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規劃及測評>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精品】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模板合集8篇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我們的工作又將翻開新的一頁,我們需要好好的進行職業規劃了。那麼一份好的職業規劃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1

  職業規劃類課程在前些年一直是不溫不火的,但在近兩年卻忽然火爆了起來。這不,就在今年六月初,我應邀到蘇州去參加一場HRD學習論壇並擔任主講嘉賓。論壇主辦方的總經理晚上陪同吃飯時對我說,他們公司近兩年開辦的課程中,職業規劃類課程的佔比不斷提高,佔到了將近“半壁江山”。我們當時分析認為,這與大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係:這幾年製造業不景氣,蘇州的製造企業更是紛紛倒閉或轉產或限產,原先在企業中工作的人才們有了職業迷茫,面臨了新的職業抉擇問題,於是人才們便希望尋求職業規劃理論和方法的幫助。

  上述事例,只是近兩年來職業規劃類課程廣受市場歡迎的一個縮影。這毫無疑問與經濟不景氣導致人才們的想法和需求發生了變化有直接關係。但遺憾的是,火爆的職業規劃類課程市場,也催生出了一些怪現象:有許多過去不開辦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的培訓公司,也在開始大力推廣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了;一些過去不講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的培訓師,也開始宣稱自己是“職業生涯規劃專家”了。培訓公司和培訓師的宣傳行為,更進一步地促進了這類課程的“市場繁榮”。

  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職業規劃對那些尚沒有在職場上建立起基本的職業競爭優勢的年輕人來說,其實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弄不好還極有可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職業規劃可能只對少數已經獲得了職業成功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即在他們處於職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時,需要審慎地做出選擇。

  職業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他們卻在選擇職業目標和路徑時,要麼“隨心所欲”、“聞風而動”,要麼因焦慮不安或急於求成而寄希望於職業規劃;實際上,人的職業命運有其內在運動規律,你只能遵循它,而不能忤逆它,無論是聽之任之,還是投機取巧,都不但不可能產生希望的結果,反而可能有害於自己的職業發展。

  所以,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職業規劃類課程的三個“市場”

  職業規劃類課程的“市場”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市場”是企業。當一些企業解決不了其所面臨的日益複雜的員工管理問題時, HR或直線主管或高管們便試圖透過給員工們上一堂職業規劃類的課程來解決問題。於是,企業便以每天20000元左右的價格,禮請外部培訓師來企業給員工上課;也有的企業為了省錢,選派人員參加外部機構舉辦的職業規劃方面的公開課程(偷師),之後回到企業轉授/分享。

  第二部分“市場”是各類企業中相當數量的員工們。他們希望職業規劃之類的課程能夠解決自身面臨的某種現實的職業困惑或焦慮,或者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和順利地實現某種程度的成功人生。為了達成此目的,他們會首先希望/要求企業為他們提供這類課程的培訓,當企業不願意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便自掏腰包參加外部“權威”機構舉辦的這類課程。

  第三部分“市場”是相當一批想成為“職業規劃師”的企業HR或直線管理者。他們在某些商業機構的遊說下:相信大多數員工在職業生涯管理方面需要有“導師”來指引;成為“職業規劃師”是一件既可以幫助別人、也能夠成就自我的事業;成為“職業規劃師”並不難,只要學習完相關課程,拿到一紙證書就是了。於是,他們要麼說服所在的組織掏錢派他們外出學習,要麼自費參加外部機構開辦的相關“認證”課程班。

  哪些人已做、在做或想做職業規劃?

  我們的調查和分析顯示,那些已經做過、正在做或想要做職業規劃的人,可以分為以下六種型別。

  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

  這是職業規劃“市場”的主體人群。由於他們在學校裡就被老師們反覆灌輸了大量的“選擇大於努力”的道理,並且他們也基於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大量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事實與道理,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選擇職業”對於自己是特別重要的。於是,順理成章,他們會基於自己的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會基於老師教給他們選擇工作的知識,會基於現實中許多成功人士過往的奮鬥歷史,也會基於自己對現實和未來的種種判斷與想象,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

  然而,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要規劃出“可行”的職業發展方案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他們尚沒有建立起基本的職業能力。沒有建立起基本的職業能力,又對職業前景充滿了想象和希冀,使得他們的職業規劃不但不具可行性,反而可能會有害於他們的職業發展。

  不願付出艱辛、卻又幻想職業成功的人

  大多數企業中,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不喜歡做太辛苦、有挑戰和冒險性的工作;他們以家庭或個人為中心,認為工作不應對家庭和個人身心造成負擔;他們只願意做朝九晚五、每週有雙休的工作,拒絕出差、加班,希望隨時請假都能獲得批准……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夢想取得職業成功,因為職業成功意味著有許多“好事”會隨之而來:收入更高、生活更體面、社會評價更佳、自我感覺更好。於是,當他們一知半解地瞭解了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以後,便誤以為,做了職業規劃,就意味著找到了不用付出艱辛的努力、也能輕鬆地獲得職業成功的捷徑。

  然而,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不管他們對職業規劃寄予了多高的期望,最終他們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職業規劃並不能解決他們面臨的“心理矛盾”和他們的心靈與現世的衝突。

  在現有的職業領域競爭失勢的人

  有些人由於“投錯了行”,或者在組織的安排下一直在做著自己並不擅長、也並不喜歡的工作,當他們在某一職業領域“混”了若干年也不能出人頭地,卻又不願意就此沉淪下去時,他們便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在現有的企業和職業領域繼續工作下去,但要找到突破的方法;二是,跳槽到一家新的企業工作,但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企業;三是,放棄現在工作的職業領域,到一個新的職業領域尋求發展。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客觀上需要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

