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行業>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1

  【關鍵詞】急危重症病人;心理護理

  急危病人面臨生命威脅,心理處於高度應激狀態。近十年來,隨著搶救護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急重症患者也同樣需要進行心理護理。此時,如果做好心理護理,就會緩解緊張情緒,有助於轉危為安。否則,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搶救時的種種劣性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因此,醫護人員要善於具體分析每個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本文結合工作體會進行探討。

  1對急危病人心理護理存在的誤區

  1.1忽視病人的心理護理認為急危病人需要儘快搶救,輕視心理護理。應認識到急危重病人由於病情重、急,發展快,病人完全無心理適應,容易造成緊張、焦慮、恐懼,這樣造成後果是病人不願意合作,還可以導致醫患糾紛,所以心理護理不容忽視。

  1.2忽視非語言資訊的作用認為心理護理就是和病人溝透過程中,發現並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但在搶救室沒有時間或無法進行語言溝通。這樣就容易忽視非語言資訊的作用。如果這時撫摸病人的手或輕拍肩膀或給病人一個微笑等非語言行為,會使病人心情舒服,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1.3忽視家屬的心理需求家屬的情緒直接影響病人的情緒,家屬的心理反應比病人複雜,充分理解家屬心情,做好搶救的同時,同時也要穩定家屬情緒,使其瞭解病人的病情,配合醫護人員,使搶救順利進行。

  2心理護理技巧

  由於急重症患者的主導心理活動是恐懼,因此,心理護理的中心任務是增強患者的安全感。

  2.1使患者有親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醫心切,一旦進入醫院頓有絕路逢生感。護士應當做到緊張而熱情地接診,親切而又耐心地詢問,悉心體貼,關懷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難之時遇到了救命的親人。這種護患關係,對搶救過程能否順利進行有極大的影響,直接影響搶救和治療效果。

  2.2使患者有信任感護士嫻熟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是贏得時間使患者轉危為安的保證,同時對患者來說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援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從而獲得安全感。

  2.3使患者有安全感護士的醫德和技術是患者獲得安全感的基礎。對病人要高度同情,周到熱情,謹慎地服務。運用護理心理學知識,瞭解患者、家屬的不同心態,透過安慰、鼓勵、解釋、疏導,使患者減輕精神壓力,消除思想顧慮與緊張狀態,還應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減輕他們的心理上的壓力。對急重症患者,無論預後如何,原則上都應給予肯定性保證,支援和鼓勵,儘量避免消極的暗示,尤其是來自家屬方面的積極暗示,使患者能夠身心放鬆,感到安全。

  2.4增加責任心病人脫離危險後,面臨著較長時間的恢復階段,此期由於病人角色的轉換,與社會生活脫離時間較長,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復,脫離醫院環境。此期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較強的責任心,服務態度好,並著重加強生活護理,建立良好的治療環境。尤其對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體的功能位置和臥位的舒適,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適,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協助病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或安排替代的辦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時還要保持病室安靜、清潔、整齊,減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護理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誠懇的笑容,必定會維持病人良好的心境,縮短治療過程,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總之,在給急危病人實施心理護理時應輕重緩急,根據個體的心理特點,解除病人心理負擔。使患者產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適感的同時更要全方面地觀察瞭解患者的個人心理狀態,及早發現其心理異常,做好說服、解釋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復正常,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2

  1、研究物件與方法

  1.1研究物件

  將2012級高職護理1班學生89人作為實驗組,2班93人作為對照組,兩組護生均為高考後經全國統一招生錄取入學,選用統一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師授課,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驗組教學方法

