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1

  陣陣雷聲刺破了黃昏的寧靜,數道閃電在空中狂舞,伴隨而來的還有狂怒的風聲,以及被風吹的東倒西歪的樹,以及翻倒在地的垃圾桐,天空中的雲黑沉沉的伴隨著風往前移動,夜漸漸的暗了下來,簌簌的雨聲越來越急促,路上晃過三兩把傘,轉眼不見了蹤影,雷的響聲這麼沉悶,雨下的這麼急、這麼大,難道是為端午節降溫的嗎?

  是啊,時間過的真快,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可確實沒有一點過節的樣子,沒有粽子,沒有龍舟,沒有彩色的絲線,只有窗外隆隆的雷聲,忽閃而過的閃電,以及颯颯的雨聲,還有戰鬥在一線測核酸的白衣戰士。不過確實說來,在外的這幾年,似乎從來沒有過過端午節,也沒有感受到端午節的氣息,說到過端午節記憶猶新的當然是小時候啦!雖說過端午也不吃粽子,但好吃好玩的是應有盡有。

  那時候我跟弟弟妹妹都還小,在臨近端午節前,媽媽會準備好做甜醅的莜麥,也專程去集市一趟,扯五顏六色的絲線或者是棉線預備上,端午節那天,當我們三還在熟睡的時候,爸爸已經拿了鐵鍬去離家不遠的大柳樹上折了好多柳枝,把家裡所有的門上兩邊都插上柳枝,連驢圈都照顧到了,媽媽則拿出早預備好的五彩線,給我們三一一綁上,媽媽一手拿著剪刀,一手拿著線,一般是誰挨的近就先給誰先綁,先拿線綁好,然後在用剪刀剪去另一端長的,一般會綁兩隻小手,一隻腳,最開心的一睜眼就能看到放在頭上的帶著露水的小柳葉,還有五顏六色的手環,然後爭先比較著誰的好看,當發現只有一隻腳有綵線時,然後會跑去問媽媽,為什麼只綁三個喲,不是4個啊,我們要更多,媽媽不緊不慢的說,你看我跟爸爸隻手上綁了,而且綁4個的話,容易長不高,對於這樣的回答當然是相當滿意了,於是得意洋洋的跑著去玩了,因為過端節可不至這一個好玩的事,還有好多好吃的呢!

  炕上媽媽花襖下的罈子裡一股甜甜的香味襲來,那是用莜麥著的甜醅已經可以吃了,大多數時候甜醅不能恰到好處的發酵好,於是媽媽總是“偷”出來一點嚐嚐是不是香甜可口了,因為罈子的蓋子全揭開的話,進了風就會變酸,這時候我們三就擠在旁邊,眼睛直溜溜的瞪著媽媽“偷”出來那一小點甜醅,媽媽總是先償一口,如果覺得還不能吃,就立馬當著我們三的面,把那點甜醅給小雞吃掉。覺得差不多可以吃了,就把拿出來了那點,分給我們三,吃完後的我們三眼睛看看媽媽,在看看炕上的罈子,意思還想在吃點,當甜醅完全好了以後,媽媽會把罈子從炕上移下來,當然那件花襖也收起來了。爸爸最愛吃甜醅了,聽到媽媽挪罈子的聲音,也湊了過來,8隻眼睛盯著媽媽一碗一碗的盛好,就各自拿了碗,筷子,當然我們三用勺子,就開始狼吞虎嚥的吃起來了,媽媽這時候會笑著說,大早上的少吃點吧,容易醉,爸爸笑了一下,意思是我喝酒都不醉,還怕這個,我們三隻顧埋頭吃,並不理會媽媽說的話,當然我們三的小碗裡媽媽只盛了一點,多了怕吃醉。

  吃完飯,爸爸吩咐我們要拉著驢去路邊吃點帶露水的嫩草,說是殺青,一般都是由我們三完成,那頭驢的嘴是有點灰白的,吃了帶露水的草,嘴角及下邊變的溼溼的,著實可愛。當然在放驢的過程中少不了和別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綵線有多好看,綁了多少個等等。最好玩的是把綁在手上的線,埋在土裡,用一個小棍子挑,誰挑上就是誰的,當然這個遊戲我們三一般不玩,因為來來去去就那麼些綵線,小時候的端午節過的真好,要是能回到小時候該有多好啊!!

