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顧名思義,講述的是作者和地壇的故事。書的作者叫史鐵生,是一個雙腿癱瘓的人,文章寫了作者在一座古園中度過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歲便失去了雙腿,那時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於是他來到了地壇,從中汲取生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

  在史鐵生癱瘓後,他媽媽想盡一切辦法,盼望史鐵生能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壇,還有時刻呵護著他的母親。母親總是悄悄地來看他,又不讓他發覺,然後又悄悄地離開。

  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無私的愛。書中有一句話:“我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什麼雋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後,他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我發現史鐵生對生死的見解深刻而獨特。作者在苦難的磨礪下,給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麼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麼和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你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牆角的那個孩子卻已失去了雙腿。

  是的,對生死不必有太多的研究。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全是人們主觀上的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

  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所以,我們應該積極樂觀地生活,不因挫敗而生活。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但是命運的神秘與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也潔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實,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得真切,來得美好!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與地壇》讀後感文學家們評論過,就算全年只有《我與地壇》的發表,中國的文壇也不會寂寞。因為這是一片感悟生命的散文。

  作者是在奈何橋上感悟過生與死的,但最終拒絕了死神的邀請。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給過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森林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才有了今天文壇上的史鐵生。

  令人惋惜的是,有許多森林曾經無畏地消失,只有樹樁上圈圈年輪在訴說著莫可名狀的痛苦。

  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榮譽和地位是個障礙。過分的懷才不遇,會使藝術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連才能也發揮不了。反過來,聲譽又能成為影響發揮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輩子保持‘名譽市民’資格的話,那麼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隻字遺書。但他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這只是其中的一例罷了。法國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裡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亨裡特·福格同歸於盡;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則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殺……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名篇,初讀時我雖然不能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奧之處,但是心靈仍然受到突然的,難以名狀的震撼,這震撼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愈加強烈,每讀一遍,思想便受一次洗滌,情感便受一次薰陶,可以說《我與地壇》顛覆了我的人生觀。

  文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是:“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這一句是作者由生命聯想到日出日落時所寫的,正如作者所說:“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生命必有終結,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安息地,然而太陽卻是迴圈往復的,日落後必有日出,日出後即有日落,生生不息,亙古不變,永遠散發出光與熱,永遠都是那一輪火紅色的旭日,換個角度看,生命又何嘗不是迴圈往復,舊的去了,新的於是降臨,當垂暮之人,淡然地合上雙眼微笑著離去,必有一聲啼哭劃破寂寥,我總感覺生命似乎總是蒙著一層神秘色彩。時常考慮現實世界是否真正有轉世輪迴,我不知道,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是讀了史先生的文章後,我清晰地認識到生命是否真有輪迴不重要,重要的在於生命長河中你所度過的時光的剪影是否精彩,漫長的歲月的無數個瞬間是否都回味無窮。當你站在高處,俯瞰生命的迴圈往復中發現自己的有限生命只是一剎那時,你便會覺得這世界上的艱難坎坷簡直不值一提,死亡臨近也無恐懼可言,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筆財富。

  淺層次的閱讀卻依然讓我收穫豐厚,謝謝史先生讓我重新認識生命、審視生命、縱使先生已故,精神也必將流傳千古,影響百世。

我與地壇讀後感4

  讀完那本《我與地壇》時,我想起文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後,艱難生活下去的時候,我深有感受。

  一個失去雙腿不能走動,只能手推輪椅,日日夜夜藏在地壇,觀察地壇,能繼續堅持生活下去,並且在媽媽鼓勵下,讓他重燃希望,寫下了這本書,令人震撼的人。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還能堅持到底,體現在書中的那一個個的勵志故事。我想,我們在這麼優越的條件下讀書學習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如張海迪、霍金;還有那些抗疫英雄、抗洪英雄,以及那些偉人們,同樣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做出了普通人無法做出的事,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鬥爭,選擇了與命運對抗,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艱難困苦。最後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和燦爛的人生。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比如我的暑假作文要求寫6篇,我寫了三篇後就擱筆不寫了,媽媽在檢查我作業時,發現我的作文沒有完成,便問我:“你還有三篇作文怎麼不寫了?”我支支唔唔回答說:“我寫不出來了,沒有內容可以寫的啊!”媽媽說:“那你也不能不寫啊?這是暑假作業要求做的,你可以多閱讀幾本書寫讀後感,或者寫隨筆,人物、動物、植物,甚至日記等等都可以寫的,只要你用心觀察,多讀多記就能寫了麼!你看看人家史鐵生為什麼寫出那麼好的文章,他的環境、身體條件都比你差,是因為他不怕艱難,堅持努力,才會成功。”媽媽還說:“我想信你,你只要努力,留下的三篇不但可以完成,而且能寫的很好。”

