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論中國藝術拍賣的虛與實

論中國藝術拍賣的虛與實

論中國藝術拍賣的虛與實

  真的,現在人人都在談中國的通貨膨脹,連藝術圈的人也不例外。我碰見的好幾個藝術家、收藏家、藝術記者都在私下議論怎麼抵抗貨幣貶值,比如,“買房子還是買黃金,要麼,買一張某某某的畫?” 當然,這三樣東西的價格現在都很高,大多數人覺得買進的壓力不小,而且有風險,“可是,總比存著現金好吧?”

  通貨膨脹也是今年秋拍的一大話題,人們私下裡在猜測到底有多少資金會投到收藏領域來。這不,嘉德剛剛結束的2010年秋季拍賣總成交額達到了41.33億元,比春拍有近百分之百的增長,也比香港蘇富比一個月前的30億港元的總成交額高出一大截,創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單季的新紀錄。其中,有三件作品過億成交,52件作品超過千萬大關,這些“賬面數字”似乎讓去年開始議論的中國藝術品的“億元時代”更有譜了,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恐慌依稀全然散去,現在是個烈火烹油的好時光。

  談論中國藝術市場2003年以後到2007年的暴漲,通貨膨脹是個不可迴避的話題,那個時間段也正是中國和全球都出現通貨膨脹的階段,但中國有趣的是同期人民幣在升值,對私人來說雖然去國外旅遊能佔點便宜,但在中國生活的工薪階層拿同樣多的錢能買的東西卻比以前少,實際上在“內部貶值”。當然,對於有資產性收入的富豪來說,他們炒房炒股能賺來更多的收益,拿出點散碎銀子買點藝術品不成問題。

  儘管中國和全球主要藝術品市場都在2008年出現了劇烈下跌,不過讓中國藝術市場顯得特別的是2009年底就快速恢復,標誌性事件就是從2009年秋天開始在北京拍賣過“億”的藝術品已近十件,絕大多數都是古代書畫,這說明書畫的收藏圈更大,支持者更多,而曾經紅火的當代藝術市場則沒有這樣的好運,還處於緩慢的爬升過程中。觀察現在的形勢,有實力的收藏家、炒家都在追求稀有的頂級作品,看好他們的保值升值作用,而普通作品的價格表現和去年並沒有太大起色。

  那些動輒千萬、上億的“拍賣紀錄”看上去耀眼,可在資深收藏圈私下竊竊私語的是“信任危機” 的話題。去年以來私下傳出的假拍作局、拖欠付款的事情有明顯的.上升,讓幾家拍賣行的老闆除了提高保證金,還少見地出來呼籲重建誠信。

  這場景讓我想起了2006年左右的拍賣界,那時候大陸、臺灣還有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炒家熱衷把一件件還可以的藝術品——有時候甚至是有贗品嫌疑的所謂“迴流作品”——拿到有勾連的藝術拍賣公司,聯手“做局”拍出一個高高的“賬目價格紀錄”(自拍自買,只是造數字紀錄而沒有實際付出那麼些錢),然後等上幾年再次拿出這件作品拍賣,希望有後來的富豪能夠接受。但是中國最有趣的是,早先“做”出來的“天價”往往由於通貨膨脹效應和藝術品價格普遍的“水漲船高”,兩三年後似乎就被抹平變成“常態”,看不出什麼痕跡,於是新的局就應運而生。

【論中國藝術拍賣的虛與實】相關文章: