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茶的歷史起源

茶的歷史起源

茶的歷史起源

  茶的起源有哪些,茶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茶的起源是什麼樣的?朋友們經常喝茶,卻不知茶的起源,茶與生活小編下面介紹四種茶的起源,大家看看哪個更靠譜。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小編以上認為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是一個泛泛的說辭。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桐廬天尊貢芽茶的歷史淵源

  桐廬天尊貢芽茶屬於綠茶茶品,產於浙江桐廬的天尊巖一帶。桐廬天尊貢芽茶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對於此茶也有許多相關的典籍記載。本文小編將為大家帶來桐廬天尊貢芽茶歷史的介紹,下面就來認識下吧。

  桐廬出品的茶葉品質非常好,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史料記載,史料中提到桐廬茶的品質相比武漢、廬江等地的茶品有過之而無不及。唐代陸羽編著的《茶經》一書中也有關於桐廬茶的記載,對於桐廬茶也有很高的評價。

  到了宋代時期,桐廬產茶變得越來越加的普遍。北宋范仲淹《瀟灑桐廬郡》一詩中就有寫到桐廬地區半山之上密佈茶樹的描寫。可見當時產茶的盛況。後來到了南宋時期,朝廷遷都到杭州,由於天尊巖所產的芽茶品質十分的好,朝臣們將此茶進獻給宋高宗趙構飲用。趙構喝了後,覺得身心十分的舒爽,精神奕奕,因此就將桐廬天尊貢芽茶作為貢品茶進貢朝廷。

  詳解花草茶之源

  新事物新現象總是從過去的事物和現象演變或者衍生出來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談到花草茶,一個當前最流行最時尚的概念體,我們不禁想探究其淵源歷史。下面就詳解花草茶之源。

  花草茶是以藥草(Herb)為原料所調製成的飲料,與咖啡、酒等其他飲料相比獨具天然,健康的特質並散發著浪漫的情懷,深受都市人的喜愛。Herb Tea在西方,猶如藥草茶在中國,長期用做民間醫藥配方。直到近二三百年,法國人漸漸將Herb Tea 發展成為一種休閒飲品,這種飲品迅速在歐洲、美國、日本、臺灣等地區流行,並雅稱“花草茶”。

  一般我們所謂的花草茶(Herb Tea),並不含“茶葉”的成分。花草茶的英文名為Herb Tea,是由拉丁語herba轉變而成,源於地中海地區的古語,就是“草”的意思。中文則翻譯成“藥草”或是“花草”。

  藥草的定義相當的廣。草本植物因其香味、刺激性或其他好處而將整株或部分乾燥後利用,包括了根、莖、皮、花、枝、果實、種籽、葉等,都可以稱為藥草,它的成長期較木本植物來得短,且方便取用,用途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大部分是用在醫療、食物調味、美容及染色等方面。

  花草茶原料的原始產地事實上幾乎遍佈全球。而且它們的生命力普遍都很強韌,除了在原產區生生不息之外,還擴充套件到了土壤及氣候都相宜的栽培地,成為可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但因為各地區的氣候及環境不同,不僅生產的花草茶種類五花八門,它們的特性也因地而異。

  地中海沿岸

  該地區是許多常用藥草的故鄉,“herb” 一字就是源自於此地的拉丁古語 “herba”(意為草、草本)。由於當地豔陽普照,夏季又少雨,為了減少水分蒸發,所以生長的藥草多是小葉型,如唇形科的薰衣草、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等。

  同時為了適應乾燥的氣候,這些藥草的葉片中存在著芳香精油以保留水分,因此不但成為天然香精的原料,在藥效上也更為豐富。此外,這種乾暖的地中海型氣候區,天生就是一個能使藥草自然乾燥的絕佳環境。這些條件配合上農家的“有機耕作”,所生產的藥草品質極為優良。

  歐洲

  除了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區之外,歐洲的中部、北部也是一大產區。當地屬於比較涼爽的大陸性氣候,除了紫花、牛至、洋甘菊、蒔蘿等原有的品種外,也致力於栽培具經濟價值的外來藥草。歐洲擁有強大的研究開發及經貿能力,所以,它成為了花草茶最重要的發行地區,也是推廣和消費花草茶的主力地區。

  亞洲

  亞洲的中國、印度都屬於文明古國,將植物藥用或食用已有長遠的歷史,稱得上是將藥草普遍應用於生活的地區。由於此處高溫多溼,生產的藥草常具有撲鼻的香氣,或較辛烈的口味,如當歸、人參、洋蔥、大蒜、羅勒、肉桂等。雖然這裡的人民已習慣將上述藥草視為食品,很少將其當作藥物來用,但它們極大的醫療潛力相繼為歐美醫學界所證實,尤其是對癌症、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等疾病方面的治療作用,值得現代人重視。

  美洲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將美洲印第安人對藥草的知識與應用引進歐洲,於是如甜菊、報春花(櫻草)、檸檬馬鞭草、馬黛樹等,日益為世人熟知。比較而言,南美洲以生產藥草並直接應用為主;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在日漸感受到化學藥品的副作用後,轉而熱衷於研製以藥草為原料的藥品。

  熱帶非洲

  越接近原始品種的藥草,藥理效能越強,而非洲仍保有眾多的野生藥草物種。該地區的.藥草為外人認識的比例有限,但在當地民族中已沿用數百年,諸如蘆苔、魔鬼爪(南非鉤麻)、布枯等,經驗證後發現療效確實不凡。不過該地區的藥草缺乏芳香味,因此也較少當作花草茶的原料。

