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長征》電影觀後感

《長征》電影觀後感

《長征》電影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征》電影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征》電影觀後感1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長征》的七律詩高度的形容了紅軍長征的情景,前幾天觀看了〈〈我的長征〉〉,紅軍長征的經歷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頭以著名的老電影演員王心剛飾演的王瑞,在乘飛機的途中,時空由現代回到解放戰爭時期,影片透過時空倒轉的手法,透過王瑞的回憶,記述了紅軍長征的事件。

  王瑞,一個16歲紅軍小鬼,詮釋了那些歷史上的著名事件,遵義會議,四度赤水,飛奪瀘定橋等等。當紅軍輾轉行軍,危機重重,九死一生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知道去哪裡?為什麼要走?連毛主席也說不知道該怎麼走,他說,我知道那是錯誤的,所以不要跟著錯誤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著走!或者跟著毛主席走。

  在遵義會議的時候,面臨著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各位領導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沒有直接表現出那種緊張的氣氛,而是透過王瑞去送宵夜時,被毛澤東罵,之後再透過另一位領導人對王瑞的解釋說:現階段的情況很緊張,毛澤東他們在沒日沒夜的開會,你打斷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會對你兇的,表現出來。會開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澤東同王瑞偶然相間了,毛澤東想起那個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兇過得人,於是跟他聊了起來。期間,毛澤東看王瑞口袋裡鼓鼓的便問那是什麼?王瑞便掏出來那四隻紅色的蠟燭,毛澤東要他好好儲存,以後會有用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老師要我們注意那紅色的蠟燭,在紅軍長征勝利後,紅色的蠟燭又出現在熒屏中,但與前次不同的是,這次的紅色蠟燭是點燃的。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紅色是否代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點燃的蠟燭是否代表了中國紅軍長征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紅軍用鮮血換回來的。蠟燭一般是代表著奉獻精神,紅色的燃燒的蠟燭也代表了紅軍的奉獻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使我記憶深刻,遵義會議後,正是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紅軍才能擺脫敵人的一次次圍剿,紅軍知道了自己往哪裡走向勝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聲去打動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誠待人的方式終於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紅軍需要渡過天險大渡河,三條小船無法渡過千軍萬馬,而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紅軍戰士不畏艱辛,王瑞所在部隊奉命沿江而下,搶奪距安順場渡口三百二十里的瀘定橋,只有這樣,紅軍才能透過天險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著大雨,懸崖下的羊腸小道,道路泥濘難行,紅軍戰士餓著肚子強行前進,因為對岸就是去增援的敵人,如果讓增援的敵人搶了先,後果不堪設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而紅軍戰士們憑著頑強的毅力,仍舊冒雨、踩著泥濘前進。日以繼夜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著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地衝向被敵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鐵索地瀘定橋,最後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透過瀘定橋鋪平了道路。王瑞最後一位親人姐夫肖德昌犧牲了,從懸空的鐵索上中彈跌落到洶湧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長達爾火——這位參加紅軍才二十多天的小夥子在把彈痕累累的紅旗插上橋頭堡時,也被流彈擊中,挺立在橋頭堡一動不動,手裡仍舊高舉著那彈痕累累的紅旗,一個個赤血男兒懷著革命的激情和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難使國家轉危為安。敵人的槍炮是猛烈的,卻始終打不倒戰士們勇敢的心,自然條件是惡劣的,但依然撼不動他們對革命勝利的憧憬。為了革命,他們甘願獻身,為了新中國,他們不懼死亡,他們用熱情和鮮血締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明天。

  紅軍長征是艱辛的,二萬五千裡的長征磨練了中國共產黨,也為紅軍保留了後續力量,成為了後來的精英領導。同時,透過長征生存下來的紅軍也是偉大的,我想我們應該牢記這段歷史,牢記為中國革命事業獻身的共產黨。

《長征》電影觀後感2

  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同時,它又像一塊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吸引著中外的'新聞記者、戰史專家和藝術家。毫不誇張地說,僅就國產影視作品而言,幾乎長征的每一個區域性事件都做了不同的反映。因此,當人們聽說中央電視臺又斥巨資拍攝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的時候,都發出這樣的提問:"為什麼又要拍《長征》?"

