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1

  這是我買了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後買的第一本電子書,看它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嘗試一下購買電子書,另一個它是熱銷榜第一名。可它卻是這樣的吸引著我,時間會洗刷一切愛恨哀愁,我們的選擇,究竟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大潮中,會給我們自己造成怎樣翻天覆地的影響?這本書選取的角度很討巧,選取了5個家族的故事,這5個家族的命運交錯交纏,有仇殺,有愛情,永遠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歷史。讓人動容的,是個人的命運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的顛簸,我們可以從局外第三者的角度來清晰地看待一個人命運的起伏流轉,他或者她,在改變自己命運過程中所做的種種選擇,究竟在歷史滾滾洪流中,是站穩了,還是被衝得支離破碎。

  書籍簡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威爾士的礦工少年、剛失戀的美國法律系大學生、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蘭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國特工…從充滿灰塵和危險的煤礦到閃閃發光的皇室宮殿,從代表著權力的走廊到愛恨糾纏的臥室,五個家族迥然不同又糾葛不斷的命運逐漸揭曉,波瀾壯闊地展現了一個我們自認為了解,但從未如此真切感受過的20世紀。

  感想:

  偉大的墜落、平凡的交織,“大”時代與“小”人物演繹的一曲讚歌

  歷史與個人,是誰在改變誰?

  誰是“巨人”?因何“隕落”?把波瀾壯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搬上文學舞臺,盡情展示了“大”背景下的國家間“遠交近攻”的複雜態勢,又不失某種以小見大的細膩——究竟是南威爾士鄉下的那些個“小”人物有意無意中攪動了“大”時代,還是“大”時代賦予了“小”人物非凡尋常的品格呢?《隕落的巨人》用寫實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戰爭前後圖景,歌舞昇平有之,奔走呼號的有之,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有之,叛道離經兄弟相馳的有之。在這場圖景裡,沒有勝者,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有的是生靈塗炭後的漠然,貧困飢餓後的傷殘。和平,這個美好的詞彙,或許才是肯萊福特衷心表達的心願吧!

  在這樣一個規格龐大,家族錯綜複雜,人物命運交織對抗的故事裡,我難以分辨什麼是歷史什麼是虛構,隨著威爾士曠工家庭的姐弟、英格蘭貴族兄妹、俄羅斯底層的孤兒兄弟、美國白宮的青年助理、德國外交情報界的名門之後他們的愛恨糾纏去探究1914—1924這十年的歷史,他們既是那段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可能也是歷史的推動者或者歷史前進的阻礙者。我知道這只是一個故事,我也知道那段歷史的最終走向與結局,但是仍然會屏住呼吸跟著作者的筆觸跟隨人物的命運去感受動盪歷史裡的浮沉。我不禁困惑,究竟是他們推動了歷史還是歷史塑造了他們。透過這些虛構的故事框架,我能夠清晰的瞭解一個時代卻毫無違和感,因為這個故事裡出現了諸如列寧、溫斯頓丘吉爾、托洛茨基等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在故事裡的出場與話語在真正的史實裡都有據可拷,虛擬人物與真實人物的對話不顯維護卻又兼具歷史的真實性與故事的趣味性,一千多頁的內容讀來也毫無阻澀之意。

  然而我知道,美好的願望藍圖看起來宏偉美麗,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例如茉黛與艾瑟爾所代表的激進派的理想女權主義者與現實派女權主義者。無論從她們個人的出身、經歷以及組建家庭而言,都是這場戰爭下抗爭的重要部分,也是現在國際上十分棘手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們渴望著與男人相同的權利,但是在某些方面而言,卻總是存在欠缺,肯·萊福特透過茉黛的理想主義愛情與艾瑟爾的遇人不淑分別闡述著女人在政治中、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這些角色背後抗爭中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無時無刻不在用書中的人物對其他人物與事件作出評判,並對此深深嘆息。