  在媽媽的鼓勵下,我鼓起心中的勇氣,改掉自己的懶惰,堅持每天看書閱讀,開動腦筋,開拓思路,尋找靈感,在我的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這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裡(地壇)所發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裡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於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說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著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檯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裡,我開始想點什麼……”,孤獨,這裡有孤獨,也有希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願,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願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天,看著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卻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因為人活著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出最美的故事,領著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於有些人來說,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裡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在它身後努力、奮鬥,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裡行間中透著憂傷,在憂傷中有著另一種感情——歡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著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複雜的一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6

  數年前,在初中課本的語文書上偶然翻過《我與地壇》,便為作者折服,但當時只能感嘆作者的不幸與堅強,那時的還不知道我們這只是我們的初初見面,往後種種,我不知在書本上,作文中寫過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對我來說,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個生動有溫度的形象,但我也想當然的以為我已經領會到了他的所有,但時至如今,我又再度翻開這本書,書本里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鐵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輕狂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再次變成了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嬰兒”,命運多麼殘酷,多麼無情,史特生在地壇的撫慰下漸漸平靜,他無可奈何而又漸漸平靜,他逐漸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是,而是一個終將會到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義,最終,他或許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他的媽媽呢,那個經常被史特生記起的媽媽,那個在史特生出門時默默靜望的媽媽,半生悽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運所戲弄,誰又能夠撫平她的傷口,史特生說也許就是因為他媽媽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許這算是一種安慰吧。

  在地壇裡,史特生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經過史特生的世界,對他投以一瞥,卻把半生呈於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運動員在短跑生涯即將結束時被發現有天賦,日日歌唱的小夥子也不見總蹤跡,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邁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休論公道,這些在地壇中與史特生相遇的人們,也許在半生過後,會帶著命運的饋贈回於地壇吧。可是,誰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說,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他還說,太陽總在一面下山時在另一面爬山。也許,歲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兒永青春。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描寫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階段。讀完這篇文章後,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偉大的母愛。

  作者的母親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當作者發瘋一樣離開家時她內心十分擔憂,當作者忽然截癱時她情願替兒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當自己的兒子天天獨自往地壇跑時,她沒有上前攔住,也沒有要求兒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著他做任何決定。她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而是以另一種最苦最難的方式愛著。當他為兒子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問兒子去地壇做什麼,讓兒子也為她想一想。但是她沒有,她給了兒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去自由安排未來的日子,給他獨處的時間,自己卻在家中承擔了太多太多的苦難。而做兒子的也真的沒有為母親想過仍舊每天去那個荒僻的院子,回來後不說一句話。

  在擔心時,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繞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蹣跚,而作者卻在茂密的樹叢中,決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著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於長大了的倔強還是羞澀,留給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親逝世之後,他才開始反省,逐漸意識到,母親為了在這麼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兒子,曾經走過多少焦灼的路。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過作者的車轍,有過他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

  因此,當我們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往往是一切都來不及補救的時候。現在有多少人真正瞭解自己的母親?有誰問過自己母親的喜好?當我們向母親要錢為好友買生日禮物時,有誰為自己母親買過生日禮物?可能大多數人會難為情,羞澀而

  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羞澀而讓自己後悔一生。

  所以,趁著我們還年輕,母親身體還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親,攜母親的手上街,為母親唱歌,記住母她的生日,給她一個驚喜,讓母親的人生歷程中有我們陪伴她一起走過的足跡。