  從理論上講,職業規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這類人認識自己,但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某些能力缺陷,而僅僅指望透過較短的時間就能完成的職業規劃來改變自己的職業命運,那是極不實現的,甚至只是異想天開。

  想透過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的人

  透過跳槽獲得職業發展的機會或追求更大的職業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職業行為。但是,跳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成功地到達理想的彼岸;二是,掉進“臭水溝”裡再也爬不起來。前者是機遇,後者是風險。但是,大多數當事人往往並不能有效地判斷跳槽是否明智,以及並不能有效地把握跳槽機會和規避跳槽風險。於是,一部分有了跳槽想法的人便會在外界的誘因下,產生了向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尋求幫助的想法。

  然而,對於這部分人來說,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類的課程對他們的作用很可能是有限的,因為許多鼓勵人們“做自己”的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是在鼓勵人們背叛自己正在服務的組織。如果他們不幸相信了這樣的理論,他們就將無法讓組織充分地信任他們;而當他們不被一個組織充分信任時,他們便不可能獲得職業成功。

  出現了階段性職業倦怠的人

  大多數人在一家企業或一個職業領域的同一崗位上工作久了以後,如果他們的環境太過一成不變或者太過動盪,他們會產生對工作的倦怠感或厭倦感(甚至於對職業的迷茫感,正如婚姻有“七年之癢”一說);有了這種倦怠感或厭倦感之後,人便很容易產生換一換工作或職業的衝動。但人是理性的,更換工作或職業,前路未必就是光明的,於是“怎麼辦”便會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心上。這時,處在這種狀態的一部分人就可能會想到,職業規劃的理論與方法或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然而,階段性的職業倦怠感或厭倦感往往只是暫時的。如果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能夠咬緊牙關挺下去,或者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或者尋求組織的幫助,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可能會很快走出困境。如果這時去做職業規劃,很可能會讓職業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擾亂了自己的心智,甚至有可能讓某些“歪嘴和尚”把自己引入了歧途。

  職業發展碰到“天花板”的人

  現實中有許多職業經理人,他們過去的職業是比較成功的,比如做到了一個企業的總監及以上的管理崗位,或者做到了企業總工程師這樣的技術崗位。但是,由於年齡漸長(比如已經過了四十五歲),他們將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眼看著公司不大可能在未來幾年會把更高階的職務給他們;公司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越來越能幹,他們已經與年輕人形成了競爭關係;到了這個年齡階段,他們想透過跳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也是比較難的。這就是所謂的職業“天花板”。當然,職業“天花板”還包括一些外企的中方職業經理人所面臨的困境:他們的職務已經到達了公司所允許的極限——更高的職務通常都是由外方高管擔任。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已經或行將碰到職業“天花板”時,他便一定會考慮“接下來怎麼辦”這樣的問題;有了這個問題,他便認為需要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來幫助自己。

  然而,碰到了職業“天花板”的人是否有必要為自己做職業規劃,我是高度懷疑的。因為在我看來,當他們的能力足夠強大,因而在客觀上還有“市場”時,他們做不做正式的職業規劃,都會有新的職業發展機會(比如,他們有能力自主創業或者具備被其他企業所心儀的獨特能力)。但是,如果他們的職業能力碰到了“天花板”,無法繼續適應變化,那怎麼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都可能是無濟於事的;甚至,他們不規劃職業會活得還不錯,規劃了職業則反倒可能加速自己職業生命的“壽終正寢”。

  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兩個“死穴”

  一般的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認為: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人的職業發展更有目的性與計劃性,可以為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而確立努力方向,可以為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可能。以下是各類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通用內容。

  一、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包括正確認識自己的外貌形象、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個性特徵以及遺傳、家庭、學校、社會對自己的影響等等,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

  二、知彼。就是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了解外在環境。包括社會需要什麼職業、希望從事職業的特點、不同職業需要的能力、就業/創業的渠道、行業發展前景、相關職業有哪些機遇和威脅等等。

  三、抉擇。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方案進行權衡和比較,分析其中的優勢、劣勢、阻力和助力等等,進而選擇更有助於自身發展的方案。

  四、目標。制定職業規劃方案,需要有明確的大方向或大目標,並且需要將大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性小目標,再逐個實現小目標,不斷接近成功。

  五、行動。就是按照規劃方案採取積極行動。只有採取積極行動,職業規劃方案才有意義,也才可能成為指導自己職業成功的藍圖。

  六、評估與調整。就是當發現職業規劃方案在實踐過程中行不通或存在問題時,應及時予以調整。一種職業規劃方案是否可行,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確認。因此,職業規劃方案需要不斷地實踐、評估與調整。

  上述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看似“邏輯清晰”,因而顯得實踐性極強,但是這一表象背後則潛伏著兩個無法繞開的問題,我稱之為“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死穴’”。如果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職業規劃不但不會幫助人們獲得職業成功,反而可能會有害於人的職業發展。是否危言聳聽,請閱讀下文後再下結論——

  “死穴”之一:職業能力問題

  當我們把一個人在某一職業領域的工作能力由低到高分為五個等級時,你將看到:如果一個人的職業能力到4級以上時,他幾乎無需做職業規劃,因為他的職業能力在相當程度上“規定”了他的職業方向;甚至,他只能在現有的職業領域內做出選擇,因為他如果放棄現有的職業領域,而選擇到一個新的職業領域求得發展,除非他在那個新的職業領域已經具有相當的職業能力,否則他就必須花足夠的時間來重建他的職業能力;問題還在於,花了足夠的時間,未必就能建立起新的職業能力。其實,所有在特定的職業領域具有中等以上職業能力的人,無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那些職業能力真正高強的人是不做職業規劃的。