  實驗組採用影片匯入法,教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蒐集與題材密切聯絡的影片資料,如“院外急救”內容用德國醫療救援聯動劇《112》匯入、“急診科護理”用美國《MiamiMedical》匯入、“重症醫學科”用我國著名“三甲”醫院ICU宣傳片匯入等,基本上每個內容均能在網際網路上搜到相關影片,也可將影片資料融合在多媒體課件當中。下面以“中毒概述”的教學為例,具體過程如下。環節1,影片播放:播放“4歲兒童吃炸雞腿後死亡”(3分鐘)、“清華女生鉈中毒”(7分鐘)兩個影片片段,護生觀看後頗有感觸。環節2,提出問題:導致他們中毒的物質是什麼,有什麼特點?中毒的表現各有不同,如何判斷?如何快速識別中毒並做好搶救工作?環節3,學習新知:就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同學共同學習,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環節4,總結歸納:再次回顧影片中的關鍵點,鼓勵護生積極發言,各抒己見,用專業醫務人員的角度重新審視中毒問題,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1.2.2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採用複習匯入等傳統的課堂匯入方法,多媒體課件與實驗組相同。

  1.3效果評價

  採取學院督導組專家評課和教學物件問卷調查的方式,參照“護理教學評價體系”中的內容自制調查表,調查護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評價問卷由班主任在課程結束後集中發放,護生當場填寫,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2、結果

  問卷和專家意見表明:在教學效果、方法和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方面比較,實驗組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或P<0.01),充分說明影片匯入法教學質量優於傳統教學匯入法。

  3、討論

  現階段,很多職業學院的教師大膽採用PBL、情景模擬、任務驅動等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而影片匯入教學法與此類方法異曲同工,都是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精神。而急危重症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更加需要影片匯入等方法的靈活應用,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實踐表明,影片匯入法雖然優勢明顯,但使用時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適可而止,避免濫用。影片匯入的時間最好在10~15分鐘內,過長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影片是教師更好地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媒介,而不是某些教師為逃避授課任務轉而依賴的工具。

  第二,充分準備,有效引導。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好詳盡充分的準備,如影片下載後的擷取與拼接,將無關內容刪減,並對影片內容深層挖掘、討論分析。

  第三,教無定法,博採眾長。帶著影片之中的問題去學習,這與PBL等教學方法異曲同工。因此,影片匯入只是一種手段,即將問題、任務等放於其中的一種媒介,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將各種教學法有效融合,博採眾長,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3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60名2012級護理專業本科生為研究物件,其中男2名,女58名,年齡為23至25歲。所有學生均參加實驗考核。

  2.方法

  (1)分組。將學生隨機分為兩個團隊,每隊30名,學生自行選出一名總指揮來負責整個實驗的組織。再將每個團隊分成4組,分別是現場、院前、院內急救,以及重症監護,每組7-8名,並選出一名小組長來負責,小組成員共同查閱、收集資料。每個團隊的總指揮及組長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對病例進行編寫,並制定處理方案。完成病例編寫後,組員進行討論,並交由老師進行角色分配、練習、實施、總結匯報。同時,選派4-5名教師對每個團隊進行臨床指導。

  (2)安排時間。體驗式課程安排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一個月,學生此時已完成急危重症護理學的所有課程。教師在第三年開學時,將體驗式教學的設計及相關要求詳細告知學生,並讓學生自行到醫院對整個的急救流程進行觀察,再查閱文獻,設計出病例。學生在設計病例過程中,應充分結合急危重症護理學理論知識與急救技術,並透過設定情境、角色扮演等完成此項探究性實驗。

  (3)體驗式教學的內容。理論知識方面,要求學生熟練運用危急重症、內科、外科等護理學科及基礎護理學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方面,會使用簡易呼吸器與心電監護儀,會心肺復甦術、氣管插管術,熟練掌握外傷止血、包紮、搬運,患者生命體徵的監測以及靜脈輸液、吸氧等操作。

  (4)總結匯報。結束實驗後,以團隊為單位寫一份實驗報告,並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發展繪製相應的概念圖。

  3.效果評價

  採用學校設計的調查問卷表對學生對體驗式教學效果的評價進行調查。調查主要包括理論知識鞏固,急救意識增強、急救技能提升等專案,且每個專案均設有幫助很大、較大幫助、不確定及極少幫助4個選項。共發放6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二、結果

