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亡羊補牢》評課稿

《亡羊補牢》評課稿

《亡羊補牢》評課稿

  總的來看,本說課的教學過程目標明確,教學過程逐一的把這三個教學目標完成。

  教學過程條理清楚,層層遞進。學習方法運用恰切。對於學情分析,不很具體,不夠清楚,尤其是學生的整個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不夠明確。同時,關於教學內容在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中的作用,體現不夠。

  教學內容比較具體、全面,並且有針對性,學習內容明確,能夠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從學科的本質特點和課文特點選擇教學內容。如此選擇,能夠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能夠將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好。

  對於學科內容的結構系統把握的也比較好,在本單元的教學體系中體現了“用一個具體的事情來說明一個道理”統一主題的特點。

  教學過程只是講明瞭寓言故事的道理和個別字的讀音及多種含義,沒有呈現知識體系但在能力體系上有所體現,在體系中發揮了作用。

  沒有形成多義字的知識鏈條,容易導致課文學習變得孤立,對於以後多義字的學習,學生不能有效連結。

  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符合學生髮展的實際需要。

  對於學生的知識基礎,關注了課文理解能力層面,對此做了較具體的分析和預設,但其它語文方面的知識基礎,涉及較少。

  對於生活經驗方面,分析與預設較概括。

  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層次性,有恰當的行為動詞。

  知識與技能目標表述清晰,過程與方法目標具有可操作性,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恰當。

  例如,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寫到:用點撥法和情景法層層遞進,使學生一步步理解故事的含義,體會寓言的寓意聽者可以很容易進入教學中。

  教學內容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篇課文的“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可以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擁有“對學生存在的認知障礙和學生的差異”兩方面的分析與預設。

  在學生差異方面的分析與預設,是這樣介紹的:閱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時,可能接受比較快,對於課堂上的問題,經點撥完成較好;而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在理解“亡”、“牢”上出現問題,需要較多關注。而在教學目標中,有這樣一點:用“先解釋疑字,再理解課文的方式鞏固理解。很明顯,教師在上面的分析中,只關注了學生理解課文一方面,對於練習“說”的過程中學生差異與預設沒有談到,不夠具體。

  教師對於課文重點選擇正確、恰當;教學支架實在,但教學方法沒有體現多樣性。

  對於難點的選擇,教師不僅關注並解決了學生對寓言的理解,而且對寓言的外延以及寓言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

  突破重點有實在的方法,學生自己說故事,自己表演故事,使教學重點凸顯,且課堂效果好。

  針對教師自己提出的難點,有化解的方法,而且方式多樣,例如:同桌互議、集體交流。

  本課的教學過程層次性清晰、有梯度、體現了漸進性。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中,最突出的是環節設計時間分配合理,同時層次性突出。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再提出問題精讀課文,緊接著同桌互議、集體交流表演課文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層次明顯。

  活動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邏輯比較清晰,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教學流程中的重點活動,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本課重點活動中,教師採用了出示投影,學生互動的方式一步一步理解課文。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參與。

  重點活動時間充分。教師對於活動時間是這樣安排得:

  談話激趣、理解題意、初讀課文——約10分鐘,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精讀課文——約20分鐘,用自讀自悟,讀悟結合方法深入理解課文。

  體會寓意、總結全文、拓展補充——約10分鐘,體會寓意,聯絡生活實際。

  可以看出,在重點活動“理解課文”過程中,佔用了二分之一的時間,這樣可以確保重點活動中學生有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和思考時間。

  活動方式沒有針對性,只是讓大部分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透過互議交流深入理解課文,透過表演加深理解。

  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讀讀寓言”、“說說故事”、“演演故事”、“想想實際生活”這幾種方式。

  教學資源選擇了課件播放“亡羊補牢”故事的投影,對理解課文有輔助作用,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較適宜。但是要考慮圖片出示的時機,否則會導致學習時影響學生的想象力的發揮。

  圖片的出示會對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對學生所運用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沒有聯絡。

  沒有測定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方法;有學生對課文外延的訪談;有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形成性評價;對於課文的理解程度,有相應的檢測方式。

  評價方法比較具體。

  學生的仿說和作業都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的,有說有寫。這樣的設計,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擁有可操作性。

【《亡羊補牢》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