  建德苞茶的歷史淵源

  建德苞茶產於杭州市的建德地區,屬於綠茶中的精品茶類,品質好,味道佳。茶品優異,受到愛茶人士之喜愛。對於建德苞茶來說其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建德苞茶歷史

  建德在古時候被稱為嚴州,在明清時期這邊的商業貿易十分的發達。江面上船舶密佈,岸上酒樓林立,燈火通明,十分的熱鬧。在明清時期,這邊的黃山毛峰茶品十分的暢銷,購買的商家絡繹不絕,經常出現有價無市的場面。

  當時精明的茶商用其他茶品仿製黃山毛峰的製作工藝進行製作。仿製黃山毛峰製成的茶品,外形猶如蘭花一般,茶香四溢。一經面世,銷量增加了更多,名氣越來越大,人們為了進行區別,根據嚴州地名將其命名為建德苞茶。

  到了清末時期建德苞茶的產量達到20噸,銷往全國各地。後來由於戰亂等緣故,使得建德苞茶的產量急劇下降。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建德苞茶才恢復生產,產量銷量不斷增加。

  大麥茶的歷史與起源

  大麥茶的歷史與起源

  大麥茶在日本、韓國非常流行。隨著日韓流行風靡東南亞,中國大中城市也開始流行麥茶。追溯麥茶的歷史與起源,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來源說

  據說,1587年日本桃山文化時代,完成了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同時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創立了歷史 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會。當時與會者大多獻茶葉,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麥來代替,於是,誕生了麥茶、玄米茶等用糧食炒制的茶類。

  韓國來源說

  朝鮮半島歷史上屬於農耕文明,多山。地理上因氣候和風土適合發展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就開始了雜糧種植,進而普及了水稻的種植。此後,穀物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中心,並逐步發展起來。

  正是由於韓國地理位置和氣侯的原因,其飲食有十分鮮明的特點,烹調雖多以燒烤為主,但口味十分討中國人的喜愛。為了達到開胃去油膩的目的,取材廣泛製作簡單風味獨特的大麥茶就佔據了韓國料理桌上了飲料位置。

  本土來源說

  麥茶在國內,尤其是北方並不是稀罕的東西,我國北方盛產大麥,麥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誕生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大麥是地裡唯一盛產的農作物,於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麥粒壓碾成麥碴後就熬成了麥茶,茶湯呈現的是黑褐色,聞著是類似咖啡茶的清香。

  青島來源說

  青島啤酒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是中國歷史最長的啤酒廠。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麥。當年啤酒廠的工人們從事的大多是體力活,特別是六月三伏天,渾身都是汗水,為了防暑降溫,需要喝些茶水,工人們就地取材,拿烘乾了的麥芽煮水,涼了喝,很是解渴,此方法隨後在民間廣泛的傳開了。

  淺談茶葉貿易的發展史

  茶葉貿易在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關鍵角色,是人們解讀世界近代文明史的一條重要線索。

  1657年茶傳入英國。不到一個世紀,英國中產家庭買茶的費用高過了買食物的費用。茶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倫敦刊登廣告的商品”。當茶點成為英國工人的飲食習慣時,茶就不僅是大眾的消費品,而普遍成為恢復工作體力的要素。不少學者認為,茶為英國工業化程序添加了重要助力。對茶的需求到了依賴的程度,造成英國缺少白銀進行交換。於是英國商人竟以鴉片代替白銀來平衡茶葉貿易,從而引發鴉片戰爭。

  1773年11月,為反抗英國對北美稅務法令,波士頓居民登上東印度公司的茶船,在“波士頓港口今晚將成為一個茶壺”喊聲中,340箱茶葉落入大海。這次傾茶事件埋下誘發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索。獨立不久的美國以開發對外貿易為基本國策,第一艘直航中國的“中國皇后”號商船滿載回國,其中主要是茶葉。以至美國史學家休斯開玩笑說:“在美國的每一條小河上的每一個村莊,連只可乘5人的帆船都在準備出發到中國去裝運茶葉。”

  茶的產出折射出資本主義工業化取代封建農村經濟的歷史必然。1792年,英國大使麥卡尼爵士和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銜英國政府之命,從中國將茶株引入印度。在採用種植園管理、機械化生產和先進運輸後,英產茶葉逐漸佔據世界市場。18世紀初,茶葉佔荷蘭買入中商品的74%;19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中,茶葉佔中國商品的90%以上,其商業利潤為英國國庫年收入的10%。20世紀初,中國茶葉出口主要商埠漢口海關再無茶葉輸出,中國茶葉貿易完全崩潰,一度失去與原產國相應的傳統輸出大國的地位。

  1693年清廷理藩院對俄使團,對開設茶路口岸的要求曾做出這樣的答覆:“舉世皆知四夷向中國上表進貢請求通商,但中國向無遣使四夷通商之必要。此事應無庸議。”形象地表明中國傳統文化中,自認世界中心、物產自足、閉關輕商、排斥國際貿易的心態。斷送中國進入國際市場,實現現代化的第一個時機。所幸中華民族在後來200年中幡然醒悟,改革開放,終於進入世貿組織,走入國勢與世界經濟相互依託、和諧發展的時代。

  中國茶的輸出歷來是和平誠信,共通互利的。1745年9月,專為承擔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而打造的瑞典哥德堡號第三次返回故土時,在臨近母港不足1公里處沉沒。所載700噸中國商品,370噸是茶葉。1986年哥德堡人將打撈出來的200多噸茶葉中的一包送回中國,供廣州博物館展出。

  茶溶於水,茶亦融入世界文明。人與茶的不解之緣決定茶文明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將作為永遠活著的文明,伴隨人類前行。

【茶的歷史起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