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1

  冬至的來歷是什麼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節氣的特點

  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北方地區的溫度已經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區還有雪凍災難。

  西北地區

  冬至節氣時,西北地區的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天氣寒冷。

  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只有6℃至8℃左右。

  西南地區

  在西南某些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介紹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不僅僅是農曆24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一個比較大的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和家裡人一起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2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的傳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習俗:

  1、北方吃餃子、餛飩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2、南方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冬至的故事傳說簡短版

  相傳六朝梁武帝時,南京舊名尚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獻樹種給梁帝,稱樹種從南疆深谷中採得,已聚天地靈氣,若悉心照顧,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觀之,曰:“不過一柏樹種。”不信其說,隨手將其種於宮苑中。兩三年內,雖然無人照料,樹種依然生根發芽,鬱鬱蔥蔥。數年後,靈氣凝聚,竟生為樹靈。

  梁帝信佛,廣建寺院,勞民傷財,不理國事,一心出家,民間哀聲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葷,不許百姓吃葷,也不許民間以葷祭祀。諸神見貢品皆為素食不悅,奏玉帝,雲其不敬天神,玉帝聞之亦不悅,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懲戒。

  樹靈不忍見百姓受苦,冬至日,化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麵皮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種形狀,作食祭祀;又耗自身靈力放棄成仙,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犧牲,使建康城恢復風調雨順。一時之間,百姓間廣為傳唱,供奉為神。梁帝聞其神力,又見其美貌,欲納為妃,操縱其神力一統天下。姣不願,梁帝怒,遂殺之,不欲為他人所得。

  姣死後,玉帝為其不公,設侯景叛亂,將梁帝餓死臺城,並許姣位列仙班,為民間掌管五穀。姣真身所附柏樹亦守護建康城千餘年而不倒,兵火戰亂不損其分毫。傳至現今,是為六朝松。百姓感謝她,將她發明的食物命名為餃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並在冬至日虔誠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謹。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