  超過92%的學生認為體驗式教學方式在理論知識鞏固,急救技能、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比較大或非常大的幫助。

  三、結論

  透過體驗式教學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急危重症護理技術掌握和了解,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急危重症護理學中的應用具有較大的意義。

  1.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急救的綜合能力。體驗式教學主要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並透過合理的最佳化和演練,學生的急救意識在不斷的增強。同時,增加了對ENSS知識,對急危重症救護技術的訓練。透過本研究的實踐表明,學生的急救意識和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培養有了很大提高。

  2.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有效的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素質。體驗式教學整個流程需要將EMSS進行完整的演練,其中需要涉及到較多的內容,其操作比較複雜,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人員比較多,其教學場所比較廣,學生在整個實驗的設計、準備、演練以及反思的環節中,需要進行反覆的討論和修改,透過不斷的練習和思考,以便更好的完成實驗任務。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扮演到不同的角色,同時,還需要進行大量資訊的溝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體驗式教學主要是以團隊式的方式進行的,考核的形式也是採用團隊和個人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的,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團結合作素質的提高。

  3.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式教學的方式,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親自試驗為主,在學生試驗的過程中,透過自己查詢資料瞭解試驗步驟、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等內容,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學習知識。同時,學生透過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觀察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學習的過程,可以有效的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得學生將注意力投入到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綜上所述,在急危重症護理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可將學生學習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在培養其自主學習、綜合急救、交流溝通、人文關懷團結協作等能力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校120名2010級英語護理本科(五年制)學生為研究物件,最大年齡23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21.2±0.5)歲;均屬於全國統一招生,且前期均已完成了《基礎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臨床護理學》、以及《兒科護理學》等課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60名與對照組60名。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對照組採用傳統教學方法,也就是傳統“灌注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法為主。觀察組採用PBL教學法,具體教學方法分析如下:

  (1)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活動開展前,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教材內容設計超過3個的相關案例,並提出大約5個問題,課前2周將問題佈置給學生。

  (2)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學生可分小組進行,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小組討論;並透過查閱相關資料,能夠提出2、3個新問題或相關疑點問題,就相關問題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與討論。

  (3)課堂教學。以急性中毒為例,課堂前15分鐘,教師可先不進行知識講解,可先請1-2名學生講解幾例急性中毒事件,包括事件的來源、護理方法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前佈置的問題進行討論與深入研究,並且由教師對其進行深化、補充與評價。PBL教學法具體教學流程為確定教學方案、情境病例選擇、設定疑問匯入學習目標、反饋討論及總結提高等環節。

  1.3觀察指標

  採用學校常規考核制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主要包括理論知識考核與實驗操作能力考核兩方面內容。並採用我校自制課堂滿意度調查表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課堂滿意度調查表主要包括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學生護理理論知識掌程度、臨床實踐能力、課堂氣氛等內容,滿分為100分,得分為9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得分在80-89分為比較滿意;得分為60-79分,表示基本滿意;得分低於60分為不滿意。學生課堂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基本滿意)/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觀察資料選用SPSS19.0統計軟體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論成績與實驗成績均高於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學生課堂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學生課堂滿意率高於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學生採用PBL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對照組採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觀察組《急危重症護理學》課程的理論考核成績與實驗考核成績均高於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學生課堂滿意率為96.7%,對照組學生課堂滿意率為78.3%,兩組學生課堂滿意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在《急危重症護理學》課程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理想。PBL教學法在具體應用中,教師可利用典型護理案例以及逆向思維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提出危重症護理中的預見性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學生課前積極進行課堂準備,利用課餘時間查閱資料,並分析、研究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綜上所述,PBL教學法在《急危重症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5