  對此,《長征》一劇的編劇王朝柱回答說:第一,至今沒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長征的史詩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第二,長征不但是戰爭史上的奇蹟,而且還是20世紀中華民族靈魂最壯美的寫照--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華民族是無敵的:它走過了萬水千山,也戰勝了人體自身的許可權;它打垮了數倍於己的敵人,也解剖了各種各樣的美的醜的靈魂……這就是長征精神。一句話,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不僅要全方位地反映長征,更重要的是要高昂長征精神,化做時代的號角,催人奮進!

  《長征》的文學劇本雖然得到了有關領導、專家很高的評價:是一部洋溢著長征精神的革命史詩;但是有些領導和專家又不無擔心地認為:若想把長征這一歷史壯舉拍攝成一部具有藝術震撼力的史詩,必須像當年紅軍那樣真的重走萬水千山,戰勝人體的自身極限。言外之意:我們有這樣一支電視隊伍嗎?

  《長征》劇組全體藝術家驕傲地回答說:"有!只要我們以長征精神拍攝《長征》,不僅能爬雪山、過草地,創造電視人的奇蹟,而且還能把大型電視劇《長征》拍攝成一部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絕唱!"歷經一年多的藝術實踐,他們不僅交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而且還從藝術詮釋《長征》中對歷史的長征獲得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請看:

  唐國強自從拍完電影《長征》之後,長征情結就根植在他的心底最深處。為此,他作為大型電視劇《長征》的導演之一,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究長征史實,還主動向編劇貢獻自己的藝術才智。他在拍攝過程中不僅和其他導演合作駕馭全域性,而且還把自己的各種藝術構想傳達給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並轉化成他們各具特色的精湛表演。他作為毛澤東的扮演者清醒地知道:必須在這部《長征》中,重塑一個既不同於自己創造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又有別於自己在電影《長征》中的毛澤東。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上億觀眾的認同。可以想見,他將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更令人感動的是,為了真實地再現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他和《長征》劇組的藝術家們在海拔3000米至4800米--當年紅軍走過的雪域高原上一住就是50多個日日夜夜,三次登上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拍戲;他為了征服已經結冰的草地,冒著傾盆大雨挽著戰友的臂膀,高唱《國際歌》觀看拍攝的化妝大師王希鍾感動地滴下串串熱淚,動情地講了這樣一句話:"我想起了當年參加長征的紅軍,革命真是來之不易啊!"

  或許唐國強和《長征》劇組的藝術家們真的體驗到了什麼是長征精神,他們一致認為:拍攝長征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淨化。戲後他們都在讓名、讓利,全戲就要殺青的前夕,唐國強當著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胡恩同志的面說:"作為導演,我認為扮演周恩來的劉勁十分用功,進步最大,我希望在未來申報各種評獎的時候,最佳男主角不要提我,提劉勁。"為此,唐國強和金韜、劉勁吵了起來。事後,胡恩同志很是感慨地說道:"我很受感動!時下像這樣的劇組實在是太少了,我們應該宣傳這些用長征精神拍《長征》的藝術家。"

  《長征》拍得很大氣,很成功,具有史詩品格。它不僅是國產影視作品中第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反映紅軍長征全過程、展現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電視力作,更重要的是它藝術地再現了長征精神。《長征》再現的長征精神,會激勵廣大幹部和青年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奮力拼搏,去實現黨在新世紀的偉大戰略目標。長征精神,過去是、現在是、今後仍將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永遠繼承發揚!

  我們要代代高呼:長征精神萬歲!

【《長征》電影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