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1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2

  一、通假字

   1、無能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說,與鄭人盟(悅)4、失其所與,不知(智)5、何厭之有(饜)6、若不闕秦(缺)

  二、古今異義(古/今)

   1、貳於楚也(從屬二主、有二心/數詞二的大寫)2、以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來(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攜帶的隨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兒子)5、越國以鄙遠(邊遠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煩執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離開、距離/到達)

  8、微夫人之力(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紮)

  2、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為邊邑)

  3、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

  4、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5、既東封鄭(使…成為疆界)

  6、闕秦以利晉(使…得利)

  (二)名詞作狀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

  2、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3、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到黃昏)

  (三)動詞作名詞

  1、君亦無所害(害處)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四)形容詞作名詞

  1、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五)形容詞作動詞

  1、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

  2、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六)一般動詞的使動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卻)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虧損)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滅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許之(主語)

  2、(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3、(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4、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5、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6、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介詞)

  (二)倒裝句

   1、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或狀語後置)

  2、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同上)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於君——同上)

  5、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三)判斷句

  1、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

  2、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麼要……,何必……)

  2、夫晉,何厭之有?(……、怎麼……、)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3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寄託:古:安置,安身今:託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藉,藉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有力的弓)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餘)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錶轉折: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⑶連詞,表並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連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連詞,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於

   (1)介詞,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介詞,比: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介詞,表物件,可以不譯:善假於物也

  3、之

   ⑴代詞:青,取之於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

  ⑷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⑴兼詞,於之,從這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於)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於”)

  3、倒裝句

  (1)青,敢之於藍,而青於藍(於藍取之、於藍青,介賓後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後置)

  (3)善假於物也(於物假,介賓後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後置)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於水,介詞結構後置)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4

  字音

   嫻(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

  3、靡不畢見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5、自疏濯淖汙泥之中

  6、屈平既絀

  7、齊與楚從親

  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9、亡走趙,趙不內

  10、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

   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3、讒諂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廣崇

  7、蟬蛻於濁穢

  8、厚幣委質事楚

  9、其後楚日以削

  10、時秦昭天與楚婚

  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13、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古今異義

   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4、顏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與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

  (三)狀語後置句

  1、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四)定語後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梳理脈絡

  用文中五個字概括出人物經歷。

  任(第1節)—疏(第2節)——絀(第4節)—遷(第10節)—沉(第11節)

  高三語文屈原列傳知識點:重要語句翻譯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類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描寫的是普通事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5

  在語文學習中首先要注重知識的積累,不能只顧做題,要把基礎知識夯實,例如8分的默寫題,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題,但好同學因為馬虎經常丟分,所以基礎知識必須鞏固,保證得分。

  其次,不要陷入題海中,最後階段的複習固然還要做題,但這時絕不能陷入題海,提高成績的關鍵是精練善思。精心選擇訓練內容,認真做好每一份試卷,對本次訓練中自己的提高與失誤認真分析,及時總結。

  最後,素材的收集,蒐集意義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並對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吸取其精華,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簡單介紹下病句和詩歌鑑賞注意的事項。

  一、病句題

  在考試中屬於較費心力的題,尤其是基礎比較弱的同學,感覺那個句子都是對的,總是沒有頭緒,其實病句題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為語法錯誤和邏輯錯誤兩大類,主要錯誤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餘、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其次、從語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幹,無論是單句、複句,抓住了句子主幹,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尋找語病時有利於保留原意。抓住主幹時要注意辨認主幹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殘缺,主謂、動賓搭配不當等毛病。再次、從詞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飾語同中心語的搭配是否恰當,句子的實詞、虛詞的運用是否恰當,如果沒有發現語法錯誤就從邏輯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論是否正確,概念是否明確,判斷是否恰當等問題。

  二、詩歌鑑賞類題型

  詩歌鑑賞類題型屬於考察學生能力的題型,這需要學生豐富的詩歌閱讀量,對詩歌有一定的瞭解,理解詩歌的基本涵義。在做題時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入手,

  首先,讀題目。題目中含有大量的資訊,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物件、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鑑賞很有好處。

  三要注意註釋。有些註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

  四要注意題材。一般而言,試卷中出現的題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範圍,這就為我們做題降低了難度。例如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後的思念。

  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弔,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

  透過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語文病句和古詩詞鑑賞知識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6

  一、文言文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髮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髮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後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於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二、文言虛詞

  1、之

  (1)助詞,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2)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鵬之徙於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3)代詞,它。而莫之夭閼者

  (4)代詞,他。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詞,這些。之二蟲又何知

  (6)動詞,到,往。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2、而

  (1)連詞,表修飾。怒而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決起而飛

  (2)連詞,錶轉折。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3)連詞,表並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4)連詞,表承接。而控於地而已矣

  3、則

  (1)連詞,就。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連詞,或者。時則不至

  (3)連詞,那麼。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以

  (1)介詞,把。以五百歲為春

  (2)介詞,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詞,憑。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連詞,而且。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2)副詞,還。彼且惡乎待哉

  (3)副詞,將要。且適南冥也

  7、於

  (1)介詞,對於。彼其於世/彼其於世

  (2)介詞,在。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選擇問句中,或許……或說得過去,是……還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代詞,它的。其名為鵬

  (3)代詞,它。其負大舟也無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省略句

  (1)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翱翔蓬蒿之間(於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後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再說水的聚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在庭堂的低窪處倒杯水,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藉著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於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麼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7

  1、省主語

   在一個複句之中,第一個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後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個分句相同,那麼後幾個分句的主語可以省略,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稱為承前省。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桃源人”後三個分句的主語同第一個分句,所以省略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常見。

  但是古代漢語中還有主語蒙下省略的現象。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在“無信”前省略了“你”,在“無禮”前省略了“你”。這種現象在新課標語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見。

  由於在語言中,前後分句的主語常不一致,主語又因省略經常不出現,所以古代漢語中多有暗換主語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多稱成為病句,可是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允許的,正常的,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其中“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之前的主語是“桃源人”,可是後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語是“漁人”。(《桃花源記》)主語在前後句發生了變化,但都省略了。

  2、賓語的省略

   古代漢語省略賓語的現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及物動詞雖然也要求一個賓語與之搭配,但這個賓語完全可以不出現而隱含起來,只要賓語所表達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經出現或者已經談到過,不再出現也能使人正確體會出動作的接受者,賓語則可以省略。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意思是將尉拔出劍站了起來,吳廣也站了起來,奪下將尉的劍並且把他殺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賓語劍。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較常見。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詞賓語的現象,“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將以攻宋”。《公輸》這句話裡的介詞"以”的賓語“之”省略了。“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中的賓語“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記》

  3、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