  從充滿灰塵和危險的煤礦到閃閃發光的皇室宮殿,從代表著權力的走廊中到愛恨糾纏不清的臥室裡,從歐洲到美國,在充滿著戰爭硝煙和希望與變革的年代裡,每一個或“大”或“小”的生命都在爭先恐後地生長著,並做出了各自的有意無意的選擇。個人在巨大的時代面前雖然是那麼渺小,但他們的力量卻不能被忽視。戰爭給世界和人民造成了災難,也同時促使歐洲大陸的舊秩序的根基甚至是上層得以觸動,新的世界政治形態正在形成……曾經的煤礦工人比利以“壓倒性的的票數獲勝”當選為議員,菲茨赫伯裡伯爵卻只能在“稀稀拉拉的掌聲和一片噓聲中走下講臺”,“巨人的隕落”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已經開始了……

  當然,作為首部曲,謀篇佈局上的草蛇灰線,語斷意連在書中比比皆是,五個家庭在一戰前後也各自有了第二代,不管是婚生私生,這些孩子註定將成為第二部《世界的寒冬》的主角。尤其是最後幾章,幾乎是一個接一個的伏筆:菲茨與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關於布林什維克的對談,艾瑟爾與丈夫伯尼在社會主義上的爭吵與分歧;比利帶著妻子米爾德里德回到十年前故事開始的地方阿伯羅溫;格雷戈裡在革命勝利後目睹秘密警察對孟什維克的血腥與殘暴;茉黛和沃爾特則一起目睹了德國的通漲危機和慕尼黑啤酒館政變,以及納粹的星火。最後的最後,艾瑟爾和菲茨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其實都是菲茨的兒子)在英國上下議院交界區的紅毯樓梯上狹路相逢,那是一個多麼具有時代和象徵意義的戲劇性鏡頭啊:艾瑟爾和勞埃德往上走,菲茨和喬治往下來,十幾年前的發乎情,十幾年後的止乎禮;平民階級的崛起與貴族伯爵的沒落,都在這私生父子的首次握手之中不言而喻了,眾多彩蛋讓人期盼。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2

  小說背景時間設定在1911年,開篇的地點則是在英國威爾士的阿伯羅溫,和我看過的英劇《唐頓莊園》時間差不多,地點也都在英國,《唐》是設定在1910年英國英格蘭的約克郡,威爾士東鄰英格蘭,《巨》中的一些與歷史相關的片段也會讓我聯想到《唐》的場景。

  何為“巨人的隕落”?

  作為曾經的理科生,老實說高一學過的歷史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而這部《巨》恰是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作者虛構的人物結合起來,真真假假,倒也精彩。

  令我好奇的是標題的“巨人”到底指的是什麼,我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了閱讀之旅,邊看邊猜測,也許指的正是“歐洲最野蠻、最落後的君主政體”,書中的人物推動著事件的發生,而事件的發生又成為歷史,在歷史的程序中落後的政體逐漸隕落,是為“巨人的隕落”。

  人物。看電子書的時候不知道最後有人物表,出來一個人名便做個筆記,最後自己做了一個人物表,後來又將自己做的填充到書末的人物表裡(見附件)。

  書中人物的發展也牽動著讀者的心。比利曠工後如何發展,艾瑟爾去倫敦後怎麼樣了,茉黛和沃爾特的愛情,菲茨、格斯、沃爾特、格雷戈裡如何見證一戰的爆發(1914年7月),等等。

  矛盾。第一部中有兩個主要矛盾,其一是礦井董事和工人階級,一個對員工無限制壓榨,另一個以罷工來反抗種種不公;其二是茉黛對底層群眾的關懷和奧托(沃爾特父親)對此行為的嫌惡,一個為工人階級爭取權益,另一個則有著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