  僅就此點而言,職業規劃似乎只適合於那些職業能力不足的人。事實也的確如此:現實中,越是職業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傾向於做職業規劃,這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大學生或踏入職場時間不長的人或在職場競爭中失勢的人,是職業規劃的“重災區”。

  當我這樣說時,有讀者朋友可能會說:職業規劃正是用來指導職業能力不強的人建立職業能力的呀。沒錯,我是說從理論上講“沒錯”。然而,眾所周知,建立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需要花費至少八年以上的時間(請參見“10000小時定律”的概念。網上可搜到),一定會歷經千辛萬苦,而且花費了八年以上的時間,歷經了千辛萬苦也不一定能夠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這給那些相信職業規劃的人出了一道大難題: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願意花八年以上的時間在一個職業領域逐步建立職業能力?我們看到的景象是,大多數人並沒有這個耐心和意志;他們在職業競爭的賽道上碰到困難、問題、阻力或處於落後狀態時,會重新設計他們的職業規劃方案,因為畢竟做職業規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比如一個月內,甚至於一個晚上或一念之間,而在一個職業領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卻需要八年以上的時間,還要歷經千辛萬苦。

  順便說一下,傳統的職業規劃理論通常會提醒那些想要做職業規劃的人:你們之所以職業不成功,是因為你此前的選擇錯誤。換言之,基於這樣的概念,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職業領域繼續不成功,他便應該繼續做出“正確”的選擇。然而,這可是對職業能力建設不利的理論與建議啊!

  “死穴”之二:組織要求問題

  絕大多數人需要依附於特定的組織才能獲得職業發展:不僅需要組織向他們支付薪水,以便養活他們自己和家人,而且需要組織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施展才華並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當一個組織並不“充分尊重”個人所做的職業規劃,而是要求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們按照它的需要、想法和意志行事時,會出現會結果呢(毫無疑問,現實中的絕大多陣列織都是這樣做的,而且越是優秀的組織,越是對員工的職業發展真正有利的組織,在這方面越是強勢——要求員工滿足組織的要求,而不是讓組織來無原則地適應員工)?

  在極端的情況下,當這種矛盾出現以後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放棄自己的職業規劃方案,滿足組織的要求,這意味著職業規劃並不好使,進一步的結果是痛苦——因為有規劃卻不能實行;二是,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拒絕組織的要求,堅持“做自己”,其結果是被組織所拒絕,其職業命運便是可想而知的。當然,還有一種理想的情況:組織在要求員工時,充分地考慮員工的職業規劃,或員工在做職業規劃時充分地考慮組織的要求。但請注意,這通常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

  在上述極端情況(也是常見的矛盾)發生時,那些因為有了職業規劃而堅持要“做自己”的人,可以隨時選擇另謀高就,因為“世界那麼大,自有留爺處”。但是,現實中很少有哪家優秀的企業,會放棄既定的文化或管理原則,而遷就那些想法千奇百怪、且隨時會發生萬千變化的員工。通常,對於那些一味要求企業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員工,企業是不大可能信任他們的。一個嚴肅的問題因此而出現了:當一個人不被一家企業所信任時,他又如何能獲得理想的職業發展呢?

  上述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兩個“死穴”,正是導致那些懷抱職業夢想的人們,鄭重其事地做了職業規劃,卻並沒有獲得職業成功的核心原因。因而,我認為迄今為止的大多數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從根本上說只是在給人們以某種希望,卻並無多少真正能夠指導人們進行職業發展實踐的價值,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是在使人們誤入歧途。

  當然,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多少還是能夠刺激人們去思考相關問題的。比如,本文的觀點就是在這類理論與方法的刺激下產生的。

  發展職業的法則其實在這裡

  大概由於前述職業規劃“市場”需求旺盛,以及由於我們一直在倡導企業應該幫助員工正確地認知職業和加強職業能力建設,有很多人便誤以為我們公司的專家們也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管理類課程。於是,經常有培訓機構和企業向我們詢問是否提供這類課程的培訓服務。

  如果前來詢問者是第一次與我們聯絡,我們總是很乾脆地告訴他“不好意思,我們公司沒有您要的課程”;對於與我們有過合作的客戶或我們的“粉絲”,我們一般會反問他一個問題:“請您告訴我,您認識的或知道的成功人士中,有哪些人是因為他們做過職業規劃才獲得職業成功的?”。我們經常十分欣慰地聽到了這樣的回答:要麼,很乾脆地回答說“沒有”;要麼,沉默了一陣子後回答說“好像真的沒有耶”。

  是的,我們先不去考慮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是不是真地有用,只需要來分析和判斷一個簡單的事實:現實中那些已經取得了被廣泛認可的職業成功的人們,他們是怎樣獲得職業成功的?

  我們經過長期和大量的觀察與分析後發現:無論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還是現實職場上任何一位並不著名的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職業成功,在總體上講並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永遠專注於“當下”,在“當下”的組織中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當他們在這三個方面有最佳的綜合表現時,他們便有了下一次機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之後,他們又在下一個“當下”繼續在這三個方面有出色的表現,於是又有了更大的機會——進入下一個職業發展平臺……如此不斷向前“走”,便有了職業上的成功。

  請注意,不僅是那些“與組織一同成長”的成功者是靠著這樣的規律或邏輯而取得成功的,而且那些透過跳槽而獲得職業成功的人,遵循的也是相似的規律或邏輯:由於他們在“當下”的組織內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他們進而才能獲得下一個“東家”的信任;由於他們在第二個“東家”那裡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他們才進而獲得第三個“東家”的信任和重用……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三個結論:

  (一)只要一個人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能夠滿足特定的組織需要,無論他做不做職業規劃,他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職業成功;在這三個方面,滿足組織需要的程度越高,獲得職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二)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不能完全滿足組織的要求,無論如何做職業規劃,都不足以保證他們獲得職業成功;他在此三個方面與組織的要求差距越大,獲得職業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三)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做職業規劃,但其職業規劃應該是圍繞如何提升其價值觀、崗位勝任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三點而展開了,也只有這樣其所做的職業規劃才會是有效用的。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2

  誤區1:作了決定之後,絕對不能後悔!