  當代社會醫療護理需求日益提高,老年急診護理成為醫院護理工作不可缺的重要環節,老年病患更需求高質量的服務,更細緻如微的診療和護理。2005~2010年我病區共參與108例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與護理,年齡從703~931歲,平均年齡817歲,其中腦出血15例,腦梗塞26例,惡性腫瘤晚期18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糖尿病高滲性昏迷8例,酮症酸中毒14例、急性腎功能衰竭25例。我們在108例老年急危重症病患中推行精細化護理,取得了較滿意成效,顯著提高急救護理質量及搶救成功率。病患的遠期併發症(急救後三個月統計褥瘡、吸入性肺炎、靜脈炎、尿路感染、醫源性感染等)發生率大大降低,後遺症相應減少,病患投訴率降低,醫院急救成本下降,同時更能體現急救護理團隊的'人文關懷及護理高質量水準,相對傳統的護理模式對老年急救患者更具優勢。現將我們的具體做法與體會報告如下。

  1、具體做法

  1、精細化護理大概可以簡單概括為“4個字”[1]即:“精、準、嚴、細”。精就是護理工作要精益求精,追求最好。比如腦血管意外(ACVD)患者早期臨床可能有部分偏身感覺和運動障礙,病患不能滿足於常規的護理要求,需要護理人員仔細觀察判斷患者的情況,精確分析現有護理手段是否合適病情,根據疾病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常規護理方案,做好護理記錄,支援救治的展開。護理工作細主要表現在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護理需求,如氣管插管、導尿管是否固定穩妥,昏迷老年患者鼻腔有無誤吸現象;心電監護儀是否正常工作,患者肢體可否活動,翻身有無障礙,大小便是否失禁,氧管流量是否除錯準確等。在病人進行搶救時護理要跟上搶救的步伐,緊急處理護理尤其關鍵,要仔細檢查已有的護理措施是否得當,有無遺漏,護理記錄有無補充,病人汙染物是否處理妥當,輸液瓶及靜脈通道是否保持流暢,要加強輸液速度的管理和監測,做好護理治療記錄,後續藥品和器材是否備齊等;準就是記錄和操作過程要準確無誤。資料管理是護理工作的具體體現,準確無誤的記錄和執行操作是護理質量的保證,如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患者的血糖監測十分重要,細小的變化就會導致病情的劇烈波動,早期的GUARDIANRRTCGMS[2]血糖監測和記錄對治療搶救成功十分關鍵,只有準確無誤的監測、觀察和記錄才能保證治療的順利實現;嚴就是整個護理治療過程中不能馬虎,要從嚴把關。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在急診透析時要嚴格按透析的操作規程執行,嚴格進行皮膚消毒處理,靜脈穿刺時要防止因消毒處理不當帶來的後發感染;細就是要比平常更加細緻,操作細化、服務細化、管理細化。要開展“零差錯、零缺陷”護理服務,任何差錯和失誤都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和不適,增加其痛苦,給後續治療帶來不應該的負擔。這就要求我們的護理工作者要轉變粗略護理為細緻化護理的思想,端正態度,真正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最佳化流程、減少浪費、提高效率[3]、節約成本。

  2、加強護理質量控制,要讓數字說話,實現環節監控在急救護理時,任何環節出差錯都將是致命的,每個環節的銜接需要我們強化監控,實現數字化管理,具體體現在各種不同型別的制度和操作上,比如:護理的強度和效能,我們採取量化考核辦法,對每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用分數量化,每月進行彙總與獎金制度掛鉤,客觀準確地記錄每位護理工作人員的護理成績和護理質量,用數字反映他們的成績和病患的滿意度,從而指導以後的護理急救工作。老年護理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光是標準化的護理操作體現,還需要老年病患的護理反饋意見來指導護理工作,老年人更需要精細化護理,他們的心理情感比年輕患者更脆弱、敏感、但身體對病情的反應卻在減弱,抗擊病魔的能力更差,多種疾病並存,病情更復雜化,更需要科學細緻的護理來減輕病痛的折磨,每個護理人員要體諒、關心他們,及時糾正不當護理措施,真正“做病人需要的事”。