  讀罷,迫不及待讀起了第二部…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3

  詐欺遊戲中說:如果大家都坦誠相對,那麼這個遊戲便沒有輸家和贏家;一旦有一個人打破了這個平衡,那麼帶來的只有永無止境的殘酷鬥爭。然而現實中是怎麼樣的.?奧匈帝國不想戰爭,俄國不想戰爭,德國不想戰爭,法國不想戰爭,英國不想戰爭,美國不想戰爭,可是,他們最後都說,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一戰的爆發,不是為別的,正是為了榮譽而戰,是為了保全國家的“面子”。在“面子”問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會妥協。但是人民更在乎的是他們的生活。當統治者的決策和人民的利益不符,便會萌生革命。

  書中五個家族的主人公,都在為給自己的後代創造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而奮鬥。他們痛恨戰爭,但不得不面對,於是戰爭也成為了他們反抗的利器。時代造就勇士,勇士引領時代,二者就這樣交替迭代。

  很難說當時的某個行為或決策將會在歷史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不同的歷史尺度來看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也許就會改變歷史的程序,讓人類升上天堂,或陷入深淵。

  不過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反正人類遲早要滅亡。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4

  一本散發著一股讓讀者不禁沉下心來細心研讀的書籍,描述了戰爭與愛情,國恨與家仇,理想與背叛,動亂與瑣碎各個看似互相排斥的元素在作者筆下緊密結合,為讀者奉上一次絕美的閱讀盛宴。

  其中有戰爭年代矢志不渝的跨國愛戀,有暢聊政事言語投機的惺惺相惜,有熱切眷戀無奈了斷的纏綿悲涼,有被迫結合互生情愫的美滿幸福,有日久生情喜結良緣的完美愛情,當然,也有玩弄感情的情場浪子讓人啼笑皆非的種種片段,有受人蠱惑的叛逆富家女未婚先孕而又所嫁非人的悲涼,有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慘遭厄運忍受思念之苦甚至命喪黃泉的無奈與哀傷,也有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手一搏透過革命減少流亡的承諾與擔當……

  也許是女生情感一般比較細膩,對書中描述這幾對情侶的情感細節最為感興趣和印象深刻,對在戰火中士兵的英勇以及戰局的變化也有所瞭解,但可能對作戰策略以及敵我力量的變化和種種變換的戰局拿捏和參透的不夠透徹,但總體上來說還是認真的通讀了一遍,但我感覺有時間的話我還是會拿來讀的。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5

  印象中最近一次讀英國小說還是被電視劇《助產士》吸引而看,修女和護士走向產房為平民階層的女性和孩子提供幫助。而另外一次便是這部小說《巨人的隕落》,有人花了三個通宵全部看完,我想我是不行,畢竟要做個養生girl。斷斷續續花了幾天,終於結束了這部小說,深呼兩口氣,彷彿自己也曾經歷了大戰。好在,最終塵埃落定。

  作者是英國作家肯?福萊特用“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來開啟這本書。他,暢銷小說大師,是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更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作家。他的作品累積銷量1.5億冊,被翻譯成33種語言,風靡80多個國家。

  《巨人的隕落》是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全書大概588萬餘字,序章成人禮一章,天地失色十章,巨人之戰二十一章,世界重生九章,講述了自1911——1924,十三年間四個國家六個家族在戰前戰後的變化,其中包括英國人,俄國人,德國人,美國人。

  關於成長

  小比利13歲從學校畢業,即將步入礦業階層,子承父業成為一名礦工。他要獨自一人面對成人世界,將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運用在工作崗位裡,或許他會害怕,或許他會激動,或許他會充滿期待。第一天的礦坑之行,他坐在礦籃裡不斷往下墜落,從未經歷過自由落體運動的他嚇得尖叫不已;所謂的前輩師傅把他一人扔在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礦洞裡,他恐懼不已,只好高唱一首一首聖歌壯膽,不至於讓自己在無限的黑暗,無限的靜默中崩潰,他度過了漫長的一天,第一次成長。後來因為姐姐未婚先孕遭到周圍人包括神職人員的歧視,他在禮拜堂讀行淫時被捉的婦人的故事後放棄信仰;國家陷入戰亂,作為熱血青年的他謊報年齡參軍,與父親對談。這個懵懂少年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後一步步成長為擁有寬厚肩膀的男人!

