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項羽歷史典故

項羽歷史典故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1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迫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功臣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趁機殺掉漢高祖以除後患,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持劍闖入宴會廳,當面喝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壯士氣勢所折服,因而與其對飲。漢高祖藉故脫離險境。

  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在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中國安徽省固鎮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28人。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徹底贏得勝利。

  漢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爭奪戰中,項羽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不久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也想退兵。這時,張良、陳平建議說,我們已奪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都歸附,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是消滅他的大好時機,若放他回去,必然養虎為患。劉邦一聽,立刻改變了主意,決心東進。劉邦率軍追項羽至固陵,本來與韓信、彭越約好合力攻楚,結果二將未至。項羽反攻,劉邦大敗,遂堅壁固守。後用張良計,籠絡手下幾員大將,遣使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會師,共約 30餘萬人, 由韓信指揮,全力追擊楚軍,在垓(該) 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今安徽靈壁東南)將 10萬楚軍團團圍住。韓信命各路軍分作十隊,在四面埋伏,連環接應。韓信出陣挑戰,項羽幾次突圍衝殺均被伏兵截擊而回,人數越來越少。夜晚,韓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謠。項羽聽見四面楚歌之聲,以為楚地盡失,遂告別心愛的虞姬,率領 800子弟兵突圍南走,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身亡。楚漢戰爭以劉邦全勝而告終。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中國重歸一統。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2

  劍折沙盡血洗風,七載成敗轉頭空。蕩恨笑飲蒼天淚,段韌傲刻夕陽紅

  ——題記

  有一霸主,名曰項羽;有一英雄,名曰項羽;有一傳奇,名曰項羽;項羽!你的豪情,似熊熊烈火,燃盡天邊;你的壯志,如萬里凌雲,騰飛天穹;你的名字,若奪命利刃,讓敵人聞風喪膽。

  鉅鹿之戰,你受楚懷王之命前去援救陳餘,我想你心裡會萬分激動,身為一代名將一次次的勝利都會是你的勳章,你怒殺儒臣宋義,當你孑然一身帶軍攻敵,當天下人都覺得你會就此停止攻敵的腳步時,而你並未放棄。你讓軍隊破釜沉舟,斷了後路,誓要拼死一搏,我都可以想像當時的你是多麼的果斷,又是多麼的無奈。你帶領的人馬無不是以一當十,奮勇廝殺,呼聲動天,殺聲震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大破秦軍。這一役,諸候相隨;這一役,浩浩蕩蕩;這一役,名動千古!

  你成為了西楚霸王,威風凜凜,但又有數不盡的沉重與惆悵,誰又會知道你也會在一個月夜中,嘆氣哀傷,也會擔心若敗了,若亡了又該如何!你與劉邦終還得你死我活,這世間擁遵循著勝者為王的道理;你與劉邦之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這一回,你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你雖有一支絕世畫戟,有鈡離昧,季布伴於身側奮力相助,血眼殺散數層漢兵,血流千里,狼狽逃出包圍,可兵將戰馬失了八成,你心中無限悲傷。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且是第一回兒。你想起那些殘傷的楚兵,又懷念遠在天邊的家鄉,既然選擇了這樣一條英雄之路,又哪能回頭?哪能後悔?你喝下一罈又一罈的烈酒,面對多年伴你弛騁戰場的駿馬,面對一直深愛的美人虞姬,感概良多,心如萬丈波濤,難以平靜,禁不住高聲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知自己大勢已去,此後一切必將會煙消雲散。你這時完全可以退出戰場,歸隱山林,可你身為西楚霸王的威名不允許,身為一個領導者的責任不允許,還有你!項羽的尊嚴也不允許,這些顧慮太沉重,終還是放不下啊。

  殘陽的最後一抹餘暉覆蓋烏江,金色的光輝閃爍,血陽照耀下的蕭索草木如同泣血,這詭異的豔麗附著地上蜿蜒乾涸的血河,和數不盡的將士屍首構成了一幅永遠定格的畫面。愴地呼天,狼煙漫漫,你敗了,敗的徹徹底底,呆滯著看見虞姬一身盛裝笑著望著你,你有些恍惚,你似乎看見了過去你最輝煌時刻,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為你起舞。而此時的你,有的只有苦笑,這時,虞姬說道;“妾生隨大王,死隨大王,今大王危,妾深知已是拖累,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你腰間拔出利劍,向自己脖上一抹,衣角在空中划著絢麗的花,就此香消玉碎。你顫抖跌倒在地,撫屍大哭,悲慟欲絕,虞姬的青絲隨風飄動,漫天飛花飄舞,落地百里。雪落了,虞姬走了,你恨自己不能挽留住她的生命,恨自己不能與她就此廝守。你不能逃走!你不能忍受自己就這樣回去,又怎樣去面對江東父老。可你累了,不想爭了,你不再願戰火燃盡江東之水,不願蒼生黎民再受戰亂之苦,你愧對忠心耿耿一生追隨你的生死弟兄,仰天長嘆:“天亡我也,非戰之罪!”說罷,便把刀往喉脖上一橫,墜落金燦烏江中。江水泛起一片血色波瀾,漾起一陣巨大的.漣漪,天下英雄盡悲慟。是啊,苟活千世,非霸王所為!“兵敗烏江,寶馬贈亭長,頭臚送故人!”

  你的一生,定讓人敬,讓人畏,又讓人感;讓人嘆,讓人悲,又讓人回味。你的一生,就應該是這樣的鐵血柔情,萬丈豪氣!千古戰場風雨滄桑路,無盡征程多少豪傑故,今有霸王名項羽,一代英雄卻烏江水邊白骨枯!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3

  人物簡說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霸王舉鼎

  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舉得起嗎?”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取而代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209年9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藉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藉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援,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洩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烏江自刎

  西楚霸王項羽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項羽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