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蒲劍)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端午各地習俗文化

  上海市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江蘇省

  儀徵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金華端午節習俗

  金華各地端午節是女兒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日,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金華習俗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相傳端午日白娘子盜仙草救活許仙,所以各地習俗都以為這一日採草藥最靈。人們採車前草、六月雪、紫蘇、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採菖蒲根浸於滷水,以備療瘡。有的在端午日取枳殼、陳皮、厚朴、山楂及麥芽糖煮“午時茶”,認為喝了“午時茶”能驅穢氣。

  藥店裡還有端午送藥頭的習俗,平時各家藥店在自制飲片時,把揀出來的斷頭殘葉積聚一起,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就成筐放在門口,讓顧客免費自取,或送到大主顧家中說是端午節五毒出洞,讓大家在午時燻煙,可以驅蟲毒,去穢氣,免疾病。

  端午節前後,各地城鄉都流行掛香包,香包或用絲線鉤織成,或用碎布料縫製成動物等各種形狀,其中心形居多,中納香粉、樟腦或艾草等,或用於出售或分送親朋孩子,掛在胸前辟邪。

  舊時,端午節期間,武義城鄉還要推端午船驅五鬼,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武義城隍廟就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著五個紙人,象徵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廟各個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鑼開路的人圍著船敲三圈,叫“側船”;後由七個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脫”。導以響鑼,鳴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業停工半日前往觀看,沿街各店各戶紛紛向“龍船”撒茶葉、米,最後將船推至水中,意為驅出“惡鬼”。

  鄉下則於端午節前到廟裡唸經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傳古時永康王崇五鬼纏身,一老道幫助捉鬼,封五鬼於酒罈,投於江中,壇漂至武義,被人撈起開啟,五鬼遂出,作祟於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龍船送鬼出境。後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還要“驅蚊蟲娘”,老年婦女用火把照亮牆角落,口唸“蚊蟲娘,蚊蟲娘,送你到東陽;到東陽,吃得胖,回來過重陽”。或“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裡叮稻娘”等,然後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門上畫石灰符,符多為八卦圖,也用以驅蚊,畫的時候也念類似的咒語。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