  關於親情

  俄羅斯的格雷戈裡和列夫兩兄弟,親眼看到父親被沙皇集團的公主和王子迫害,只因在所謂貴族專有的土地上放羊被絞死,母親為討公道參加遊行被機槍打死,兄弟兩個無家可歸,前往教堂求助。無依無靠的他們得到了幫助,卻發現神職人員幫助他們的前提是。在大多數人選擇忍氣吞聲、接受侮辱,打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時候,他決絕身體換麵包,帶著弟弟艱難生存。後來,哥哥在工廠努力工作,積極攢錢,想要逃離這個充滿壓迫和不公平的國度,弟弟因為殺了人帶著哥哥的船票和夢逃亡美國,留下了女友和未出世的孩子。萬念俱灰的哥哥撿起來任務,幫助弟弟養育不屬於他的女人和孩子,為了給女人保障甚至假結婚。

  關於愛情

  一個是美麗大方、高貴典雅的英國女勳爵,一個是在各國一流大學唸書並會說一口流利英語和過得去俄語的德國外交官。誰也想不到他們會在一起成就美好的姻緣。

  茉黛,十分優雅迷人,但並不屈從於誰。令沃爾特“他願意為德國的利益而死,但沒有心愛的女人,他也不願意活著。”

  為了短暫地相見他們想盡辦法,每次短暫地相見都讓人感到甜蜜,當然戲院激情,藏書室激情,再到蜜月房的十分鐘激情,一步一步讓我們見證者他們的關係走向親密,為他們的愛情歡呼。

  儘管遇到重重阻撓,儘管面臨各種不安,他們仍然選擇在大戰前夜,秘密地結婚。

  他們是戰火中的飛蛾,不懼怕炮火的衝擊,是愛情讓他們奮勇向前。

  關於女性意識

  女僕艾瑟兒,出色的能力吸引貴族菲茨的注意,成功晉升女管家,並且超額完成了招待國王的任務。與菲比展開了一段戀情,卻不幸懷孕。發現懷孕後,本打算激情一場的她換上了工裝前往談判。她並沒有哭哭啼啼,理智地與菲茨談條件,為自己爭得最大利益。想到一人難以面對生育,抱著一絲希望回家,卻被父親看作家族恥辱趕出家門。她,帶著未出世的孩子前往倫敦,將從菲茨那裡要來的房子出租,出去工作,一人生下孩子剪臍帶。深受茉黛鼓舞,加入婦女運動,為婦女爭取權力。

  英國女勳爵茉黛,和猶太醫生在貧民窟診所工作。儘管她能夠跟偉人一起討論政治,卻從來沒有上過大學。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擁有投票權,那麼女孩子將永遠無法受到體面的正規教育。妻子不應該什麼事情都順從丈夫。她光彩照人,能誘惑有權勢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也能不知不覺地改變他們的想法。

  茉黛瞭解高層政治的運作,她善於交際,經常和內閣部長們見面,跟他們討論時下的議題。艾瑟兒瞭解的是世界政治的另一面:全國服裝工人總工會,獨立工黨,罷工,停工和街頭遊行。

  她們是世間遊走的美麗蝴蝶,她們自信大方,她們不畏強權,她們敢於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

  每個人物,都是這場大戰裡的小嘍囉,你我或許不認識他們,但卻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儘管他們的名字不一,一個個卻鮮活地活在作者的筆下,他們本是暗淡無光的繁星,卻在戰爭的引導下發光發熱,最終照亮整個星空。

