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茶的歷史和傳說

茶的歷史和傳說

關於茶的歷史和傳說

  明太祖與靈山茶的傳說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當過和尚特別是在家鄉皇覺寺當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視。當皇帝后對和尚、禿、光頭、賊等字眼忌諱莫深。曾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可是獨對羅山縣的靈山寺另眼相看,親臨降香,撥鉅款進行修繕,親封陳大同為金碧禪寺並任主持僧,賜半副輦駕,親筆題寫“聖壽禪寺”橫匾……這當中的奧妙是什麼?在靈山方圓幾百裡流傳著一個關於朱元璋三上靈山寺讚美靈山茶的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歲那年,父母和3個哥哥因遇上災荒和瘟疫相繼死去,姐姐出嫁。貧窮到極點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覺寺去當和尚,寺廟雖然以濟善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貧,在寺廟裡只當個僕人,整日打水掃地。後來廟裡也缺糧斷炊,老和尚只好讓他芒鞋託缽到淮西一帶(今信陽一帶)化緣。當時官場xx,“盜賊”橫行,他如同飄萍一樣到處流浪。第二年農曆三月初一來到了靈山寺,靈山寺和尚對他還算不錯,不管白天化緣有無收穫,都讓他吃好穿暖,在這裡第一次喝到了靈山茶。雲遊7年,有4年是在靈山寺度過的,身體也慢慢壯實起來。24歲時天下已經大亂,胸懷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湯和勸他參加起義軍,正欲去寺廟占卦,不料寺廟起火,走投無路,於農歷閏三月初一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

  由於他身強力壯,作戰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時郭子興將義女馬氏嫁他為妻。郭死後不久,他便成了起義軍隊伍的首領。

  武夷山茶與宗教因緣深長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製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門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種、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在左種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們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

  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曲,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範圍更廣泛,既有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製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製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茶能與觀音菩薩相媲美?

  鐵觀音茶舉世聞名,是名茶烏龍茶中的精品。我第一次到福建購買當地特產“貢品鐵觀音茶”時,曾向茶商請教鐵觀音茶名的由來,茶商給了我一份印製精美的資料,資料中介紹說,鐵觀音茶名是由於“茶形美似觀音,茶體重如鐵,故名鐵觀音”。我後來買的關於茶的書籍,也多有鐵觀音“美如觀音重如鐵”之說。對此,我卻感到疑惑。眾所周知,崇信佛教的人們,稱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茶豈可與觀音菩薩相媲美?所以,我認為“茶形美似觀音”的比喻不妥。“重如鐵”之謂,也顯得牽強。我決心弄個明白,就陸續查閱了一些資料,得知了另外一些關於鐵觀音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有一位誠心敬奉觀世音菩薩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觀音菩薩像前敬奉一盞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時,觀音菩薩顯靈,指點他某處山岩有一株神茶,可以採擷。於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岩上,果然找到了這株神茶,只見茶樹的葉片閃爍著鐵色幽光。於是,他小心翼翼地將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維護,插枝繁衍,這就是鐵觀音茶樹之祖。

  另一種傳說是,清朝乾隆年間,安溪松林頭鄉有一位叫魏蔭的樵夫,有一次,魏蔭砍柴時,在觀音廟旁山岩間隙,偶然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葉片在陽光下閃爍著烏潤的砂綠鐵色之光。於是他便將這株茶樹挖出,取回家中,用插枝法在自己的院內培植起來,採摘其葉製作茶,稱此茶為鐵觀音。還有一些傳說與以上兩種傳說類似。這些傳說的共同點是,茶樹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故而茶名之中有“觀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鐵”字,又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茶樹葉片在太陽下閃爍著“鐵色”之光,另一種說法是茶經過發酵後“茶色如鐵”。

  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此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裡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安溪西坪群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於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捲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餘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於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色有獨特的烏潤砂綠鐵色,故稱之為“鐵觀音”,這樣解釋,順理成章,我以為更恰當。

  嚇煞人香也能治病?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初未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語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後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已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傳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釐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釐峰砍柴,剛走過半山腰,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裡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縫裡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裡,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裡的茶葉一路散發著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

