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都知道,幼兒期是幼兒良好品德養成最關鍵時期,它將對日後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陳鶴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德育教育目標,其中講到一條很重要的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並且針對這一目標作出了更具體的詮釋:“現代中國人”需要有合作的精神,必須有為社會服務的熱情。很顯然,他的這一教育思想又和我們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有著密切的聯絡。

  然而觀其現狀,如今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籠罩著不少的年輕父母。現代的幼兒更多的只會索取愛,而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愛;再者不能關心同伴友好合作,並且有時表現得自私,獨霸的心理強烈;在愛勞動意識方面也比較淡薄。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必須將品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同時這也是讓幼兒長大後,更好地適應未來,學習做人,學習生存,克服不良得品行表現,塑造完美的人格,以便經得起未來的競爭和挑戰。

  德育工作有其特有的的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德育內容很廣泛,我從大班幼兒年齡特徵出發,考慮到他們的思維仍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因此品德認識和情感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表面性,品德行為中缺乏自覺性和獨立性等特點,我以陳鶴琴先生“生活化”的教育理論和新《綱要》為指導思想,從品德認識和品德情感上展開了生活化的德育嘗試。

  首先,從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德育教育的素材與契機,併力求將德育的內容和形式生活化。

  1、情感教育,談到情感教育,學會關心父母,尊敬長輩。

  新《綱要》的社會領域目標中指出:“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於是,我們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系列相關活動。如“三八”婦女節,開展“我的好媽媽”主題教育活動,例如:語言活動《誇誇我的好媽媽》,音樂活動《不再麻煩好媽媽》,及美術活動《畫媽媽》,透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自己的媽媽有了較為全面、完整地瞭解,認識到媽媽工作的辛苦,一種愛媽媽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時從愛媽媽的角度出發,組織談話課,引導幼兒熱愛爸爸、奶奶、爺爺等其他家庭成員。

  2、在遊戲活動中強化幼兒與同伴正確交往、友好合作的習慣。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所以,我以遊戲為切入點,把德育目標滲透在具體的遊戲活動中。例如:建構活動《美麗的家園》,手工活動《包餃子》、《博士帽》,體育遊戲《二人三足走》,《跳袋子》,以及美工活動《我們的畫》等,引導幼兒學習與同伴合作、交往,從中幫助幼兒學習和獲得正確的交往技能,引發他們主動與人合作,並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而教師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積極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合作、交往環境。有一次我給幼兒分發了一些玩具,一開始孩子們喜歡分擁而上,一個人佔很多,遇到困難大家也是各顧各的,誰都不願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於是,我提出了一項建議,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成立小小建築團隊,大家共同商議建築佈局,開始分工,這樣他們遇到困難不再是各顧各,而是熱情地、及時地幫助他人;同時,互相因爭搶玩具的現象明顯減少,有的即使發生了,大家也能想辦法去解決。

  3、教幼兒熱愛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

  以前班上的圖書破了,沒有人修補,自從我組織開展了一次《修補圖書》的活動後,幼兒對班級的圖書架更加關注了,有時發現書角或封面有點破壞,大家都搶著帶回家修補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有時個別頑皮幼兒無意識的一邊看一邊折書角,幼兒能互相提醒:“你翻書得輕輕翻,不要折書角。”在班級自然角中,大家總是主動去給植物澆水,遇到下雨天,他們搶著要把花盆搬到院子裡淋雨。這樣,一種愛班級的情感在在我們班越來越濃厚。

  4、主題募捐活動中培養幼兒愛心

  五月初,我園舉行了“為平山孤兒獻愛心”活動,倡議幼兒為孤兒捐助體育器械,動員平山的小朋友也來備戰奧運,大家紛紛獻愛心,積極參與。我班朵朵小朋友一週內,從自家動員到了所有的'親戚家也來一起參與。正在這時一場更大的災難到來了,四川地震災區無不牽扯著國內外人民的心!5月14日早上,幼兒園又舉行了為災區捐款活動。擺出捐款箱,現場開展募捐活動。為了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同時培養孩子們關愛他人的品德,進行愛心教育。滿臉稚氣的孩子們認真的聽著那首《讓世界充滿愛》,為災區的小朋友們祈禱、加油。隨後,在父母的陪同下,孩子們參加了現場募捐活動,他們把自己的存錢罐拿出來,把自己積攢的硬幣一個一個地往募捐箱裡塞,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雙雙小手傳達著動人的情意,這種場面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孩子們為災區的人民獻上自己的愛心。同時,教育了幼兒“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家園合力,共同培育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

  陳鶴琴曾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加以單獨勝任,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這也正如《綱要》中所指出的一樣:家庭和幼兒園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要儘可能地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這樣才能提高教育能力。

  1、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德育人”,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要積極轉變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塑造新一代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的。於是,我們以《綱要》精神為主導,在召開了家長時,在教育理念上與家長共同探討。漸漸地,家長們也就意識到了:在我們為幼兒付出愛的同時,必須讓幼兒懂得用正確地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在家也要要求孩子禮貌的與家人、鄰里朋友相處。

  2、家庭教育是一筆巨大的教育資源,只有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並給予科學的引導,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首先,家長在觀念上要做到尊重幼兒,與幼兒平等相待、支援幼兒探索世界,千萬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管教孩子”;其次,要避免在方法上“重養育輕教育”,不要滿足於物質充足、溝通薄弱,讓幼兒吃飽穿暖,要更加重視幼兒的心理需求;第三,重視學前教育,實際上0-6歲特別是3—6歲正是孩子生理、心理、智力、語言等各方面進步最迅速的時期。我們在家長開放日的時候,在班上開展《有禮貌的好寶寶》,《我是媽媽的好幫手》等成果彙報活動。在家園的密切合作下,孩子開始變得愛勞動、有禮貌、愛關心他人,品德行為得到積極培養。

  實踐證明,教育家陳鶴琴所提倡的德育教育“生活化”是很適合於大班幼兒的,並且以直觀性、形象性、可接受性為特點,避免了德育教育過程中的空洞說教,更能發揮幼兒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幼兒德育“生活化”對幼兒不良品德的糾正,塑造完美的人格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並且將其溶入日常教學、日常生活之中,使整個德育過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體現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另外,家園教育的一體化,是完善幼兒個人品德行為的重要方法及關鍵所在。我們必須將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轉變家長的教育行為和觀念,家園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健康發展,才能使幼兒期道德的發展對今後人格發展起到更深遠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