  農民被絞死在絞刑架下時,你感到憤怒;為茉黛和沃爾特的最後一夜感到祝福;為艾瑟兒獨自生下孩子的勇敢感到欽佩;弟弟拿走哥哥車票,毀了哥哥的夢時,感到絕望、憤慨;礦工遇難,遇難者家屬,八個寡婦被趕出家門時感到鬱卒。這一系列感情,一點點噴發,這就是作者肯·福萊特的魅力。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6

  十天看完《巨人的隕落》這套世紀三部曲第一部。

  拿到書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套書要講啥,是小西瓜爸爸618買考試用書湊單給我買的。我也並沒有看任何的書評和簡介就開始閱讀。

  當然,我沒有像封面寫的那樣三個通宵就看完,前前後後總共用了十天才看完。

  剛剛看到網上用12個字評論這部書:帝國衰落、英雄崛起、真愛無敵。

  說的太貼切了,講述英國、俄國、德國、奧地利、法國、美國、威爾士,幾個國家的政變,以及六個不同家族之間的連結的故事。

  巨大的情感紐帶把這些人緊密連結在一起,真實的還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以及各黨派分爭,以及在戰爭中犧牲的幾千萬士兵。

  這些,都牽引我繼續往後讀,想知道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想知道我關心的那幾個人是否還活著,戰爭讓人緊張,作者在文中加了很多放鬆心情的動作,時不時有個啪啪啪緩解戰爭帶來的緊張感。

  文中的女人們,獨立,聰慧,雖然有過犯錯,最後卻都過上了理想的生活(作者肯福萊特對女人很包容,把她們寫得很好),雖然在20世紀那個時代男女很不平等。

  看完整套書,會心的笑了,故事有殘暴有溫暖,我記住更多的是溫暖,戰爭中的英雄,為愛堅持的人。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7

  肯·福萊特的世界三部曲--《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永恆的邊緣》,一次遇到打3.9折,九本書也就一百五十元左右,收入囊中,感覺買在了最低價,開心。但並沒有準備馬上看,九本實在太費時間,得在一個閒的時候再看。上週五晚上手機下水遊了個泳,起來就頭暈眼花,心力衰竭,盡力搶救後不幸退位。為了紀念它的退位,三天後才買新的(懶還找藉口,不想去逛)。在家太無聊,就拿了一本出來打發時間,就這樣入坑,並獻上了膝蓋。本來以為推薦言過其實了,尤其書封,什麼平均三個通宵讀完,哼~~~其實真的不誇張,我反正一天一本半的速度,沒通宵,我看的比較慢,兩天就把第一部翻完了。忍不住的又想去翻第二部,五天時間應該是看得完的。每一頁都有故事發生,情不自禁的要讀下去。虛構的人物,真實事件和歷史人物完美融合,通過幾個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制度的五個家族的沉浮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格局講清楚太不容易了。多線敘事,各國政治、戰事、情事、人性、戰爭信手拈來。可以說肯大叔完全是在織毛衣呀,不過不會亂,看似多線,但正如織毛衣一樣實際是一線成衣,的確織了一件漂亮的毛衣,讓人愛不釋手。他的小說出版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所以學生讀也是極好的,畢竟帝國隕落,民主崛起,真愛無敵比歷史書來的精彩有趣多了,看小說的同時也瞭解了很多歷史,讓人忍不住同這個世紀的人一起在戰火硝煙中同命運同呼吸,看完感覺從100年前一直活過來的,燃。

  這部書裡喜歡的的人物也挺多,沃爾特、茉黛、艾瑟爾、比利、格雷戈裡。沃爾特和茉黛的愛情;茉黛和艾瑟爾為女性的權利而奮鬥;比利和格雷戈裡勇敢、堅韌、充滿智慧。格雷戈裡有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一場革命。你可以讓它誕生,但你無法控制它的最終結果。

  看簡介肯·福萊特自己說:“很多作家只寫能取悅他們自己的東西,並模模糊糊地希望這也能取悅別人。但我每寫一頁都在清醒地思考:讀者會怎麼想?讀者覺得這真的會發生嗎?讀者關心這些嗎?讀者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結構進行文學實驗的作家,但我從不這麼玩。”老子是通俗小說作家,不玩花招,不玩文字遊戲,就跟你說故事,好故事,你聽不聽?你看不看?