  外邊的雷聲小了,雨聲也漸漸的消失了,只有漆黑的夜,一家家窗戶裡透出來的燈光,還有幾盞孤零零的路燈發出昏暗的光,和我桌子旁邊涼到冰涼的茶水。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2

  當黃梅細雨還沒有訴盡纏綿,第一曲蟬音還沒有引起共鳴,我就想起了端午節,思念媽媽的味道。清晨,當第一縷暖陽輕輕撥開薄霧,微風吹來陣陣粽香,我滿街尋找著和媽媽包的形狀相似的粽子,終於在西街尋到,買了幾個,裡面的配料豐富多樣,可是鬆鬆垮垮的,味道也比媽媽做的差遠了。在這個思念的季節,我又想起了媽媽包的粽子,又想起了兒時的端午節。

  媽媽不識字,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更讀不懂我文字裡的憂傷。媽媽只知道清明節後就開始為端午節準備,因為每年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媽媽還要給我們買一斤肉和幾塊方糖,媽媽還要買一些雄黃沿牆邊灑,因為我家住在半山腰,毒蛇常出沒。為了讓端午節過得富足些,媽媽提前就得多攢一些錢。三月,媽媽上山採茶葉和金銀花賣;四月,媽媽上山去挖草藥。到了端午節那天大清早,媽媽早早地泡好大蒜酒,就去山上砍艾葉草,砍回來後插幾枝在門上,其餘的鋪在屋前的坪裡曬,媽媽說用艾葉熬水洗頭洗澡夏天能少生痱子。媽媽說用艾葉來燻蚊子既省了蚊香錢,又不用聞蚊香的氣味。春夏季節,是山裡多蚊蟲的季節,小時候,我們只覺得去山上好玩,可是,多年以後,卻忘不掉皮膚易過敏的媽媽癢得難受的表情。

  端午節前一天,勤勞的媽媽去山上採了一大捆粽葉回來,選了一些長一點寬一點的,一片片洗淨,圈圍著放在盆裡泡。媽媽連同還採了一些棕葉,也用水泡著。媽媽取了一把幹稻草,燒成灰,等灰冷了後,倒在一個貼了紗布的篩子裡,下面放一個臉盆,過濾的水就是用來包粽子的鹼水,然後把泡過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泡在鹼水裡。大約一個小時後,媽媽把糯米和粽葉端出來放在門口,準備包粽子,引來村裡小朋友的圍觀,幾個年輕媳婦搬了小凳子坐在了對面。媽媽把一朵扇子般的棕葉架在椅背上,撕成細條。媽媽取了兩片粽葉疊加,圍成漏斗狀,舀了一些米放進去,用手壓緊,再加一些米,再壓緊,然後左手稍微彎曲,彎成山狀,然後把米團稍加擠壓形成三角狀,數次翻轉,接著兩邊手指再往內壓,讓中間圓突起,最後裹緊,用棕繩紮緊。一串粽子包好了,就像十幾個三角形大青果,乾淨清爽,像翡翠,又像一群圍著媽媽的`小朋友。包好了的粽子放進水裡,冒氣了小泡泡,透過水,粽子在水裡晶瑩閃亮。媽媽一邊包,一邊講解,然後手把手教村裡的年輕小媳婦。村裡的女人都習慣了來我家門前包粽子,媽媽也習慣了一家家檢視。媽媽還幫不會包的人家包,一包就是一整天,忘記了時光。包好後媽媽和媳婦們把家裡的大鍋搬出來,架在臨時灶上,然後添滿了柴。火苗舔著鍋底,映紅了小朋友的臉。煮了一陣後,就用小火慢慢燜,大家都睡了,留下媽媽守著。媽媽一邊看著鍋子,一邊給我們做布鞋,時不時側著身子聞聞、聽聽。熬到半夜,粽子煮好了,媽媽才睡,她自己卻捨不得先嚐一個。

