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1

  我用我近20年的教學經驗精心地準備了幾個周後,終於錄好了《鳥語花香》。短暫地輕鬆之後,我又反覆地觀看錄相,長時間地沉浸其中,反覆咀嚼,一點點尋找自己“精彩的”和“糟糕的”環節。

  精彩一:

  我最得意的是把花鳥畫來自於生活的理念傳達給了學生。因為在講課之前,我詳細瞭解了學生對於國畫的掌握情況,發現國畫在學生心目中只是臨摹,臨老師的臨書上的,國畫只存在於書本中,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而我的作畫思想是“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展示一幅生活中野菊的照片,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觀察哪裡可以用點來畫,這樣等於對物寫生;之後又把齊白石大師的荷花圖與生活中荷花的照片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藝術來源於生活,但絕不是對生活的照搬,要高於生活。”;在課的最後,我又把這個理念延伸,把花鳥畫在衣服上、陶瓷上、包上、掛曆上,甚至美甲上的應用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並追問學生: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把花鳥畫應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使學生明白 “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最終要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精彩二:

  當我點選課件出現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吳冠中大師的《春如線》後,沒有想到學生們譁然一片,他們竟然不屑,認為這不是成品的作品,只是隨意的關於點線的小練筆。說實話,當時,我的確有些慌,因為這完全出於我的意料之外,好在對於吳冠中我多少還是有些瞭解,我說:“吳冠中曾留學國外,他的畫引入了外國人的思想,中西合璧造就了他的畫與眾不同。儘管這幅《春如線》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點和線,卻能激發我們的想象,請大家再投入地看一看,你從中看到了什麼?”幾句話介紹了吳冠中作品的風格,也把學生帶入了想象中,打破了學生心目中固有的國畫概念,使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花鳥畫也需要想象力,創作起來也可以這樣隨意輕鬆啊!直到交流展示作品的環節,當一位學生在介紹自己作品時說到:“這節課讓我成了吳冠中大師的粉絲……”我是那樣欣喜若狂。我也從下課後學生們紛紛要回自己的作品,要帶回家給爸爸媽媽欣賞的舉動中,看到了學生們不但喜歡上了吳冠中,更喜歡上了花鳥畫。

  精彩三:

  我利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激趣匯入本課,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在一幅幅動起來的花鳥畫中,引導學生說出它美在哪兒?一切是那樣事半功倍:有學生說青蛙和葉子用墨來畫很神奇,明明是黑色的,卻讓人感覺它是深綠色,品味出了中國畫用墨的神韻;有學生說它不象現在的動畫片那樣色彩強烈,卻有著詩一樣的畫面……真是不能小瞧學生的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

  糟糕一: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由於沒有把花鳥畫與平日裡的水彩筆畫進行對比,所以學生在創作時,有一個學生竟然似在生宣紙畫水彩筆畫:在給自己的花鳥畫作品勻勻地塗一個底色,他不瞭解花鳥畫“留白”的藝術;還有兩個學生在生宣紙上反覆塗描,結果作品撕了。雖然在評價環節中有學生點出來,並給了他們適當的建議,但仍彌補了我設計中的不足。

  糟糕二:

  在教學設計中,我忽視了小組合作的力量,我想如果把每位學生創作一小幅作品改換成一個組創作一張四尺作品,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在我尋問了幾位同行的意見後,他們都認為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更震撼,更大氣!

  一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反思仍在進行中,希望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腳步!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2

  當今社會,傳統與現代並重,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畫,走進學生課堂有其必要性,這也反映了美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然而,中國畫畢竟專業性較強,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節國畫課,怎樣才能讓毫無基礎的小學生真正樂於接受它,還需我們多一些思考。

  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內容是《學畫山水畫》,上課時教師掛起了一張範畫,是一張大寫意之作,那山潑墨寫意,那樹的枝幹筆力蒼勁老辣、墨色濃淡相宜,儼然一派“深厚傳統功力”,接著教孩子執筆、蘸墨、運筆、落幅。教師示範遵循法度,一絲不苟,孩子臨摹步步照老師教導去做,亦步亦趨。一片嚴肅認真,一片手忙腳亂。然後是反覆練習此作。教師在學生中間穿梭指導,不時大手把小手揮毫潑墨。待到下課,孩子們將作業攤在桌上茫然的等待教師檢閱,我也參觀了一圈,竟不由心頭一震——短短四十五分鐘練習,竟然複製出了這麼多“優秀”之作!我們有許多國畫課不就是在這樣“依葫蘆畫瓢”嗎?然而在這種規範中卻泯滅了孩子們原本自由創作的天性。

  反思一下,我們開設此課目的何在?是把孩子們培養成畫家嗎?非也,何況這種方法是複製不出來畫家的。我們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促進全面發展。因此,在國畫課裡我更主張讓學生學會運用國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但在過程上使它真正發揮其“藝術語言”的功能。我們在教學中不妨走出傳統模式,尋求新方法。

