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下元節>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意思介紹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意思介紹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意思介紹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

  有些人認為下元節就是“十月朔”,其實它們是不同的節日。權威工具書《辭海》《辭源》“下元”條釋:“節日名。舊俗以陰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下元節是十月十五日,兩者不在一天。對下元節的特別重視,始於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庚辰,詔自今下元節宜如上元,並賜休假三日,著於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平興國二年七月中元節,御東角樓觀燈,賜從官宴飲。五年十月下元節,依中元例,張燈三夜。”

  “下元節”出於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稱“五氣三品解厄水官”,總管九江四瀆、三河五海、十二溪真聖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錄眾生功過之條。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眾生善惡功過,隨福受報,隨孽轉形。道觀此日設齋建醮,禳解厄難,超度亡人。“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這個風行各地“送寒衣”的祭祀先人日起源頗早。十月初一本是秋收冬藏的一個時間節點,節日的產生當與先民的農事與信仰有關。文獻較早可見南朝宗懍《荊楚風土記》。

  由於“下元節”與“十月朔”相距甚近,都在十月,而且節俗都以祭祀為主,與鬼有關,民間難以區分清楚,所以到後來出現一些地方文獻將二者混淆為一的情況,如1930年版《崇明縣誌》卷四:十月朔,為下元,縣官祭厲如清明。1993年版《鎮江市志》:“(十月朝)農曆十月初一為下元節,俗稱十月朝”。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並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瞭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然後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願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為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雲:“早吃餈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餈粑、麻餈、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餚,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意思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