  不合理認識:既然選擇了一個專業或職業就不能,否則一定會被別人看不起。

  合理認識:做抉擇是有風險的,就像任何一個投資一樣,沒有包掙不虧的。職業規劃中的決定可以進行調整。

  誤區2:我一定要馬上決定!

  不合理認識:遲遲無法決定是懦弱、不成熟的表現。別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有我太差勁,我應該立即作決定。

  合理認識:不做決定是可以接受的,與我個人是否懦弱無關。只要我能多瞭解自己,充實和儲備資源,機會來到時我會做最好的選擇的。

  誤區3:興趣是萬能的!

  不合理認識:只要找到我的興趣,我就一定能夠。

  合理認識:找到自己的興趣,不見得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做起來快樂。如果培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能力,將會更能使自己成功。

  職業興趣和能力是兩碼事。有興趣而無能力,只會增加感;無興趣而有能力,心中缺乏滿足與喜悅。因此,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要同時考慮,找到他們的共同點。興趣是調料,能力是主菜,所以我們應該瞭解自己的興趣,加強自己的能力。

  誤區4:生涯規劃沒有必要!

  不合理認識: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涯規劃只是一時的流行,很多事情既然無法預測,再規劃也是枉然。

  合理認識: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在於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很快作個決定,而在於對自我和環境的不斷探索。透過生涯探索,更多地瞭解自己和環境,那就可能作更充分的準備,也更可能有意識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以積極準備的態度面對人生,隨時知時知勢知己,自己才不會被淘汰。正是由於時代變化太快,生涯規劃才有必要,時代和鐵飯碗時代是不用生涯規劃的。

  誤區5:對我個人而言,生涯規劃沒有必要!

  不合理認識:生涯規劃只是屬於想成功的人,我只想做個平凡人,用不著生涯規劃。

  合理認識:生涯規劃的目的是突破障礙、激發潛能、自我實現。你可以實現當作家的夢,就如同我可以實現當導遊的夢一樣。生涯規劃是不分貴賤的,是屬於每一個踏實的人。

  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不探索自己和環境的現狀與未來,不積極準備人生,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到時可能平凡人都做不了了。有部分下崗職工為證,他們工作前不是沒有知識沒有能力,也不是現在就弱智了,而是落後了時代一大截,要補許久的課才能重新上崗。

  誤區6:現在好好規劃,以後就不用了!

  不合理認識:現在趁著大學裡的空餘多,多花些時間在生涯規劃,省得以後也要去做。

  合理認識:由於時代在變,自我也在變,所以對環境及自我的探索是不可能一勞永逸的。生涯規劃除了探索、抉擇和行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生涯反饋與調整。正確的生涯規劃是盯緊近期目標,遠望長期目標,在必要時及時調整中長期目標。

  所以生涯規劃的最終目的不在於你找到了多麼完美的人生目標,而在於你瞭解自己和環境多少,實現了多少近期目標,積累了多少人生資源。因而生涯規劃不是一勞永逸的。

  誤區7: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去規劃什麼。

  不合理認識:生涯規劃肯定要花一些時間,而且要靜下心來。我現在學習和社會上作都很多,沒有時間來顧及它。

  合理認識:隨波逐流,被動生活也可能成功。就像砍樹,不磨刀,也可以砍樹。如果事先研究了樹的紋理和結構,把刀磨好了,看起來是晚一步砍樹,然而更早更好地完成任務的機率增加了許多。

  求職指導:先確定職業方向,再談職業規劃

  在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之前,先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再就是給職業規劃確立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我為什麼工作。

  當年比爾·蓋次大學沒讀完就去闖蕩江湖,結果以他獨特的才智獲得成功,顯示了自身價值。比爾·蓋茨的職業規劃支點就是事業的發展。

  鄰居家的工程師老夏,退了休還整天去郊區合資廠發揮餘熱。每週五我見他回來就要勸他:“看穿一點,退休享享福,出去旅遊旅遊。”而老夏總是回答:“工作就是享受,不工作我就會生病。”老夏的工作支點是尋找快樂。

  職業生涯規劃有三個層次的支點:生存支點、發展支點和興趣支點。

  如果立足生存支點來規劃職業生涯,會把薪酬作為主要導向。總是在想明天能不能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一有獲取高薪的機會就會跳槽,而常常忽略自身成長。待到遇上職業瓶頸,薪酬沒了增長空間,而技能又沒學到多少,身價便會每況愈下。在如今這個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的時代,在為現在的高薪得意時,更要想想如何保持高薪。所以,如果一直以生存為支點來做職業規劃,是一種只重現在不看將來的短視行為,不會感到工作的快樂,也不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

  如果立足發展支點來規劃職業生涯,會以自身的進步作為導向。即使所從事的職業並不特別喜歡,薪酬也並不特別高,也會努力做好。對你來說,從中獲取的經驗和技能最為重要。這些收穫讓你增值,幫助你實現未來事業上的成功。除了有物質上的收穫外,還有精神上的收穫,如榮譽、地位等,最終成為職場上的搶手貨。不過,這種職業修煉過程需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鞭策自己向前邁進,可能會承受工作壓力的考驗。

  如果是立足興趣支點來規劃職業生涯,會以快樂作為導向。並不一定在乎眼前的薪酬多少,也不在乎將來能獲得什麼地位與榮譽,能找到喜歡的職業,能享受工作的過程,就會對工作投入極大熱情,忘卻疲倦,甚至感到生命變得燦爛多彩。就象鄰居老夏那樣,工作成為享受,成為娛樂,不知不覺中就出了成績。喜歡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興趣是成功的最大驅動力。

