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後現代文化下的翻譯

後現代文化下的翻譯

後現代文化下的翻譯

  一、引言

  後現代主義論文自興起以來,它一直衝擊著文學藝術和社會文化。在這種思潮的衝擊之下,翻譯活動不再被認為是文字間的語符轉換,一種機械的複製和模仿,而是一種對話性活動,一種資訊的傳播活動。1990年,翻譯的文化學派代表人物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維爾(Lefevem)提出了“翻譯的文化學轉向”這一口號,標誌著翻譯的文化學派的興起。既然翻譯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那麼,譯者所肩負的使命就不應僅僅是將原文的語言資訊在譯文中予以再現,而且還應儘可能地傳達原文的文化資訊,尤其在處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語句時譯者更應牢記所肩負的職責。就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來說,譯者不僅要向漢語讀者介紹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紹我們中國的文化。

  二、後現代文化語境下翻譯的任務

  美國文化理論家弗德里克·傑姆遜一方面看到後現代、後殖民時期全球文化的趨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當今世界圖景中不同文化系統的衝突和對抗性。第一世界擁有文化輸出的主導權,而第三世界文化則處於邊緣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文化的侵略。因此,第三世界文化要採取正確的文化策略,使本土文化展現出新風貌,透過文化對話求同存異,進而走向世界。傑姆遜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進入與第一世界文化對話的話語空間,破除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進而在後現代、後殖民文化潮流中,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風格。隨著歐洲中心主義的破滅,東方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這種另類文化的價值和內涵正逐步被認識、弘揚,東方文化在學術研究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若使東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相互交流、相互瞭解,翻譯是一個不可缺步的中介;它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背景和橋樑,而這種交流既包含著認同、發揮、重建,也伴隨著誤讀、轉義、剝離和解構,形成了一個無止境的變透過程。面對整個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如果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國學,很可能遊離於世界文化思潮的發展之外。張岱年認為,文化系統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構性,文化要素間具有可離性和可相容性,並主張對文化結構進行重構,創造新的文化系統。在翻譯界,對於異質文化的重視隨著文化學派興起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關注多元文化及其異質性、擴大文化資本、加強文化的對話,已是國際翻譯界涉足開拓的—個重要領域。

  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構,主要涉及到文化態度,即如何看待現代化過程中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問題。斯賓格勒認為,西方文化經過迷人的春天、成熟的夏天、衰退的秋天,現在已進入僵死的冬天了。季羨林先生則認為,現在已經輪到中國來扮演世界文化主角的時候了。不同文化相互瞭解、尊重、補充,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

  三、中國文化的傳遞與再現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其文化要發展就不能不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交流。封閉與阻塞只能導致民族文化的`貧乏和枯萎,只有交流才會帶來生機與發展。韋努蒂認為,在英語中採用異化譯法在目前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樣可以“抵禦目的語文化佔指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文字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因此,翻譯的方法不是一個簡單的技巧問題,它涉及到翻譯所承擔的神聖使命能否真正得以完成這一根本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中要把翻譯方法與技巧置於歷史與文化的高度來認識。

  美國作家賽珍珠在其翻譯的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大地》中,由於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盡力中國化,為西方打開了一個瞭解東方的視窗,使西方第一次看到了實實在在地被感受、思考和表現的中國人。雖然譯作裡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卻為我們現代譯者提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一個外國人尚能如此,我們國人更應該在保護民族特色上有所作為。

  隨著這種翻譯方法的廣泛使用,中國的一些特有文化現象將逐漸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容納。龍在東方文化裡是勢力和地位的象徵,而在西方文化裡“dranon”是邪惡和恐怖的象徵。由於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西方人也漸漸明白了一些傳統文化的表達及含義,dranon也不再是他們心目中的邪惡和恐怖的象徵了。

  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陰陽八卦、農曆節氣、中醫中藥、武術氣功等術語在譯成英語時,在多數情況下則採用音譯加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如將“陰”“陽”分別譯為“yin”“yang”再加以解釋。如果採用歸化法或替代,則不能完全傳達本土文化的內涵。如:

  雖說“蘿蔔、白菜保平安”是個理兒,但頓頓吃“白菜”,也會受不了的。 Although“some radish and Chinese cabbage every day keepsthe dcctors away”is onetruth,yet peopletaint#39;t stand repeatedlyeatmg cabbage at every meal.

  如果譯成“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s away”雖然對於英語讀者來說更容易接受,但他們很可能由此而失去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的機會,我們也失去了向外界介紹我們中國文化的機會。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有著自己不可混淆、不可取代的特色。具有民族特色概念的翻譯是漢英互譯的一大難點,有些因為在目的語中缺乏實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稱為是“不可譯”的。

  我們主張英漢翻譯採取異化策略,並不鼓勵在漢英翻譯時採取硬譯、死譯的方法,而是主張在努力把漢語譯成地道英語的過程中,使損害中國文化的形象減少到最低限度,用英語最大限度地傳達出中國文化的神韻和特色。

【後現代文化下的翻譯】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