  巨人並未隕落,勇敢者成為了新的巨人。而這份勇氣屬於每一個人的,屬於每一個渴望個人之我超越社會之我的——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8

  剛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話吸引了:“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我非常好奇這個“我”是誰?他何以如此自信?他又創造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於是,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巨人的隕落》描寫了一戰前後六個家族的興衰變化:英國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國馮烏爾裡希家族、俄國別斯科夫家、威爾士威廉姆斯家、美國杜瓦家和維亞洛夫家,整個故事從1911年寫到1924年,主線人物覆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除了法國),涉及了美西戰爭、英王五世加冕、一戰、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爾賽和約、啤酒館等一系列歷史大事。緊湊的故事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讓人目不暇接,手不釋卷。

  小說雖然講述的是一個個虛擬的故事,但書中描寫的戰爭、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作者肯福萊特使用了 “虛實結合”寫作手法,多條線索並行不悖。在作者建構出的世界中,虛擬的小說主角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對話、較量、合作、競爭;在小說中,主角們或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戰爭、改變了戰爭,也被戰爭所改變。跟隨著主角們的腳步,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20世紀那段從未真切感受過的歷史。

  《巨人的隕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世紀前的殘酷殺戮,繁榮與腐朽共生,熱情與冷漠相伴,昔日的權威正統正逐步走向沒落,而來自社會底層的新興力量不斷崛起。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場,無謂的犧牲寶貴的生命。小說中,有一段情節描寫特別動人:戰爭,除了瘋狂的進攻,更多的,還有徒勞無益的等待;在休戰期間的某個聖誕節,雙方的戰士們“全都站在無人區那片彈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們並非在作戰,而是圍成幾個小圈子,互相交談著……他們拿出家人和戀人的照片互相傳看,還拿出香菸給對方,想方設法說清楚意思……”其實,人們並不享受戰爭。正如書中茉黛所說的,在每個國家都是那些反對戰爭的人被否決。然而在戰前像茉黛一樣有洞察力的恐怕只是少數,只有經歷過這麼一場殘酷的戰爭之後,才開始思考如何避免發生的戰爭。

  巨人已隕落,那誰將崛起?無論是代表女性意識覺醒的艾瑟爾、茉黛,還是代表工人階級、勞苦大眾崛起的比利、格雷戈裡,他們都積極向上,熱情似火,為了個人的命運勇敢地與整個社會的偏見、不公積極抗爭,顯示出了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團團紅色火焰,照亮了20世紀初黑暗沉寂的天空。時勢造英雄。我想,正是有了這些敢為人先、不斷抗爭的英雄們,歷史才有了今天的新面目吧。

  是的,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我們才是未來!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9

  是一本框架都很大的書。但是這種大視角並不是來自於作者的大格局,而是來自於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

  作者只是巧妙的用五條漸漸交匯的故事線構造了這本書。

  所以,這本書的推薦詞我覺得是言過其實的。據說平均三個通宵就有人讀完一本,可能不是因為手不釋卷,而是因為乏味冗長,一目十行。

  日耳曼的嚴謹,英帝國的驕傲,美利堅的包容。軍事,政治,愛情,階級,變革。所有角度都只是蜻蜓點水。

  稱作小說的話,最大的亮點不過是多線敘事。完全是在既定歷史的基礎上截取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串聯起來。

  稱作歷史讀本的話,資訊濃度又太低。不夠緊湊和全面。

  也有可能是我個人水平有限,無法讀懂作者的以小見大和虛實結合吧。

  還好其中的感情線並沒有讓人失望。愛情在所有歷史色彩下都顯得斑斕。自己世界的悲歡離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太微不足道。