我與地壇讀後感8

  翻開書本,與作者一起忘卻苦難,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嘴角笑意浮現……。

  他是我最近才認識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鐵生,他終生近乎癱瘓,卻從不向命運低頭。而最震撼我心靈的,是他寫的著作《我與地壇》。書中的他面對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懼,受到了沉重打擊的他卻頑強地屹立著,思緒還飄回了過去:兒時教堂裡響亮清脆的鐘聲;年幼時與幼兒園的兩位老師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燦爛的笑容……。

  在他還很小時生命便猛然對他開始了殘酷的考驗,不給他喘息的機會,不斷地對他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打擊。卻也給了他獨特的經歷,與醫院裡的一位位病友的談笑,在地壇公園的奇聞妙見,老家四合院內的那棵高大的合歡樹……。他在苦難中學會了以微笑去面對,在逆境中學會了用雙眼去發現生活的樂趣。與死神共舞間,他漸漸釋然,不再沉浸於消沉悲觀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對。

  這樣一位身體殘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難,我們又為何不能呢?平時裡的我們,有的已經成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賴著父母使我們遇到困難就用“不”來回答,是永遠不能在苦難中成長的。

  史鐵生的經歷又將另一個人的影子帶入了我的腦海之中——海倫。凱勒。這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女孩卻在苦難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蹟般地學會了說話,又考入了普通人都夢寐以求的哈弗大學,又創作了大量作品。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閃光的一筆。

  是啊,他們倆個都身殘志堅,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因為他們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盡頭一定會有彩虹。史鐵生在死亡威脅下仍保持對過去時光的美好回憶。海倫凱勒在命運面前仍不屈不撓地做著鬥爭。是的,他們都會用笑來面對苦難!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普希金(後記)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第一讀《我與地壇》,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講些什麼;可是在我第二次讀的時候似乎漸漸體會到它在指引些什麼;為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厭其煩地讀第三遍,結果理清了思緒,對其進行探索,我最終想通了。當然感觸最大的並不是史鐵生悲慘的身世,不公的命運,而是地壇引導他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諦。

  因病癱瘓的史鐵生想要尋死,之後因地壇的命運與其相似,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對人生的看法實現了成功的過渡,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對生與死的問題釋然了,明白到我們的出生不是由自我決定的一樣,死亡也不該由我們自我來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我們的任務則是在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程序就可帶給個體和周圍世界以和諧安寧。

  已經活了十五個的年頭的我,似乎不曾想過“要不要去死”或者是“為什麼要活”的問題。或許在我的意識裡面,活著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至於死也是必然的,又何必這麼早就想死,靜靜地在生到死的過程中慢慢地欣賞周邊的風景不好嗎?就像是花兒不為什麼而開花,只要在特定的季節,在必須的條件下,它就會盛放,一切都很自然地發生。更何況,能夠活著就是一個奇蹟,難道我們不應當珍惜這個機會嗎?

  只要活著,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著,我們就能聽到更多的;只要活著,我們就能摸到更多的。對於隨時都有可能死去的人來說,或許他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或許他們還有未解決的心願,這個時候活著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他們是多麼期望能夠看到明天的陽光。這本來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是他們就快要死了,他們想要在人間多逗留一天,只是他們危在旦夕。所以我們應當慶幸我們還有時間活在世上,應當拋棄所有關於死的念頭,應當在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這或許也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安慰。只要我們活著,那就是期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最近,讀完了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從一定角度上看,這部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種呈現。文中展現出的明朗和歡樂,如一縷明媚的陽光,直達內心。

  循著這縷陽光,我們走進地壇,走向史鐵生。

  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大好年華,一場大病,史鐵生殘廢了雙腿。在與輪椅為伴,與病魔為伍的灰色日子裡。他抱怨、頹廢、絕望。他找到心靈中寧靜的去處——地壇,一座被廢棄的古園。在史鐵生的眼中古園是這樣的: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想透了什麼,轉身急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在廢棄的園子裡,在沮喪的心情中,史鐵生卻看到這般充滿生機的景象。此情此景深深觸動史鐵生的靈魂,讓他感悟生命的可貴,萌生出直麵人生的勇氣。這是對厄運的抗爭,對現實的不甘,對未來的期望。所以,生的希望促使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又“站”了起來,用筆書寫了一曲生命的讚歌。

  在《我與地壇》這部作品集中,隨處可以讀到史鐵生的心聲:如“母親去世後,我和妹妹都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地活”。如“讓我們的肉體不妨繼續帶著疾病,但要讓我們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樣與世界相處”。如“難道我們不該對靈魂有殘疾的人,比對肢體有殘疾的人,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愛嗎”?從這些字句中,我們不難看出史鐵生對生活的嚮往,對命運的不屈,有如此強大的精神世界,他又怎能不站在“巨人”的行列?

