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小報六年級的

清明節小報六年級的

清明節小報六年級的

  一、清明節作文

  清明節(一)

  清明節來了,總是春雨綿綿。在雨的清洗下,楊柳變青了幾分,柳條也婀娜多姿,在春風的吹動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綠。多美的春色!

  老水牛,放牛娃在湖邊,欣賞青春的美麗景色。此時,一位書生蹣跚地走過來,穿著白色的外衣,頭戴“太白”帽,撫著不算太長的鬍鬚。可能是清明節吧!使他變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懷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顯得格外醒目。這時書生走了過來,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個禮,說道:“請問小哥,附近哪兒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尋找酒店吧!於是,他騎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遠處的杏花村,那個杏花村可是遠近聞名的村莊,專產好酒。書生聽了,忙忙道謝。之後,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走向了那個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清明節(二)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部分都在清明節上墳。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

  清明節一到,天氣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因此,有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說法。

  按照習俗,清明節上墳時,人們要帶水酒果肉,紙錢等東西到墓地,將食品放在親人的墓前,燒紙禱告,然後捧一些新鮮的泥土放在墳上,叩頭祭拜,最後做一頓飯吃了就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中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說法。寫出了清明節獨有的氣氛。

  清明節過後,天氣晴朗,大自然顯示出了蓬勃生機,到處一片春光明媚,花紅柳綠的好景象。

  清明節(三)

  清明節到了

  我站在窗臺,只得望著一片紅花綠樹,想著我家鄉的外婆與逝去的外公。因為浙江有些遠,而我也因為要好好複習,就並未回到故鄉到外公的墳墓前去祭拜,去打掃

  我的媽媽回去了,不知道掃的怎麼樣,天上的外公看著我,而地上的我卻想著他。。有時我回突然想。沒掃墓不是對先人的不敬麼,沒有他們哪來的我,想到這,我不禁啃著筆頭,失望極了

  外公是在二年前死的`他得的是肝硬化,在二十多年前。他已經檢查出了肝炎—大三洋,也就是晚期。醫生說最多活幾年,而我媽卻不相信,外公在鄉下住幾年,中藥調理,在城市住幾年,西藥治療,在這過程中受了不少苦…有時病痛會折磨他,而有時,我們也給外公幸福與快樂,伴著外公走完餘生,在最後走的時候,在外公走的時候,大家都悲痛欲絕,還是割捨不下

  現在不知道外公過的好不好。在天上?過的快樂麼;在地下?睡的安心麼…

  清明節(四)

  清明節那天,我們家一大早都起了床,我決定跟媽媽去山上掃墓(爸爸是與單位同事去南京等地方旅遊去了)。

  我們坐著舅舅的汽車去掃墓。一路上都是汽車和人,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汽車沒地方停放,還擠成一大片的黑壓壓的人群,連走都前進不了!哎!掃墓的人實在是太多啦!早知如此,還不如下午來呢!拜完媽媽的爺爺奶奶的墳墓,我們又去拜見媽媽的外公外婆的墳墓。但天公不作美,當我們還在山上的時候,忽然下起了毛毛細雨,還吹來一陣陣的風,結果把我凍得渾身發抖。這時,我突然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名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爬了兩個山,還真夠累的。吃過午飯,當媽媽問我跟她還去不去掃第三個墓時,我連忙搖頭說

  在回家的路上,我竟然睡著了。看來,掃墓也是件挺累的事情。但我眼裡的掃墓人好像都不知道疲勞似的,他們的心裡應該是充滿著對世故親人的懷念吧!

  清明節(五)

  當默哀的鐘聲響起,一切都是那麼的沉重,那麼的嚴肅和嚴謹。同學們緬懷著對烈士們的尊敬,一句話都沒有說,就連那些平時最愛說話的調皮的學生,都低著頭,對革命烈士們默哀。好像生怕驚動了那些沉睡已久的靈魂。

  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以生命的代價換來我們如今的美好時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我們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長大之後報效祖國,成為祖國棟樑。其實,好好學習,就是對革命先烈們最好的尊敬。

  清明節(六)

  清明節那天,我和媽媽去野外的小河邊為逝去的外公燒紙錢;

  一路上,外公那和藹可親的臉龐總是在我眼前浮現,曾記得有一次外公帶我到海邊的漁船上玩,就在我玩得開心得時候,突然來了幾隻大馬蜂,在我腦袋周圍轉來轉去,我嚇得大哭起來,外公見狀,顧不上手中正乾的活,飛跑過來,揮舞著雙手為我驅趕馬蜂,最後馬蜂被趕走了,但外公臉上卻被叮了好幾個苞…可現在你卻離我們而去了…外公我真的.好想你;

  祭拜後,我採來一朵小花,放在河裡,願小花為我捎去對外公無盡的思念,但願外公在天堂裡走好,外公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二、關於清明節的古詩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清明》

  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5、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

  6、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韓翃《寒食 》

  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8、淡蕩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9、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10、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11、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2、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13、聽風聽雨過清明。 —— 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4、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5、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16、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黃庭堅《清明》

  17、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 高翥《清明日對酒》

  18、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三、清明節來歷

  相傳,晉公子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漸漸恢復了精神,當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本用鮮血寫的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四、清明節習俗

  1、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小報六年級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