  第二天,院子裡瀰漫著粽子的芳香,沁入一縷粽香,我如痴如醉。在那個時候,幾乎全院子的人都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媽媽拿了一個粽子,拈了拈,壓了壓,小心翼翼地解開棕繩,輕輕地褪去粽葉,晶瑩剔透的粽團就露出來了,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媽媽微笑著聞了聞,輕輕地咬了一口,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把粽子遞給了我。我咬了一口,酥酥軟軟的,又很緊緻,油而不膩,糯而不滑,糯米的香味裡已浸入粽葉和棕繩的香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家裡半年都要靠吃紅薯和土豆度日,我常常餓得心慌,端午節包粽子算是打牙祭。可是媽媽卻大方地送出去,她自己卻捨不得吃完一個,我們姐妹還可以連續幾天吃粽子。

  從初三起我開始寄宿,媽媽每年端午節都託人帶一串粽子給我,常常被同學們搶光了,媽媽也不在乎。其實我上小學四年級起媽媽每逢過節心情都不好,因為爸爸出外做生意虧了,很多年裡很少回家,媽媽只好一個人獨自撐起整過家,三姐常常生病,為了給三姐買藥,為了給三姐增加營養,本來就不夠吃的稻穀還被媽媽賣了不少。媽媽總是在紅薯鍋裡放一個盆子蒸飯給姐姐吃,我和妹妹忍住不吃,偶爾改善伙食的時候,米飯媽媽只吃一點點,連過節時肉和魚媽媽都不吃。為了給我們湊學費,媽媽常常挑豆子和蔬菜去七八里以外的集市上賣。三姐最後還是微笑走了,去世前她說此生無憾,因為遇到了一個好媽媽。我想她的靈魂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情景:在她摔斷腿的那幾個月裡,媽媽常常獨自一人揹她去十幾裡外看醫生,還每天揹她上下學。可是堅強的媽媽從不在我們姐妹和村裡人面前流淚和抱怨,只是我有時半夜聽到媽媽偷偷哭。每逢過節媽媽就會很開心、很熱心地教村裡人做好吃的,並大方地把自己做的送人。光陰婆娑,歲月不待人。現如今媽媽兩鬢現在已添了不少白髮,腿也有風溼,但依然精神很好。媽媽帶大了我們姐妹,帶大了姐妹的小孩,還照顧過村裡不少小孩和老人。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是我們又離媽媽很遠。媽媽依然保持每年端午節包粽子的習慣,一到端午節,媽媽說她就和嬸嬸伯母一起包粽子,送給不包粽子的老人和留守兒童。每年暑假我們回去,媽媽都要包粽子,還要親自磨豆腐,因為在媽媽眼裡,兒女回家就是過節,因為在媽媽眼裡,家鄉的味道最好。其實媽媽包的粽子裡依然什麼配料也沒有,媽媽說村裡老人還是喜歡吃鹼水粽。我和老公,還有兒子也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學過幾次包粽子,可總是包不出媽媽包的粽子的精緻形狀和純純的味道。

  除了端午節包粽子,其他時候媽媽也帶村裡人做很多好吃的。比如黃雀肉、夫子肉、夫子辣椒、貓耳朵、米豆腐、豆腐等。媽媽還會給大家唱上幾段花鼓戲,年輕的時候,媽媽身段和聲音都很有韻味。如今老態龍鍾了,聲音還是沒變。沒上過學的媽媽還喜歡用成語,現在發現,媽媽的成語有太多用得不貼切的地方,但在農村,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樂趣。哪有有媽媽,哪裡就笑聲陣陣。其實,這些小吃裡面都沒有肉,但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兒時,這些帶著媽媽味道的小吃,吸引著我們的味蕾,如同一股股暖流穿過我們的心田。

  在這個思念的季節,我想起了媽媽那熟悉的笑容,想念兒時母親的疼愛,那些歲月,我將窮極一生去銘記、感恩。光陰流轉,歲月更迭,哪怕光陰老去,還可以感動自己。經年裡的那些溫暖,我都將銘刻心底!

【憶兒時端午節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