  當我們在生活中迷茫、彷徨、無助、甚至絕望的時候,想想史鐵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想想我們身處蒸蒸日上的時代,想想還有太多處於貧困、戰爭、疾病中掙扎的人們,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視生命?讓我們多讀讀史鐵生的作品吧,看看他這個精神上的強者如何用殘缺的身體,苦難的生命,向我們詮釋著人生的明朗和歡樂,用樂觀和堅強書寫快意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心靈的災難,如果心靈堅強,沒有什麼能讓你流淚。

  ——題記

  我的腦海裡總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一座古老的公園,許多高大的楊樹屹立於其中。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在草地上,形成一點一點的光斑。園子的角落裡遺落著一口廢棄的大銅鐘,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每一日,不論晴天還是陰天,總會有一群各行各業的人來到這個園子。——不錯,這就是史鐵生筆下的地壇。

  最近趁著有空,我讀完了《我與地壇》這本書。讀完以後感觸特別深。文章主要記敘了作者在地壇發生的往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懷念。史鐵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他21歲時,便失去了雙腿,這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五雷轟頂。在他23歲時,母親又與世長辭了。從此以後,他便立志,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當讀到“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時,我心中一震。一個身體殘疾的人,面對這樣的挫折卻還能堅持寫文章,想著自救,從困境中走出,這是何等的心態!如果我們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挫折還能將我們擊潰嗎?或許,我們經歷的所有困難與挫折,不論它顯得多麼重要,在人生的長河中,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初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我因沒有認真複習而考砸了。考完後有一段時間我總在反思和懺悔。現在回想起來,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它,就會發現,自己不應該沉浸在一時的痛苦之中,而應該吸取教訓,為下次考試提供經驗。失去預料的美好,我們卻會得到意外的驚喜。就像如果你失去了太陽,你還有機會看到月亮;如果你失去了月亮,你更容易看見天上的繁星;如果星星也沒有了,你可以享受寧靜的夜空。

  端正心態,方能戰勝挫折!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母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是加倍的。”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她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在心靈上能有一份寬慰與自由,她不惜自己忍受心靈與肉體上的雙倍痛苦。她對兒子的愛,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能夠體會。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淡淡的微笑,也心滿意足了。但是,她卻不在了,人世艱難,事與願違。這讓史鐵生的心裡是何等的失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透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對***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麼關係;暑假裡,我每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後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蹟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己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面對生活。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著初中學歷的人來說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過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能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嘆號、問號,那麼孔子、孟子的一生能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嘆號來結束,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束,

  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能說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晶或者一個產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託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鬥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能說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鬥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他的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麼理由自幹墮落?又憑什麼理由對生活麻木?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文中能看出史老從小對人,對事物的觀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風景,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包括對身邊的鄰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對奶奶和對母親的思念,也包括對史老自己。

  在史老雙腿殘疾後的消沉,他說:命運中有一種錯誤是隻能犯一次的,並沒有改正的機會,命運中有一種並非是錯誤的錯誤。沒有了,以為是什麼原來什麼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也許人缺了什麼才會更加喜歡什麼。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後,他說:人慢慢地去做些事於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兒時間都沒有,你會後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麼白白地過去了。大劫大難之後人不該失去銳氣,不該失去熱度,你鎮定了但仍在燃燒,你平穩了卻更加浩蕩。沒有痛苦和磨難你就不能強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獨自享受悲傷後史老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字——精神。因為人活著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因為某些事情消沉,因為某些事困惑,有時候也曾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希望每個人遇事都有闊然開朗的時候。

  對自己說要做一個勇敢的人,找到一個為之奮鬥一生的工作和一個能夠攜手白頭的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透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裡,這裡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嘆的是,讀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裡他自省,瀰漫著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