  不過,現在職場競爭激烈,你有興趣的工作常常別人也感興趣,你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採取合適的策略去獲取。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我是五號選手,來自水產學院的譚庭有。很榮幸有機會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作品--《立足現在,胸懷未來!》。同時也盛邀您與我一同見證這條綠色的尋夢之旅。

  1、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對於我而言,21歲的韻華,不僅僅意味著年輕,更多的意味著發展,意味著不可估量的潛能還有無法預計的未來!但我一直堅信,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螢幕所示就是我在過去的兩年大學生活裡所參加的組織活動以及取得的一些獎項。積極邪惡校園活動及多次的社會實踐調查為我選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這一職業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2、常言道:“今天的好計劃,勝過明天的完美計劃!”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有一個明確的行走路徑。螢幕所示便是我職業規劃的三大設計板塊。首先邀請您走進自我探索部分。

  3、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全面的瞭解才能對未來設計合理的規劃。透過一系列的測評顯示我的職業興趣偏向研究型,適合於邏輯性強的研究性工作。

  4、職業能力與我的職業興趣相符且普片偏高,數理能力,推理能力和人文素質都比較高分,同時擅長於目標管理與團隊合作。

  5、而對於價值的取向,我更注重於長遠的發展,竭盡全力渴望施展才能,透過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6、概念主義的個人特質,追求完美,邏輯性強有判斷力。

  7、以上顯示我的種種特徵均與環評職業要求相吻合。

  8、然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縱使測評再客觀科學也與現實存在一定差距,為了尋求更貼近生活的評價,我有走訪了周圍的親朋瞭解他人眼中的我。

  9、結合旁人對我的評價及櫥窗分析法,我對自己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總結我認真謹慎,待人真誠,勤奮上進。但有時又過分注重原則偏向固執,處事欠缺圓滑,這些又是我日後需要改善的。

  10、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分析,我已明確我所喜歡的,我能做的,我所看重的,我適合做的。進一步確定我的目標--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

  11、然而說了設麼久,到底什麼是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呢?顧名思義,他是指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工程師資格證書》後並經登記後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12、是指對規劃和建設專案事實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工作建設專案事實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工作。13、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上,由於收到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以及隨著生產物質財富和改造能力的提高,我們人類對自身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大。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迫不及待。

  14、然而要勝任這一職業需要從業人員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和紮實的科研基礎,我作為一名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轉向資源與環境監測方向僅一年多的時間,各項能力都還沒達到要求,我該如何與人競爭呢?

  15、基於大環境下的考慮,我又進行了職業勝任力測評,分析發現,現階段我的各項能力都不高。但8分的職業適合度給了我選擇這一職業的肯定與鼓勵。相信在日後只要有針對性的加強各方面能力,要想成功也是有可能的。

  16、明確了自身能力後,知道環境對個人的成長也至關重要,所以我又對自身的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目標地域進行了全方位的環境分析。

  17、結合自身能力與目標職業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撰寫了一份SWOT分析表。發現能力的差距是我現階段的'最大劣勢,而面臨的威脅正是逐年上升的考研熱。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定能把鴻溝填平並跨越前進。

  18、有了明確的目標後便進入第三部分--我的生涯規劃設計。掂量各方面情況,我給自己選擇了一條職業生涯航線。

  19、金字塔的高度取決於他堅實的基底,要想達到自己人生的高度,就必須從基層做起,擺正方向。成功就是設定目標並突破目標。為此,我對自己目標的實現分成三個階段。

  20、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將行走在螢幕所示的環評大道上。

  21、為了達到以上目標,我對自己在未來的十多年裡編寫了預計中的行走計劃。在剩下的大學兩年裡,目標是考取環境科學碩士學位,為此,我必須加強專業課的學習,為備考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利用課餘多做實驗和參與社會的實習,增加自身競爭的籌碼。

  22、中期計劃是向環評工程師邁進的關鍵年頭。在剛步入此行業,我會從地做起,把握好每一個發展提升的機會。因為深知只有在自身能力得到一定肯定的前提下才能給他人給社會一個安全、科學的保障。

  23、步入中年,我也順利成為一名資深的環保專家,此時我會投身社會環保公益事業回饋社會。並回到我的家鄉江門,建立我的個人事業,為家鄉的環保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4、然而,世事難料就如同湛江的天氣變化莫測,人生的大樹也會經歷各種因素的影響無法茁壯成長,為此,我為自己制定了動態反饋方案。按照事情的發展即使調整我的設計規劃,但求最後能達到一個殊途同歸的效果。但如果真受命運捉弄,無法從事我夢想的職業,則會暫且擱置。根據自己在多年所培養的才能從事備選職業。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塑著夢想、信念、追求和抱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載這收穫、芬芳、失意與磨礪。但是,無論眼前閃過多美的畫卷,沒有付諸行動,那麼一切都是水中花,井中月。面對未來,我不怕前路的黑暗與崎嶇,因為我堅信,夢想的筆端必有屬於我的“一米陽光”!期待您與我一同見證!謝謝大家。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4

  綜合上個星期做過的綜合測評和自己對自己目前的認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安靜,為人和善,做事認真負責,能注重細節,有耐心的人。如果認真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我會認真把它給做好,直到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滿意為止。