  “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哪裡死,也葬在哪裡。”不能因為沒有擁有愛情而抹殺愛情的存在。

  如果一定要說說讀書筆記,那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10

  著實慚愧、很久沒寫讀書感悟了,剛開始看《巨人的隕落》,外國人名真心難記。。。

  對我而言算是個大的考驗,人物容易搞混,堅持讀下去後發現劇情還是比較引人入勝的,作者沒有使用過多的修辭,毫不拖泥帶水,故事在六個家族之間來回切換,其實本書讀來有點像名著《紅樓夢》,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會有一些人物外貌、神情或服飾的描寫。作者將自己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進行互動,實在讓人佩服,場景的描繪生動到位,讀來彷彿身臨現場。

  書名《巨人的隕落》,某種程度上就是帝國的衰落、貴族的沒落,一個時代的衰亡,故事定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後,讓讀者與一戰的歷史一起浮沉。

  雖然高中學的是文科,但是歷史並不好,對一戰的歷史知之甚少,閱讀的同時還可以順帶了解歷史知識。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11

  最近恰好看了電影《至暗時刻》。跟《巨人的隕落》相參照,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似乎一戰起始於一場偶然終結於一場災難。當巨石累積到一定程度,歷史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轉移,就像堤壩攔截下的洪水,一瀉千里,萬里汪洋,裹挾著泥沙俱下,沖刷農作物和莠草,一視同仁不分彼此。而在這樣的洪流霧霾裡,無論朝向何方的奔跑都必有迴響,原地不動也是種方向,而且你還可以不斷選擇後背的朝向。你今天選擇,你明日成就。所有人的行為,都有一個最簡單不過的毫不崇高的理由,政治從來都不是一往無前一定會迂迴曲折,權利的更迭,在任何名義下,都掩蓋不了兩手血腥。這本書,會讓我們坦誠的正視這個世界,不那麼美好,也沒有那麼糟糕。

  因為,我們永遠有選擇。選擇抗爭?選擇服從?選擇放棄?選擇堅持?可能當我們還在為新時代即將來臨惴惴不安的時候,我們已經在這個時代走出了很遠,只是要以後才知道。

  利益是推動世界腳步的唯一動力。狼和羊群都在爭取生存,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正義都是春風詞筆。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12

  遠古人類有個好習慣,他們特別愛聽故事,所以超愛會講故事的人。

  誰故事講得妙,就可以不用親自去野外打獵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裡,其他人會奉養他,把他養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個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飯前講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沒講好,他就會成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隕落》時,突然想起這個小典故來,會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絕非易事。

  從1978年他的小說處女作《風暴島》(也譯作《針眼》)一鳴驚人之後,近四十年間,他伏案寫出的20部小說,本本暢銷,沒有一部搞砸了的。

  從創作水準上來說,肯大叔比在國內大紅大紫的東野圭吾更穩定,尤其可貴的是,作品水準穩中有升,他真的是個非常愛惜羽毛的暢銷書作家,僅僅是每部小說出版前都要找史學家勘誤這一點,就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讓他拿了愛倫坡獎的《風暴島》確實好看,講故事的技巧高超,總有各種讓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轉折,這個是肯大叔最大的優點,但不足也明顯——間諜男主角本來很冷酷、很專業,但後半部分洩了氣,各種表現失常,為什麼他運氣就突然那麼糟糕了呢?居然被一個女人兼外行結束了性命,說實話,看得不太服氣。

  也可能因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萊特是被嚴峰老師大讚的《聖殿春秋》,起點略高。

  然後,不得不好好講一講《巨人的隕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紀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國亞馬遜四星半好評,六千多條讀者評論幾乎一邊倒地誇好看、恨不能一口氣讀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誇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鐵裡,一頁頁地翻,渾然不覺自己已經坐過站了,本來應該在徐家彙下的,結果直接坐到了浦東三林,察覺過來是因為那趟地鐵終點站就是三林,廣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車,車廂裡的燈齊刷刷暗了——感覺自己瞬間穿越進了《午夜食人列車》。

