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評課稿

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評課稿

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評課稿

  首先,歡迎大家百忙之中來到實驗學校參加本次全市化學教研課!借用一句行家的話來說:“張xx是天生做老師的料。”在常規的教學中,張老師的教學能力、組織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都很強,而且教學基本功紮實,專業素養高,課堂語言教學不但簡潔、精煉,而且詼諧、風趣、幽默(儘管這堂課不能全部展示,但我想大家也略窺一斑了吧!)

  具備了這些素質的張老師在名師工作室孫老師的極力舉薦下,在教研員楊路路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並在我校領導的關心支援下,採用我校的“導讀探究,先議後練”的教學模式,成功的為我們呈現了這節複習課——《物質的鑑別》。

  張老師的這節課是物質鑑別的第二課時,在本節課前,已經複習了物質鑑別的原則、步驟和常見的題型,本節課是對這部分的拓展和深化,意在使學生了解物質鑑別的多樣性,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干擾的設計,多種物質鑑別方案設計及探究技能,使學生懷著興奮和愉悅的心情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繼而將之內化為能力,並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說白了,就是去應對中考出現的一些會讓一部分學生頭痛的題目,如除雜、推斷、實驗探究等。如果深入挖掘,後續還會有物質的除雜、分離和提純等與之相關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些知識歸納為一系列(利用3-4課時),進行專題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將學生總結的幾組離子鑑別(學生回答出六組),與學生一起進一步深化處理,從中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絡,相互轉化關係,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儘可能使鞏固知識和培養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並找準恰當時機,指導他們去應用到實際的中考解題中,使學生融會貫通,進而學以致用,這是張老師設想呈現給大家的,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努力的方向。

  我覺得這節課張老師準備充分,設計精心,環節安排合理,組織形式較科學,教學整體結構嚴謹,節奏較為得當。

  本節課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張老師一直在組織和引導學生鞏固知識、探尋方法;感悟方法、反思改進;設計並完成實驗,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提升了能力。本節課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整體素質的思想,用現代教育觀樹立學生主題地位的思想。張老師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智慧,啟發思維,給他們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集體討論,自我展示,及時反饋資訊,及時調控,使師生,生生合作和諧、默契,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即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教學效果最大化。整節課時,張老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如同拋給了學生漁具,讓學生自己去捕魚,捕自己想捕的魚,捕自己能捕到的魚,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方法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如檢驗變質的NaOH是否存在時,要加過量的CaCl2溶液,一女生在展示設計方案時,說得是適量的CaCl2溶液,教師並沒有給予糾正,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來檢驗已經完全變質的NaOH中是否含有NaOH,透過有的組滴加酚酞變紅的現象讓學生動腦思考,查詢原因,從而得出要加入過量CaCl2溶液的結論,學生記得更牢,並以此匯出如有干擾的離子,要加過量的試劑以排除干擾……可謂用心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本節課在內容處理上也詳略得當。比如六大離子的檢驗再回顧,為後面的鑑別五種白色粉末搭了梯子,減小了坡度;小組活動有設計、討論、展示和修改,動手操作,知識遷移加大了複習的力度,在師生、生生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提高了複習的深度;而且還特別追加了對含雜質的物質檢驗的歸納,如同樣的試劑為什麼5組的結果變紅而7組的結果不變紅,引發學生思考,之後,結合NaOH變質、一模的探究題、最後的關於五種白色粉末的推斷題使得本節課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張老師來說,上課很辛苦,準備課的過程很艱辛,但回過來看,收穫也是很豐厚的,首先是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有認可才會有舉薦,然後是非常難得的悉心指導,多位校領導的關注、關心與大力支援,同組夥伴們的默契配合,班主任老師和全體同學的通力合作,都為這節課的成功增添了砝碼。雖然張老師的課還不是盡善盡美,但上升的空間很大。

  祝願張老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突破。

【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