定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法律的條文始終如一。法律禁止他們臨戰逃脫,不管遇到的敵人有多少;要求他們作戰時堅如磐石,或者戰勝敵人,或者死於敵手。”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著《全球通史》

  (20)閱讀材料九,指出希臘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麼原則?

  材料十德國曆史學家西格弗裡德勞菲爾指出:“這兩條原則,即所有公民都應該享有平等權利,所有決定必須以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現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徵。從古代到現代,它們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現代政治思想起源於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過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

  (21)閱讀材料十,勞菲爾認為現代民主繼承了古希臘民主的哪兩條原則?

  (22)當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程式,在雅典已經存在。結合所學內容,舉例說明當今哪些民主原則或程式起源於古希臘?

  學生對運用資料材料分析歷史問題反應很積極。問題(17)到(22),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為學生思考和活動提供了縱深空間。這也是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意義建構來預設的。學生能回答出“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說明有一定的隨意性”,“管理國家也需要專業的人才”等結論。儘管學生還沒學到當代西方民主,但還是透過知識積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選舉、輪流執政、主權在民、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等,認識到現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經歷了古希臘直接民主、代議制民主與當代協商民主三種形態)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式和基本原則。

  由於材料充分,學生能夠依據材料得出結論。特別是問題(19),學生均能有話可說,較有效地轉換了思考歷史問題的角度。學生對這組問題的反應超出了老師的預期,也為下一單元的學習預設了很好的“介面”。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這裡雖刻意避免讓學生用階級分析法來分析所謂“侷限性”“虛偽性”,強呼叫文明史觀認識歷史,避免發“後見之明”,但仍應當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討論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為代議制民主所取代。這條線索在學完此課後尚不明顯,教師需要為學生理解從直接民主到西方現代民主制度的轉變做些鋪墊:從古代希臘開始,特別是從公元前5世紀末以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紀的思想巨人托馬斯·阿奎那,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沒有停止。由於雅典在伯羅奔尼撤戰爭中慘敗,民主政治的缺點逐漸暴露,批評逐漸成為主流。這些批評大多來自上流社會,言論具有更深刻的理論思考和分析色彩。隨著馬其頓、羅馬對希臘的征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論代替了對民主的頌歌。“縱觀古今人們對雅典民主制的態度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決定了人們對民主制的興趣與價值評估”[4]。因此,學者在評價這一政體時,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體;有產階級眼中的雅典民主——民眾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導的民主原則和寬泛的自由精神是後來歐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礎和濫觴”。“雅典民主政治對西方近現代民主政治的影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則;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的組織形式;‘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原則;國家公職選舉任期原則”[6]。而這種直接民主最終為代議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議制民主中,全體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透過他們定期選出的代表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人民直接參與政治決策並進行公共選擇的機率驟減。議會辯論傳承了古希臘直接民主的公議。這對英國、美國民主制建立影響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並不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宣稱的那樣,相似於現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雖然它們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區別同樣明顯,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尋味的是,當代西方的古典學者明顯忽視它們的區別,而強調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從提問的技術層面來說,本課包括觀察類問題、回憶類問題、比較類問題、思辨類問題,試圖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展開學生的思考過程。提問不是讓學生簡單記憶所學內容,而要關注並指導課堂對話和認知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合理的歷史解釋。問題(5)(6)(8)(12)至(16)“找出”“概括”“說明”“填寫”“歸納”“得到”等詞彙,規定了學生思考的行為。這樣不僅讓學生的思考活動透過具體的動作完成,也扣住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問題。透過歸納民主發展的歷程,幫助學生理解“奠定了基礎”“得以確立”“發展到頂峰”等結論。因此,材料拓展有利於學生理解,有利於調動學生思考。

  教育目標分類的層次不同,老師提示語的指向對學生的刺激與暗示是有區別的。記憶、理解、應用型的問題在追問時,可用“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在課本中什麼地方”“還想到了什麼”等句式。分析、評價、創造型的問題在追問時,可用“請說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樣知道的”“請解釋你對這件事的認識”“你的觀點依據什麼資料或史實”“你判斷的標準是什麼”等句式。追問的目的是“要求學生透過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來解釋、驗證和支援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個性化的觀點”[8](p46、50)。提問預設時,用好這些引導學生思考的詞,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預設學生的思考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反思的結論是:最佳化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課堂有效提問應激發學生思維。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書的知識,注意問題之間符合學科內容的邏輯關係;第二,創設情景,應在課本知識的盲點處、學生理解難點處和史實不足處預設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第三,提問的指向要明確,針對學生的回答跟進的追問,即加工性問題或矯正性問題,要促進學生解釋自己的回答;第四,要關注學術研究動態,提高問題的開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釋問題、論證觀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規範的學科思維方法和習慣。課堂有效提問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以上淺見就教於方家。

  參考文獻:

  [1]顧鑾齋.論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歷史研究,1996(4).

  [2]禹露,鄭進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徵及利與弊[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xx(4).

  [3]蔣保.演說與雅典民主政治[J].歷史研究,20xx(6).

  [4]魏鳳蓮,郭小凌.對近年來國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20xx(4).

  [5]晏紹祥.從理想到暴政——古典時代希臘人的雅典民主觀[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1).

  [6]蔣雲芳,胡長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徵及對西方民主的影響[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7]黃洋.民主政治誕生25的週年?——當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歷史研究,20xx(6).

  [8][美]丹東尼奧等著,宋玲譯.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在這裡我只想簡單的說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裡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部落格多多的交流。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5

  透過近一個學期的歷史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說我的反思頗多。我是剛剛踏上講臺的新老師,我深知我身上的擔子和責任有多重。因此,在備課和批改作業方面,我絲毫不能懈怠,特別是備課,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是重複了再重複;但從學生的反映和半期考試結果來看,付出和收穫似乎不成正比。為此,我對我的教學工作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發現的問題

  1、首先,個人工作經驗不足,一個從高一到高三的完整的歷史理論體系尚未完全確立起來。

  2、學生初中歷史知識掌握的太少、太散,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無從談起。

  3、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和時間的跨度有點大,類似於專題史,學生根本搞不清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經過以及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因此記憶難度有點大。

  4、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是嚴格按照教參書規定的課時進行授課,但是我發現絕大多數教材內容在45分鐘內基本上講不完;如果提高速度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多數學生反映聽不懂,學生有點聽天書的感覺。

  俗話說的好:方法總比困難多。對於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向老教師虛心請教,經常和同級歷史學科的老師們一起共同探討和研究,為此我得出了以下方法和結論:

  1、首先,要熟悉初中歷史課程知識,初中講過的知識與高中知識重疊部分可略講,做到詳略得當,有的放矢。

  2、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改變初中歷史課滿堂灌思路,創設情景,實施有效教學,努力引導學生並調動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

  3、課堂教學實行多元評價,一改過去簡單以成績論英雄的做法,透過課堂論述、課後歷史小論文、歷史材料的收集、歷史小故事的講述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找到興趣,提高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課堂教學要生動有趣,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和人格魅力,很多時候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你所教的科目。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