  在陌生環境中我不會感到不自在,卻不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然而有人和我說話我會熱情回應。我適應環境能力較強,這對以後工作地的取向是一個優勢,我不會對工作條件要求太苛刻。這一點也會使我很快融入到一個新集體中,然而前提條件是有人指引我,指引我熟悉陌生的環境,如果僅憑自己一人可能做不到。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健談的人,但我相信在團隊合作中我會是很有作用的一份子,所以一項工作如果是團隊性質的話,我會很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平時自己也喜歡唱唱歌,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安靜地畫一些畫,看一點文學作品,在藝術方面也算是有點擅長。

  縱使自己有一些優勢,然而我知道自己的好多缺點卻會壓著那些優勢,至於缺點,如我有時對自己的要求太低,放縱自己,剋制能力不是很強,有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對一些事一些問題不敏感,以至於錯失很多機會。最大的不足還是在於不敢主動同陌生人講話,這是首先要克服的,以後走上社會,走進工作,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所以無論如何,自己必須不斷提醒自己要不分陌生和熟悉,鍛煉出一個強的交際能力。大一的時候曾做過一點兼職,積累了一點點經驗,然而遠遠還不夠,在畢業之前還要鍛鍊這一方面,為以後走上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5

  世界上有幾十億人,與特定個人有直接關係的人卻很有限。職業生涯中,重要的關係人往往屈指可數,成長期中的某位老師;匯入期的親密同事;發展期提供機會的人……

  職業生涯中,將直接影響特定個人人生軌跡的關係人定義為重要關係人。

  職業生涯中,重要的關係人一般有以下幾種:

  △ 父母是職業生涯中不能選擇的重要關係人。特定個人在匯入期之前,人生的經營權都在父母手中。父母決定了成長期的絕大多數的因素,生活所在地、身體素質、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往來的朋友、人生觀與世界觀等。即使在人生的其他階段,父母也發揮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父母的本錢基本上等同於子女的發展資源。

  △ 朋友也是重要的關係人。在21世紀,朋友的概念與傳統意義上的朋友概念有很大的區隔,職業生涯的朋友應當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有困難的時候,面臨困難的一方會主動求助;其次是被求助的一方有能力幫忙。同時,上述三個條件是相互的。職業生涯中的朋友,尤其是成為重要關係人的朋友,通常是功利性的朋友,這不是對朋友褻瀆,而是對朋友關係的發展。再好的朋友,如果在職業生涯中不能發揮作用,關係通常都會退化。

  △ 老闆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說,都是員工人生的重要關係人。作為員工,可能您不喜歡他,但必須接受這個事實。21世紀老闆有炒員工魷魚的權利;當然,員工也有炒老闆魷魚的權利,但兩種炒魷魚的權利卻是不平等的。

  △ 特定的同事也可能是重要的關係人,通常可以歸為朋友一類。

  △ 婚姻對像怎麼說都是人生的重要關係人。事業在人生中主要起著構築物質基礎的作用,婚姻對像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活的感受。好的婚姻對像應當是既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共富貴的人。21世紀,共患難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奈,共富貴也有"人有錢就變壞"的說法。或許,婚姻對像是職業生涯中最難以控制的重要關係之一。

  △ 子女也是人生的重要關係人,代表了個人生命延續的意義。獨生子女的成長,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個子女,父母可以把全面的資源和心血放在子女身上;同時,受寵的子女也不得不寂寞的成長。好的子女,父母很省心;否則,真的很頭疼。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6

  經理人需要將工作學習和個人學習結合起來

  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經理人必須進行大量的工作學習,掌握多方面的專長,包括技術專長、戰略規劃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說工作學習更多側重技能,那麼個人學習則是為了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即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個性、優點和侷限性,並瞭解自己可以做出改變的彈性,提高處理壓力和感情問題的能力。

  認知自己,是經理人職業生涯時做出選擇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種技能、專長,包括應對變化的能力,是決定其職業發展的後勁與動力。

  選擇正確的職位——職業方向定位

  經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機會時,通常必須考慮兩個因素:自己與這個職位(或組織)之間是否非常匹配?自己與這個職位(或組織)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選擇與自身價值觀一致的組織非常必要,這樣的組織氛圍有利於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時,合適的工作職位可以提供新的學習機會和新的挑戰,有利於豐富自己的閱歷和綜合的管理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而有些要求過高職位,雖然提供較高的報酬或者聲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時,避免選擇這些職位,可以規避潛在的風險。

  建立職業發展的良性迴圈

  職業發展良性迴圈的描述是:在一個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崗位和組織裡,經理人可以為組織的績效做出自己的貢獻,那麼人們對他的資歷和信任度就開始不斷上升,更多的人願意和他一起工作,組織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務給他;透過鍛鍊,他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在組織中的影響力,並能夠在更高的職位上為組織的重要目標貢獻。這樣,他進入了一個不斷強化的成功迴圈之中。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經理人希望進入這種良性迴圈,可以採取兩個步驟:1、爭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構建起一個關係網路。經理在戰略性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時,可以選擇側面移動而不是垂直移動,主動追求或創造一些職位,幫助自己獲得更廣泛的技能,使自己未來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為公司服務。關係網路可以幫助自己識別機會,更深入地瞭解公司未來動向,形成與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動關係,助力自己的職業發展。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7

  一、引言

  古語有云:志不定,天下無可成之事。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對於每個人,尤其是在校高中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當我們制定了明確的規劃書,我們才會有奮鬥的目標和方向,才能時刻檢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才能為自己謀得精彩人生!