  然後趕緊到對面,重新坐回徐家彙去,返程雖然還在看書,但比較警醒,到了徐家彙就下了,上樓換乘其他線路,順利上車,長舒一口氣,又安安心心地繼續看書,靈魂出竅前突然一耳朵聽到報站——什麼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轅北轍。

  如果這趟地鐵繞地球一週的話,我大概可以一直坐著等它帶我繞回家。

  然而,並沒有。

  我只能再次下車上車,憂傷地提醒自己別再看書了,要專心坐地鐵……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後面那一頁發生了什麼,忍不住好奇這麼厚的一本超級大書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議,等意識到自己看得很快時,已經過了300多頁了。

  那天,原本一小時的路程,我顛來倒去,整整花了三個小時才到家。

  躺床上後深刻反省,覺得不能怪我,因為那段路途中,情節剛好進展到時髦的英國女伯爵茉黛和帥氣的德國軍官沃爾特,像打怪升級一樣克服重重阻礙,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講得很高階,他們兩個人都屬於彼此生長環境中的異類。

  尤其是貴族大小姐茉黛,他親哥哥是英國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處在食物鏈頂端,她卻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層,因為身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沒有受過教育……這就是她後來支援婦女參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擁有投票權,那麼女孩子將永遠無法受到體面的正規教育。

  她經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為什麼要結婚。

  她們將自己一輩子束縛在苦役之中,終究能夠換來什麼?”當上述的個人覺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宏大背景下時,那種震撼,真的是一陣陣地起雞皮疙瘩。

  書裡有個場景讓我印象特別深,列寧,嗯,就是那個列寧,他從狹小的火車車廂裡走出來,故事中另一個重要的虛構人物——像雷神一樣有個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裡,緊跟在列寧身後,他們一小撮人,正準備去俄國鬧革命,興奮、緊張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廣場上烏泱泱的人,都是來迎接列寧的,格雷戈裡被震住了,歡騰的人群瞬間將他包圍,一個大遠景,渺小的個體就這樣匯入了歷史的長河,虛構和真實不分彼此。

  完全沒料到自己會看得這麼順暢,1000多頁的大部頭,週末從早上7點歪在床上的隨便翻翻,到中午12點多餓著肚子憋著尿仍然不肯放下書的各種欲罷不能,過癮。

  上一次讓我有這種感覺,是大學的時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課還是選修課,都要揣一本三聯出的金庸系列口袋書,偷偷摸摸地夾在課本里,頭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鐘,又45分鐘,以及更多的45分鐘。

  肯福萊特其實跟金庸很像,他在歐美出版界的地位絕不遜於金庸在中國的影響力,而且他們都是那種肚子裡裝滿真材實料但絕不以此刁難讀者尋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寫東西,會追求深刻,寫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好吧,我年少輕狂時特別愛買這樣的書,比如卡夫卡、伍爾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們最不好的一點就是,不帶著我們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著他們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爺爺不會這樣,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創造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俠世界,但凡是識字的人都能在書裡看出滋味來,還可以與人分享那一點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愛金庸。

  肯爺爺也是如此。

  寫作前翻閱的資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裡面都夠夠的了(我惡毒了~),可寫出來的東西,他自己說,是通俗小說。

  明明寫的是虛構文學,可每次都會找歷史專家來審閱書稿,確保沒有史實錯誤。

  對自己要求嚴苛,但從不要求他的讀者也必須具備一二三四五等條件才能看懂或喜歡他的書。

  有一種好東西叫深入淺出。

  這個標準應該多多用來衡量我們現在的文學讀物。

  書是需要被閱讀的,只有被越多人閱讀,才越有可能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

  正如鞋子必須得穿上腳才有價值,一雙打腳的鞋子當然還是鞋子,但你願意承認這是一雙好鞋嗎?

【《巨人的隕落》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