  一、瞭解傳統文化,增長藝術見識

  中國畫藝術博大精深,對於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接觸不多,因此,有必要讓他們做一個常識性瞭解。我在給第一次接觸中國畫的年級上課時,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的這種畫為什麼叫中國畫?——中國特有的繪畫種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學生的回答及教師的背景介紹,一下子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這門藝術的崇敬之情。接下來,對中國畫的材料進行簡單有趣的介紹,如:狼、羊毫筆;生、熟宣紙等,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既新鮮有趣,又增長見識,一舉兩得。小學課堂上的國畫課是寫意花鳥,它只是中國畫的一部分,不能讓學生認為這就是中國畫的全部內容。我覺得本堂課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我沒有提前和學生溝通,如果能同學生們一起準備、蒐集一些真實國畫作品和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比較內容及形式的不同,在大量的作品及圖片的直觀吸引下,學生對國畫的瞭解應該會更加深刻一些。

  二、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實踐

  “相信我能行”是新時代孩子們的呼聲。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所有的東西全盤托出塞給學生,而應創設懸念,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得出答案。例如在墨色的濃淡乾溼及筆法的運用這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上,我是這樣做的:1、提出問題:國畫作品中深淺不同的墨色是怎樣調出來的?試一試,你能調出深淺不同的墨色來嗎?2、你知道這些樹枝、荷葉等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怎樣執筆?3、教師出一個難題,一筆下來有濃有淡,是怎麼做到的?(教師可示範)學生透過自己去嘗試、探索,完全能自己得出答案。此外,本課因為時間原因對技法的講價很少,如果有時間可以拓展一下,指導學生玩一玩筆墨遊戲:試一試深淺墨色重疊畫,你能發現哪些有趣的現象?學生在玩中就可以發掘出蘸墨、破墨的效果,教師只要稍加總結便可,這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

  三、減少束縛,自由創作

  國畫教學中臨摹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就像前邊所提的“依葫蘆畫瓢”我認為應該把創作的自由還給孩子們!課後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實物,也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去拍照,蒐集圖片,然後,拿到課上分析取捨及作畫方法,允許學生大膽構圖表現,孩子們往往能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他們的個性也由此得到充分發展。

  四、心靈交流,文化體驗

  面對學生的精彩作品,我們不能只是心底驚歎,要讓孩子們也有一吐為快的衝動,他們渴望認同,渴望去交流,渴望體驗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先集中起來,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畫,採取討論的方式對待畫中不足,教師可設計一些啟發性提問,

  如:給大家講講你的畫好嗎?

  為什麼要這樣畫?

  你覺得他畫的怎麼樣?

  你喜歡它的什麼地方?

  如果你來畫,你會在哪些地方畫的和他不一樣等等。

  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展示自己,我們還可以在課程結束後,把全年級的優秀作品裝裱起來,全校展出,創設一個大的文化育人環境,學生也可以參與裝裱過程,體驗傳統藝術流程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我利用了多種方法輔導學生,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瞭解我們的中國畫,認識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進而瞭解國畫筆墨韻味與使用,激發興趣進行國畫創作。本節課我沒有進行特殊技法的講解,那麼是否就不需要學習技能技巧呢?不是的,我覺得技法的講解很有必要,但不可操之過急,可以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比如安排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以遊戲的方式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技法,當他們對國畫的學習產生興趣之後,再授之於其他技法更能讓學生很好的接受。

  在中國畫教學中,我有目的的進行了實驗,利用平行班進行比較,1班的課堂教學我還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演示每一種題材的具體的繪畫方法和步驟,然後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和步驟進行;臨摹,自己可以進行嘗試性的變化和創作。2班的課堂教學,我講解最基本的用筆技巧和繪畫步驟,但是不給學生演示繪畫方法和步驟,學生自己根據圖片、作品進行思考,然後用自己的方法臨摹或創作作品。

  通過幾節課的練習,發現1班的學生入門很快,很快就掌握了中國畫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筆技法,雖然造型不大準確,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情趣,能表現出墨色的濃淡變化。2班的同學完全是靠著自己的直覺摸索練習,除了幾個以前學過中國畫的同學,其餘的同學所創作的作品,並不能表現出中國畫的筆墨濃淡變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塗出來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現的內容很大膽很新穎。

  從這幾節課的比較來看,在新課改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重要,但是在美術課堂中,還是不能忽視教師的演示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中國畫的技法豐富,包括用紙、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脫離了這些技法而言,那我們的學生學習成果少了應有的傳統文化,只不過純粹地作為一種表現方法而言了。所以,對於剛接觸的學生來說,教師的示範一定要將整個教學過程顯示清晰,步驟明確,學生就很容易在教師的示範下了解其中的用筆、用色、用墨的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臨摹在美術教學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教出來的學生都是一個模式,畫出來的作品都與老師的相象,沒有融入自己的東西,這應該是我們美術教師特別注意的一點。

  中國畫教學歷來是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薄弱環節,它技法豐富,課時卻很少。如我們山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五年級一學期只有才有4課時的國畫課程。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課餘主動學習國畫的很少,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後去學習國畫培養興趣愛好。

  總之,對學生進行國畫教學會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達、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對學生的國畫教學,我會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既吸取到傳統繪畫的精髓,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重體驗、重創作、重人文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以上是我們美術組對本堂課的一點反思及認識,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鳥語花香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