  二、自我分析

  透過冷靜的自我剖析,理性的思考,我對自己的性格及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更透徹,更全面的認識。這使我寫下了如下的職業規劃書:

  職業興趣:

  我的職業興趣是當一名教師,理想的職業崗位是高階中學數學教師。我希望自己將來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而教師無疑是最佳選擇,我現在是一名優秀的高一學生,希望高中畢業後能考上一所重點師範大學。

  職業能力:

  我相信透過高中三年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數學專業方面,我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個人特質:

  我的個性比較溫和,有耐心,有極強的責任心,與同學關係相處融洽,但是不太善於和陌生人交流,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希望可以鍛鍊自己與他人,尤其是與不同的學生交流的能力。

  職業價值觀:

  我認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最重要的一點是喜歡並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我認為教師是一個比較適合我的工作,工作環境相對單純。同時,可能是當了太多年學生的緣故,我特別喜歡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我認為處在一群求學的學生當中,可以保持一種進取的心態,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時間,有能力,也有優勢進一步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勝任能力:

  優勢:

  1、基礎紮實,專業知識豐富。

  2、責任心強,有耐心。

  3、人緣好,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

  劣勢:

  1、不擅長與陌生人溝通。

  2、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社會經驗。

  三、職業分析:

  透過與家人的集體討論以及在人才市場所作的調查,在結合自身的興趣和能力,我對影響自己職業選擇的因素和相關情況作了如下分析:

  家庭環境分析:我出生在農村,父母是普通農民,不存在為我安排好工作的可能,所以畢業後必須自己找工作。我們整個家族對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他們認為只有透過教育才可以獲得好的工作,父母希望我可以找份穩定的,待遇不錯的工作,教師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個不錯的選擇,我的兩位表姐也從事教育事業,應該說,她們的工作經歷也影響了我的職業選擇。

  社會環境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生普遍出現找工作難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加強專業技能修養,同時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剛步入高中應意識到競爭的激烈性,我們不僅要和同等學歷的其他高校畢業生比,而且還要和專科學歷,甚至研究生學歷的人比。所以,唯有加強自身競爭力,才可在這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職業環境分析:

  1、行業分析:教育事業在國家發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狀態是積極向上的,可以說是屬於永遠的 “ 朝陽產業 ” ,我選擇教育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也是考慮到了它的社會地位和發展前景的。

  2、職業分析:教師這個職業工作環境單純,對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社會地位和待遇都相對較好。唯一存在的問題是,當前大部分中學的教師人數已經飽和,可提供的工作崗位較少,這就要求應聘者必須具備更為突出的條件。

  3、企業分析:學校,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氣息,易於形成良好的心態,而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普遍較高,可以自己的修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地域分析:之所以選擇北京,首先是因為它是我的家鄉,作為家中獨子,又是女生,在北京工作離父母比較近,便於照應。

  六、評估調整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職業規劃同樣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一個因素的變化就會導致整個計劃的不可實施,所以說,一份職業規劃書不可能伴隨終生,我們勢必要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對其進行修改。

  1、評估內容:我的職業規劃是在考上大學的基礎上制定的,如果不成功,那麼我的計劃將全盤落空,我不得不重新制定可行的計劃。

  2、評估的時間:一般情況下,我會定期半年檢驗自己是否做到如規劃說上的安排,半年比較容易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陷和規劃書的不足,可以及時改進一些錯誤,從而使得規劃書與時俱進,更能反映自己的需要和要求。

  七、結束語

  制定職業規劃書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若想真正按照規劃書的要求來做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按照規劃書的步驟,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8

  人在年輕的時候有時總是比較高傲和浮躁,總是想一口吃個胖子或一步能登上天。而這句話雖然樸實,但我卻認為蘊含著深刻的職業定位道理。它告訴所有還沒有到30歲的職場人:在30歲之前,你的職業該如何去定位?做好職業定位和規劃比掙錢更重要。

  耐不住性子,心氣浮躁,這山看著那山高,看別人吃豆腐牙齒快,眼高手低,只要給更高的薪水,不管什麼行業,不管能幹多久,不管是否符合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跳槽是義無反顧……這些都是現在最常見的職場現象。

  古語有云叫“欲速則不達。”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荀子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些道理告訴我們,職業發展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自然規律。

  30歲之前,對於一個職場人而言,本人認為應該做到“六要”:要戒驕戒躁,要謙虛務實,要誠實肯幹,要好學,要慎近思遠,要大智若愚。只有這樣你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定位,定位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規劃,規劃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未來。所以在做職業規劃之前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職業規劃三要素分析——愛好、性格和特長

  首先,愛好。我認為愛好應該是放在一個職場人職業生涯規劃考慮的首位。因為只有你喜歡這個職業,你才可能去主動投入,而也只有你主動投入了你才可能有收穫,才可能會取得成就。如果你不喜歡這個職業,所有的工作你都是在被動的接受,手到了心卻沒到,沒用心自然不會獲得好的結果。

  其次,性格。古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的,但也並不是不可改變。我認為愛好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通常性格被分為“外向、中性和內向”,作為職場人你就要分析你的性格屬於哪一種?你的職業決定了你的大部分是在和人打交道,因此外向的性格當然較好。如果你很內向就不適合做銷售行業,如果你無法改變或不願改變(改變是痛苦的),那麼你最好選擇其他職業。

  最後,特長。特長是你現有專長和潛在專長的總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人的流動性增強,改變外部環境的空間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優點成為自我完善的核心。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自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特長的發揮成為一個人取得的關鍵,因為有時候不足很難彌補,況且有彌補不足的時間還不如用這個時間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因此,特長分析很關鍵。

  第二件事,選好行業

  古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俗語又說難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在行業特性方面,有的行業發展已經趨於成熟,對職場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有的行業才剛剛起步,需要衝勁大的職場人員;因此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專業,你可以選擇專業對口的行業。如果你的專業無法對口(如經濟學、哲學等),選擇快速消費品行業或耐用品行業中發展成熟的領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在這樣的行業中你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第三件事,做好職業細分

  任何的行業具體分到企業的崗位有很多,如市場銷售人員,市場策劃人員,品牌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勤保障人員、銷售經理或總監助理等都稱為營銷人員。