  回到家中,姑娘感到又累又渴,說從懷裡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嚥,滿口芳香;二口下嚥,喉潤頭清;三口下嚥,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

  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讚口不絕,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茶,漸漸引種繁殖,遍佈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製加工技術也逐漸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但是“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為“碧螺春”的呢?據說是皇帝下江南時,品嚐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敬亭綠雪與綠雪的關係

  敬亭綠雪屬於綠茶類,產於安徽省宣城市北敬亭山。宣州產的茶葉以“敬亭綠雪”、“高峰雲霧”和“水東橫紋”聞名,其中以“敬亭綠雪”最為著名。敬亭綠雪,歷史悠久,品味獨特,為綠茶中珍品,以其芽葉色綠、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時期曾列為貢茶。

  那麼其名稱是如何由來的,是否也與什麼歷史典故或者神話故事有關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古時,敬亭山麓,有位心靈手巧、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字叫“綠雪”。她年年都要採摘敬亭山茶,為的是換些錢來為癱瘓在床上多年的媽媽治病。而這山茶,只有山頂絕壁處才有。一次,採茶的她看見懸崖絕壁一株茶樹上枝葉繁茂,新葉鮮嫩欲滴。心想,再採上這株樹上的茶,就夠換取給媽媽治病的藥了。

  於是爬呀爬,吃盡萬苦千辛,好不容易剛能採到,不巧,腳下一滑,失足跌落山崖。她揹簍已採的茶葉,像滿天飄舞的雪花,揚揚灑灑,一遍碧綠,瀰漫敬亭山的溝溝窪窪。而這鮮茶葉落地生根,見風就長,霎時長成一棵棵茶樹,巍巍然變成一遍翠綠的茶園。為的是後人不再受採茶艱難之苦。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勤勞可敬的姑娘,將此處所產山茶取名為“敬亭綠雪”。

  嶗山比高崮附近有兩座廟。

  東南不遠處的`一座叫“鐵瓦殿”,此廟初建於何時沒有記載,只知曾於明朝萬曆年間重修過,據說因為當時所用的屋瓦都是從江南定製的鐵瓦,因而稱“鐵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擊引發火災而成廢墟。

  西南不遠處的一座叫“白雲庵”,建成於明朝嘉靖年間,略早於鐵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時期,因已經無人居住而逐漸傾廢。

  故事說,早年間有一位住在鐵瓦殿的老道士,因為年紀大了,為延緩體衰、祛病健身,所以經常出門爬山,一為鍛鍊身體,二為採集山藥,堅持數年,自覺確實有益。鄰近的白雲庵裡住著一位老道姑,年紀跟老道士相仿,也經常出門爬山,有時候與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過,很少見到老道姑採集山珍草藥一類的東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雖兩人年紀相仿,但多年來自覺自己堅持不懈的鍛鍊和藥補,確實於身體有益,可是終究年紀不饒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鍛鍊是一樣的,雖從未見老道姑服用什麼靈丹妙藥,但老道姑多年來始終是鶴髮童顏。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見面時就覺矮人三分,時間一長,竟因此而病,一直臥床不起。

  忽一日,但聞“吱呀”一聲,鐵瓦殿柴扉輕啟,老道姑來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見道姑從懷中摸出一小紙包,從中取出幾片黑褐色的樹葉狀的東西,放在碗裡,衝上開水,扶起老道士,給他喝了幾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覺得一股熱流入口後直衝丹田,只聽得“啊”一聲,老道士緩過氣來了。睜開眼的老道士見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轉問老道姑給自己喝的是什麼藥。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葉子,並且告訴他說,自己就是因為常年喝這種神茶水,所以體質健壯,百病不染,容顏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覺得精氣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軀體內。從此,每日與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尋撿神茶落下來的葉子,常年飲用,兩人相偕百歲之後無疾而終。

  這個故事與四川雅安蒙頂茶的故事如出一轍,只不過時間、人物、地點有了變化:時間成了漢代,嶗山成了雅安,老道士成了老和尚,老道姑成了山中老翁,比高崮成了蒙頂。抄襲是說不通的,兩個相類似的故事,只不過說明包括茶本身在內的好多東西都是相通的。

【茶的歷史和傳說】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