  3、更新護理觀念,實現精細化護理現代醫學高速發展,急救患者不斷增加,尤其對老年急救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高質量護理就是保證,傳統護理已經不能滿足矛盾日益激化的急救護理問題了,在急救治療展開的同時就已經需要更加細緻如微的護理工作。如何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達到患者滿意,減少不必要損失和失誤是精細化護理的重要內容,其前期護理在急救護理中是開始,中間環節護理是搶救的重要決定因素,後期護理對康復和減少併發症起關鍵作用。患者需要專業護理人員在對其實施護理時要更加精細化,關注度更高,服務更細緻些,標準更高些,質量更精些,即我們常說的精細化護理。以更新活力、增加新鮮內容為特色,拓展護理服務範圍為著眼點,以創新護理管理為手段,加強針對性護理的觀念意識,真正體現以病患為中心,牢固樹立為患者服務就是為家人服務的思想理念,採取“一對一服務”,在護理操作上要求不僅要滿足基本護理需要,同時要滿足患者對疾病本身反饋的需要,如包括急性腦血管意外(腦出血、腦梗塞等)、高血壓危象、惡性腫瘤晚期、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滲性昏迷、酮症酸中毒、老年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病突發後,具有突發性、急發性、急性進展、複合傷多、病情複雜、病情重等特點,需要特殊化護理與“一對一”救治。在做好基礎護理同時,要採取針對性的特殊化需求護理,如腦血管意外病人大多數肢體出現運動感覺語言等障礙,可能不方便與醫務人員及時溝通,不能簡單把患者孤立起來而忽略患者自身需求,要根據救治的需求,聯絡患者本身實際狀況,充分考慮患者需求與急救護理矛盾的關係,積極與患者溝通(不能說話除外),透過仔細觀察和記錄,設計有利患者的護理方案,早期採取多種護理形式幫助醫療救治開展,爭取預後時間。

  4、加強護理質量控制在實施精細化護理同時,加強護理質量監控是護理成敗的關鍵和終級任務。光有護理操作沒有質量反饋不能更好幫助護理質量提升,急診科針對護理質量投訴和需要司法介入的護理問題日漸增加,醫院在對護理部門工作和日常護理評價時需要整套相關體系和指標標準指導評定工作,在老年患者急救時,護理質量有時是整個醫護工作核心,對患者搶救成功起關鍵作用,絕不能重醫療輕護理。實現護理質量控制關鍵在於實現量化考核,透過數字看成績,透過考核評優秀,並將成績反饋到每個護理工作人員,定期彙總分析,及時修改不合理的護理流程和護理操作及護理體制,真正體現質量把關,質量第一的護理理念。

  2、體會

  精細化護理對老年急危重患者來說,不僅體現在日常的急救護理工作中,更體現急救護理高質量、高效率上,相對傳統護理模式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我們對108例老年急危重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取得了較滿意成效,對基層急救單位的護理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應掌握掌握“RZJ原則”即:“人性化、專業化、精細化”原則。人性化是指對病情嚴重尤其如惡性腫瘤晚期或尿毒症晚期的患者要本著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有些病情不支援的護理儘量少用,儘量減輕病患的痛苦,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體化護理方案,選取對患者有利、有力的醫療護理手段,必要時採取姑息治療方法。專業化是指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重症疾病護理的知識要點,熟悉各種護理操作規程和流程,手法果斷、簡練、準確。精細化是指要把每個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療護理做到家、做到位,在專業基礎上更加精細,減少失誤,創造生命奇蹟。這三個原則實際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細化護理原則,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三者的統一,才能將老年急危重患者的醫療護理工作質量提高到新的高度,護患關係才能更好的實現協調統一,醫院的急救工作才能更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 篇6

  摘要:目的是觀察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處理情況,分析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是資料選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急危重症患者108例,對患者院前急救及院內急救處理措施等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急危重症患者制定有效急救管理措施。結果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96例,成功率達88.89%,患者在急診室停留時間平均為(42.6±4.6)min,搶救效率有所提高。結論對急危重症患者採取院前及時搶救、提前介入及完善各種檢查等管理方案的實施,可以有效縮短患者停留急診室時間,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危重症;急救;管理

