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數學教師說課稿

數學教師說課稿

關於數學教師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教師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教師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立方根"。這一節課是第十章數的開方第六節第一課時的內容。

  求數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運算是數學的基本運算之一,在根式運算、解方程及幾何圖形解法等問題中經常要用到。學習立方根的意義在於:

  (1)它有著廣泛應用,因為空間形體都是三維的,關於有關體積的計算經常涉及開立方。

  (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樣,立方根對進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質具有典型意義。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開立方、立方根的定義,記住正數、零、負數的立方根的不同結論;能用符號表示a的立方根,並指出被開方數、根指數,會正確讀出符號,知道開立方與立方互為逆運算。

  2、能依據立方根的定義求完全立方數的立方根。教學重點是:立方根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弄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絡,這樣做既有利於鞏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於加深對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

  在課堂的引入上採用了一個求立方根的實際應用問題,已知體積,求正方體的稜長。由實際應用問題是學生易於接受。再對已學過的相似運算---平方根進行復習,為接下來與立方根進行比較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為他們佈置了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看書。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關於立方根的個數的討論,是本節的一個難點。考慮到這個結論與平方根的相應結論不同,採用了先啟發學生思考的辦法,用“想一想”提出有關正數、0、負數立方根個數的思考題,接著安排一個例題,求一些具體數的立方根,在學生經過思考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後,自己總結出結論。其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區別,強調:用根號式子表示立方根時,根指數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慮到如果教學計劃提前完成,我在練習卷之外,還準備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題讓學生判斷、區分,鞏固所學內容。

  本節內容設計了兩課時完成,在第二課時進一步深入學習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與平方根部分的綜合應用。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指教!

  數學教師說課稿2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上看:教師是進行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上看: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師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數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即要促進學生髮展,也要促進教師成長。教師作為數學教學主導,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教師對教學目標,難點,重點把握要恰當、具體。

  數的計算非常重要,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的是面對具體的情境,確定是否需要計算,然後再確定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方法。口算、筆算、估算、計算器和計算機都是供學生選擇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算出結果的目的。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為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充分發揮網路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紮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於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路環境下教學,採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路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

  行的,為後面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三)教學方式:

  (四)教學媒體: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於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絡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學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活動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於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啟迪。

  設計說明: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透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演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

  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絡。

  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

  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資訊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5:佈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數學教師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資料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資料的波動狀況,分析資料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與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資料“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資料的波動是對一組資料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透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資料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與落腳點。透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資料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與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資料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

  b、會動手與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經歷感受表示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

  b、透過資料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資料,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資料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

  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資料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

  d、在具體例項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與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與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資料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線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透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例項來發現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啟用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與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透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透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與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資料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資料,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透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資料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資料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與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資料,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資料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透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與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與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與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資料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與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資料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透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便於比較與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教師說課稿4

  一、本課數學內容的本質、地位、作用分析:

  《從問題到方程》是蘇科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方程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方程思想也是中學數學的重要思想之一。這節課設計的主要意圖是想讓學生意識到方程的出現是源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的數學模型,為後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鋪墊,是後續學習的基礎。從數學學科本身來看,方程是代數學的核心內容;從數學教學來看,它對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探索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並用方程描述;透過對多種實際問題中數量關係的分析,使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相等關係並根據相等關係列出方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②體驗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價值,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題意,尋求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並列出方程。

  2、讓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難點:尋找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

  三、教學問題診斷:

  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的。

  在(一)“體驗問題,感受方程魅力”環節中,我現場用學生的年齡和老師的年齡編題,並設定了兩個問題:

  問題(1):算老師的年齡,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藉此拉近老師和學生情感上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2):沒有立刻解決,而是設定了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出了本課課題:從問題到方程!

  最後透過天平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方程是表達數量之間相等關係的“天平”,讓學生對方程有直觀的感受。

  在(二)“解剖問題,建立方程模型”環節中,我也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排球聯賽的題目:

  這道題目是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不急於告訴學生是用方程來解決問題,而是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步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性。

  關於學生對問題(3)的解答,我預設了兩種情況:

  1、如果學生只會用算術方法,就繼續讓學生思考能否只列一個式子就能把問題解決,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2、如果有個別學生用方程解法,就因勢利導,讓他和算術方法比較,感受方程解法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更簡便,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

  排球聯賽的問題主要是讓學生感到用算術方法解決複雜問題時的困難,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

  問題二:試一試的題目:

  這是一開始上課時設定的疑問,透過對前一個問題的剖析,讓學生嘗試用方程來解決剛才設定年齡問題的懸念,體會到用方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簡單易懂。同時師生共同歸納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幾個關鍵步驟,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在(三)“探究問題,領悟方程內涵”環節中,我設計一道有關氣溫變化的題目。用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引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我的預設如下:

  1、這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分析問題、尋找相等關係時,可能思路不同,得出的相等關係不同,從而所列方程也不同。只要是正確的,我都會加以鼓勵,讓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2、這裡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0度”。我利用動畫演示當海拔升高100米、升高200米、…升高xm時氣溫下降高度的變化,從而分化難點。

  3、師生透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從問題到方程的一般步驟,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為後面用方程解決問題埋下伏筆。

  在(四)“運用模型,實踐方程作用”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實踐方程作用。

  學生可能會直接列方程而沒有設出未知數,也可能在間接設未知數時不知道選擇最簡便的方法。所以本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規範解題格式,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經歷列方程研究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再次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在學習感悟的環節中,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談談自己在這節課中的收穫。目的是明確知識,培養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最後以數學大師笛卡爾的名言小結,“誇大”方程的作用,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名人效應,對今後方程的學習與應用更加充滿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四、本節課的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本節課主要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法進行教學,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歸納。在教學設計中,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例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學生自主探究的氛圍,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和歸納總結,進而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一個欣賞數學、探索數學的平臺,滲透給學生由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模型這一過程中蘊涵的符號化、模型化的思想。利用多媒體和動感天平演示來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

  1、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本設計中,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透過對列算式與列方程這兩種主要方法進行比較,分別歸納出它們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從算術方法到代數方法是數學的進步,讓學生透過合作與交流,得出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方法、注意點等進行歸納。

  2、體現學生思維的層次性。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嘗試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然後再逐步引導學生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尋找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在尋找相等關係、設未知數及作業的佈置等環節中,讓學生展示不同層次的思維活動,經歷合作探究新知的過程。

  3、滲透方程建模的思想。把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用方程形式表示出來,就是建立一種數學模型,教師有意識地按設未知數、列方程等步驟組織學生學習,就是培養學生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數學教師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