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導語:清明節來臨,採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著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那麼關於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掃墓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裡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並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後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後八天的範圍,俗謂:“前七後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清明節本是懷念祖先的日子,但是現在卻被許多的商家加上許多東西使它黯然失色了。

清明節來臨,採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著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

在清明節祭奠逝者寄託了人們對其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憶。所以清明節,應當讓文明祭奠方式迴歸本位。文明祭奠先祖有很多方式,何必一定要興師動眾、耗資不菲,甚至互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論正統,形成一股庸俗“公祭”攀比之風呢?

清明時節車紛紛,趁機斂財忙擴墳。毋庸諱言,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利用手中權力趁機搞起腐敗的現象時有出現,讓祭奠先祖活動淪為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是念錯了“祭奠經”走歪了“文化路”。不過,最為普遍的當是在祭祖中的鋪張浪費風,把祭祖搞成迷信活動了。

在我看來,清明節不僅要從煙熏火燎中解脫出來,大力提倡清雅深沉、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得“清明”潔淨,更應該體現出節日的內涵,體現出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特點。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其實一束清香淡雅的鮮花,一個深深的鞠躬、一杯滿懷思念的水酒,就足以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情感。也有人採用植樹等還念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就讓燒紙錢等容易造成空氣汙染和引發火災的傳統陋習遠離我們吧!

另外,網上祭奠都不失為一種好方式。時空難阻隔 ,網上寄哀思。低碳環保的網路祭奠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這種以環保、文明的方式來追遠懷人,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更符合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

插柳,作為清明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歷經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沒再衰微。這與寒食習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時節,屋簷插柳已蔚然成風。

當時,家家都到西湖邊上折柳,甚至把湖邊柳樹都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故有詩人感嘆:“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樹屬於楊柳科,泛指其中柳屬、鑽天柳屬的500多種植物。柳樹也有性別,可分為“柳男”與“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被稱為荑花序。

柔荑,在古時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贊其溫軟、細滑。《詩經碩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樹之花,可見古人對柳之愛。

每一朵柔荑小花發育成熟後,花內的小蒴果逐漸裂開,帶著種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國的原生樹種,另外,它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為什麼選擇清明時節折柳枝插於門上呢?後人對此解釋不一,分歧頗多。

蕭放博士有自己的見解。他以為,古人選擇柳枝避邪,主要因為柳樹是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一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楊柳常常被用來作為春天的標誌。

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具說服力,也頗有實用意義。據載,有的地方在清明時插柳條於屋簷,是用來預報天氣。而這樣的說法正契合了古諺“柳條青,雨;柳條幹,晴了天”之說。

更有意思的是,柳葉也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柳葉會在陰雨天前變白,客串一把“天氣預報員”。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鮮豔素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