  面對這麼多職位你如何選擇?因為剛進入某個行業,開始阻力過大職場人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策劃者,反之亦然。

  第四件事,選好企業

  做好職業細分後,就要選擇企業。當然,世界500強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選擇外資企業還是選擇內資企業。本人認為要結合自身情況權衡利弊,正如我在《中國營銷人應該向誰學習》一文中所說,任何一件事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同時任何決定都必須要有前提。

  去外資企業,首先你的綜合素質要高,否則不會被錄取你。在外資企業(如可口可樂),由於其運作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所有企業營銷的體系很健全,也很規範,不論什麼崗位都會接受到專業化的培訓,同時其有一整套完善的銷售模式(如可口可樂的101系統)和方法(如可口可樂的線路圖),你只要按照他的規則做事就行。因此,好的方面是:第一,你可以接受良好、規範和系統的培訓;第二,掌握先進的銷售模式和方法;第三,還可以給自己的職業生涯鍍鍍金。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固有的模式限制了個體的創新;第二,強勢品牌讓銷售人員在銷售中始終佔據主動,無法鍛鍊銷售人員在弱勢狀況下的市場問題解決能力;第三,由於要求高,人員變動相互較小,個人晉升的空間有限。

  而內資企業的狀況正好相反。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很難接受到系統的培訓;第二,銷售模式和方法需要自己摸索;第三,鍍金效果沒外資企業好;第四,由於品牌相對處於弱勢(如可口可樂和娃哈哈),銷售難度相對較大。好的方面是:第一,銷售人員可以很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第二,鍛鍊銷售人員在弱勢條件下的市場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憑業績說話,相對考核公平,晉升機會多,空間大。

  因此,我們經常說,一個外資企業的銷售經理到內資企業就不一定能做好,一是不適應,認為企業不規範;二是品牌既處在弱勢,還要面對和解決比在外資企業多得多的各種疑難問題。一個外資企業的銷售經理的市場操作能力不一定比內資企業的銷售經理強,外資企業好的銷售業績是建立在外資企業的品牌和好的營銷模式上,而內資企業好的銷售業績通常是建立在優秀的銷售經理身上(相對而言)。因此,我建議一些內資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在招聘銷售經理時,選擇優秀的內資企業從業人員可能比選擇外資企業更好。

  討論完去外資還是內資後,我們要討論選擇目標企業的基本條件。例如你選擇的是快速消費品行業,那麼這個目標企業應該具備以下特徵: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至少五千萬),企業所處的細分行業正在高速發展,企業產供銷一體化,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老闆謙虛敬業。這樣的企業首先基礎好,同時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趨於規範不至於太亂或變數太大,同時企業處於積極實現規模經濟中,企業薪酬也比較可觀(比起剛起步或成熟的企業),其次,企業有進一步發展空間,個人發展機會更多。當然,一個新企業、商貿企業或一個規模較小(年銷售在一千萬以下)的企業,也並不是不可以選擇,但選擇時相對的風險和對你的判斷力要求更高。

  第五件事,做好30歲前的職業規劃圖

  古語說先謀而後動,這是有道理的。做完了以上的分析和判斷之後,就要給自己30歲前的5—8年的營銷生涯進行規劃。形成一個清晰的職業脈絡並按此脈絡一路前行。

  在規劃中要考慮到重要的四點。

  第一點,慎重選擇,求穩為先。

  就是說在選擇企業時一定要慎重,哪怕多花些時間,一旦選擇了不宜跳槽。為什麼這麼說,第一,跳槽會讓你再一次花時間去熟悉新的環境,出業績時間顯然要推後,這叫耽誤時間;第二,由於經驗不足,職務不高,跳過去還是主管,等於從頭再來,浪費時間。第三,到新環境人員不熟,遇到企業關係複雜,或許幹不長久,留下敗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可不喜歡頻繁跳槽的人)。第四,人脈資源需要時間去建立,或許無法建立,缺少支援的營銷你如何發力,最終主動走人。而在一個企業做的時間長一些(一般至少3年),以上的問題就或許不會發生,同時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用較長的時間深入到一個企業後,你才能真正掌握一個企業營銷的精髓,走馬觀花,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

  第二點,任何企業都有問題。

  不要以為到了一個新企業,企業就沒有問題。每個企業都有問題,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問題,只是問題不同罷了。

  第三點,搞清時間長度和時間密度的問題。

  我們舉一線銷售人員的例子來說明,通常情況下,一個銷售人員在銷售職業中要遵循1235的職業發展時間規律,即做1年業代,做2年銷售主管,做3年區域經理,做5年省區或分公司經理。為什麼這樣安排?前3年是基礎,要打牢;後7年是帶團隊、做管理,要紮實。其後再做大區經理或銷售總監、營銷總經理就駕輕就熟多了。但時間的長度不是衡量經驗和能力的標準,這要看營銷人員的學習力和悟性。有的人做1年區域經理等於別人做3年,因此我說看的是時間的密度,是看你對老崗位知識的掌握多少和對新崗位的勝任能力。

  第四點,在規劃中設定不同階段的崗位及時間目標、知識掌握目標、能力目標和薪酬目標。

  崗位目標就是你各個階段所有達到的崗位層次。能力目標就是你能真正管理多少人和多大的區域。所以不要被職務頭銜的光環繞昏了頭腦,一個企業給你一個銷售經理的頭銜,你卻只負責一個城市的一個片區,做著業代相同的工作,我認為這不叫銷售經理,就是個業代。薪酬目標可以給你增加一些前進的動力,也是你能力和價值的體現,所以薪酬的目標也是要定的,如第一年年薪2萬元,第四年年薪6萬元等。

  目標決定你的方向,方向決定了你的結果。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