  醫院急診室是開展急症救治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場所,加強急診室對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能夠有效提高醫院急救技能的同時展現醫院的診治水平[1]。本文主要對急危重症患者行急救管理的相關措施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108例急危重症患者行急救措施的相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女比例52:56,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6.3±4.2)歲;其中包括休克36例,腦外傷35例,心肌梗死28,多發傷9例。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急危重症患者;患者家屬均在知情並同意情況下參與研究調查[2]。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資料不完全者。

  1.3管理方法

  1.3.1院前急救工作

  120急救中心在接到急救電話後及時處理出車,同時隨車出診醫護人員需全程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徵情況及瞭解患者病情基本情況,及時聯絡急症室做好接診人員及藥物準備。患者在未到達醫院之前,急診室最好各種搶救物品、人員及裝置的準備,確保患者一入院即刻開始救治行為。

  1.3.2搶救人員工作

  急症室護理人員在搶救患者時需明確分配好工作內容,負責患者呼吸道、迴圈系統及對外聯絡管理工作,保證呼吸道通暢是救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時做好患者術前準備工作,專科醫師的接到急救指令後協調工作人員的分配,聯絡專業醫師做好接診準備,必要時需準備好相應的搶救器械並參與患者的搶救工作中。

  1.3.3綠色通道協調

  醫院在處理急危病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時需本著搶救患者為主的原則,即接受到急危病症患者時可在急診醫師的申請向使用"綠色通道"專用章進行搶救治療及用藥檢查等工作,各相關科室需優先處理此類病患以保證最短時間內完成救治工作,保證救治效率。

  2、結果

  2.1急危重症患者急診室停留時間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患者在急診室停留時間為30~120min,平均停留時間為(42.6±4.6)min;其中創傷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時間為30~120min,平均停留時間為(48.6±4.8)min,非創傷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時間為30~100min,平均停留時間為(37.6±3.7)min。見表1。

  2.2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情況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96例,成功率達88.89%,其中2例放棄治療,放棄率為1.85%;死亡12例,死亡率為11.11%,其中2例死亡發生於住院24h內。

  3、討論

  透過加強醫院急診救治工作中的管理可以完善救治過程中的各項任務分配工作,同時提高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在處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和解決的是時間問題,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安排醫護人員全程負責。如在急救出車過程中參與的醫護人員在患者進入醫院急診室進行急救處理過程中的需全程參與,減少交接過程中出現的浪費時間問題出現[3]。醫護人員必須盡力減少患者在急診室停留的時間。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需要強調黃金1h和白金10min的科學理念。

  在研究資料中顯示患者在急診室停留時間為30~120min,平均停留時間為(42.6±4.6)min,即護理人員在院前急救中就聯絡急診室準備相關的物品,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患者到達醫院後準備急救時間。透過"綠色通道"及時處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各科室的優先處理配合工作能夠縮短患者的急診室的停留時間。創傷性的患者相關停留時間為30~120min,平均的停留時間為(48.6±4.8)min,非創傷性患者的停留時間為30~100min,平均的停留時間為(37.6±3.7)min,兩類急危重症停留時間差別主要是由於患者的病情具體情況不同引起的。在處理創傷性病症過程中需要進行消毒處理等一系列繁瑣程式,相應的工作量會較大,所以時間會長一些。據調查資料顯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96例,成功率達88.89%,其中2例放棄治療,放棄率為1.85%;死亡12例,死亡率為11.11%,其中2例死亡發生於住院24h內。這說明在縮短患者急診室停留時間的同時,醫護人員進一步排除急危重症患者的漏診及誤診率能夠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綜上所述,在醫院急診室建立系統的救治管理程式,透過縮短患者急診室停留時間,有效的加快患者直接進入救治狀態,且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醫院完善急救管理工作,提高整體醫療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急危重症護理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